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课件06民初新闻事业_第1页
《新闻史》课件06民初新闻事业_第2页
《新闻史》课件06民初新闻事业_第3页
《新闻史》课件06民初新闻事业_第4页
《新闻史》课件06民初新闻事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近代新闻事业职业化发展本章重点:一、本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形势二、新闻事件:暂行报律风波、“癸丑报灾”三、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四、新闻业务的进步一、新闻传播事业的短暂繁荣(一)暂行报律风波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制定暂行报律。出版报刊必须注册登记;“流言煽惑,关于共和政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处罚;“调查失实,误会个人名誉者”,要受到相应的惩罚。3月6日,申报刊登了上海的报界给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电报,对内务部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明确表示报界同仁对这一所谓的报律不能接受。3月7日,大共和日报、申报、新闻报、民立报等主流报纸又共同发表了章太炎撰写的却还

2、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从法理和文字两个层面对所谓的报律三章逐一进行驳斥。面对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于3月9日下令内务部取消民国暂行报律,宣布该报律无法律效力。(二)新闻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1.“报界的黄金时代”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民国元年,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4200万份。新出版的报纸(1)政权机构机关报:云南政治公报(2)政党机关报:湖南民报(3)民国新贵资阶政客:西方报(4)知识分子:独立周报(5)争取妇女参政报纸(6)纯商业报纸2、政党报纸(1)“同盟会国民党”:拥护共和,反对专制,对袁

3、世凯、黎元洪有过抑制和斗争,表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和革命不彻底性,革命调子日低,甚至泯灭自我(2)“共和党进步党” :拥护袁世凯,反对孙中山、临时政府、民主共和,甚至鼓吹封建专制“横三民” 1912,戴季陶、何海鸣主编民权报。言论激烈: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民权报与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号称“横三民”。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一)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与收买(二)报界的反袁斗争 (三)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一)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与收买1、创办御用报纸:北京亚细亚报和上海的神州日报2、收买报

4、纸和报人3、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4、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例、出版法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刊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多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1913年为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二)报界的反袁斗争国内:上海民立报民国报国风日报民国日报国外:民国杂志与甲寅杂志(三)军阀专制下的新

5、闻传播事业1、言禁政策:实行报刊邮电检查;颁布报纸法2、报界怪现象:报人、报纸品格低下;报纸言论退化;稀奇古怪报刊出现:“马路小报”、“鬼报”等;文艺副刊的风行和黄色小报泛滥成灾。 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申报的企业化措施: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2、加强报纸发行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更新技术设备。四、新闻业务的变化(一)新闻报道的加强(二)报纸副刊的发展(三)名记者的涌现职业化(一)新闻报道的加强1、军政消息比重增大2、新闻通讯受到更多重视3、报社加强采写力量4、重视国际新闻报道,外电增多(二)报纸副刊的发展申报“自由谈”新闻报“快活林”时报“余兴”京报“京报副刊”袁死后:民国日

6、报-觉悟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三)名记者的涌现黄远生邵飘萍其他名记者: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1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最杰出代表,戈公振在中国报业史中称他为“报界奇才”。(1)生平及新闻活动创办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庸言杂志、任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京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撰述,常为国民公报、论衡、东方杂志撰稿。(2)新闻业务上的成就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远生遗著)新闻通讯特点: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语言通俗生动:“一日大雨,洋夫妇分坐两洋车,另以一车载其所爱之狗。车覆狗头碎,洋夫妇扼车夫项乱鞭之,车夫死于鞭下,夫妇洋洋抱病狗而去。”

7、(1918.4.7.新闻日记)(3)新闻思想 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新闻报道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作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 2邵飘萍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2、新闻业务专长:采访艺术3、新闻思想4、新闻事业成就邵飘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

8、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讲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常常能够采访到别人所不能采访到的新闻。邵飘萍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有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他于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邵飘萍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有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他于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这一时期,有名的新

9、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刘少少“民初三大名记者”之一,有报界“怪杰“之称许彬彬和黄远生、刘少少一起成为“民初三大名记者”,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林白水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胡政之1918年欧战结束后,他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回唯一的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张季鸾创办的北京民立报最先披露袁世凯政府与六国银行团签定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1911,浙江汉民日报主笔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为上海申报

10、时报时事新报撰写时评,之后成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8月创办新闻编译社,开展新闻采访报道活动1918年10月,独立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并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1919年8月,再次流亡日本,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后,恢复京报,锐意改革,使该报成为北方很有影响的大报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杀害,终年41岁。 2、新闻思想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故作用是代表人民监督政府,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使国民共起,铲除军阀。应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

11、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重要原料厥新闻”,并且以“京报供改良我国新闻之试验”。3、新闻业务专长:采访艺术随时处于角色之中。广泛交游,不惜小费。千方百计,随机应变。掌握心理,把握战机。擅长新闻采访,常能采访到别人所不能采访的新闻(张季鸾称赞)4、新闻事业成就既办通讯社,又创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根据他在北京几所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的讲义,整理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 (三)其他著名记者林白水1901,杭州白话报主笔1902,为苏报撰稿,“苏报案”后逃亡日本,后回沪创办中国白话报1906,再赴日本留学,专攻法律和新闻,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1916.9 ,创办公言报1921,创办新社会报,面向市民群众,注重社会新闻,反映民众疾苦,颇受欢迎。1926年因刊发时评激怒军阀,被张宗昌枪杀于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