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试题库:古代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鉴赏(二)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答案(1)“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
2、”“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解析(1)应先结合诗句解释词义,然后指出相关诗句描绘出怎样的图景或呈现怎样的情境,最后分析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达到的艺术效果。(2)第一问要求概括全诗的思想情感,第二问简析表现情感的两个意象。尾联上句“催归催得谁归去”,明显地表露出诗人的思乡难归之情;诗中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意象有“蜀魄”“贪夫”
3、“远客”“锦水”“残花”“楚天”“月”,可任选其中两个,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情感。31.(2011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案(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
4、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解析(1)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
5、”,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2)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32.(2018北京,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
6、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
7、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答案(1)D(2)A(3)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
8、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解错误。(2)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诗歌鉴赏“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
9、景色,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3)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主要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以及借助前人评论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感受诗歌语言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学科素养。“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33.(2015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1)
10、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2)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解析(1)鉴赏词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
11、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2)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论世,这首词的作者张元幹是宋代爱国词人。其次要结合语境,分析词句内容。“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两句的大意:心中沉闷极了,只想一醉方休,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闻鸡起舞是为了报效国家,却是在“酒未醒”之时;“潮落秋江冷”一句写眼前之景,让人倍感凄凉。最后总结出词句所表达
12、的思想情感。34.(2015重庆,1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13、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炼句题。“高卧”二字是解题的关键,从此二字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悠闲自在和放松的;对“插”字分析时要注意对意境画面进行描述,并将山峰陡峭挺拔的特点概括出来。(2)联系前句“乱篙撑处”可知,这里是指水中景象,而非山间景象;再联系下阕的第一句“天开”“画屏”,可见江景之美,所以着一“怕”字,来表现自己的担心,从而衬托出江景之美,写出了对江景之喜爱。分析时要联系具体诗句。35.(2014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作秦观
14、。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案(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词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鉴
15、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理解描写景物的词句,体悟景中所蕴含的情感;还要指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在结构、主旨表达、抒情方面的作用。(2)本题考查分析词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词中末尾两句,主要是动作描写,抓住所描写的动作的特点,结合上文景中所含之情,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分析时,要翻译词句,由动作归纳、提炼体现词中人物情感的肢体语言。36.(2014广东,10,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怨送别清万 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注。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16、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答案(1)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扁舟越过林杪,船帆比沙鸥还小),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离去)。(2)夕阳还有一竿高,离天黑尚早。这时主人公后悔不应该让朋友这么早离去,转而埋怨催朋友离去的人。这句词进一步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景物形象的能力。前四句描写的是在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的场景。词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晚云片片,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整个送别的画面充满悲凉寂寥之感。(2)本题考
17、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可先解说词句意思,后概括作者情感。看这时的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朋友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朋友多聚片刻,这里的“怪”看似无理,实则有情,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怪”的反常心理,把词人的离愁别绪抒发到了极致,表达了词人对朋友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赏析这首词描写送别情景,抒发离愁别绪。前四句描写了一幅凄清惨淡的送别画面。春天的江水满满当当、渺茫无边,高高漂送一叶扁舟,好像从堤岸外的高高的树梢上飘过。天空弥漫的乌云叫人看了愁绪满怀,地上青草漫无边际,遥望那一叶扁舟的布帆已经变得比水面的
18、沙鸥还要渺小。不着一个愁字,而离愁别绪充斥其间,可见作者融情于景手法之高妙。词人曾经在康熙年间进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做幕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备尝颠沛流离之苦,这首词便是他幕僚生活的一个缩影。“春江渺”一句点明时节、地点和场景,可谓凝练至极,引发读者想象。“断送扁舟过林杪”极力渲染春水之涨。水面越是辽阔无边,越能够衬托出扁舟以及舟上行人的孤单寂寞,越能写出送行者对行人前途的担忧和牵挂。“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显示送行者遥望之久,依依惜别,牵挂之深,离愁之浓。词的最后三句“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采用拟人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情,确属最妙,把词人的离愁别绪抒发
19、到极致。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读罢此等性情凝聚的词篇,怎能不为之黯然销魂!37.(2014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
20、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解析(1)“番腾妆束闹苏堤”,写西湖苏堤上游人如织,妆束漂亮,争相赏春;“凌波寸不移”,写游湖的女子定步不移,驻足凝神极尽其惜春之情;末两句写游人直至暮色渐起,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2)以“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写暮春时节百花逐日凋零、芳春即将逝去的情景;以花落如雨、柳絮沾泥的具体场景,写尽了暮春时节触目皆是的凋残之景。点面结合,暮春之景跃然纸上,伤春之情充溢字间。答题时,一要回答点与面的具体内容及两者相结合的表
21、达效果;二要回答点面结合之景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8.(2014辽宁,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 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此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2)(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
22、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句的意思是“卷起帘子,把春愁全部放出去”。春愁本来是抽象的,在句中却承受了“放”这个动作,这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抽象之物以
23、形象具体的感觉,再结合比拟的表达效果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考生个性化评价赏析诗歌内涵的能力。“喜”是指春日美景使人欣悦自得,春愁已被放出,“对黄鹂语”充满恬淡悠然的情趣;“絮影香,春在无人处”,虽无人但充满了春意的美感;诗作未成固然可惜,但是梨花如雨也让人倍感欣喜。“愁”是指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抓住“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中的“无侣”“自对”,体会作者内心的孤寂;“春在无人处”,意即无人品赏春光,体现惜春之感;想要吟诗却又被恼人的飘落如雨的梨花打断未而未能完成,体现一种遗憾。作答时,分别以“愁”与“喜”为核心,结合全词中能够表现出“愁”与“喜”的具体词句进行分析即可。亦可辩证理解为既有“喜”
24、也有“愁”。39.(2013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鹊桥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长满草、烟雨空蒙的风光。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
25、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1)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棋戏,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上阕最后两句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词人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全面展现。(2)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片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占断烟雨
26、。第四、五句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蓄积而出。拓展延伸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两种。用事是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以此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或抒发个人的某种意绪和表达某种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寓意于言外。诗歌鉴赏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从南郑的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这段一生中最难忘的戎马生涯作了生动追忆。第三句折入现实,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那份豪情壮志,如今有谁还记得?后两句描绘
27、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下阕紧承“渔父”二字,从小船写起。“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八尺长的轻小舟船,只有三扇低矮的篷窗,恐怕只能容下词人一人。但是,词人却说它“占断洲烟雨”,别有新致。最后两句引用贺知章的典故。词人用略带嘲讽的口吻,打趣贺知章受皇恩所赐得以清闲归乡,实是用以自嘲。自嘲更能表现自己对最高统治者的夷然不屑,愤慨不平之情喷然而出。40.(2013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
28、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2)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
29、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注释准确解读作品。词人贬任异乡,同第友人远道来访,词人回顾过去金銮同第,意气风发,而如今官老天涯,久别之喜、宦海沉浮之悲自然托出。而朋友又将赴任阆州,离愁难尽。其情其感尽显。(2)解题时要从写法、效果及景情的关系角度入手,对词作进行赏析。下片承上片宦海之悲、离多聚少之愁写起,由“闻说”而入传说,对友人远去之地赋予神话般的美丽,以虚幻之景慰藉友人,同时又以远望不见君家而寄离恨,其飘逸之感、灵动之意全面展现。41.(20
30、13重庆,1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1)上阕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答案(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
31、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解析(1)首先应关注诗句本身,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不仅要关注人物的肖像,更要注意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风貌。本词中的人物意象即词人的自我形象。上阕一、二句是对词人的外貌刻画,结合词人所处时代来看,词人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短发长须、眉毛棱角高突,病容憔悴怪异,这与当时人们的长辫有明显差别,这也正是词人精神思想的表现,表示出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说明自己不忘明朝遗民的身份,体现了词人的勇气和傲岸的民族气节。尽管此时生活环境恶劣艰苦,但自己的意志就如山上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坚韧顽强。(2)“折腰”一词化
32、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的典故,故“折腰”指做官。解答时首先解释清句子的表面意思,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分析出“久矣”是回想自己从前做官与陶渊明有同样的“久在樊笼”之感;“谢无能”既是才拙的自谦之语,又是厌恶尘世的牢骚之词,借此表明自己不屑于清廷的笼络,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结合“字字冰”也可联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字字如冰可消酷暑,又表现词人初衷不变,晶莹、澄澈、纯净的志节。42.(2012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
33、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解析(1)此词调名与词题一致,“思远人”即主旨。前两句写林叶转红,菊花开遍,又到了晚秋时节,闺中人不禁想念起远隔千里的行客。“晚”
34、字暗示别离之久。(2)下片前两句写闺中人泪珠弹洒不尽,当窗滴进砚台,遂以泪研墨,和泪作书,以诉思念之切,泪湿红笺。词人不言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说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痴人痴事,慧心妙语,用意深厚。43.(2012福建,6,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答案(1)(要点)“
35、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快乐。解析(1)解题时,宜从内容、描写手法、情感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内容上,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柳宗元江雪中那位“孤舟蓑笠翁”在“独钓寒江雪”的场景。因而,
36、可以根据“箬笠”“蓑衣”等意象,明确答出诗人笔下所勾勒的人物形象。同时,应点明意境的特点简约空明,以表现其精妙所在。手法上,应从描写手法入手,找出环境与人物内心、行为动作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答出以动衬静,以动作反映心理的特点即可。思想感情上,除了把握整个意境所要传达的感情,还要关注句中的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人物内心世界,如一个“但”字传达出了钓鱼翁内心宁静的特点。(2)要分析诗人在词中表现了渔翁怎样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渔翁生活场景的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渔翁生活在一个高远空旷、清幽宁静的类似于世外桃源的环境中,生活虽然简朴,只是平凡的茅舍竹篱,但却有自得垂钓之乐和家庭和谐欢愉之美,由此便不
37、难理解诗人的情感:对渔翁简朴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倾慕。44.(2012江西,14,8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便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答案(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38、。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2)同: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解析(1)“杨柳”在初春季节发新枝,且这里的杨柳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因此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在这里发生。明写景,实有深意。“飞絮”正是落花的暮春时节,由柳萌芽到飞絮满天,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青春易逝,使人感伤离别。(2)两首词都是把愁思比作江水,写出愁情的宽广、
39、无休止。只是秦词翻新李词,又由于词人的身份、时代不同,词作的内容也不同,李煜作为君主,抒发的是亡国之痛,而秦观抒发的则是暮春伤别、儿女之情。45.(2011广东,10,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 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2)上片描写“莺语”“
40、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解析(1)词的上阕明显化用了韩愈的诗早春,由此不难看出词中描写的春天最美好的时节是早春。再结合“莺初解语”“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或用情景再现法进行描绘,不难分析出为什么。(2)词的下阕大意是:不要以醉倒为借口不去看花,人生易老,这辈子能看到几次花开?等到春要归去了,落花满地,绿苔丛生,再想看就晚了,表达了珍惜、享受美好时光的情感。评析(1)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括、赏析,能力层级为D。
41、韩愈的早春相信大部分考生都不陌生,再对词中描写早春景物的语句进行描绘再现,便可答出第二问,因此本题难度不大。(2)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词的大意并不难懂,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难概括出来。本题难度适中。46.(2016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答案(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
42、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1)“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
43、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2)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雪满天”一句,因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者的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47.(2014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
44、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45、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的能力。这首曲子每句都有“山”字,属于“嵌字体”。“山”字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首,也有重复使用的,整齐中见参差,恰到好处地抒写出作者爱山恋山、怡然自乐的心情。(2)本题属于比较鉴赏题,综合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形象、手法的能力。孙曲“扫山云惊散林鸦”一句,写作者清扫石磴时,因为云气氤氲,所以扫石磴犹如扫云一般。清扫石磴的声音本来是不大的,却惊得林鸦四散飞起,可见这山谷是何等空寂幽深。而林鸦飞起时的振翅声,更反衬出空山幽壑的静谧气氛。王诗“月出惊山鸟”一句,写宁静的春山中,当月亮升起时,皎洁的银辉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
46、的静默,似乎对月出也感到新鲜。通过动景,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48.(2014重庆,12,7分)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黄莺儿赠 燕清张 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解析(1)“意难堪”“着意衔”“修花口”“呢喃
47、”“诉说”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珠帘半缄”三句,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感慨物是人非,昔盛今衰。全曲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王谢堂前的繁华,实写眼前的衰败,抒发了感伤、哀怨之情。(2)抓住“花落”“画栋修花口”的特点,结合全曲表达的情感作答即可。【3年模拟】A组20192021年模拟基础题组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1.(2021届浙江十校联盟10月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1)两首诗歌都对菊花的和进行了描
48、写。(2分) (2)两首诗歌写到第三句时都作了虚实转换,请分别对两首诗歌中的“虚实转换”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1)生长环境形貌(或姿态)(2)王诗以“忆”字引发联想,由眼前菊转向山中菊;描写山中菊花伴蛩而居、忍寂耐寒、清雅孤傲的形象,拓宽意境,丰富菊花形象;借此寄托弃绝名利、超脱世俗之情。唐诗用议论转入现实,由想象中的故园菊回到眼前篱落菊;描写自己身为天涯客遥思故园菊花幽寂开放的情景;借此寄托欲摆脱世俗羁绊归隐故里而不得的落寞情怀。2.(2021届宁波十校期中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
49、,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1)首句中“出红尘”三字,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全词中最能体现这种态度的是词中的一个“”字。(2分) (2)请赏析“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的表达技巧。(6分)答案(1)厌弃官场/归隐田园闲(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千里水天一色,是静景;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象征。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以景结情。寄寓了词人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追求。(第点中答“借景抒情”也给分)3.(2021届杭州重点中学期中,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50、题目。和姚子敬秋怀(其三)元赵孟搔首风尘双短鬓,侧身天地一儒冠。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苜蓿秋高戎马健,江湖日短白鸥寒。金樽绿酒无钱共,安得愁中却暂欢。注本诗是赵孟在南宋灭亡之后、自身未出仕元朝之前,为哀悼亡宋而作的一组律诗,共五首。王猛是十六国时前秦主苻坚之相,辅助苻坚平定中原,曾告诫苻坚勿犯东晋,苻坚不听,大败于淝水。谢安,东晋政治家,淝水之战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1)孟七律,最学杜甫。如首句可联想到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一句,尾联可联想到登高中的一句。同时,诗歌也沿袭了杜甫的风格。(2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怎样传情达意的。(6分)答案(1)潦倒新停
51、浊酒杯沉郁顿挫(2)用典。颔联通过王猛、谢安两位英雄的典故谴责了南宋朝廷的孱弱无能,表达了对南宋沦亡的沉痛之意。对比。颈联以蒙古战马饱食苜蓿,趁秋高气爽将南下侵略的强健与江左朝中再无谢安其人的无奈气短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前途渺茫的感叹。直抒胸臆。尾联作者想借酒浇愁,但因无钱,无从偷欢,抒发了穷困潦倒、愁绪难解之情。4.(2020台州4月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别老母注清黄景仁搴帷别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别内清黄景仁几回契阔喜生还,人老凄风苦雨间。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颜。注此诗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
52、71)黄景仁二十三岁时。这年春天,诗人离家至秀水(今浙江嘉兴),随后赴安徽。别老母与别内即作于此次离家时。(1)这两首诗语言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诗歌均完全采用手法,抒写了与亲人分别时的情感。(2分) (2)绝句通常分为前后两半,在统一结构中力求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请比较这两首诗的结构特点。(6分)答案(1)白描(虚实结合)哀伤(悲伤、怨离伤别、依依不舍)(2)别老母:先叙述(描写)后抒情,由实入虚。前两句侧重叙述(描写),“搴帷别母”的具体细节和“白发”“泪眼”的母亲形象令人动容;后两句重在抒情,在“风雪夜”的悲惨气氛中直抒不能侍奉老母的伤痛心情。别内:先抒情后叙述,先虚后实。前两句从期待
53、(想象)久别后的重逢喜悦之情起笔,反衬每次离家的不舍;后两句实写临别在即,相顾无言的实况和未老先衰之实貌。5.(2020温州4月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安乐岩夜酌,有怀恒阳家山金蔡松年半岭云根,溪光浅、冰轮新浴。谁幻出、故山邱壑,慰予心目?深樾不妨清吹度,野情自与游鱼熟。爱夜泉、徽外两三声,琅然曲。人间世,争蛮触。万事付,金荷醁。老生涯、犹欠谢公丝竹。好在斜川三尺玉,暮凉白鸟归乔木?向水边、明秀倚高峰,平生足。注安乐岩:指词人在汴京时庭院中的奇石假山。恒阳家山:词人故乡在恒山之阳的真定府。徽:琴上表音阶高低的标志。蛮触:典出庄子,蜗牛左右角上有触、蛮两个小国,
54、时常“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后称由于细小之事而引起争端为蛮触之争。金荷:酒杯名。醁(l):美酒。谢公:东晋谢安。(1)上阕中“云根”借代山石,“”比喻明月;下阕中“”借代音乐。(2分) (2)全词是如何通过“虚实结合”表达思想情感的?请结合词句简析。(6分)答案(1)冰轮丝竹(2)“半岭云根,溪光浅、冰轮新浴”,实写眼前安乐岩月夜之景,营造了恬静闲适(或“宁谧安闲”“清新惬意”“明朗愉悦”)的意境。“谁幻出琅然曲”联想(虚写)万里之外的恒阳家山的风物之美、林泉之乐,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老生涯”实写词人当时的处境,“谢公丝竹”虚写(用典),联想谢安曾退居山林终日以丝竹娱情遣兴,通过前后对比表达
55、了词人的遗憾和向往之情。“好在平生足”,想象(虚写)白鸟归乔木,反衬自己未归家山,表明将来退隐才能享受美景闲情,满足平生愿望,可见词人在仕隐问题上思想矛盾。6.(2019杭州十四中4月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雨夜读书宋陆 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注蹭蹬:比喻失意潦倒。仗下:借指朝堂。(1)首联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2分) (2)诗歌里蕴含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比喻雨夜读书(2)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
56、倍感遗憾。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仕途不顺。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立业。自己虽然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边塞建功立业。B组20192021年模拟提升题组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1.(2021届新昌中学、浦江中学、富阳中学一联,1920,8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唐高适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注。注此处用了世说新语中的
57、典故。东晋名士殷浩和桓温齐名,而桓温“常有竞心”,要与殷浩比较高下,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1)“山间偃仰无不至”一句中“偃仰”的意思是,体现出主人公的心情。(2分) (2)婉转,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请结合韵脚的变化赏析本诗婉转的艺术。(6分)答案(1)俯仰愉悦(自在、闲适等意思相近的词都可以)(2)诗歌开头一至三句,“吟”“深”“心”押韵,即景起兴,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四山人返还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四到八句“意、事、至、地”押韵,转而写沈四山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无所不到,显得十分自在。山石流泉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
58、桂花、松子,也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九到十四句中“钱、年、眠、旋”押韵,诗人调侃地说山中采药既可卖钱又能服食滋补,更可以白云为友,与明月相伴,尽得隐逸风流之趣。末两句将沈四山人与名士相对比,认为沈四山人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含蓄地表明沈四山人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2.(2021届衢州、湖州、丽水教学质量检测,1920,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杏园中枣树唐白居易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枣树形象?(2分)(2)赏析诗歌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1)外丑内秀(需答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成生物学技术赋能二醇型稀有人参皂苷合成:路径、挑战与突破
- 闵行协管员招聘网面试题及答案
- 基于2025年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报告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提升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提升试卷含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试卷(研优卷)附答案详解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考模拟试题(a卷)附答案详解
-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上库力三河苏沁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0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 泰州zx附属初中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课件】点线传情-造型元素之点线面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选择性必修1+绘画
- 2025届宁夏银川十五中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风机气动噪声控制耦合仿生研究
- (高清版)JTG D50-201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 骨质疏松科普课件
- 代领营业执照委托书
- 中国文化概论-第3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 2022室外排水设施设计与施工-钢筋混凝土化粪池22S702
- 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