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拓展_第1页
经济全球化拓展_第2页
经济全球化拓展_第3页
经济全球化拓展_第4页
经济全球化拓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全球化拓展 加入WTO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关键一步,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进展。我国要迎接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有必要先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比较优势。本文首先回忆了传统比较优势的理论,进而剖析了新贸易理论的形成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内涵能够从资源、外部经济及竞争优势三个层次予以拓展。本文试图以此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进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随着加入WTO的日益临近,我国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我国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而这需要富有远见的理论指导。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回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

2、国富论中阐明了闻名的“看不见之手”机制,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一定是非赢即输的,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这一理论尽管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

3、回答一个问题,即假如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那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解决了那个问题。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如何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比较成本的关键在于比较。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缘故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不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

4、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不。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差不多上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差不多上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不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酬劳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

5、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酬劳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不管是“古典”的,依旧“新古典”的贸易理论(我们不妨将这两者合称为传统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差不多上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通常的情况是,进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应该讲,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

6、功的,并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 不管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依旧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其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淌,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能够在国际间流淌;自然资源通过技术进步能够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资源能够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这表明,大部分进展中国家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与不足 由于传统贸易理论

7、是以“生产规模酬劳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差不多假定的,故专门难解释二战到1975年间出现的大量新现象:国际贸易的垄断竞争、新技术爱护主义、产业内贸易等。事实上,这些现象都能够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不完全竞争”予以概括。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2年提出,即使不同地域之间要素禀赋条件及生产函数并无不同,但由于需求偏好的区际差异也可引致互利的贸易。他指出,许多国家相互出口的往往是种类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产品。它们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消费者由于买到了所希望的特定品牌的工业品而获得了效用。故产业内贸易能够得到解释。在这类贸易中,产品差异化具有重要作用。所谓产品差异化是指在

8、同类商品或服务中,厂商通过质量、功能、款式、品牌、广告、售后服务等环节上的努力使自己经营的一种具有某种特色。它与不完全竞争,尤其是垄断竞争相联系。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中,产品之间的类似性会使它们互相替代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竞争;而产品之间的差不性则导致一定程度的垄断。产品差异程度越高,产品的可替代性越小,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低,其结果是厂商可在一定程度上操纵自己产品的价格。而这是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针对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除了产品差异化以外,该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确实是规模经济。即指企业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因参与国际贸易

9、导致市场扩大从而使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新贸易理论仍然没有兼容传统的比较优势,故其对贸易现实的解释能力仍然没有一般化。1985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贸易理论趋于成熟。该书综合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从而把新贸易理论提升到基础理论的高度,使其适用性进一步增强。该书提出的一个贸易模型不仅导入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因素,符合

10、垄断竞争假设的条件,而且还兼容了传统比较优势,从而使新贸易理论更一般化,解释力更强。该模型表明,第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国之因此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起决定作用的要紧因素仍然是比较优势。第二,产业内贸易则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基础上的,即使两国具有同等的技术水平和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两国同产业的厂商仍将生产异质产品,消费者对外国差异制成品的需求仍将引致产业内贸易。由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贸易双方一般只能生产种类有限的产品,然后通过产业内贸易来增进双方的社会福利。第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和以规模经济、

11、产品差异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是能够共生并存的。 新贸易理论的上述改进使其成为当今的主流贸易理论。但由于该理论是产生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背景之下的,故其并没有从进展中国家的“视角”来看问题。对一些可能有利于进展中国家进展对外贸易的线索也没有进一步研究。例如(1)新贸易理论假定各国市场制度差不多健全,以一般均衡为差不多理论分析框架,从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之角度考察国际经济和贸易,因而对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讲,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由产权清晰的企业和市场机制自动实现的,国内贸易机会假设已完全被利用故不再予以考虑。(2)新贸易理论揭示了技术对贸易之间的正面促进作

12、用,但对后起进展国家如何利用技术因素实现“赶超”没有深入探讨。(3)新贸易理论并没有为进展中国家如何才能跳出“比较利益陷阱”指明方向。 中国立即加入世贸组织。显然,中国经济要迎接经济全球化及加入WTO带来的严峻挑战就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而我们认为,要幸免落人“比较利益陷阱”,这种比较优势的内涵不可局限于传统的狭义的层次,而应突破现有理论的窠臼,拓展为以下三个层次。 1比较优势I: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 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进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这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是一个进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时期”。从中国当前的经济进展状况来看,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

13、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利益驱动观念普遍增强,市场机制将经济资源更多地配置到能体现和发挥中国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通过这些产业之产品的出口,实现了大规模的“资源转换”,即以本国的低位资源换取国外的高位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当前及今后中国仍需接着充分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其理由有: (1)当前全力进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尚受到要素投入的约束。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进展中国家,若目前全力进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将面临严峻的要素投入约束,这些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接着发挥传统的以要素禀赋和比

14、较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能够为新兴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积存资金、技术,培养企业家才能,从而为技术创新、突破生产要素的投入瓶颈和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打下基础。 (2)接着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中国提高资源在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效率。 宏观经济学的原理表明,宏观层次上的资源利用不足和利用过度差不多上经济缺乏效率的表现。居高不下的非自愿失业(不论其是隐性的依旧显性的)意味着实际GDP低于潜在的水平。目前我国农村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资金、技术相对稀缺,成本较高,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较低,而一国经济竞争力与它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成本高低紧密相关,过早

15、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只会导致欲速则不达。 中国作为一个进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区进展不平衡,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将至少在今后一段时刻内得到保持。我们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为此,要破除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以及认为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我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随着现代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向越来越多的产业渗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也会大大提高。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故进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

16、业和生产环节是发挥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努力方向之一。此外,我国企业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中,都应重视在更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中积存,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例如,在纺织品生产中,我国企业差不多在加工环节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高质量面料及辅料、设计等生产环节尚不具有优势。再如,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既取决于生产环节,也取决于流通环节,有时后者的附加值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开拓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就更为重要。 2比较优势: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 从经济进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一方面,中国人均占有资源数量本来不丰裕,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国内资源消耗显著上升,导致国内许

17、多资源性产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或甚至已超过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经济进展过程中劳动力工资水平必定会不断上升。能够预料,国内市场化进程愈快,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也愈快,转换出口商品结构的要求愈迫切。同时,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收入弹性低,随着中国外贸规模的迅速扩大,外部市场需求的约束力显著上升。低档、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呈不断恶化的趋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可不能有专门大的增长空间。因此,中国对外贸易进展战略的选择必须着眼于享有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动态利益。 一般而言,技术变动的源泉有二:一种是通过专门研究开发而产生的,这种技术变动是一种革新(1nnovation)

18、,它一般是R&D的结果。另一种则是通过贸易等经济行为同意“技术外溢”(Spillovers)而学来的,称为“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那个地点所讲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治理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技术进步并非差不多上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而只是通过同意“技术外溢”学到了不人已有的先进技术。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也并非有意转让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的过程。“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技术外溢”效应和“干中学”效应。通过贸易活动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营理念,

19、并将其“外溢”到国内产业。实际上,贸易是与企业家及技术专家的进进出出相关的。由于他们的进出,信息流更快地形成了,技术穿过国界得到了更有效的转移。此外,出口商品必须了解国外的市场需求,外国买主的订单往往涉及需求商品的设计、款式、生产工艺、用料,成本等多种有价值的信息。这类“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可构成中国经济广义比较优势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世界上存在众多发达国家的条件下,较落后的国家能够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进展道路(或轨迹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或教训),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作出更明智的进展战略选择,从而幸免走“先发”国家已走过的“弯路”,以更短的“捷径”、更快的速度缩短

20、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水平上的距离。中国是一个进展中大国,仅仅依靠从内部演化出现代经济结构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可能等不到演化成功之日就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出局了。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更好地利用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是发挥中国原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举措。为此,中国今后在进展经济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国内的区际贸易。 中国地域宽阔、区际间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国内贸易进展尚有专门大潜力,国内区际分工和贸易能够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成为其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来源。为了加快国内统一商品与生产要素大市场的形成,提高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效率,应大力进展全国区际交易网络,同意企业跨地区进展

21、和兼并,切实推行政企分开以使地点政府失去爱护本地企业的利益冲动,从而降低自然及人为缘故引起的区际交易成本。 (2)重视扩大开放,积极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汲取外商直接投资的东道国。这实际上是国际经济社会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健康进展的确信。我们要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动身,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升级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要紧推动力是跨国公司,特不是大的跨国公司。在“入世”、外资跨国公司大量进入情况下,我国企业与外资跨国公司的相互关系,既有激烈竞争的一面,又有紧密合作的一面,外

22、资企业的当地化战略往往需要寻求中国当地企业作为合资合作伙伴。在合资、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我国企业有可能通过股权纽带与外资跨国公司形成某种“激励兼容”机制,从而加快我国企业进入国际销售网络的步伐和创新进程。 (3)重视用现代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高技术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关于传统产业,应该利用现代适用技术,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动身点和试金石的,它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要紧特征,也是传统产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技术成果在技术上最优并不自动等于经济上也是最优。假如某项成果实施成本过高或难以产业化,就只能处于“样品”时期。在产业内贸易量趋于增加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与出口什么产品已不是最

23、重要的事,更重要的是要看运用什么技术和方法来生产这种产品。例如,同是生产谷物,既能够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生产,也可用机械甚至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去生产。欲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两条途径。其一,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汲取的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结合,生产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国生产的成本更低,因而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其二,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同意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我国企业生产的更具特色,因而具有非价格

24、竞争优势。这两条途径也可兼而用之。3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制度创新在不完全竞争的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贸易是按包括了竞争优势在内的广义比较优势进行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建构在完全竞争的世界里,而竞争优势则建构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上,这是传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不所在。在现实世界中,传统比较优势仅仅表明了价格竞争的一种潜在可能性。事实上,比较利益的获得是要以产品实现价值为前提的。在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不存在规模经济与公司活动,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故比较优势直接体现为价格竞争优势。因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

25、济、产品差异等因素。我们认为将竞争优势概念纳入到广义的比较优势体系中去,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指导今后中国经济的进展。 阻碍一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由美国经济学家M波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差不多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作用。 波特提出的有关竞争优势的上述决定因素关于一国提高其产业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对广义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拓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然而,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视制度因素为给定的前提而没有予以关注。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进展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能够由制

26、度创新来推动。要紧包括三个方面,其构成了中国经济广义比较优势内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制度创新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存,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有形资本一旦形成后可重复地产生收益相类似,人们通过教育和培训投资后,一旦拥有了熟练的技术,也可凭借技术不断猎取较高的收入,故可把劳动技能视为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克鲁格曼在阐述新贸易理论的论著中多处引用“人力资本”的概念,但他差不多上将人力资本视为某种“存量”。经济理论中的另一概念“学习曲线”也内含着人力资本的积存可导致动态生产效率提高的观点,但这一概念没有把技术进展与科研支出及教育或培训方面的投资联系起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假如一国的制

27、度因素制约了该国人力资本的积存,那么该国的社会进展和财宝积存就会受到严峻阻碍。反之,则可能形成某种良性循环,即一国的制度创新可更多地激励社会对人力资本积存的投入,由此导致该国经济竞争力的增强和财宝的增多,能使它有更强的能力增加对人力资本积存的投入。因此,由制度创新所致的人力资本增多能够构成一国经济增长和外贸进展的“内生变量”。 在企业层次,人力资本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阻碍突出地表现在企业家作用的发挥上。在国际商务领域,交易比国内商务更加复杂,履约保障也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交易的成功在专门大程度上要靠企业家才能。新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视为贸易进展的一个要紧动因,而企业的规模实际上是企业家能力

28、的函数。企业家能力的发挥是企业规模进展的差不多前提之一。可见规模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因此,若一国的制度因素能对企业家拥有的专门人力资本形成提供足够的激励,就能够更快地产生一大批熟谙国际贸易和海外市场的企业家,从而直接阻碍该国国际贸易的进展,促进其原有比较优势的发挥。 经济史表明,在有利于人力资本积存的各种制度安排中,产权明晰界定且可得到明确保障是最有效的。萨伊曾指出:“安稳地享用自己的土地,资本和劳动的果实乃是诱使人们把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用途的最有力动机。”从理性预期的角度来看,产权明晰的制度可为人们进行人力资本自我投资和积存提供确切的预期,故可对一国具有国际水准之企业家群

29、的产生提供可持续的有力激励。欧洲诸国早年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家的涌现及由此导致的海外商贸的发达在专门大程度上得益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中,注意用创新的制度将货币收入、股权、住房、福利等一揽子综合经济利益与企业职员(尤其是企业家)的贡献业绩紧密联系起来并予以保障是极为重要的。对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讲,既应看到相当一部分人口素养差、就业人口文化程度低那个严峻事实,也要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可塑性。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全社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更加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无疑是培育中国经济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2)制度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提高

30、国际贸易的效益,必须改善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由单纯的买卖观念转变为全面市场介入的现代国际营销观念,建立信息来源准确、渠道通畅、反映灵敏的国际营销网络,从原来只能把产品卖给中间商、转口商,转变为把产品直接卖给进口商、批发商,甚至大型超级市场和连锁店,努力提高单位出口额的利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组织结构演进需要遵循两条原则。其一是产权明晰的原则。企业组织结构自我演进得以进行的全然条件和逻辑起点是同意并鼓舞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对自身利益的正当合法的追求,并通过制度对人们以贡献性努力而得到的正当利益予以维护。舍此,经济主体就会失去追求降低交易费用的动力,企业组织结构

31、自我演进的活力源泉就会被堵塞。产权明晰有助于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不断探究建立一种更能节约交易费用、生产费用和组织费用的新的组织结构。其二是资产重组的效率导向原则。在市场经济中,不管是托拉斯依旧康采恩,其形成的要紧动因确实是人们对提高经济效率的追求。关于参与国际经贸的大批中小企业而言,能够股权或契约等方式将自己的产销活动纳入大企业(集团)的经营体系,还能够通过商会、行业协会等机构建立相互支持、补充、服务的横向联系,以形成某种“群效应”(clustering),从而大大降低参与国际商务的交易成本与风险,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制度创新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战后50余年的经济史表明,政府不再是斯密意义的“守夜人”。刘易斯曾指出“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明智政府的积极刺激下取得进步的。”关于中国而言,通过制度创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