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高考真题文言文_第1页
08--12高考真题文言文_第2页
08--12高考真题文言文_第3页
08--12高考真题文言文_第4页
08--12高考真题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年高考真题2008201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审题提示先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后与刘尚的队伍会合

2、。C三、(2008江苏)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县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建武二年,皇帝封吴汉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天,(吴汉率军)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致聚集了十多万人到广乐救援。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和

3、他交战,(吴汉)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盖,回到军营中。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卧床,众将士感到担忧。”吴汉竟然精神振作,包裹好伤口起来,杀牛犒赏将士,下令军中说:“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第二天,一同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当时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

4、吴汉不准许,说:“使鬲县百姓造反,都是地方长官的罪过。有敢轻言进兵的人,杀!”于是吴汉传递檄文告诉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的)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吴汉)。第二年,贼人率领五万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慌混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十二年春天,(吴汉)进军攻打广都,攻取了广都,派遣轻便的骑兵火烧成都

5、市桥。皇帝叮嘱吴汉说:“只坚决地占守广都,等待他们来攻打,不要与他们争夺胜负。如果(他们)不敢前来,你移动阵营逼近他们,必须等到他们筋疲力尽,才可以攻打。”吴汉乘着便利条件进军逼近成都,依靠险要的江北构筑营地,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皇帝听说后非常吃惊,责备吴汉说:“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你)与刘尚分营驻扎,有紧迫事情发生时,不能再互相救援。”诏书还没有到达。谢丰、袁吉率领士兵十几万人

6、攻打吴汉,派别的将领率领一万余人威逼刘尚,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吴汉与(敌军)大战一天,大败,逃跑回到营垒。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吴汉于是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功失败,就在这一举动。”于是树起许多幡旗,让烟火不断绝,晚上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带领军队与刘尚的军队汇合,谢丰等人都没有察觉。第二天,吴汉率领士兵迎战,于是大败敌军

7、。吴汉自从出征讨伐,众将看到战事不利,有些人很是惊惶恐惧,失掉了常态;吴汉神态泰然自若,整理兵器,振奋士气。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吴汉曾经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兵供给不充足,为什么买那么多田地住宅呢?”等到吴汉去世,赐谥号为“忠侯”。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答案】D这里应该是名词“姿态”的意思【考点】理解常

8、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解析】A项:“听”是“准许”的意思,在李密陈情表(苏教版必修五)中学过,其句为“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可译为“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或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B项:“迫”是“逼近”的意思,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苏教版必修三)中学过,其句为“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可译为“当时元兵已逼近临安城外”。C项:“壁”是“营垒”的意思,在司马迁项羽本纪(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学过,其句为“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可译为“等到楚军攻打秦军,诸位将领都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D项:“度”,一词多义,自然有“考虑”这一义项,但这里应该是名词“姿态”的意思,我

9、们曾经在司马迁刺客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学过,其句为“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可译为“许多臣子都愕然,事情突然发生而没有料到,都失去了他们的常态”。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敢轻冒进兵者斩汉乘利进逼成都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ABCDB是激励士气后的结果;是阻止诸将攻鬲县;属于攻打成都时的举措。3(2008江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注意“及”译为“等到”,“见”译为“被”,“亲信”译为“亲近和信任”。(2)

10、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注意“比”译为“近来”,敕”译为“命令、告诫”,”译为“违背、背离”。” (祭十二郎文:“比b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潜”应译为“暗地里、秘密地”,“就”译为“靠近、接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

11、,北上邓州寻访故人。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审题提示C项中“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错。C2(2009江苏) 书沈通明事 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淮安的沈通明,曾经担任前朝明代的总兵官。沈通明为人行侠仗义,不重财货,士大夫都称赞他。顺治二年,在这之前有

12、个叫田仰的巡抚,向来熟悉沈通明的为人,对他礼遇优厚;至此看到明朝将要灭亡,就把自己的家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乘船渡海而去。沈通明把田仰的妻子儿女藏匿到其他地方。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恰好清军渡过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这时沈通明已经闭室在家很久了。追捕的人围住了他的家,沈通明走进寝室

13、,喝了数斗酒,然后撕开束帛捆住他的爱妾,把她背在背上,牵着马,手里握着弓箭出来,大喊道:“你们这些人也知道沈将军吧!”于是把箭搭在弓上,准备抓捕他的那些人都迟疑不敢向前而后退。沈通明上马飞驰,和爱妾都得以逃脱。租住在苏州,改换了姓名,靠给人算卦养活自己。不久爱妾去世,想到自己没什么寄托,就剃发做了和尚。后来,又脱下了僧衣,北上到邓州寻访老友。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jin,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

14、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沈通明本来就是个高大的男子,胡须很漂亮,以能饮酒而自豪。每次喝醉了就在邓州街市上唱歌呼号,全街市的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子篯,邓州人,一向就在江淮之间很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探听到沈通明的住处,就步行前往和他谈论,沈通明沉默不答。后来询问到这个人就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吐露实情。彭子篯握着他的手说:“你的形态容貌有些不同于一般,必将有搜捕你的人,如果不是我,还有谁能够作鲁国的朱家呢(汉初鲁地的朱家保护项羽的得力部下季布,意即欲效法之而保护沈通明)?”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和沈通明尽情喝酒,

15、很是高兴。过了很长时间,沈通明被赦免才能够复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l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沈通明很小的时候就凭借勇猛力大而闻名,曾经与敌人作战,敌人射穿了他的胸,沈通明随即拔出箭来,撕裂盔甲用衣服裹住伤口,然后去追射箭的人,最终杀了那个人回来,全军的人都认为他很豪壮。现在八十多岁了,体力渐渐衰减,喝酒还不减少,自爱行侠仗义,还像原来一样。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

16、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fn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明末战争的时候,各地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些人,一般都是风流倜傥非同寻常的,这些都是我经常听说的人。其他那些流落民间,湮没无闻,没有被我听说过而我不能够拿笔写下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在这时,有这样的人却不被任用,任用了却没有发挥他的全部才能。至于那些在朝堂之上主持事务的臣子,不是淫荡邪恶相互勾结,就是拿着俸禄沉溺宠幸的人。当事情发生,

17、这些人不仅仅是拉别人胳膊,干扰别人,一定还要借端诬陷别人。等到有一天国家败亡,束手无策了,大概就要欺骗说天下缺乏人才。唉,难道天下真的缺乏人才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审题提示D项中“率”应为“都”。D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通明匿仰妻子他所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若辈亦知沈将军耶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A B C DA表其英勇,表其率性而为,表其得遇知己而喜。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18、成现代汉语。(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句注意“购”“踪迹”。(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注意“方”“罢”“异”。(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注意“卒”“无补于明之亡”“何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

19、贤内助。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审题提示C项“西兵进攻江淮地区”“关注百姓疾苦”均有误。原文中“西兵未解”是指“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谢氏叹的是自己作为女人身处兵、盗、旱、蝗的艰难中,从“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可知。C(2010江苏)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

20、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求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bi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一年之中,他写了七八封书信,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他)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闻名的人,家世荣耀。谢

21、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后,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能愉快地对待这一切,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说不上丰富,但一定做得有味,收拾得精美;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官舍虽然低矮简陋,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日常说话形貌举止,都很和悦从容。 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22、。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时不时和我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

23、: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叹息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重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突然出现,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如此严重。我作为妇人,死了还能得到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难,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大多像这样懂道理。唉!她活着时受我贫

24、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平生尤其懂得文章的可贵;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希望可以用来安慰她的灵魂,并且能够弥补我的悲痛。这就是我向您这么频繁地请求(为谢氏)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这篇墓志铭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审题提示B项中“容止”应为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B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出其哭内之诗而悲其衣无

25、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闻其贤者也则悦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A B C D审题提示表现谢氏治家有法。表现谢氏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表现谢氏平生看重文章。B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两处倒装为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注意“以”(因为)、“累”(焦虑)、“其”(第一人称代词“我”)。(3

26、)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所交”“是人”及反问句式须落实。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4/39/8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

27、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2011) 陈公弼传 苏轼 1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y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x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与几个显贵的

28、人(公卿大夫之类)交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肆意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接任治事)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滥建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

29、民的有七十多家。2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部署,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

30、山,雷甲不能辖制(约束)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3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jun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

31、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淮南闹饥荒,安抚、转运使都说寿春县令王正民不称职,王正民获罪免官。诏令陈公乘驿车前往寿春县替代他,转运使正调运里胥的米来免除劳役,一共得到米十三万石,说这是“抵劳役的米”。米更加贵,百姓更加饥饿。陈公到寿春就废除了这样做法,并且上表其事。周围的县都废除了“折役米”条例。陈公又说正民无罪,认为他是忠于值守治理地方,皇帝诏令让正民管理鄂州。4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调任做泸州知府。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

32、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衬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5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追查)。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并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辞官)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

33、酷。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39/0/13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易,动词,据上下文,应解释为“轻视,看不起”。解析: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1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0/1/0/51公戒而舍之公禁之,民不敢犯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斩元以徇,其余悉

34、遣赴役如初。A B C D解析:首先要审好题,“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说白了,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难选择了。句言其禁巫之事;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句言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4/39/8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

35、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毁淫祠数百区,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3分)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解析:翻译此句关键在于理解“淫”“勒”两词的意思,而且还不能一味依据词典的解释,而应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这些词进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释为“过多” 比较好。身居前行,(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

36、,命士持满无得发。(3分)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解析:此句的翻译,关键把握“前行”“居”“持满”,这些都得根据上下文语境来作出正确的译解。贷而流之,从轻处罚,将他流放,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且以守仓库。(4分)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解析:此句的翻译,关键要把握“贷”(严惩不贷)“流”和句式以及语顺。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C祥符

37、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评点这篇文言文有许多删减的地方,跨度相当大,文后又没有注解,如“不危”,如果不是在选项里出现,考生还真不知这“不危”是什么。所以出题者尚要把考试用题目命制得更加人性一点。(20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38、成58题。伯父墓表 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伯父名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有悟性。和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知道

39、苏公贤能,屈心下意,礼待伯父,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当权要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夏人犯边

40、,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lng人鲜于侁shn,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队伍。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伯父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并且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品行醇厚。苏公非常礼待他,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守法循理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

41、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 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 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

42、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 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惊害怕,因此一县都太平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苏公死后27年,不危(人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