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1页
2022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2页
2022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3页
2022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4页
2022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专题2022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

2、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下人:迁就他人。

3、7.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所恶有甚于死者()(2)故患有所不避也()(3)蹴尔而与之()(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9.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雕栏相望焉B. 将枉于法入则无法家拂士C.虽嗜鱼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 我能长自给鱼自非亭午夜分1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夫 唯 嗜 鱼 故 不 受 也 夫 即 受 鱼 必 有 下 人 之 色11. 根据【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4、?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与【乙】文中不受鱼的公孙仪是否一样都持有“本心”?2022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3)教学相长也(4)学学半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乙】予少

5、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千条,勒为若千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秦观劝学)【注】暗疏:默写。滑稽:诙谐善辩论。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惩艾:惩戒。数终:多遍,多次。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

6、。勒:编。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然负此自放负势竞上B. 必寻绎数终寻病终C. 心善其说 / 陈康肃公善射D.得若干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0.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11.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败吾业”的“二物”指的是什么?(2)从写作意图上分析两选文的异同。2022年广东省湛江市粤西联考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7、。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

8、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峰回路转()(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佳木秀而繁阴()(4)杂然而前陈者()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分)_(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分)_【乙】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以酣饮为常。

9、昭初欲为子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皆以酣醉获免。及司马昭辅政,籍从容言于昭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昭大悦,即拜籍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属魏晋之际/属予作文以记之B.籍由是不与世事/得志,与民由之C.不得言而止/止有剩骨D.及司马昭辅政/及下船,舟子喃喃曰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10.【甲】【乙】两文都写到醉,请简要分析醉翁的醉与阮籍的醉有什么异同。(5分)_2022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考前押题卷(一)(

10、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乡为身死而不受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_(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_【乙】天汉元年,武帝遣苏武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俱。既至匈奴,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

12、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取材于苏武传)9.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得一人之使B.何面目以归汉/以其境过清C.单于愈益欲降之/有所广益D.羝乳乃得归/乃悟前狼假寐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引 佩 刀 自 刺 卫 律 惊 自 抱 持 武 驰 召 医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1)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孟子所说的精神的一项是( )(2分)A.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岳

13、飞满江红)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D.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2)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阅读【乙】篇,简要说明“舍生取义”的品格在汉朝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_2022年广东省初中生学业考试语文仿真试卷(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0分)【甲】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4、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以塞忠谏之路也(2)恐托付不效(3)当奖率三军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诚

15、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_8.下面对【甲】【乙】两诗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诗中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B.【乙】文中诸葛亮多次提到“先帝”,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C.【甲】【乙】两诗文所谈及的国家命运有相似之处:南宋是“山河破碎”,蜀汉是“益州疲弊”。D.【甲】【乙】两诗文的作者都共同体现出忧心国事、鞠躬尽瘁、以身许国、忠贞贡献的品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16、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慢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越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注释】缧绁(li xi):拘系犯人的绳索,指囚禁。诎(q):通“屈”,委屈。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越石父请绝/沿溯阻绝B.而信于知己者/小信未孚C.彼不知我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晏 子 出 遭 之 途 解

17、左 骖 赎 之 载 归11.从文中晏子的身上,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3分)_2022年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18、,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6.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竟不可得(3)湮于沙上(4)啮沙

19、为坎穴7.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二石兽并沉焉/两狼之并驱如故B. 转转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C.如其言/如是日千百遍D. 水大至/宾至如归9. 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10. 请根据【甲】【乙】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们打算就这两则选文的阅读启示展开讨论,请你准备两条以参加交流。(2)结合乙文,简要分析刘羽冲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022年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20、一)文言文阅读(19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21、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故患有所不辟(2)贤者能勿丧耳(3)不辩礼义而受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答案】7. (1)祸患,灾难(2)丧失(3)同“辨”,辨别(4)停止8. (1)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2)(食物)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会轻视而

22、不肯接受。【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2)句意为: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丧,丧失。(3)句意为: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辩,同“辨”,辨别。(4)句意为: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采用“增删调补换”的方法,做到“信达雅”,把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展现出来,遇到特殊句式,注意补全或调整语序。注意:(1)非独,不仅,不只是;是心,这种心;皆,都;丧,丧失;(2)蹴,踩踏;与

23、,给;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点睛】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

24、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

25、(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贬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辛

26、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而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节选自史林测义)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朝服衣冠B. 见恶于元载/货恶其弃于地也C. 李希烈反/始一反焉D.卒缢杀之于蔡州/爱士卒10. 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11.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颜真卿有哪些让人敬畏而仰慕的行为?请结合乙文简要回答。(2)请结合两篇选文,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文言文阅读专题2022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鱼

27、,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

28、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下人:迁就他人。7.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所恶有甚于死者()(2)故患有所不避也()(3)蹴尔而与之()(4)

2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9.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雕栏相望焉B. 将枉于法入则无法家拂士C.虽嗜鱼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 我能长自给鱼自非亭午夜分1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夫 唯 嗜 鱼 故 不 受 也 夫 即 受 鱼 必 有 下 人 之 色11. 根据【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与【乙】文中不受鱼的公孙仪是否一样都持有“

30、本心”?【答案】7.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踩踏. 同“德”,感恩、感激8. (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9. C10.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11. (1)都是写在不义利益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2)示例一:不一样。穷人面对“嗟来之食”,宁可饿死也不受,他身上所流露的是骨气、是“本心”;公孙仪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但其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所以公孙仪并非持有“本心”。示例二:一样。穷人面对“嗟来之食”,宁可

31、饿死也不受,他身上所流露的是骨气,是“本心”;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他不徇私受贿、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所以说他们一样都持有“本心”。【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句意:我所厌恶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恶:讨厌,憎恨。(2)句意: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3)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4)句意:(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

32、译为辅。(1)句重点词:非独:不仅仅;是心:这种心;丧:丧失。(2)句重点词: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9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动词,当宰相/副词,互相;B.名词,法律/形容词,遵守法度的;C.两个都是连词,“虽然”的意思;D.名词,自己/连词,如果;故选C。【10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句意

33、: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故断为: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11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1)根据“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甲】文强调的是在利益面前,要有所取舍,要做符合礼义的事情;根据“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可知,【乙】文中公孙仪面对别人赠送的鱼,由于担心受制于人而并没有接纳。因此两文都是写在不义利益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2)示例一:根据“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穷人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

34、”,这是因为其身上有保持“羞恶之心”,认为尊严比生命更加重要;根据“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可知,公孙仪不肯接受别人的鱼,是希望保住自己宰相的地位,他认为只要自己地位不改变。就一直有鱼吃,所以公孙仪并非持有“本心”。故两者也不一样。示例二:根据“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穷人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这是因为其身上有保持“羞恶之心”,认为尊严比生命更加重要;根据“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可知,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说明他还是保持着不徇私受贿、廉洁奉公的“本心”。所以说他们一样都持有“本心”。【

35、点睛】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

36、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

37、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乙】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

38、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2022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3)教学相长也(4)学学半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者游,旬朔之间

39、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千条,勒为若千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秦观劝学)【注】暗疏:默写。滑稽:诙谐善辩论。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惩艾:惩戒。数终:多遍,多次。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勒:编。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然负此自放负势

40、竞上B. 必寻绎数终寻病终C. 心善其说 / 陈康肃公善射D.得若干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0.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11.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败吾业”的“二物”指的是什么?(2)从写作意图上分析两选文的异同。【答案】7. (1)味美;(2)反思;(3)推动,促进;(4)同“敩”,教导。8. (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9. A10.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11. (1)年轻时不勤奋、成年后善忘(2)同

41、:两篇选文都是劝说人们要学习。异:【甲】文告诉人们要教学相长,【乙】文告诉人们少年要勤奋学习。【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2)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反思。(3)句意: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长:推动,促进。(4)句意: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敩”,教导。【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42、:(1)虽:虽然;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2)困:困惑;自强:自我勉励。【9题详解】A都译为“凭借”;B探究、研究/不久;C喜欢/善于;D摘录/同“德”,感激;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根据句意断为: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1)【乙】文首段先写作者年少时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因为常与“滑稽饮者游”,首段结尾“废于不勤”点明荒废学业的原因;第二段写

43、数年之后作者发奋读书,读过书却常忘记书中内容,第二段结尾“废于善忘”点明荒废学业的原因;引出第三段“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的内容;可见“二物”指年轻时不勤奋、成年后善忘。(2)【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将品尝食物的甘美类比成通过学习从而懂得最好的道理,接下来论述学习后得知自己的不足、困惑,然后反省、自我勉励,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意在劝导人们学习。【乙】文,先写作者年少时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因为常与“滑稽饮者游”,因为不勤奋荒废学业;再写数年之后作者发奋读书,读过书却常忘记书中内容,因为“善忘”荒废学业;结尾“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

44、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意在强调少年时就要勤奋学习。【点睛】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乙】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

45、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探究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此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

46、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2022年广东省湛江市粤西联考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47、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峰回路转()(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

48、佳木秀而繁阴()(4)杂然而前陈者()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分)_(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分)_【乙】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以酣饮为常。昭初欲为子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皆以酣醉获免。及司马昭辅政,籍从容言于昭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昭大悦,即拜籍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属魏晋之际/属予作文以记之B.籍由是不与世事/得志,与民由之C.不得

49、言而止/止有剩骨D.及司马昭辅政/及下船,舟子喃喃曰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10.【甲】【乙】两文都写到醉,请简要分析醉翁的醉与阮籍的醉有什么异同。(5分)_64(1)回(曲折、回环)(2)临(高踞居高面下)(3)秀(茂盛)(4)陈(陈列摆开)(每个1分,共4分。)74(1)(游玩)山水美景的乐趣,有感于(领悟在)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83D(及:到了,等到。A属:属于同“嘱”,嘱托。B与:参与和。C止:停止只。)93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画对一处1

50、分,画错1处扣1分。如超过3处,先算对的,再扣错的。】105同:都是喝酒而醉。(1分)异:欧阳修的醉还含有对山水美景的陶醉(1分),以及对自己治理下百姓安乐情景的陶醉/对自己与民同乐的陶醉。(1分)阮籍的醉是为了避开世事纷争(1分),保全自己性命(1分)。【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阮籍本来有济世的大志,只因身处魏晋之际,天下多变故,知名人士很少有能得保全的,因此阮籍就不参与时事,经常酣饮。司马昭当初本想为儿子司马炎(后来的晋武帝)向阮籍求婚(指向阮籍之女求婚),可是阮籍一醉60日,司马昭因无法与他说起此事,只得停止作罢。钟会(魏将)多次想向他问事,都因为阮籍酣醉而未得问。等到司马昭执政,阮籍曾从

51、容地对司马昭说:“我平生曾游历东平,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大喜,当即授任阮籍为东平相。阮籍就骑驴来到郡衙,拆除郡衙门的屏障,使里外都能看得到,法令也简易朴实,十多天后阮籍就回来了。2022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考前押题卷(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52、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乡为身死而不受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53、汉语。(4分)(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_(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_【乙】天汉元年,武帝遣苏武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俱。既至匈奴,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取材于苏武传)9.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得一人之使B.何面目以归汉/以其境过清C.单于愈益欲降之/有所广益D.羝乳乃得归/乃悟前狼假寐10.请用“/

54、”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引 佩 刀 自 刺 卫 律 惊 自 抱 持 武 驰 召 医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1)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孟子所说的精神的一项是( )(2分)A.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岳飞满江红)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D.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2)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阅读【乙】篇,简要说明“舍生取义”的品格在汉朝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_7.(1)假如,如果(2)益处(3)同“

55、德”,感恩,感激(4)同“向”,先前、从前8.(1)采用某种办法就能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纳。(2)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9.D(A.派遣,派出/使唤,指劳力;B.凭借/因为;C.更加/好处,益处;D.副词,才)10.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11.(1)A(B.表现了作者为了民族大业愿献出自己生命的伟大精神。C.刻画诗人文天祥为了民族大业而慷慨就义的光辉形象。D.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A.表达的是将士们对敌人的愤恨、报仇的决心和乐观主义精神,与孟子所说的“义”

56、没有关系。故选A。)(2)示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1.5分)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1.5分)【乙】【参考译文】天汉元年,汉武帝派遣苏武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匈奴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

57、羊才能回来。苏武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2022年广东省初中生学业考试语文仿真试卷(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0分)【甲】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

58、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以塞忠谏之路也(2)恐托付不效(3)当奖率三军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_8.下面对【甲】【乙】两诗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诗中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

59、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B.【乙】文中诸葛亮多次提到“先帝”,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C.【甲】【乙】两诗文所谈及的国家命运有相似之处:南宋是“山河破碎”,蜀汉是“益州疲弊”。D.【甲】【乙】两诗文的作者都共同体现出忧心国事、鞠躬尽瘁、以身许国、忠贞贡献的品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慢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越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

60、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注释】缧绁(li xi):拘系犯人的绳索,指囚禁。诎(q):通“屈”,委屈。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越石父请绝/沿溯阻绝B.而信于知己者/小信未孚C.彼不知我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晏 子 出 遭 之 途 解 左 骖 赎 之 载 归11.从文中晏子的身上,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3分)_6.(1)堵塞(2)效果(3)鼓励7.(1)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2)这是我用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