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98页PPT课件_第1页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98页PPT课件_第2页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98页PPT课件_第3页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98页PPT课件_第4页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98页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古 代 文 论 魏晋南北朝部分魏晋南北朝文论 目录3.魏晋南北朝文论3.1.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3.2.第二节 典论论文3.3.第三节 “诗缘情”:陆机诗论的核心3.4.第四节 文心雕龙神思 3.5. 第五节诗品序 魏晋南北朝文论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目的与要求1、理解与熟悉魏晋六朝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2、重点掌握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神思、诗品序等作品的文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节 绪论鲁迅:文学的自觉鲁迅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已进入自觉时期,文学自觉的含义有: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

2、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1,文学的独立汉朝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 摇荡。”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

3、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2,文体辨析(魏晋)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至于东观汉纪以及蔡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 有所论述。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 及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李充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

4、探讨。2,文体辨析(南朝)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分为题,可见文体辨析的细致程度。 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 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亦称昭明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3,文学的审美追求文学的自觉,最终还是表现为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是审美的追求。 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

5、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人物品评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着乡党评议的风气.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人物品评的风气更加兴盛。刘劭人物志总结了鉴察人物的理论和方法,特别重视人的材质,形成才性之学。人物品评在汉末多带有预言成败的意味,偏重在识鉴人才、拔擢俊彦,所以品评的重点在政治、道德方面。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为已

6、经享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的手法加以品题。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识鉴、赏誉、品藻、容止等门,记载了许多品评人物的生动事例。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中品题人物常见的审美概念有:清、神、朗、率、达、雅、通、简、真、畅、俊、旷、远、高、深、虚、逸、超等,其中 最常见的是:真、深、朗三者。而用作比喻的又不乏自然物象,如:千丈松、松下风、玉树、玉山、云中白鹤、龙跃云津、凤鸣朝阳。人物审美的兴盛,对文艺审美起了催化的作用。有的文学审美范畴来自人物审美,如“风骨”、“骨气”、 “风神”、“清虚”、“清通”、“高远”、“情致”、“才情”等。而人物流品的划分,也直接影响着文艺批评,锺嵘诗品、庾肩吾书品、谢赫

7、古画品录,就是明证。 世说新语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赏誉)世说新语: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赏誉) 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品藻)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 月柳(容止)魏晋六朝文论的总体特点1、 “诗缘情” 。2、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3、文学批评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4、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5、“建安七子”之崛起与魏晋风骨之张扬。1、 “诗缘情”的观念与先秦文学批评中言志的观念不同,六朝文学批评以 “诗缘情”为旗帜。2,文学批

8、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六朝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是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文学创作的导引。如果说周秦文学批评多为阐释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是经学批评的话,六朝文学批评已经具备了文学批评的现代意义。3、文学批评的独立性文学批评不再是哲学、经学、史学的附庸,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文学批评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如与玄学、道教、佛教等的关系非常紧密,共同推动了六朝文学批评的繁荣。4,文学批评理论专著4、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5,“建安七子” 与魏晋风骨“建安七子”之崛起与魏晋风骨之张扬,在中国文

9、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明旗帜推上了文坛。典论论文开中国文学流派、文学集团研究之先声,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节 典论论文第二节 典论论文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专篇论文。文章涉及到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文学创作与作家的关系,文学批评态度,作家论,风格论,文体论等重要内容。曹丕与典论论文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创立魏国,史称魏文帝。有魏文帝集。文学理论文章主要有典论论文,还有与吴质书等。关于典论论文。“典者,常也,法也”。典论,按作者原意即是讨论各种文体的法则。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在曹丕以前,虽有专篇的文学论文:如诗大序

10、、斑固离骚序、两都赋序、王逸楚辞章句序等,但大都只是就一部书、一篇文章、或就一种文体立论的;而典论论文则是讨论多种文体和评论多位作家,并且论述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以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因此,被称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专篇论文。典论论文 1.1.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关于文学作品价值和作用的理论。并把文学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高的程度。首先,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他所称“文章”:一是指诗、赋、散文,二是指理论著作,如徐干的中论和他的典论。其次,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即“盛大”的事业,是永垂不朽、留名千古的事业。第三,曹丕把文章同人之生死

11、、荣乐加以比较,说明人的寿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而文章的功能是无穷的;说明文章比人的寿命、荣乐更为重要,引起人们对文学事业的重视。 典论论文 1.2.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曹丕在文论上的功绩是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强调了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由于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以他认为“寸阴”比“尺壁”更为重要,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希望有志之士抓紧时间从事写作。“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说明了“立言”的重要性。 重视学术著作,是汉代以来士人传统的风气,而曹丕把纯文学的诗、赋地位提得如此之高,不能不说是建安时代文学创作上的新气象;亦是文学“自觉”、文

12、学观念逐渐明确的表现.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写道:“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典论论文 2、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文以气为主”之“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气之清浊有体”之“气”,是指作家的才性。由于作家气质、才性不同,因而构成文章或音乐的特点也各异。文体与文气的关系,即文体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曹丕以气品评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这在文学风格理论上,是一大创举。 他所讲的“清浊有体”,即是论文学作品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风格特点。相对说来,曹丕论风格时强调作家的先天禀赋,忽视了社会习染对作家风格形成

13、的作用。作家风格的形成要受到时代、阶级、民族、地域、流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单强调作家的才性气质的因素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典论论文 3、文体论曹丕论文体特点时,提出“本同而末异”的论题。“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文章体式、风格特点不同。这同儒家所倡导的“德为本”、“文为末”的论点相比,高出一筹。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概括起来即有韵之文铭、诔、诗、赋和无韵之笔奏议、书论两大类。在文体区分中提出“诗赋欲丽”,它反映了人们对文学、对诗赋特点认识的提高,显示了从先秦到魏晋文学观念上的更新,突出了时代特点。典论论文4、文学批评论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对当时文坛上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进行

14、了批评;对建安七子进行了评价。他从“文人相轻”立论,指出文人中存在着不良现象:(1)“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贵远”者认为古比今好,这是复古、守旧思想的反映。“贱近”者的实质是“文人相轻”的表现,也是“崇己”、“抑人”的表现。(2)“闇于自见,谓己为贤”,等等。其表现为,以已之长,相轻人之短。他认为博毅与班固二人文才,只不过是“伯仲”之间而巴,而班固却看不起傅毅。这是文人相轻的一种表现。 孔璋虽有才华,都不长于辞赋,可他自认为可与司马相如同风。这又是“闇于自见”的一种表现。第三节 “诗缘情”:陆机诗论的核心第三节 “诗缘情”:陆机诗论的核心陆机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文赋中,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15、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论创作的文章。文赋广泛涉及了关于创作激情的产生,创作构思时思维活动的特点,艺术的独创性,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感性问题等。其中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是诗缘情理论。陆机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其祖父陆逊为吴国丞相,父抗为吴国大司马。陆机出生于江东望族,胸怀大志,企望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正当他潜心读书时(二十岁)晋灭了吴;于是闭门不出读书十年。晋太康末年,他与弟陆云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拜遏了文坛领袖张华,得到张的赏识,由张引荐结识不少名流与权贵,从此步入仕途。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其后转入司马

16、氏内部争权夺位斗争,一代名士,被诬陷惨遭杀身之祸。原有陆士衡集四十七卷,佚。清严可均收其遗文入全晋文卷九十六至九十九。丁福保收其诗入全晋诗眷三。晋书卷五十四有传。文赋陆机文赋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的一块丰碑,它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陆机以赋的形式论文学创作,这是一大创举,开创了以赋论文学创作的先河。文赋的内容与结构文赋可分为八大部分:1,序言,提出中心论题:意与物的关系,说明写文赋的目的在于论述作文的“利害之所由”,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25,论创作前的构思准备以及文思来时的乐趣。6,论述文体与作家风格的关系以及自然景物多变同文体多样的关系。711,论述了作文利害之所由,从文意与文

17、辞以及突出文章中心等方面,对作文提出要求。1216,从文学作品的音乐性艺术性角度论文病,论述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有关问题。17,-18,申言序文“非知之难,能之难”之意,论述了文章自身的内在规律及其多变性。19,论文学创作中文思的通畅与阻塞情状作家创作时的灵感。 20,论文章的社会功能。文赋 1.1.论创作激情的产生。陆机认为文学(诗、赋、文章)创作之前,应具备三种要素:一观察万物;二阅读古籍,三抱有高尚廉洁的志向。观察万物,可以丰富作家创作的想象和获得丰富的素材。他提出“仁中区以玄览”,“中区”即“区中”,意谓长时间置身于宇宙之中,深刻地观察万物的变化。“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

18、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从四时自然变化的刺激所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不同,来论述观察万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说明作家的激情,是有感于物的变化而动的,文以情生,情以物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赋 1.2.论创作激情的产生。大量阅读钻研古籍,可从中吸取间接的经验,提高写作水平。“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阅读典籍可以让人既从思想上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又可以欣赏到其艺术表现,获得审美愉悦,从而引起创作冲动。更重要的是,会获得广博的知识,“积学以储宝”,进而提高艺术感受的敏锐度和预见性。崇高廉洁的志向,在创作中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强调思想要严

19、肃、高洁,像怀抱霜雪一样。陆机关于创作激情产生的论述是发前人所未发的。但没有充分强调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决定性意义。 文赋2、论创作构思中的思维活动的特点陆机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作家的艺术构思看成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他所称“有以得其用心”“用心”就是作家创作时的艺术构思。他提出“意与物称”就是要求主观之命意要符合客观事物,写出来的形象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他又从“穷形尽相”角度出发来进行艺术构思,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形象性。为此,陆机精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构思及其想象特点。 (1)构思的开始(2)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3)构思过程中,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

20、。文赋2.1.论创作构思中的思维活动的特点(1)构思的开始:要求集中精力,沉思虚静。“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 钱钟书解释“旁讯”曰:“思而未得,姑且置之,别为他事。以待思节因缘,自然涣释。事如往南向北,效同声东击西。” 求集中精力,沉思虚静,目的在于摈弃一切外界的干扰,用志不分而凝于神。这一过程与道家之体道,佛家之悟禅有相似之处。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也正说明了这一道理。文赋2.2.论创作构思中的思维活动的特点(2)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使构思时的想象,达到自由翱翔的境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都说明了这

21、一道理。陆机强调构思时的思维活动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纵横千古,把大千世界纳入自己的思维当中。这些论述概括了思维的跳跃性、自由性和广阔性的特点。文赋2.3.论创作构思中的思维活动的特点(3)构思过程中,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其致也,情瞳陇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作者主观激情由不明鲜而明鲜,客观之物随之越来越清晰。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是作家展开形象思维的动力。而构思活动中,外界事物要最终进入作家的头脑中,经历一个由不清晰到清晰的过程,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形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中的形象和情感必须借助于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诸子著作中最精

22、采的语言如同泉涌而来,六艺中芬芳的文辞,任我驱遣。创作构思的想象进入更高阶段,“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达到了任意翱翔的地步。有时“沈辞佛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而有时“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这个时候,选择和运用语言要注意独创性:“收百世之阙文,采干载之遗韵”,“谢朝花于巳披,启夕秀于未振。”文赋 3、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强调以内容为主的前提下,注意作品的艺术形式之美。 他以比喻的方法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理”指文意,“文”指文辞。他用树干与树枝的主从关系,来比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主从关系。说明了文以意为主、文辞是为表达文意而发的

23、问题。从而,他进一步论文意与文辞关系:“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遣辞要显技能,命意要掌握要领。那么,陆机把理、意、情看作是作品内容要素;把文、辞、言看作是作品形式要素,并认为两者部不可偏废。陆机论述言辞、文采时,待别强调“贵妍”,以文辞艳丽为贵,同时指出遣辞必须注意变化。这反映了魏晋人普遍的审美追求。文赋 4、论文学创作应注意的问题和存在的五种弊病陆机提出创作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从文章剪裁论文意与文辞的关系,要求达到辞意双美。二是要求通过警句来突出中心主题。三是力避雷同,以求创新。四是精美辞句,以免平庸之讥。这是创作经验之谈。陆机还指出创作应防止以下五种弊病: 一是防止因篇幅狭小,缺

24、乏音韵之美,“清唱而靡应”,以至不能成文之弊;二是防止美丑混合,“虽应而不和”,以至文不调谐之弊;三是防止重词遗理,“虽和而不悲”,以至流于空泛之弊;四是防止迎合时俏,“虽悲而不雅”,以至格调不高之弊;五是防止清淡疏缓,“雅而不艳”,缺乏文学趣味之弊。上述意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另一面又可看出陆机的审美理想是提倡“应”、“和”、“悲”、“雅”、“艳”。特别是“艳”,不能一极斥为形式主义,因为它与上述四种风格紧密相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突破儒家经学附庸地位之后,魏晋时人的审美情趣之所在。5、论文体与风格。关于文体与风格的问题,陆机的论述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一是,他认为,客观事物的多样决定了文体艺

25、术风格的多样。他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坛挥霍,形难为状。”文体虽有多种,而客观事物无统一标准,事物多而杂并不断变化,因而要准确地描写事物达到形象的逼真是困难的。文体的多样性,是客观享物纷繁变化的要求。可见,文体的多样性是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多样及其多变。此论有其坚实的生活依据。二是,作家才性气质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文体风格。“故夫夸目考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他认为那些喜欢炫耀的人,崇尚文章辞藻的奢华;那些喜欢朴实的人,则要求文章内容精当;那些讲求“穷形尽相”的人,要求在表达内容的形式上应不受阻隘;而追求通达的人,则要求文章内容放旷无束。三是,不同的文体,又形成了不同的

26、文章风格。陆机在论文体时继承并发展了曹丕文体分类学说,不仅把诗、赋提到首位,而且更加突出了它们的待点。他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诗,是因情而生的,所以要求文辞美丽;赋,是铺写事物的,因而要求语言清楚、明确。关于“诗缘情绮靡”其基本含义是,诗在内容上缘情体物,在形式上华丽精美。“诗缘情”,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肯定了诗歌抒情化的发展方向,是对先秦以来传统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以后如公安派“独抒性灵”、李贽“童心说”、袁枚“性灵说”等缘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陆机重视诗缘情,但同时并不废言志。他强调文学之质,主张“制邪而禁放”,只是于两端中有所侧重而已。

27、绮靡。绮,本意为素白色丝织品;靡,“细好也”(郭璞)。连用时,可解释为美丽细好。陆机借以指诗歌语言形式的精美华丽。也有人认为,绮,指文采,靡,言其声音。绮靡的主张,体现了陆机对诗歌精美华丽的艺术形式的崇尚,也体现了魏晋人普遍的审美追求。但这一理论也客观上成为了浮艳文风的理论依据,因此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陆机从文与质的关系立论,论述了各种文体及其不同艺术要求。其所称“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他于诗赋之后,又具体分述各类不同文体:碑,是以文述事,要求质文相称之文,故要求“披文相质”; 诔,是一种追悼之文,“缠绵凄怆”,即感情缠绵,故要求文辞凄婉而悲切; 铭,是一种纪事文体,论述功德,要求内容广博

28、、文辞精练,具有“温柔润泽”的气象; 箴,是一种以劝戒为主的文体,要求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特点,感情健爽而“清壮”; 颂,是一种褒扬功德的文体;论,是一种辨析是非的文体;颂贵“优游彬蔚”即内容丰富,文辞华丽;论贵“精微畅朗”即内容精深入微,文辞明畅;奏,是一种陈述意见的文体,特点是“平彻闲雅”,即要求内容平正透彻、明确,文辞从容得体、富有变化;说,是一种用光怪陆离之辞来耸人视听的文体,要求“奇而不失其正”。 陆机论述了十种文体及其不同特点之后,又提出总的要求“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即禁止邪恶内容,控制放荡文辞。这即是要求“意正”而“辞雅”;也就是他讲的“辞达理举”只要文辞能很好表达内容,那

29、么无须采用冗长的辞句。6、论灵感在作家艺术构思中的表现及其作用陆机所谓的“感兴”或“应感”,即是现代意义上是“灵感”。陆机对作家艺术构思时的灵感,作了形象地描写:“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应感之会”即作家创作时的灵感冲动;“通塞之纪”指作家创作时灵感的通畅与阻塞。陆机认为当灵感来时是无法阻挡的,去时亦无法遏止;灵感藏而不发时如同光息影灭;而灵感喷涌时,则如震响声起。作者必须及时捕捉时机进行创作。陆机认为灵感来否与“天机”有关:“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即天赋神思时,一切纷繁复杂的事物可以理清楚。(也有人认为,“天机”即为灵感。)其时“思风发于胸

30、臆,言泉流于唇齿”,作家才华外溢,文章美不胜收。这些作品,声韵泠泠盈耳,文采灿烂夺日,表明了创作的成功。但在“六情底滞”即灵感闭塞时,如果还硬要写作,那必然是徒劳的。其状“冗若枯木,豁若涸流”,即文思枯竭如同枯木,灵魂空虚如干涸河流。说明文思枯竭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现代文艺理论认为,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富有创作性的突发性。当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酝酿和思索时,由于有关事物的触发和启示,茅塞顿开,引起认识上的飞跃,使得探索的主要环节突然得到明确的解决。这种形象,一般称之为灵感。陆机只强调作家灵感的主观作用,忽视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习染对作家灵感产生的作用。所以他说:“

31、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文章虽由我写,但不能控制灵感,再努力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其结果只能是“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乎开塞之所由”。这就包含了某种唯心的美学观点。但另一方面也应承认,创作灵感的爆发确实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当然,这一偶然性又是存在于必然性之中的。因为从根本上说,灵感是作家长期创作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一旦触发悟性,就会涌现出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是灵感产生的原因。但因时代限制,陆机无法作科学解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的有关讨论,启迪思维,对后世学者的影响是深远的;与西方柏拉固、亚理斯多德灵感论比较,更具体更贴近创作实际,似是略高一筹。7、论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32、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阐发道理。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沟通古今,超越时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政治教化作用。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阐发道理。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滋润万物,出幽如微。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总之,陆机身处文学创作日益自觉的时代,其创作理论应运而生,并非偶然。文赋是我国第一篇文学创作论专著,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具有开拓的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后世如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重要理论家的著作,无不受其影响。文赋 4、论文学创作应注意的问题和存在的五种弊病陆机提出创作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从文章剪裁

33、论文意与文辞的关系,要求达到辞意双美。二是要求通过警句来突出中心主题。三是力避雷同,以求创新。四是精美辞句,以免平庸之讥。这是创作经验之谈。陆机还指出创作应防止以下五种弊病: 一是防止因篇幅狭小,缺乏音韵之美,“清唱而靡应”,以至不能成文之弊;二是防止美丑混合,“虽应而不和”,以至文不调谐之弊;三是防止重词遗理,“虽和而不悲”,以至流于空泛之弊;四是防止迎合时俏,“虽悲而不雅”,以至格调不高之弊;五是防止清淡疏缓,“雅而不艳”,缺乏文学趣味之弊。可看出陆机的审美理想是提倡“应”、“和”、“悲”、“雅”、“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突破儒家经学附庸地位之后,魏晋时人的审美情趣之所在。文赋 5.1.论

34、文体与风格1,客观事物的多样决定了文体艺术风格的多样。“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坛挥霍,形难为状。” 文体的多样性,是客观事物纷繁变化的要求。文体的多样性是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多样及其多变。文赋 5.2.论文体与风格2,作家才性气质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文体风格。“故夫夸目考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那些喜欢炫耀的人,崇尚文章辞藻的奢华;那些喜欢朴实的人,则要求文章内容精当;那些讲求“穷形尽相”的人,要求在表达内容的形式上应不受阻隘;而追求通达的人,则要求文章内容放旷无束。文赋 5.3.论文体与风格3,不同的文体,又形成了不同的文章风格。陆机在论文体时继承并发展了曹丕文体分类学说,

35、不仅把诗、赋提到首位,而且更加突出了它们的特点。他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诗,是因情而生的,所以要求文辞美丽;赋,是铺写事物的,因而要求语言清楚、明确。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绮靡”,诗在内容上缘情体物,在形式上华丽精美。“诗缘情”,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肯定了诗歌抒情化的发展方向,是对先秦以来传统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以后如公安派“独抒性灵”、李贽“童心说”、袁枚“性灵说”等缘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陆机重视诗缘情,但同时并不废言志。绮靡的主张,体现了陆机对诗歌精美华丽的艺术形式的崇尚,也体现了魏晋人普遍的审美追求。但这一理论也客观上成为了浮艳文风的理论依

36、据,因此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文赋 5.4.论文体与风格陆机从文与质的关系立论,论述了各种文体及其不同艺术要求。其所称“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他于诗赋之后,又具体分述各类不同文体:碑,是以文述事,要求质文相称之文,故要求“披文相质”; 诔,是一种追悼之文,“缠绵凄怆”,即感情缠绵,故要求文辞凄婉而悲切;铭,是一种纪事文体,论述功德,要求内容广博、文辞精练,具有“温柔润泽”的气象; 箴,是一种以劝戒为主的文体,要求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特点,感情健爽而“清壮”; 颂,是一种褒扬功德的文体;论,是一种辨析是非的文体;颂贵“优游彬蔚”即内容丰富,文辞华丽;论贵“精微畅朗”即内容精深入微,文辞明畅;奏,是

37、一种陈述意见的文体,特点是“平彻闲雅”,即要求内容平正透彻、明确,文辞从容得体、富有变化;说,是一种用光怪陆离之辞来耸人视听的文体,要求“奇而不失其正”。陆机论述了十种文体及其不同特点之后,又提出总的要求“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即禁止邪恶内容,控制放荡文辞。文赋 6.1.论灵感在作家艺术构思中的表现及其作用陆机所谓的“感兴”或“应感”,即是现代意义上是“灵感”。陆机对作家艺术构思时的灵感,作了形象地描写:“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应感之会”即作家创作时的灵感冲动;“通塞之纪”指作家创作时灵感的通畅与阻塞。陆机认为当灵感来时是无法阻挡的,去时亦

38、无法遏止;灵感藏而不发时如同光息影灭;而灵感喷涌时,则如震响声起。作者必须及时捕捉时机进行创作。陆机认为灵感来否与“天机”有关:“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即天赋神思时,一切纷繁复杂的事物可以理清楚。(也有人认为,“天机”即为灵感。)其时“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作家才华外溢,文章美不胜收。这些作品,声韵泠泠盈耳,文采灿烂夺日,表明了创作的成功。文赋 6.2.论灵感在作家艺术构思中的表现及其作用现代文艺理论认为,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富有创作性的突发性。当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酝酿和思索时,由于有关事物的触发和启示,茅塞顿开,引起认识上的飞跃,使得探索

39、的主要环节突然得到明确的解决。这种形象,一般称之为灵感。陆机只强调作家灵感的主观作用,忽视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习染对作家灵感产生的作用。所以他说:“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文章虽由我写,但不能控制灵感,再努力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其结果只能是“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乎开塞之所由”。这就包含了某种唯心的美学观点。但另一方面也应承认,创作灵感的爆发确实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西方柏拉固、亚理斯多德灵感论比较,更具体更贴近创作实际,似是略高一筹。文赋 7、论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阐发道理。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沟通古今,超越时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

40、声于不泯:政治教化作用。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阐发道理。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滋润万物,出幽如微。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陆机身处文学创作日益自觉的时代,其创作理论应运而生,并非偶然。文赋是我国第一篇文学创作论专著,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具有开拓的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后世如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重要理论家的著作,无不受其影响。第四节 文心雕龙神思刘勰刘勰(约455520或521),字彦和,祖籍东莞莒(j)(今山东莒县)人,东晋以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终身未尝婚娶,但驾志好学。青年时限憎佑在定林寺(即上定林寺,在今南京市紫金山)整理佛

41、教经典,历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博览群书,撰文心雕龙。书成后扮为卖货者候当时已有盛望的沈约进呈。沈阅后以为“深得文理”。天监(梁武帝年号)初年,起家“奉朝请”(这是一个没有实质性职务的空衔),开始登上仕途。先任中军临川王宏记室,掌文书;后任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两年后出任太末(今浙江衙州市)今。天监十年任仁威将军萧绩记室,天监十三年任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掌管奏章,深受器重。十八年迁步兵校尉,管理东宫警卫工作并兼任通事舍人。惜萧统早逝,统死后次年在定林寺正式出家,改名慧地,终年五十六岁左右。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上独一无二的体大、思深、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根据序志篇的说明,它

42、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从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是为总论;二是从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论文叙笔”,为文体论;三是从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专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创作与批评鉴赏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可视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可视为批评论,而时序、物色两篇则二者兼而有之。古书通例,序言置末。因此,最后一篇序志则是对该书写作宗旨、时代背景、研究方法的说明。文心雕龙神思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文章对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思维主体应具备的素质,文思的迟与速等问题有非常精彩的论述。神思,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关于这个问题,文赋已有论述。刘勰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使之更

43、加系统和全面。神思的内容神思分四部分:1、总论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指出修养心性、提高写作技巧对神思的作用。2、论述文思的迟与速。3、论说修改和润色对写作的必要性。并举伊尹辨味和轮扁运斤为例,指出写作之妙,是不可用语言说情清的。4、用“赞”的形式总结全文。神思的内容1.1.总论1、总论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指出修养心性、提高写作技巧对神思的作用。神思的定义:“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说明想象的特点在于由此及彼、不受时空限制.神思接着进一步描绘构思时思维活动的特点及作者的创作情状。要寂静、专注,让自己的想象上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就是说,主观的想象离不开客观事物。人的内心思想是客

44、观事物反映到人的耳目这些感官后引起的,因此,想象不神秘的,它扎根于现实,从此物想到彼物。另外,各种物象在人的头脑中也并非机械地出现,而是作者对现实题材进行艺术加工,这也就是下文中提到是麻与布的关系。“神与物游”理论实际上已揭示出了形象思维的特点,即主客观的相互交融。进一步论述到了志气与辞令在想象中的作用。神思的内容1.2.总论要达到这些,刘勰对思维的主体即创作者提出了要求: 一要积学,不断积累知识; 二要酌理,不断增长才力; 三要研阅,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四要怿辞,逐渐掌握运用文辞的能力。2,文思的迟与速2、论述文思的迟与速。先举实例说明文思确实有迟速之分。但无论迟速还是难易,都离不开

45、一个基础,那就是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博练),学浅才疏的人,无论迟或是速,都无济文章写作。3,修改和润色3、论说修改和润色对写作的必要性。并举伊尹辨味和轮扁运斤为例,指出写作之妙,是不可用语言说清的。神思的内容4,总结4、用“赞”的形式总结全文。概括说明了构思时想象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前者受后者的影响,而后者又要靠文学作品来表现。故而,要讲究文字的推敲,比兴手法的运用,写出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好作品来。第五节 诗品序钟嵘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颇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于齐梁时代,齐时官至司徒行参军,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他谙熟周易,兼长辞藻,经过勤学深思和用心结撰,终成诗品一书

46、。但据梁书、南史诸史,原称诗评,明清以后始以诗品定名。“评”者论优劣,“品”者定等第,书名均与其书内容密切相关。诗品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上品有无名氏古诗和李陵、班姬等11人,中品有秦嘉、徐淑等39人,下品有班固、郦炎等72人。各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对每一位作家均有简要评语,探讨其渊源,标举其待色,指陈其短长。言简意赅,极有见地,是中国诗论著作中罕见的精品。诗品各卷前原有序,后将三卷序文合而为一,称诗品序,冠于书前;诗品序自述作书缘起,全面论述了作者的诗歌理论观点。钟嵘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论诗专著,被后

47、人誉为“百代诗话之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诗品序深入探讨了诗歌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五言诗的发生发展,肯定了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诗品序提出了滋味说,论述了对声病,用典等问题的看法。诗品序(一)论诗歌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魏晋以来,文论家们往往通过文体辨析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待征。曹丕典论论文中认为“诗赋欲丽”,陆机文赋中认为“诗缘情而纺靡”。钟嵘也是从不同文体的比较中认识诗的性质的。诗品序说: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钟嵘认为不同于“经国文符”一类应用文体,诗歌是“吟咏性情”

48、抒发情感的,不注重征引典故,这就是他对诗歌性质的理解。先秦儒家坚持“诗言志”的观点。汉代毛诗序最先把“情”引入了诗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方面继承了“诗言志”的观点,一方面却又于“在心”的“志”与外在的“诗”之间加个中间环节“情”,认为诗是“志”因“情动”而由内向外的表现。至魏晋时期,陆机便提出了“诗缘情”说,强调诗的抒情性,开始摆脱儒家义理对诗的束缚。钟嵘的“吟咏性情”之论,本出自毛诗序“吟咏性情,以风其上”。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钟嵘是想把抒情与言志统一起来,尽量减弱毛诗序的理性主义色彩,并突出诗歌的抒情特征,力图把艺术的美与功利作用的善统一起来,从

49、而体现了诗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那么,诗所“吟咏”的“性情”是如何产生的呢? 钟嵘认为,这种性情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来自客观外界的触发。首先是自然界的感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他认为四季节候的不同引起了自然万物的变易,这种变易又触动人们的情思,从而发为吟咏,形成诗篇。其次是社会生活对诗的感发。如果说上述“物感说”并不是钟嵘的创见,陆机文赋中曾指出“遵四时以叹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曾论述“春秋代序”等,那么论述了社会生活的悲欢离合、荣辱忧喜对诗歌创作的作用,这的确是钟嵘对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贡献。诗品

50、序说: 嘉会寄诗以来,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官。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如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钟嵘认为,除自然景物可以感发诗歌外,不同寻常的社会生活更可使人们产生创作激情,从而产生了“可以群、可以怨”的动人诗歌。这些怨情,多是指贤士失志、英雄末路、闺阁失宠之类,对民歌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情没有提到。(二)论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东汉五言诗的出现,是诗歌形式方面的一

51、个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至魏晋时期五言诗大力发展,取代了四言诗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诗歌形式,作家众多,作品大量涌现。至齐梁时期,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已有几百年了,但偏于保守的理论界仍是重四言而轻五言。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认为“古诗率以四言为体”,“五言者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虽以五言诗为论述对象,但仍不承认它是诗歌正宗,所以有“四言正体”和“五言流调”之别。钟嵘则打破了儒家传统的偏见,积极倡导五言诗的创作,在诗歌的历史发展中充分肯定五言诗的地位,这是有积极进步意义的。诗品序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

52、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钟嵘认为,五言诗在刻画形象和抒写感情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功能。造形能详,则形象鲜明而具体;穷情能切,则抒情委婉动人。因而他明确指出:在诗歌创作中,五言诗应居主要的地位。 在充分肯定五言诗的地位之后,钟嵘对从建安到刘宋时期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作了具体的论述: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诗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元嘉中,有谢

53、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己含跨刘、郭,凌轹(l)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大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这一段五言诗发展史的论述中,钟嵘指出了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的诗歌成就,并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杰出代表。这些观点同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论述和萧统文选的选诗标准都颇一致,可见这是当时美学思潮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在三个时期中,钟嵘特别推重建安风力,盛称其“彬彬之盛,大备于时”。这种评价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在这段评论中,钟嵘认为建安以后、太康以前的曹魏时代,诗歌处于“陵迟衰微”阶段;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即永嘉以后,

54、玄言诗流行,诗风更为不振,钟嵘讥为“建安风力尽矣”,这些批评都是及时而精当的。文心雕龙明诗篇也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所见与钟嵘完全一致。当然,诗品所评,也有可商榷之处,如置陆机于上品,于晋宋之际不举陶渊明,即在古代,也已有人加以批评。不过程不掩瑜,我们应从其总体倾向来肯定其理论的价值。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出发,来确立诗歌批评的标准.总之,钟蛛的诗品是我国古代员早的一部诗歌理论专著,它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一起,被人们称作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两大专门著作。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给予极高的评价: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

55、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论诗论文而知溯流别,则可以探源经籍,而进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矣。此意非后世诗话家流所能喻也。自然的主张1、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利用典。钟嵘时代,正当沈约提倡声律之说,对此他是反对的。他认为“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由于声律论的提倡,“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钟嵘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主张自然流转的“真美”,是基本正确的。但就声律对诗歌艺术发展的贡献,他的认识不足,

56、表现出偏激的态度。另一方面,钟嵘对用典的风气也深表不满。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钞。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钟嵘认为“吟咏性情”的诗歌,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景象,根本不需要用典,因此他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这对纠正“竞须新事”、“寝以成俗”的不良风气是有积极作用的。钟嵘反对声律相反对用典、是同他主张自然真美的观点致的。滋味说2、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味,说文解为“滋味也”,指人的器官对于食物的感觉或对气体的感受。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转化指审美快感,逐渐引入文艺领域。首先将“滋味”一词用于艺术理论的是三国

57、魏时嵇康,他说“口不尽味,乐不极音”。钟嵘则是第一个把“味”当作诗歌的艺术审美标准,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又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还批评玄言诗“淡乎寡味”。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蓄着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突出了诗歌形象性的持征。钟峨诗品中对四百多年间出现的122位五言诗人进行品评时,具体地阐述了“味”的艺术标准,可见他是以诗歌“滋味”的观念为基础,来建构其纯文学性质的诗歌鉴赏理论的。这对于后来唐代司空图和宋代严羽的诗歌理论,有

58、着直接的启迪作用。赋、比、兴3、诗歌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既然“滋味”是诗歌创作和欣赏的关键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作品“有滋味”呢? 钟嵘在诗品序中具体论述了诗歌的“三义”: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比,三日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钟嵘认为,赋、比、兴手法应该交错运用,使文意既不过深也不过浮,使读者感到既不难理解也不一览无余。他认为“赋”法除“直书其事”外还要“寓言写

59、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兼有比、兴的特点。他要求“比”法也要“因物喻志”,不是简单的比附,这样“物”中有情志在内,“志”乃以物出之,使情感形象化。他认为“兴”,从创作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从欣赏上是披文入情以引起联想。总之,钟嵘认为“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是要处理好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的关系,使情寓于物,使物见于情,物情相生,含蓄有味。钟嵘对“三义”的解释,总结了诗经以来文学创作的丰富经验,又吸收了魏晋以来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从而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见解,很有创新意义。另外,在宏斯三义,酌而用之”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扎实而又感人的内容,丹采

60、指丽词华藻的形式,只有将风骨与文采结合起来,才能使作品达到文质彬彬的境地,形成优美的风格特色。附录 作品选读1, 典论论文曹丕 2, 诗品序 钟嵘3, 文心雕龙.神思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