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共21页)_第1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共21页)_第2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共21页)_第3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共21页)_第4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共21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生物(shngw)与环境环境(hunjng)(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shngcn)的各种因素。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比如:光照、温度、水分、O2、 CO2、食物和其他生物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起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 即所有生态因

2、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生境(habitat):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又称栖息地,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因子的分类:按性质分:5类,气候因子( 温度、水分(shufn)、

3、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结构、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按有无(yu w)生命特征分: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和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食物(shw)、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气候等因子)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分: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春夏秋冬、潮夕涨落等,主要

4、影响生物分布;非周期性变动:风、降水、捕食等,主要影响生物的数量)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比如:冬季食物缺少成为限制鹿群增长的因子。三个主要点:生态因子处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q

5、unb)停止。在最适状态(zhungti)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zhungti)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生态幅或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之间的范围。能量环境能量环境是由光和温度组成的。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动物的光周期现象:许多动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也表现出周期性。鸟、兽、鱼、昆虫等的繁殖以及鸟的迁徙活动都受日照长短的影响。如延长光照时间可提高母

6、鸡产蛋量。日照长度对哺乳动物生殖:长日照兽类:某些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如雪貂、野兔等。短日照兽类:有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来到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鹿等。另外,昆虫滞育、动物换毛换羽都受光周期的调控。5、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低温的适应植物(zhw)形态适应:表现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zzh),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生理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nngl)。如鹿蹄草通过在叶细胞中大

7、量贮存五碳糖、粘液来降低冰点,可使结冰温度下降到-31 。行为适应:通过休眠来增加抗寒能力。动物形态适应:(1)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2)阿伦规律(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3)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或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生理适应: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在低温环境下减少身体散热的另一种适应为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的温度。行为适应:休眠(抗寒

8、)和迁徙(避寒)。对高温的适应植物形态适应:有些植物体具有密绒毛或鳞片(ln pin),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大部分光线;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或高温下叶片折叠,减少吸光面积等。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因过热(u r)受害。行为(xngwi)适应:关闭气孔。动物形态适应: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生理适应: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行为适应:夏眠,穴居,昼伏夜出。6、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

9、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用公式表示: N T K 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 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K:总积温(常数)。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和防止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及某害虫的有效积温进行预测预报。火的主要(zhyo)类型:林冠(ln gun)火和地面火。

10、火对生物(shngw)的作用有益作用:加速物质分解;对于抗火的物种或适应于火的自然更新的物种,火是必需的生态因子;火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种竞争的物种;有些植物种子需高温刺激才能萌发。有害作用: 火灾后的植物群落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造成动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改变土壤的结构与化学成分; 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物质环境水的特性:水分子具有极性;水具有高热容量;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水具有相变陆地上水的分布:降水量:地球上的降水量随着纬度发生很大的变化。降雨量还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大气湿度:相对湿度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相对湿度的季节变化还随各地区的

11、具体情况而异。3、陆生植物: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统称陆生植物。按照对水分的需要量及耐旱程度可分为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如水稻、秋海棠。中生植物:适于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shzhng)的环境中,形态结构及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主要分布(fnb)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如仙人掌。水生动物如何(rh)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淡水硬骨鱼(高渗)的渗透压调节水调节:环境中的水通过鳃不断扩散进入体内。 通过尿将多

12、余的水排出。盐调节:伴随尿液将少量的盐排出。通过摄食及鳃上的特定氯细胞,将盐摄入体内。海洋硬骨鱼(低渗)的渗透压调节水调节:失水: 水分通过鳃扩散至周围环境。补水:通过饮水获得大量的水。盐调节:增盐:饮水和摄食摄入盐。排盐:泌氯细胞将盐排出;肾脏通过排泄作用排出盐。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生物能够生存的基本单位。2、种群和物种的区别在于种群有数量的概念。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即群落是由物种的种群所组成的。3、自然(zrn)种群统计学的3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种群

13、具有一定的分布(fnb)区域。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min j)(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变动的。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4、相对于个体的特征:群体特征。比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等等,这些都是个体所不具备的。5、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此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如:蜗牛、甲虫等。6、标记重捕法: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比例,估计个体的总数。此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田鼠

14、、鱼类等。6、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内分布型一般分为3类,均匀的、随机的、成群的。7、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natality)(最大出生率、实际出生率、特定年龄出生率)、死亡率(mortality)(最低死亡率、生态死亡率、特定年龄死亡率)、迁入(immigration)和迁出(emigration),这些参数与种群的密度变化密切相关。8、次级种群参数:性比(sex ratio)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种群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等。9、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15、这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可用年龄锥体(zhu t)表示。10、年龄(ninlng)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pizh)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至上的位置标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11、年龄锥体一般分3种类型:典型金字塔型锥体,代表增长型种群。钟型锥体,代表稳定型种群。壶型锥体,代表下降型种群。12、三种存活曲线分别代表不同生物类型:型(凸型):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之前死亡率很低。如:高等动物、人类。型(对角线型):表示各年龄段的死亡率恒定。如:鸟类型(凹型):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如:鱼类、蛙类、无脊椎动物。大多数野生动物

16、种群的存活曲线在型和型之间变化,而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型。动态(dngti)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binzh)的。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同时出生的个体叫做同生群,所以也叫同生群生命表,如藤壶的生命表。静态(jngti)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比如:在某年某月某日观察羚羊种群。种群增长模型:一种是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种群连续增长模型),一种是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随着资源的消耗,种群增长率变慢,并趋向停止

17、,体现在增长曲线上为“S”型。逻辑斯蒂方程曲线在N=K/2处有一个拐点,在拐点上, dN/dt最大,在拐点前, dN/dt 随种群增加而上升,在拐点后,dN/dt随种群增加而下降。逻辑斯蒂方程的意义和实际(shj)应用: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mxng)的基础;它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chnling)的主要模型;最大持续产量为rK/4 。模型中的两个参数K和r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生态入侵的危害: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破

18、坏。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经济损失。威胁人类健康。(举例说明:福寿螺、水葫芦)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都是生物进化中的动力。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自然选择的基础是差异,如果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具有相同的存活和繁殖能力,就没有自然选择,这样的基因型之间,称为选择是中性的。所以,自然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也就是适合度存在差异时,自然选择就起了作用。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dxio)。种群越大,遗传漂变越弱;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所以,通常用种群大小的倒数最为遗传漂变强度的指标。自然选择(zrnxunz)的三种类型:稳定(wndng)

19、选择 定向选择 分裂选择地理物种形成假说过程大致分三个步骤:地理隔离;由地理屏障形成的,将两个种群分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如造山运动。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的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生活史对策生活史:是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生态(shngti)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shngcnduzhng)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生态对策

20、或生活史对策。r-对策(duc)(r-strategy):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K-对策(K-strategy):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r-对策的优缺点: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因此,种群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

21、替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高的瞬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K-对策的优缺点:优点: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具有个体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缺点:由于r值较低,种群一旦(ydn)遭到危害,难以恢复,有可能灭绝。7、r-对策(duc)者特点 :采取(ciq)r-对策的生物称r-对策者,通常是短命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成体体形小。8、K-对

22、策者特点:采取K-对策的生物称K-对策者,通常是长寿命的,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成体体形大。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1、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产量随播种密度增加,当密度超过一定程度之后,最终产量不再随播种密度而变化。最后产量衡值法则用公式表示: W:表示植物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Y:单位面积产量;

23、Ki:是常数。-32自疏法则:(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du sh)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这种关系叫做-3/2自疏法则。4、高斯假说发展(fzhn)为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yshng)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高斯假说实例:双核小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可达成共存,出现分化;双核小草履虫与大草履虫对

24、资源的竞争导致大草履虫灭绝。5、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用的资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1、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特征(8条)把标题展开回答例如: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生存。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25、。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一个生物群落都具有自己的结构,其结构表现在空间上的成层性(包括地上和地下)、物种之间的营养结构、生态结构以及时间上的季相变化等。具有一定(ydng)的动态特征: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有它的发生、发展、成熟(即顶极阶段)和衰败与灭亡阶段。生物群落就像一个生物个体一样,表现出动态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每一生物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生境(shn jn)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具有边界特征:环境梯度变化(binhu)较陡,或者环境梯度突然中断,那么分布在这样环境条件下的群落

26、就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处于环境梯度连续缓慢变化(如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过渡带,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过渡带等)地段上的群落,则不具有明显边界。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并导致明显的边缘效应。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有些物种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具有重大的贡献,而有些物种却处于次要的和附属的地位。根据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物种可以被分为建群种、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以及偶见种或罕见种等。最小面积法:所谓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植物群落研究中常用的群落成员型分类(能区分):优势种、建群种、

27、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或罕见种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 息之总和。 物种(wzhng)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即个体(gt)多样化,各种各样的生物类型。 生态系统(shn ti x tn)多样性: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群落空间结构取决于两个要素,即群落中各种物种的生活型及相同生活型的物种所组成的层片。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对于植物而言,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

28、物类型。生活型谱:是统计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公式: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该地区该生活型的植物种数/该地区全部植物的种数100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森林草原地带,软海底与硬海底的两个海洋群落之间也存在过渡带,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本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

29、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的群落大。群落的动态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原生(yun shn)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cnzi)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动等造成的裸地。 次生(cshng)裸地 :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这类情况如森林砍伐、火烧等造成的裸地。一般将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演替的三个阶段第十章 群落的分类与

30、排序分类原则: “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等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等级中均作了相应的反映。分类系统: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从组、群从、亚群从分类单位: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zhngj)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生态系统(shn ti x tn)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统(shn ti x tn)(ecosystem):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物群落 + 无机环境 = 生

31、态系统三大功能群: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食草动物(一级) 、食肉动物(二级) 、顶级食肉动物(三级)。分解者:异养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其他生物。四种主要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态平衡( Ecological balance):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 原因:外界干扰超过一定限度;因素:自然、人为 生态系统(shn ti 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