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第十讲-中国传统医药文化课件_第1页
中国文化史-第十讲-中国传统医药文化课件_第2页
中国文化史-第十讲-中国传统医药文化课件_第3页
中国文化史-第十讲-中国传统医药文化课件_第4页
中国文化史-第十讲-中国传统医药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化史-第十讲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国文化史-第十讲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国文化史-第十讲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医简史原始医学巫医不分毉 ,商代治病,祭祖先、求巫术,不重药。殷墟甲骨卜辞中只记疾病不记治病之药。醫,酒是最原始的药,也是重要的药引。伏羲“尝百药”、“制九针”; “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淮南子); 神农所创之医,为医之经验,黄帝所创之医,为医之原理,进化之级,应如是也。饮食-药方,取暖-热熨与灸法,生产-针刺疗法-经络学说中医简史原始医学巫医不分毉 ,商代治病,祭祖先、求巫术,不重药。殷墟甲骨卜辞中只记疾病不记治病之药。醫,酒是最原始的药,也

2、是重要的药引。伏羲“尝百药”、“制九针”; “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淮南子); 神农所创之医,为医之经验,黄帝所创之医,为医之原理,进化之级,应如是也。饮食-药方,取暖-热熨与灸法,生产-针刺疗法-经络学说夏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关于疾病记载的资料有近五百条。其中所涉及的疾病有头、眼、耳、口、牙、喉、鼻、足、趾等十多个部位。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医巫分离的趋势,政府设有管理医疗事业的官员叫“医师” ,总管医药行政,年终考核医生们的医疗成绩,来确定他们的级别和俸禄。当时已开始重视病历记录和医疗报告。 当时的官医分为四科,即:食医(营养保健医生);疾医(内科);疡医(

3、外科和伤科);兽医。在原则上将人与兽,内与外,食与药分开,有利于各科的独立发展。卫生保健春秋战国时期医和,“六气致病说”,自然界存在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如果六气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寒、热、末、腹、惑、心等六类疾病。病因学的探讨,由外因至内外因结合。“四诊法”“六不治”原则,“信巫不信医不治”摆脱巫术走向理性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定战国晚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医学理论著作。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18卷162篇,内容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和诊断等基础理论为重点,兼述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基础。一直指导

4、着中医的临床实践。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传统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其中张仲景和华佗等名医在医学理论、治疗和保健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使前代内经所确立的理论原则与临床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原来药物、方剂和诊断等方面的零散的医药经验,经过整理提高,也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因此,秦汉时期是传统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性时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佗的医学成就 华佗(?208AD),字元化,今安徽亳县人,以精巧的外科手术和先进的麻醉术而著名的医学家。行医于安徽、河南、山东和江苏的若干地区,有着丰富的医疗经验。他的成就反映出秦汉医学发展的又一侧面。他提倡用锻炼的方法防治疾病,吸取先秦“引导

5、术”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制了“五禽戏”,在医疗体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他用麻沸散作临床麻醉以进行外科手术,在世界外科麻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当时的诊断术、解剖术和止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精于脉诊和针灸,并特别注意选用穴位,以达到最好的疗效,首创 “华佗夹背穴”应用至今。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2世纪中至3世纪初),河南南阳人,是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 在诊治疾病方面,张仲景总结出“六经辨证”的原则,即根据症状、体征和脉象把病症分为六类,从而能够较容易的掌握病变的发展

6、情况,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作出合理的诊断。他从各类病症中总结出多种治疗方法,后人将其归结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并可以根据病情,或单独或配合使用。对人工呼吸法也作了具体、生动而又科学的记述。书中选收300多种药方(除去重复实269首),基本包括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大都具有用药灵活和疗效显著的特点,对每味药的应用都比较明确、谨慎,对药物的煎法和服法也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有些药方直到今天仍有很好的疗效。方书之祖。总之,该书述及辨症立法拟方用药,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基础的奠定

7、神农本草经(本草经、本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托名“神农”,非一时一人作。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被历代本草奉为经典,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每种药物都分别记载了药名、性味、主治、产地、别名等内容,并根据性能和使用目的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药物配伍原则等药物学理论。书中提到主治疾病的名称达170余种,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五官科等多方面的疾病。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魏晋

8、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发展 本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是:由于政局动荡和战乱使得医家们在经验的积累和学术思想的总结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这一时期出现的医著往往带有一定区域局限性的个体经验总结,这与后来大一统的隋唐时代有显著的不同。此时出现了葛洪、王叔和、陶弘景、皇甫谧等名医,并有肘后备急方、脉经、本草经集注、针灸甲乙经等一批医学专著问世。此时期医学发展的一个独特现象是,由“玄学”泛滥所导致的“服石”风行一时,直到唐初才渐平息。服石成风而引起的疾病及其治疗的医书大量出现。针灸甲乙经 (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基本内容的重新归类编排)12卷,128篇。现存最早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

9、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葛洪和肘后备急方葛洪(284364),医学家、炼丹家。对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行等著造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军事、兵法、人物传记、杂记、气功等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躯。现存所著肘后备急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肺结核、麻风、天花、狂犬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和临床症学的先河。 陶弘景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10、456536),字通明,南京人,齐梁时期的著名道家、医学家。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後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隐居深山。据传梁武帝曾到山中咨询国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承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他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隋唐时期的医学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

11、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新修本草本草学到隋唐时期开始逐步趋于成熟。其一是本草学得到朝廷的重视,并组织编撰、修订和颁行本草学著作,使之成为药典。其二是本草学知识领域更加扩大,并开始出现一些分支性的专门著作。其中新修本草即是由政

12、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堪为代表之作。新修本草是由唐高宗命苏敬等人编撰,书中所载药物比本草集注增加了114种,总计达844种,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该书从全国的药材产地广泛征集药物和图谱,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成书后即为太医署的教材,对后世影响达300余年之久。 皇帝除亲命编修本草外,还采取一些政策促进医学的发展。如隋炀帝设立太医署,培养医学人才,还下令编撰四海类聚方和诸病源候论 等医学巨著。唐太宗时代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发展。他曾封一名医为三品官职,为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医生。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汉族与藏、回鹘、契丹等少数民族间的医学交流。由于国

13、力强盛,中外医药交流也比前代更加繁荣。中国医学广泛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医学知识,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医学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孙思邈和千金方孙思邈(约581682),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天资聪明,治学精勤,立志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他通经史,知百家,是集佛、道、儒于一身的饱学之士,并且十分注重品德修养。所著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在食疗、养生、养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二书对临床各科、针灸、

14、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61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症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宋金元时

15、期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 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

16、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约公元十一世纪, “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针灸铜人金元时代(12-14世纪),四大医学流派。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

17、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明清时期的医学集大成的药典本草纲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并参考800多种文献,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内容繁多,重点在1892种药物的主治功能上。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类药物194种。李时珍新补入药物374种。该书图文并茂,有药物图1109幅。作者为了增加该书的临床参考价值,于若干药的论述中附录临床处方11096首,其中8000多首来自作者临床经验之总结或多年之

18、征集,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 清代医家王清任(19681831)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近现代医学中西医的碰撞汇通:唐宗海(1862-1918),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存废之争余云岫灵素商兑从西医角度批判黄帝内经,废医存药;恽铁樵抗战胜利后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反中医事件: 杭州卫生局-中医登记,要求在中医执照上加盖“中医不准使用西药以及注射器具,违则吊销执照,撤销资格”;教育部命令撤销上海中医学院

19、和新中国医学院;卫生署规定中医不得再称医师;严禁中医使用新药等当代的争论,方舟子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互相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人体各部分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即“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2、联系观 把人体理解为宇宙自然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中医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诊断方法,都强调各要素(脏与脏、脏与象)间的相互关系。

20、3、动态观 视人体为动态的开放系统。中医学防治疾病,多从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入手,例如健脾益气、滋阴泻火等治则。4、辨证论治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又称施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可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此即“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二、

2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 人是阴阳两位合一的统一体器官、季节、心情等都与五行对应,心、肝、脾、肺、肾 火、木、土、金、水三、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

22、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 四、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有

23、元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胸中之气)、营气(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卫气(行于脉外具保卫作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其在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都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以及血和津液的滋润濡养。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的状况下,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五、经络学说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

24、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脉经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络,有网络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

25、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经络内连属于脏腑,外连属于筋肉、皮肤。临床上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六、病因与发病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病因分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严格说来,实为内

26、因与外因两大类。七、病机学说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八、防病原则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以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