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制解调的原理与应用_第1页
调制解调的原理与应用_第2页
调制解调的原理与应用_第3页
调制解调的原理与应用_第4页
调制解调的原理与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调制解调的原理与应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三班樊懿锋3013202070从早期的收音机、电视、有线电话到现在的移动电话、数字电视、3G、4G移动网络,现代社会的种种通讯与传媒方式都离不开信号的传输。而信号的传输过程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交通运输一样需要传输的通道。调制与解调则是信号传输原理中最基本的原理。 引言 调制是一种将信号注入载波,以此信号对载波加以调制的技术,以便将原始信号转变成适合传送的电波信号,常用于无线电波的传播与通信、利用电话线的数据通信等各方面。调制的逆过程叫做解调,用以还原出原始的信号。调制解调的含义 通过调制可以把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载波频率附近,即将基带信号变换为带通信号。选择不同

2、的载波频率就可以将信号的频谱搬移到希望的频段上。这样的频谱搬移或是为了适应信道传输的要求,或是为了将多个信号合并起来进行多路传输。调制解调的含义 调制的实质是进行频谱搬移,把携带消息的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较高的频率范围。经过调制后的已调信号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仍然携带消息;二是适合于信道传输。调制的模型如图1-1所示,其中 m(t)为基带信号,C(t)为载波信号,Sm(t)为已调信号。调制的分类调制器m(t)C(t)Sm(t)图1-1调制器模型 根据不同的m(t)、C(t)和不同的调制器功能,可将调制分类如下。 根据m(t)的不同进行划分(1)模拟调制,调制信号m(t)为连续变化的模拟量

3、,通常以单频正弦波为代表。(2)数字调制,调制信号m(t)为离散的数字量,通常以二进制数字脉冲为代表。调制的分类 根据载波C(t)的不同进行划分(1)连续载波调制,载波信号C(t)为连续波形,通常以单频正弦波为代表。(2)脉冲载波调制,载波信号C(t)为脉冲波形,通常以矩形周期脉冲为代表。调制的分类 根据调制器的功能不同进行划分(1)幅度调制,调制信号m(t)改变载波信号C(t)的振幅参数,如调幅(AM)振幅键控 (ASK)等。(2)频率调制,调制信号m(t)改变载波信号C(t)的频率参数,如调频(FM)频率键控(FSK)等。(3)相位调制,调制信号m(t)改变载波信号C(t)的相位参数,如调

4、相(PM)相位键控(PSK)等。调制的分类 根据调制器频谱搬移特性的不同进行划分(1)线性调制,输出已调信号Sm(t)的频谱和调制信号m(t)的频谱之间呈线性搬移关系,如AM、单边带调制(SSB)等。(2)非线性调制,输出已调信号Sm(t)的频谱和调制信号m(t)的频谱之间没有线性对应关系,即在输出端含有与调制信号频谱不呈线性对应关系的频谱成分,如FM、FSK等。调制的分类调制的实质是频谱搬移其原理如图所示,将调制信号f(t)乘以载波信号cos(0t)或sin(0t),得到高频已调信号y(t),即 y(t)=f(t)cos(0t)或y(t)=f(t)sin(0t)对y(t)做傅里叶变换可得调制

5、的基本原理X()f t00co s( ),sin ( )tt 0000001cos 21 sin2f ttFFf ttFFj调制的基本原理 同步解调也是在频谱搬移的基础上实现的,在接收端对已调信号乘以与发射端频率相同 的本地载波信号。然后让信号通过一定增益的低通滤波器从而实现对信号的解调。 解调的基本原理令f2(t)= f(t)cos(0t), y2(t)= f2(t)cos(0t)对y2(t)进行傅里叶变换可得 得到如图所示的频谱图,经过特定低通滤波器后原信号可以被完全还原(理想状况)f2(t)cos(0t) 12F()14F(20)F(20)解调的基本原理解调的基本原理 幅度调制 AM是指

6、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幅度,使其随调制信号呈线性变化的过程。图中m(t)为基带信号,它可以是确定信号, 也可以是随记信号。通常认为平均值为0,即无直流分量; A0为外加的直流分量如果基带信号中有直流分量,也可以把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归到A0中。 线性调制原理载波为可得 为了分析分析问题的方便令m(t)是确定的模拟信号且为0.由上式可知 C(t)=cos(ctf0)SAM(t)=A0m(t)cos(ctf0)SAM(t)=A0m(t)cos(ctf0)=A0cosctm(t)cosct线性调制原理设m(t)的频谱为 M(w),由傅里叶变换的理论可得已调信号 的频谱 为SAM(t)SAM()SA

7、M()=pA0d(c)d(c)12M(c)M(c)线性调制原理 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M波的频谱与基带信号的频谱呈线性关系,只是将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正负 处,并没有产生新的频率成分,因此,AM属于线性调制。 AM信号的波形的包络与基带信号m(t)成正比,所以AM信号的解调既可以用相干解调,也可以采用非相干解调(包络检波)为了防止包络失真(已调信号极小点处相位反转)必须满足 AM的频谱中含有上下两个边带。无论上边带还是下边带,都含有原调制信号的完整信息,故已调波的带宽为愿基带信号带宽的两倍。 AM频谱中含有载波成分, 表现为其在 处有冲激函数。cA0m(t) 0&|m(t)|max

8、A0c线性调制原理 在AM信号中,载波分量并不携带信息,信息完全由边带传送。如果将载波抑制(去掉载波分量),即可输出抑制载波双边带信号,简称双DSB信号。 双边带调制 DSB信号时域表达式为 当调制信号m(t)为确定信号时,已调信号的频谱为SDSB(t)=m(t)cosctSDSB()=12M(C)M(C)双边带调制双边带调制 DSB调制相比于AM调制节省了载波功率,调制效率提高了,但他的频带宽度仍是基带信号贷款的2倍,与AM信号带宽相同。而且DSB信号的上下两个边带完全对称,它们都携带了调制信号的全部信息,因此仅传输一个边带即可,这是单边带调制能解决的方法。 相比前两种调制信号载波信号相乘后

9、直接传输双边带信号,单边带调制信号在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相乘后还需要产生单边带信号而后才经过传输,最终被解调。单边带调制 残留边带调制(VSB)是介于单边带调制与双边带调制之间的一种调制方式,它既克服了DSB信号占用频带宽的问题,又解决了单边带滤波器不易实现的难题。在残留边带调制中,除了传送一个边带外,还保留了另外一个边带的一部分。对于具有低频及直流分量的调制信号,用滤波法实现单边带调制时所需要的过渡带无限陡的理想滤波器,在残留边带调制中已不再需要,这就避免了实现上的困难。 残留边带调制残留边带调制 线性调制系统的调制方式原理大同小异,都是基于AM调制方式之上不过对载波或是后续的滤波器要求不同。

10、对于解调方式来说,相干解调(接收端加载与载波同频同相的信号)都能使其从传输端恢复。 对于AM调制而言,还可以采取非相干解调的方式,即使用检波器进行包络解调。包络解调不需要本地载波,而是利用已调信号中的包络信息来恢复原基带信号。由于包络解调器电路简单、效率高,所以几乎所有AM接收机都采用这种电路。线性调制系统的解调 当R、C满足条件 时,包络检波器的输出基本上与输入信号的包络变化呈线性关系,即 隔去直流信号就可后得到原信号 1cRC1Hm0(t)=A0m(t)m(t)线性调制系统的解调 线性调制方式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就是调制后的信号频谱只是调制信号的频谱在频率轴上的搬移,以适应信道的要求。虽然

11、频率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频谱的结构没有改变。非线性调制原理简述 非线性调制又称角度调制,是指调制信号控制高频载波的频率或相位,而载波的幅度保持不变。角度调制后信号的频谱不再保持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会产生与频谱搬移不同的新的频率成分,而且调制后的信号带宽一般要比调制信号的信号带宽大得多。非线性调制原理简述 非线性调制与线性调制本质的区别在于:线性调制不改变信号的原始频谱结构,而非线性调制改变了信号的原始频谱结构。 常见的非线性调制主要有: 调频(FM),窄带调频(如民用对讲机)和宽带调频(FM广播) 均属于非线性调制范畴。 移频键控(FSK),常用于自动控制、无线数传。 移相键控(PSK)和差分移相键控(DPSK),常用于自动控制、无线数传。非线性调制原理简述 通过调制与解调,超远距离传输信息才成为了现实。这使得全球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从早期的收音机、电视、有线电话到现在的移动电话、数字电视、3G、4G移动网络,现代社会的种种通讯与传媒方式无一能够离得开调制与解调原理。 调制解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