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岩及其开发技术_第1页
干热岩及其开发技术_第2页
干热岩及其开发技术_第3页
干热岩及其开发技术_第4页
干热岩及其开发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干热岩及其开发技术(1)胡经国一、广义与狭义干热岩1、干热岩一般定义众所周知,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心温度高达6000C。地球通过 火山、地震、地热等方式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内部的能量。干热岩(Hot DryRock, HDR)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一种赋存介质。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提出干热岩地热能的概念以来,干热岩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 展。在最新的地热能术语中,十热岩被定义为:内部不存在或仅存在少量 流体、温度高于180 C的异常高温岩体。2、广义与狭义干热岩定义另外,考虑其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干热岩的基本含义可分 为广义干热岩和狭义十热岩两类。广义干热

2、岩是指流体含量很少、温度为150400C的储热岩体。狭义干热岩必须考虑地热能发电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主要是指流体含量 少、埋深为38千米、温度为200350C的储热岩体。其岩性主要是各种变质 岩或结晶岩体,较常见的十热岩体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二、干热岩开发利用潜力1、干热岩开发利用潜力概述干热岩资源就是存在于岩体中的热量资源。人们通常通过温度对十热岩体 中的热量资源量进行评估。那么,干热岩体中赋存的热量究竟有多大?以一个 边长为1千米、温度为200C的高温岩体为例,其温度下降10C所释放的热量 可实现发电量约为1000万MWh,可满足2000万平方米1年的建筑供暖需求。在地下达

3、到一定的深度以后,这样的高温岩体无处不在,可以说干热岩资 源的潜力是巨大的。目前,限制干热岩开发主要是技术问题。但是,就现阶段 而言,由于技术和手段等限制,能被人类所揭露及开发利用的十热岩资源主要 集中在埋深较浅、温度较高、有开发经济价值的地下干热岩体。据保守估计,地壳中干热岩(通常指310千米深处)所蕴藏的能量相当 于全球所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所蕴藏能量的30倍。2、中国干热岩开发利用潜力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评价数据显示,中国大陆310千米深处的十热岩资源 总量为2.5x1025 J,相当于856万亿吨标煤);若能开采出2%,则相当于中国 2015年全国一次性能耗总量的4400倍。中国科学院地质

4、及地球物理研究所也对中国大陆310千米深处的十热岩 资源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2.09x1025 J,相当于715万亿吨标煤。相近的 数字印证了中国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三、干热岩地热能开采方式1、最简单的开采方式钻个几千米深的钻井,然后在井底安放炸药,把周围的岩石炸成粉末,并 在远处岩石中造成无数细小的裂隙;然后,向钻井中注入冷水,冷水在十热岩 中被加热,然后把热水抽取上来。这种开采方式简单粗暴,技术低下,目前没有哪个国家使用。2、最难的开采方式在十热岩中先钻第一口钻井,然后注入高压水。高温干热岩遇水后,由于热胀冷缩以及高压作用因而会产生无数细小的裂 隙,高压水进入裂隙并继续前

5、进;然后,在距离这口钻井几百米的地方再钻第 二口钻井抽取热水。这种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它大大地增加了十热岩与水的热交换面积;然 而这种方式充满挑战。比如说,在第一口钻井中注入高压水后,这些高压水朝正东方向运移;但 是,如果在东北边钻第二口井时没有如期抽上来热水,你在东南边钻第三口井 时还是没有抽上来热水,那么这就意味着开采失败了,甚至会导致开采企业破 产。要想增加抽取热水的概率,最简单的办法是“注水井”距离“抽水井”近 一些。打个比方,比如说20米距离;然而,这样的距离形成的热交换面积又太 小,这会让十热岩开采变得没有经济价值。以上困难在早期的十热岩地热能开采试验中比较突出。但是,随着技术的

6、发展进步,已经有可行的办法知道干热岩中裂隙的走向了,比如采用微震监测 和声发射监测等得知。另一个困难是,在30004000千米深的地下,岩体结构复杂,有时会出现 漏水的情况;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漏到哪儿去了。比如说,用高压向井中注入 1万吨冷水,结果仅只抽上来100吨热水,这就亏大了。要想从十热岩中获得地热能量足够大、持续时间足够长,比如说20年以上 的地热能量,关键是需要在数千米深的十热岩中形成一个足够大的换热区。这 需要注水井和抽水井相距比较远,比如说1000米。但是,困难是,如何使用水 力压裂法或是其他什么方法将这1000米厚的岩体中的裂隙连通,而且还得像毛 细血管一样地连通。其它的困难还

7、有,这里不再举例。四、干热岩开发关键技术1、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资源开发主要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EGS)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增强型地热系统,是指通过水力压裂等 工程手段,在地下深部低渗透性、高温岩体中形成人工地热储层,从而长期经 济地采出相当数量热能的人工地热系统。2、干热岩开发原理十热岩开发原理是:从地表向深埋地下的十热岩体中打一眼井(回灌 井),封闭井孔后向井中高压注入温度较低的水产生高的压力,在岩体致密无 裂隙的情况下,高压水会使岩体在大致垂直最小地应力的方向产生许多裂隙。若岩体中本来就有少量的天然裂隙,这些高压水会使之扩展成为更大

8、的裂 隙。随着低温水的不断注入,裂隙不断增多、扩大、相互连通,最终形成一个 大致呈面状的人工地热储层。在距回灌井合理的位置处,钻几口井并贯通人工 地热储层;这些井用来回收高温水、汽,称为生产井。向井中注入的水沿着裂隙运动并与周边的岩石发生热交换,产生高温高压 水或水汽混合物。从贯通人工地热储层的生产井中提取高温蒸汽到地面后,通 过热交换及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和综合利用。利用之后的温水又通过回灌井 注入到地下干热岩体中,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五、干热岩储层开发干热岩储层激发是指通过向储层注入高压流体,使储层原有裂隙扩展延 伸,从而达到增大储层换热性能的目的。干热岩储层激发并不是十热岩开发工 程

9、的最终目的。如何通过储层激发达到理想的热提取效果,才是干热岩工程的 关键。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干热岩储层开发包括储层表征、储层激发和储 层管理3个关键步骤。1、储层表征储层的表征是认识热储原有裂隙系统和渗流系统的过程,与传统水热系统 的研究类似,很多钻探、物探、测井技术在这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 国际上使用较多的为钻孔成像和微震监测。前者可以获取一维准确的钻孔裂隙 参数;后者通过微震解译,可以获取激发过程中产生的三维裂隙空间信息。2、储层激发储层的激发为干热岩工程所特有。其关键技术包括:创建新的裂隙通道和 渗流途径、有效渗流通道的解释、储存封隔等。3、储层管理储层的管理需要在对储层有足

10、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压力、流量等参数 的控制,使热储能够达到长期热提取的目的。EGS系统属于人造热储系统,因 此储层的管理是系统运行的关键。相关技术包括:裂隙通道及渗流途径的控 制、运行过程中的渗流监测、开采井钻探以及实施模拟预测等。目前,中国还未开展过具体的十热岩压裂工程。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 吉林大学等,在深部热储模拟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耦合THMC的裂隙换热 模型。随着页岩气水力压裂的开展,中国陆续在个别深井开展了多级压裂、清 水压裂、同步压裂、水力喷射压裂和重复压裂等压裂工艺。干热岩的压裂通常 采用清水压裂。它与页岩气开发中的压裂的最大不同在于地层岩性;干热岩压 裂岩体一般为坚硬

11、的结晶岩体。干热岩压裂可以从页岩气水力压裂中得到启 发。六、干热岩储层激发原理EGS储层的激发与石油、天然气中的压裂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目的都是通 过在岩体中高压注水来提高储层渗透性,从而达到最大限度采油采气或提热的 目的。然而,两者在压裂原理上有着本质不同。EGS的激发是水力剪切破坏, 有别于石油、页岩气开发中的拉伸破坏。水力剪切是通过使岩体在发生彼此之间相对位移之后,由于裂隙面表面粗 糙度的作用,因而在激发压力释放以后仍然维持裂隙面的张开。而水力压裂则 不同,岩体不会产生彼此之间相对滑动,因而在注水压力下降以后,裂隙面会 重新闭合。这也是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压裂中,需要通过支撑剂来维持裂隙面张

12、开的原因。对于十热岩热量提取而言,剪切破坏的优点在于使岩体形成的裂隙面足够 大而裂隙宽度维持较小,流体在裂隙面中穿过时流速不会过快。这样,就可以 使流体在从注入井到生产井流动过程中,充分地与储层换热并达到理想的开发 温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减少短路循环和避免过早形成热突破来延长储层的寿 命。为了创建具有最佳裂隙面大小、宽度、密度和方向的裂隙网络,在单井中 的水力剪切通常需要进行多级压裂,多级激发的优点有:、创建更大的储层体积,大大增加储层有效的换热面积;、增加系统的渗透性和连通性,从而提高流体产能和降低注入压力,提 高系统的综合经济性和发电性能;、单井流量达到可提供商业化发电的流量75 kg/s

13、 (大约1200 g/m);、使裂隙网络半径达到500米以上,大大延长储层寿命。七、干热岩开发工程实例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第一个十热岩资源开发工程的建立,40多年来,很 多国家的示范工程均在深部热储的建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主要体现在储 层激发原理完善、激发压力和时间的控制、激发中裂隙空间结构的表征、多储 层激发等。综合分析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建立中国干热岩示范工程不无裨益。 从EGS工程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工程在初期激发试验时都具有相似的注 入率,但是激发途径却各有不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储层压裂工艺和原生裂隙 系统的不同。1、新墨西哥芬顿山第一个干热岩HDR示范工程在新墨西哥芬顿山于1

14、974年开始。它位于 Valles火山口西翼,属于环状裂隙带的外侧。该项目最初目的是试图利用水力 激发来创造人造储层。在1983年的试验中,产生了 850个03级的微震事 件,这些微震事件主要通过井下微震检波器获取。该项目储层的建造采用传统 石油工程中的压裂方法,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张性裂隙。随着后期认识的不断加 深,发现张性裂隙并不是EGS储层开发所期待的。2、瑞士巴塞尔2006年,在瑞士巴塞尔开展了深部地热开采计划(DHM),通过施工1 口 深钻井来创建人造热储层。整个激发过程起始注入流量为1.7 L/s;当井口压力 达到11 MPa时开始诱发地震。在持续6d的激发过程中,注入流量增加了 5

15、倍。初期随着流量的增加,压力反而降低,显示注入量的逐渐提高。在流量达 到28 L/s后,压力和微震频率又表现出持续24 h的增加,反映出热储中压力的 逐渐形成。随后流量增大到41L/s,第一个大于2级的地震被诱发。在达到最大 流量后(55 L/s),井口压力达到29.7 MPa,产生了 4个大于2级的微震,随后 注入停止并闭井。然而,由于储层压力的持续积累,微震事件并没有马上减 弱;在井口压力消散前产生了 3.4级的微震。整个激发过程用水11000 立方米。3、澳大利亚库珀盆地澳大利亚库珀盆地具有大量元古代放射性花岗岩。勘察结果显示,该地区 热能储量高达500亿桶原油当量。由于库珀盆地处于极高

16、的压应力机制,需要 很高的井口注入压力激发裂隙,这使其有别于其他干热岩激发工程而成为世界 EGS储层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库珀盆地成功激发了Habanero1和Jolokia2两个地热井。Habanero1激发持续时间为9d,注入水量超过 20000立方米,最大注入流量为48 L/s,最大井口压力为75 MPa。由于很高的 注入压力,诱发了 3.7级微震,是目前为止世界EGS工程所诱发的最大的地震 事件。Jolokia2储层改造结果,目前还未公布。4、德国 Gross-Schoenebeck2007年,德国在东北部盆地区开展了对井EGS激发工程。该地区处于正断 层以及走滑断层应力机制,与

17、法国Soultz工程极为相似。但是,与其他EGS工 程不同的是,为减小激发过程中裂隙面所产生的阻力,在压裂液中添加了化学 物质。主要添加物包括降低裂隙面摩擦的化学物、醋酸、低浓度砂粒等。激发 过程中的最大注入流量达到150 L/s,最大井口压力为58.6 MPa。大流量的好处 是可以控制流体黏度过低对支撑剂运行距离的影响,从而达到理想的裂隙面填 充效果。裂隙变形持续了 4.4 d,整个过程注入量达到13000立方米。该工程的 激发由于添加了过多的化学物质,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EGS清水压裂相违背, 因而其压裂效果不能作为中国干热岩开发示范工程的有效参考。5、德国兰道位于德国兰道的 EGS工程同样

18、由一组对井组成,分别为 GTLA1和 GTLA2。目前,正处于发电中。该井最初的钻探目标是寻找一个已知存在的断 裂带。GTLA1水量很大,并不需要激发;而GTLA2相对较差,因此试图通过 注入高速流体来扩大储层增加产能。由于储层本身的渗透性很好,因而进行高流量的注入来激发更多裂隙是非 常必要的。整个激发过程注入水量约为5000立方米,注入最高流量达187 L/s, 井口压力为13 MPa。德国兰道在EGS储层激发上是成功的,实现了储层增产 的目的。6、法国苏尔茨在20多年的研究中,法国苏尔茨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储层激发效果最好的 EGS工程。整个系统目前包括:200C的EGS热储层、一口注入井、两口生产 井,井下泵以及1.5 MW的双工质发电机组。在激发GPK2井时,大约23000立方米的水在6d多的时间注入井中,最大 诱发微震等级为2.5,最大注入流量为50 L/s,伴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