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模板_第1页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模板_第2页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模板_第3页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模板_第4页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画里阴晴教学设计_模板画里阴晴教学设计绍兴市职教中心 劳鸿燕【教学目标】1.疏通文字,揣摩语言,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古诗词鉴赏的手法。2.有感情的朗读,在教师的协助下将诗句转化为散文和绘画作品。3.理解作者在画作中体现的创新思想。能将文中提到的创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教学重难点】掌握诗句的鉴赏方法将诗句描述成语言,将散文化的语言转化为画面【教学方法】翻转课堂3D互动教学法学中做教学法【教学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翻转课前【课前微课】上课之前,我制作五

2、个视频将其上传班级群共享,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学习完成,其中包括沙画制作,动画制作,风景讲解和两个微课讲解,五个视频从 “意象选择”、”炼字”两个方面对诗句进行讲解。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远近结合的表达技巧,我设置沙画制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诗句在表达画面上的技巧。同时我设置微课讲解,详细分析诗句在选择意象上的巧妙安排,感受意象对意境营造的作用,学会通过意象鉴赏诗句。同时用散文化语言对诗句进行二次描绘,()方便学生模仿写作。同时,每个微课最后我都安排有当课作业,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视频学习。设计意图:”微课助学”意在将课堂知识前移,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为课中理

3、解”默看细雨湿桃花”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微课视频教学环节,把文本知识图形化和可视化,消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厌倦感,促进个性化学习,凸显翻转课堂的教学魅力。课堂实践课中【新课导入】2分钟春来,我在如织的细雨中讲述你的故事。夏至,我在溅起的水花中找寻你的回忆。秋日,我在漫天的黄叶上写下你的名字。冬归,小舟从此逝,沧海度余生。我以为,这多情的四季会是最好的归宿。在吴冠中眼中,四季皆是最美的岁月,而最美的岁月皆在他的笔下,他的画中。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他的文字走进他的画作,感受他文字带来的丹青神韵。我以吴冠中我用四季来等你文章内容引入,配合绘画作品,激发美术类学生的兴趣。【任务引学】课前预习:将各个任务打包

4、放入班级群共享,要求每位学生下载并到语文课代表处签到,确保每位同学成功认领任务。要求每位同学认真预习任务包内作业,为课堂做好准备。课堂认领: 3分钟四位组长在不知道内容的情况下随机抽取任务包,领到任务后小组内五分钟讨论,合作完成其中内容,各个任务回答正确可得分,错误或欠完善可由其他小组抢答补充。设计意图:通此环节,学生把课堂转移给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抢答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讨论,不断思考,碰撞出许多教学生成点,获得许多教学惊喜。同时抢答的环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将课堂乐趣化,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期待。【轻描】初入课文 8分钟有请抢到轻描任务包的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中问题

5、。1.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字词的朗读和字音。吴冠中 冠军 鸡冠 渲染 喧哗 宣泄浓酣 含蕴 朦胧 陶醉 模仿 模样2.简要介绍作者。在学生介绍之后教师对其进行补充,用音频讲述故事的方式讲述我认识的吴冠中,拉近师生距离,师生亲切互动。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互相点评。设计意图:此类问题很好地鼓动了小组内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使他们在课堂伊始便有参与的市场,鼓励他们参与课堂,参与学习。【淡写】整体感知 5分钟有请淡写任务包的同学为我们说说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准备补充和抢答,为自己小组加分。1.说说本课主要描写什么地方2.作者选择哪些景物体现江南3.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4.这些景物有什么

6、共同的特点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解决整体感知的问题。由一系列的小问题进行索引,环环相扣,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够使学生初步掌握本文所描绘的画面,找出作者表达江南韵味所选择的景物意象,学会用意象表达画面意境。【浓墨】重点研读 8分钟有请领到浓墨任务包的小组派代表为我们说说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1.为了表现烟雨江南的韵味,作者抓住了一个”湿”字,找出描写”湿”的语句。2.作者是怎么表现”湿”?3.说说”默看细雨湿桃花”一句中”湿”字的妙处(结合微课中学到的古诗词鉴赏中”炼字”的答题方法,从本义,语境义,技巧手法,表达效果,对情感的作用五个方面进行鉴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微课中讲到的 “意象选择”“炼

7、字手法”两个角度出发,赏析”默看细雨湿桃花”一句中的”湿”字。该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古诗词中”炼字”的鉴赏方法,学会用妙字表达画面意境。感受诗-文-画三者的联系。【重彩】实践分析10分钟课堂展示一幅江南晴日图请同学从”意象选择”“炼字方法”两方面鉴赏这幅作品。根据以下问题赏析:”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用什么景物表达季节特点,用一个字概括画面特点,命名一句诗,并用散文化语言进行描绘。”设计意图:逆向操作诗文画转换的手法,当堂操练古诗词鉴赏手法,画面描绘手法,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限魅力,以及语文和专业的紧密联系。【课外延伸】与文学中找寻丹青神韵 5分钟1.当年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

8、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如果你是当年考生,你会如何表现诗句做一幅画?2.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叫做蛙声十里出山泉,请说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安排这幅画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故事使学生真正明白”画有心法,韵无定法,贵在创新得法”的创作原则,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创作践学课后各小组从意象选择,炼字手法等两个方面表现诗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发挥专业特长,将这句诗转化为我们的绘画作品,并上传班级qq群,进行评选。设计意图:创作诗句绘画作品需要将诗句反复推敲,转换为散文化语言,再文字用绘画作品变现出来需要一些诗句鉴赏的能力,语言表达的

9、能力,绘画专业技巧,所以为了完成任务,每个团队的成员必须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本课教学,只是专业和语文相结合的一次教学创新与尝试, “课前微课”,”沙画视频”,”课文闯关”,”音频介绍”,”课文朗读”,”异质分组”我努力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途径,借助现代化多种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获得课堂参与的集体体验感。”课前微课”,课中闯关”,”课后创作”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通学生与老师,与课文之间的障碍,带动学生体验式学习,提升主动思辨能力,创作实践环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但是,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多媒体制作花费较多时间,这也提醒我,教学是一条不

10、断学习的道路,需要老师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创新,今后我将尝试通过网络课堂和微信推出微课。庄暴见孟子A教学目标: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

11、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3课时:一课时 C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 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三局部理解 1 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

12、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 解疑。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 教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 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 讨论: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

13、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善于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除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 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请一学生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 转换话题 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 诱敌上钩 直奔中心 四、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

14、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

15、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

16、”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四练习巩固 1 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

17、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 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附:板书设计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二)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划分的?分析: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

18、来”的主张。(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下面几个句子,是否只谈文化遗产问题?(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19、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分析: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三)本文论证艺术有什么特点?分析: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20、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本文的论证特点就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四)鲁迅在解释什么是“送去主义”时,所举的三件事如何理解?分析:在这一段里,鲁迅先用“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撇开国民党反动政府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卖国行径,然后用“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一句,带出三件事。这三件事是用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没有人说道:拿来”的。对送古董到

21、巴黎展览,鲁迅说了句“不知后事如何”,未加评论;对到西欧举行中国画展,鲁迅只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鼓吹的“发扬国光”;对梅兰芳到苏联演出,鲁迅只是斥责“催进象征主义”的胡说。所以,对展览和演出本身以及有关的人,似不宜乱戴卖国主义帽子。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在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

22、”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三、教学过程设计(一)介绍文章背景。要点: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

23、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通过阅读与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与结构。问题: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段讲的什么问题?提示:第5段是过渡段。“我在这里否则太不摩登

24、了”一句,小结前文;“我只想鼓吹拿来主义”一句,开启下文,引出文章的中心议题。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4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

25、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

26、,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1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提问:(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

27、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 “高中语文第一课应该怎么上?哈哈,这问题太简单了!先作个自我介绍,师生彼此认识认识,然后不就是请同学们打开书第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吗?难道不是这样?”青年教师们听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时,往往满脸疑惑,这样回答并反问我。 “差矣,差矣!不使学生懂得高中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区别,不使学生知道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不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就难以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其结果很可能就会误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语文课本,从而跳不出语文课本,跳不出语文课堂,最终学下去就是越学越不得法,越学越枯燥。所以,语文第一

28、课不应急着讲课文,而应做些授人以渔的工夫。鱼网织好了,打渔的方法掌握了,还怕打不到鱼?来听堂我的语文第一课,看看我这有15年打渔经验的老渔夫是如何教人打渔的,如何?”我倚老卖老地对那些青年教师说,并将以下“学习语文十要求”示之 练好语文基本功,优秀诗文勤记诵, 报纸杂志常翻阅,买书看书做书虫, 语文笔记贵坚持,课外练笔不放松, 生活处处皆学问,他山之石把玉攻, 基础知识早复习,课本学习贯始终。 以下便是我上高中语文第一课时对学生提出的具体的学习要求 一、练好语文基本功 同学们学了6年小学3年中学共9年的语文,但语文基本功如何呢?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在此,我只想问

29、问同学们:第一、你的普通话说得如何?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我们是新一代青年人,难道我们说普通话也要带那么浓的广东音让人笑话吗?第二、你的字写得如何?与自己现在已是市属高中生的身份相符吗?第三、你.写作文或写信是否常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错别字?你注意纠正过这些错别字吗? 语文的基本功所指范围较广,但我以为以上所问的三点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所以,我要向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 (一)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认真听中央电台的广播和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当今

30、的社会,是一个南北大交流、大融合以及对外日益开放的社会,如果我们说普通话连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甚至不少外国人都不如,我们说得过去吗?如果我们拿出学英语的劲头来学习我们广东人一向不太重视的普通话,那我们就一定能在高中毕业前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 (二)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虽说电脑已日益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写字的机会已大不如以往,但就是要在别人已不太重视写字的时候,勤奋临习,最终出手不凡,这样不是更能体现出胜人一筹的高素质吗?要写好一手字并不难,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临帖(最好是钢笔字帖),临习三年,坚持不懈,那么最终就一定能出手不凡,出人头地。 (三)努力使

31、自己在高中阶段将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消灭掉。不要以为错别字是改不掉的,其实,只要我们把自己平时作文中的错别字搜集一下,你就会发现,原来常见的错别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也就那么100来个,一天要求自己纠正一个,不用一个学期,就可将常见的错别字消灭掉。同学们,当你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尤其是当上领导后,一出手就出现错别字,那种尴尬,是令人羞愧得无地自容的,还是趁着现在下一番不算“苦”的工夫吧! 二、优秀诗文勤记诵 我们有些同学小学、初中时能背诵许多诗词美文,但到了高中就差不多都淡忘了,为什么?那是因为还没能够真正意识到在脑子里装些诗词美文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朗读背诵的,所以考试一过,那些诗文

32、就全丢光了,实在可惜!多读多记些优秀的诗词、文章,既能巩固自己以往所学,又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同学们看到江总书记在美国访问随口引用唐诗宋词时,都不禁赞叹江总书记在这方面的深厚功底,但这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呀,如果他以前不注意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他今天能够这样信口而出吗?所以,现在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 在高中三年内,早读时要努力做到大声读,动手写,用心记,勤引用,将小学阶段背诵过的诗词和初中阶段背诵过的诗文,全部再作为早读课朗读、熟记的主要内容;按学习要求熟读、背诵高中课本里优美的诗文及要求背诵的课文;熟读最终能够背诵百首唐宋诗、百首唐宋词。并力争做到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读、背的最终目的在于

33、用,所以在平时.写作文或说话时,要尽量引用。如果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了古诗文,则每引用一次,就另加5分。多引用,多加分!试想想,在写“勤俭”为主题的作文时如果能引用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写春天的散文时能引用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写青年人应树立远大理想的文章时能引用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写人际关系的文章时能引用陶铸的“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些名诗名句,那么,阅卷的老师能不“眼前一亮,心头一喜”吗? 三、报纸杂志常翻阅 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其中亦不乏语文方面的知识。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

34、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收益良多(其中羊城晚报的文章标题很有品位,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在全国同行中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所以,有看报纸杂志习惯的人,其语文基础一定不会差。有哪些报纸、杂志值得我们欣赏呢?报纸有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南海日报(我们是南海人,就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应该了解家乡的情况)、语文报高中版、作文点评报;杂志有读者(最好是每人都订阅,这是一份品位相当高、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值得同学们订阅、珍藏)、中学生、语文月刊等。 我们还应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剪报看到有好文章就剪下来,贴在自己的语文摘抄簿里。这样日积月累,你终有一天你会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骄傲。当然,看多了,最好还能向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