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章课件_第1页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章课件_第2页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章课件_第3页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章课件_第4页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 数字媒体的传播分析2.1 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2.2 数字媒体的传播属性与优势2.3 数字媒体的受众分析2.1 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一)传播的基本模式 1.施拉姆模式施拉姆简介: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 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施拉姆模式:被称为“现代大众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施拉姆( Wilbur Schramm) 提出了很多经典的传播模式和理论。其中能用于表征数字媒体传播基本模式的传播模式

2、有SMCR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1.SMCR模式源噪声信息编码信道解码接收者反馈 SMCR模式内涵:把传播过程拆分为八个部分,即源、信息、编码、信道、解码、接收者、介于源和接收者之间的反馈机制、噪声。源:传播的起点;信息:需要交流传播的内容;编码:将信息译成可被传播的形式;信道:用以从某地向异地传递信息的媒介或传播系统。解码:将编码过程逆转过来;接收者:传播的终点;反馈:介于源与接收者之间的反馈机制可被用于调节传播的流动;噪声: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可能带入的任何失真或误差。施动者施动者施动者人际循环传播(口语传播阶段) 人际循环传播内涵:口语传播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点对点、面对面的对话式人际循

3、环传播。它提供了面对面的可观、可听、可感的交流情境,传播的主体互为传者和受者。媒体的使用主要是口头语言和非语言如动作、眼神、面部表情等。施动者间的传播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循环的,不一定有明确的过程。受传播施动者的生理限度以及时间、空间局限的影响,施动者之间传播的信息量小,信息传播范围窄,信息质量很难保证。传者受众受众受众大众单向传播 大众单向传播内涵:大众传播是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这种有计划的、一对多的、大批量发散信息的传播使人们能摆脱自然物或半自然的媒体束缚,逐渐从传递中解脱出来,实现跨时空的交流。但传统大众传播是单向性传播,信息反

4、馈渠道不畅、反馈功能不强,大批经媒体组织编译、整理、复制的信息封闭式地传递给被简约化、同质化了的受众,有时反而浪费了传播资源,忽视了指向性的传播效果。施动者施动者施动者数字媒体大众互动传播 大众互动传播内涵:数字媒体传播阶段的最大特征就是大众互动传播。数字媒体的出现及其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扩散,使得传统大众单向传播迈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是互动性传播,是大众性的双向互动式传播。数字媒体传播融合了以往媒体优良的传播功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特性。2.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信息信息编码者释码者解码者编码者释码者解码者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内涵:没有传播

5、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该模式的重点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编码者、释码者和解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德循环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即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无论是利用施拉姆的SMCR模式还是利用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来表征数字媒体传播的基本模式,都可以清楚地发现在数字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互动传播和即时传播是数字媒体传播最显著的共性特征。3.拉斯韦

6、尔5W模式与交互传播模式谁?传播者拉斯韦尔5W模式 说了什么?信息 什么渠道?媒体对谁?接收者 有何效果?传播效果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拉斯韦尔5W模式内涵: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就是: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有何效果(with what effect)。拉斯韦尔模式可以普遍应用于大众传播,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但在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中,信息的传播是单向一维的,传播者与接收者身份行为区分明显。这

7、一传播模式显然无法反映当今绝大多数数字媒体的传播过程与传播规律。数字媒体的互动传播模式信息接收者传播者媒体 数字媒体的互动传播模式内涵:信息是媒体传播模式的起始,是影响接收者能否向传播者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接收者处于第二个环节,是传播活动发生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完成信息接受和引发后继传播的双重任务。传播者为第三个环节,是信息的主动传播源。角色转变与融合是激发传播发生的关键。媒体在传播模式中贯穿于整个环节,是信息得以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是相对于信息环节而言的激发传播发生的客观前提。(二)数字媒体的整合传播形态 1.传播媒体的整合形态从技术层面的角度: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广播电视、语音、数据等信

8、号都可以通过统一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成为统一的“0”和“1”比特流,而无任何区别。这样,所有传播的信息都可以通过“0”和“1”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统一的数字形式的媒体抹平了众多媒体的差异,最后可能整合为一种传播媒体,也就是数字传播媒体。从传播活动的角度:从传播活动来看,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在媒体数字化之后,这些传播活动方式可能在一个平台上汇集,即互联网传播。2.媒体传播的整合形态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交互性是人际传播的最大优势。群体传播

9、: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专门的传播机构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或工具向为数众多、分散的受众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社会总系统人类社会传播系统小结:由此可见,数字媒体的媒体传播整合,就是借助于数字传播技术将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形态予以充分的整合,特别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加强大众传播的深度,另一方面扩大人际传播的范围和增加人际传播的信息资源。2.2 数字媒体的传播属性与优势(一)数

10、字媒体的传播属性 1.交互性传统大众传播也有交互性,但过程缓慢、效率不高。随着数字技术的改进,数字媒体传播的交互性有着日益提高的趋势。在数字媒体中,由于计算机、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数字终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媒体操作、处理、运算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升,交互响应的时间越来越短,媒体所提供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超越人的承受能力。2.人本性人本性一方面体现在,数字媒体时代的传播是自由的、充分的、便利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能保障满足需要的种种资源和精神的共享与交流。人本性也体现在因数字技术提供的保障和便利让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需求而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接收和传播信息。3.通约性数字媒体的传播

11、通约性正在成为一种规范和趋势。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一种普通的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形式。4.实时性传播的实时性是指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在时间的流程中同时共存、即时响应。传统大众媒体传播时与受众可以同时共存,却很难做到即时呼应。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是一对多的传播过程,由一个媒体出发达到大量的受众,在传播的时间特征上表现为继时性传播。5.主控性数字媒体传播的主控性体现在使用者可以把媒体元素打散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组合,使用者可以真正实现点播数字媒体内容。eg.数字电视播放时,用户可选择自己喜欢或需要的节目观看,也可以下载多个节目,然后通过剪接组成另一个节目样式。(二)数字媒体的传播优势 1.高

12、保真度这里的高保真度不是对传播的信息内容所做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而是指数字媒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对信息形式的维护要求与保障。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在传播上的优势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几乎没有损耗,因为数字信号不太容易被干扰或更改,只要基本的“0”和“1”模式仍然能被识别出来,原始的传送就能被还原。2.大容量传播数字媒体时代,作为传播的通道其信息承载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信息也可以被数字化编码并使用数字化压缩技术,只要不但提高了信息的播送质量,也增加了信息存储容量和传输时信道容量。3.便利快捷通过数字媒体传播的信息能更快更便利地达到受众,数字媒体的日益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方便快捷的信息接受渠道和信息

13、传播途径。4.择用成本低从传播成本上看,通过数字媒体传送和接收信息的成本也有走低趋势。数字化信息在传递中几乎没有损耗并且可以重复利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而受众利用信息付出的成本也在降低。5.多媒体生产与消费eg.手机媒体有代表性的几项业务包括短信、彩信、IVR业务(语音点歌 、语音聊天交友 、手机杂志 、电子贺卡 、客服中心等)、定位技术、摄像、拍照等多媒体功能为手机媒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传统、新鲜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既为不同需求、不同终端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也可通过多种形式形成一定的互补和替代,确保同一类内容在数字媒体中以不同的形式实现最广泛的传播。2.3 数字

14、媒体的受众分析 (一)受众概述在西方大众传播媒体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受众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受众是大众传播学理论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市场运作的主要原则。 1.受众的性质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受众是积极的信息寻觅者;受众是反馈的信源;受众是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受众的类型依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一般受众对于各种媒介及其传播内容都有接触的欲望,没有固定的接受方向和重点。受众人数众多、无共同兴趣、个性不同。专门受众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接受倾向。依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观众和听众。受众按其规模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特定国家或

15、地区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第二个层次是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第三个层次是不但接触了媒体内容而且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体影响的人。 3.受众的特征每种大众传媒的受众大都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由于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民族特征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显示了不同的特征。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受到人际传播与社会联系的影响,并按照现实与自身的习惯有意识地选择信息。受众由成分复杂的一大批人构成,且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受众个人心理结构的差异,表现在对信息内容的选择、认知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由于传受双方的时刻间隔,传者对受众的了解简洁而笼统。 4.有关

16、受众的研究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理论社会参与理论个人差异论:该理论以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从行为主义角度来对传播对象进行阐述。由卡尔霍夫兰于1946年提出,经梅尔文德弗勒做出某些修正后形成 。媒介讯息包含着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与受传者的个性特征有着特定的相互作用。由于每个人在需要、习惯、信念、价值观、态度、技能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和一成不变的传播对象。个人差异论最大的发现在于“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 。由于个人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的不同,接受信息时反应不同。社会分化论:该理论是在个人差异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个人差异论的扩展和修正,也

17、叫社会类型论或社会范畴论。个人差异论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了受众个体在心态和性格上的差异。而社会类型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的社会群体性的差异。由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使人们的阶层划分变得更加公开、复杂,相同身份的人常对同样的信息感兴趣,并作出相近的反应。受众可以划分为许多“社会群”,大众媒介应该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受众对信息接受倾向性的差异和受众的接受理解会受到所属群体的引导,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制作节目或安排内容,就会使自身传媒别具特色和吸引力。社会关系论:强调的是群体关系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把注意力放在了群体压力、合力对个人接受传播信息所产生的影响上。认为受众所属团体的压力和合

18、力对于受众接受信息时的态度及行为产生的影响很大,而媒介通常难以改变人们固有的信念和态度。社会关系论认为,受众作为个体均有不同的生活圈,并受到其约束和影响。受众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受众生活中不同团体中,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与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还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心理:从众就是受众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在认识、行为和观点等方面发生与群体中大多数相一致的变化。形成从众心理的根本原因就是群体压力。文化规范理论:认为传播内容可以促使某事某物,就会在受众中造成某事某物社

19、会文化规范的影响,从而促使受众去模仿,结果就形成了一些间接的影响。认为受众可以从大众传媒中获得新的见解,也可以加强其原有的价值观念,或改变其原来的看法和态度,甚至可能发生观念上的变化。传播媒介为社会树立了文化规范,人们看待事物时,会受到这种新文化规范的影响。文化规范论肯定了大众传播对受众所造成的影响。社会参与理论:为了维护传播媒介受众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信息传播媒介的权利。随着社会的进步,受众要求参与大众传媒信息传送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小结: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受同样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

20、类似。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并树立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会“一体化”。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二)数字媒体的受众分析数字新媒体使传统的受众观念受到挑战,而数字新媒体关乎生存的问题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上找准定位,争取受众。数字新媒体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数字媒体的受众主体定位数字新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受众细分对数字新媒体的影响等1.复杂的受众问题受众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已经为人们所熟悉, 但对于受众的定义、性质、特点等仍然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论。受众可以按照各种不同的、彼此相交的方式来定义,可以由地

21、点、人口特征、各种媒体或渠道、信息内容或者时间等来界定。由此可见,受众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概念。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将受众视为社会群体的成员将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将受众看作是权利主体以上观点都不能全面概括受众的含义和性质,因为受众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种社会属性的客观存在,这决定了受众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数字媒体与受众分析受众分析是媒体传播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变化,由单向系统转向双向系统,甚至到多媒体网络,媒体和受众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共通的基本点是(丹尼斯麦奎尔):说明销售情况;为实现广告目的而测量实际与潜在受众到达率;操纵和引导受众的选择行为;寻找在受众市场上的机会;检验产品和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尽责尽力服务受众;以各种方式评估媒体效绩。3.数字媒体的受众主体大众化传播向个性化传播回归,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回归,中央集权的传播向自由平等的传播回归。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受众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受众群体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目前,年轻人是数字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