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教科书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内容透视_第1页
统编小学教科书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内容透视_第2页
统编小学教科书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内容透视_第3页
统编小学教科书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内容透视_第4页
统编小学教科书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内容透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小学教科书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内容透视摘 要:教科书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凭借,承载着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统编小学教 科书中公共危机意识方面的教育内容相对匮乏,公共危机及公共危机意识的类型分布不均衡,一些 内容存在着明显的领导主义现象及刻板形象。因此,要将专项教育、学科融入、实践教育三者协同起 来,以增加公共危机教育的内容、平衡公共危机意识的类型;要充分开发现行教科书中关于公共危 机方面的内容,利用好生活中的公共危机事件,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关键词:小学教科书;新冠疫情;公共危机意识“语文”;“道德与法治”面对危机频发的社会,加强公共危机意识教育既是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

2、诉求,也是国家治 理公共危机的根本举措。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供全国统一使用的教科书(简称“统编教科书”)体 现国家意志,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法定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因此,考察统编教科书中公共危机 意识的内容,能直接揭示我国公共危机意识教育的现状。一、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使用内容分析法,通过设定具体类目对小学统编教科书中公共危机意识教育 的内容进行分析。(一)研究对象与分析单位研究对象自2017年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道德与法治” “历史”三科使用“统编教科书”。由 于小学没有开设“历史”,因此,本研究以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两套教科书(以下称“语 文”和“道德与法治”)为对象,每套12册

3、,共24册。其中“语文”由温儒敏任总主编,“道德与法 治”由鲁洁任总主编,两者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6 2019年出版。分析单位“语文”是由辅读系统、课文系统、练习系统构成。由于插图和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因此本 研究以课文和课后习题为分析单位。“道德与法治”是按单元、课、栏、目四个层级呈现的,本研究以目为最小分析单位。(二)分析类目框架建构意识是无形的,对公共危机意识的分析离不开公共危机事件,因此,笔者首先分析教科书中 选取的公共危机事件,其次分析这些事件所包含的公共危机意识。另外,由于客观事件具有解 读的多元性,因此,还要分析教科书编辑者的教育意图。公共危机类目的厘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

4、急预案(以下称预案)把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 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认同了这一分 类。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在发布预案时特别指出:“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 急事件。”可见,预案中的突发公共事件实指公共危机。因此,本研究使用预案的分类。公共危机意识分析类目的厘定本研究以公共危机发生的过程为标准,遵循类目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可信性原则,结合一些 学者的观点,把公共危机意识分为预防意识、应对意识和反思意识。预防意识包含对公共危机 的关注意识、警觉意识,以及对公

5、共危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意识等;应对意识包含主体意识、科 学应对意识、道德应对意识;反思意识即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反省等。(三)编码方式与信度分析本研究由研究者(R)和两位编码员(H和G)共同编码,其中R和H共同编码“语文”,R 和G共同编码“道德与法治”。三人分别从教科书中筛选出公共危机的内容,并根据类目框架 进行分析、记录。若一课中包含多个类目,则分别在相应的类目下各记录一次,然后运用霍尔 斯蒂(Holsti)信度系数公式(信度=岩 冲,其中M为两个研究者一致同意的编码数;M为第 一个研究者分析的编码总数;2为第二个研究者分析的编码总数)对编码进行信度检测。经计 算,“语文”的信度系数

6、约为94%,“道德与法制”的信度系数约为95%,说明本研究的信度较好。二、研究结果与分析教科书中公共危机意识教育的内容相对匮乏意识由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意向和意识情感四种要素构成。3(P44)其中,意识内容, 即进入意识的事件和知识,它的密度、强度会影响到意识的意向和情感,并共同促进意识觉醒, 因此,教科书中公共危机事件的量会影响公共危机意识教育的效果。我们分析发现,统编小学 教科书有一定的公共危机教育的内容,但距离完成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教育还较远(见表1)。表1统编小学教科书涵盖公共危机及其教育内容的课数总课数(课)公共危机内容公共危机意识教育课数(课)占比(%)课数(课)占比(%)语文

7、2869320道德与法治15411796资料来源:对现行统编教科书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分析所得。从表1可以看出如下情况。(1 )教科书中公共危机的内容较少。“语文”中只有9篇课文以 公共危机为题材,“道德与法治”只有11课涵盖公共危机的内容。(2)公共危机意识教育相对匮 乏。整套“语文”仅有2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算是对学生进行 了公共危机意识的教育。如只有一个地球课后习题3 :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 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和同学交流。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一

8、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4 (P85 ) 该题目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公共危机一词,但实质上可启发学生对公共危机的成因进行思考,使 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从而树立公共危机 预防意识。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通过鲁滨逊遭遇海难而孤岛求生的故事告诉人们,当 遇到公共危机而陷入孤立无援之际,要理智分析、乐观面对:“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 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5(P24)用建设性的行动替代沮丧和回忆,积极进行 灾后重建、难中重生。该课有一个选做题: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像鲁滨逊一样把好处坏处列出来,再说说这样做对

9、 你是否有帮助。5(P24)该题亦未提及公共危机一词,但危机意识教育非常明确。“道德与法治”涉及公共危机的内容多是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明确进行公共危机教育的 仅有六年级下册的第4、5两课。第4课地球一我们的家园在“环境敲响了警钟”栏目下的 “活动园”中,以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为例,通过课程活动,使学生认识到: “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随意破坏默默奉献的地球,就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6 (P31)第 5课应对自然灾害通过“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防御自然灾害”和“不屈的抗灾精神”三大栏 目,系统呈现自然灾害的现状、发生机理、预防、应对、破坏公共危机防护设施会受到的法律惩 罚

10、,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统编小学教科书中关于公共危机的内容少且不系统,其原因可能有 如下几点。(1 )受课程标准的制约。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直接依据,它制约着教科书的内 容选择,而目前两科的课程标准都没有对公共危机意识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教科书编写之 时,公共危机意识教育没有引起编写者的重视。“教科书内容是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由一批 优秀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共同选择的,选什么、不选什么,选多、选少,与编撰者的学识、信念、胆 略、教育经验息息相关,也与编撰者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密切联系。”7(P188)我国长期处于稳定 的大环境之中,公共危机研究较晚,且多集

11、中在管理领域,说明人们的意识之中,对于偶发性公 共危机的处理多信赖于政府和管理者。(3 )受学科的独特性及教科书容量的有限性制约。各学 科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与独特的任务,危机意识教育仅是诸多教育内容的一项,如何处理核心 内容和诸多教育内容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教科书中公共危机及公共危机意识的类型不均衡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更敏感于与自身经验体系相关的信息,所以,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公 共危机经验体系,才可能对各类公共危机具有预防、应对意识。完善的公共危机教育内容,对学 生树立公共危机意识、未来肩负起公共危机治理的大任具有独特的价值,而统编小学教科书中 公共危机的内容分布并不均衡(见表2)。表2统编

12、小学教科书公共危机及公共危机意识类型的量教科书危机类型危机意识类型自然占比(%)事故占比(%)卫生占比(%)安全占比(%)预防占比(%)应对占比()反思占比()语文88022000002188729道德与法治5455451000737737526资料来源:对现行统编教科书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分析所得。从表2可以看出,在公共危机类型中,两套教科书都重视自然危机,其次是事故危机,公共 卫生危机的内容相对较少,而社会安全危机的内容空缺。这一方面是由于近些年对环境保护 的呼声很高,教科书对此作了回应;另一方面体现了教科书求善的追求,重视积极正向的引导。 而社会安全危机因其“不善”或“逆善

13、”,似乎不便选入教科书,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 的公共危机经验系统出现软肋和盲区。有学者对发生在我国2013年1月一2015年6月期间 的148起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分析后发现:“政府公权类事件最多,高达50% ;其次是社会安全 类,占32% ;第三是事故灾难类,占8% ;第四是公共卫生类,占7% ;最少的是自然灾害类,占 2%。” 8 (P119)由此可见,教科书中缺少社会安全公共危机的内容既存在理论缺憾,也不能满 足现实需求。在公共危机意识的类型中,两套教科书所呈现的对于公共危机进行反思教育的平衡度较低、 互动性较弱。“语文”较注重公共危机应对意识,尤其是道德应对意识,重点强调榜样人物的精

14、神 引领;而在“道德与法治”中,对危机意识教育的覆盖面较前者大,对公共危机预防和应对意识并 重,注重公共危机的知识教育以及科学应对意识。这种差异主要缘于学科特点的不同“语文”是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道”寓于“文”中,教育形式较为隐含,所以,对于公共危机意识的教 育,主要从情感激发入手;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可以直接分解成知识和活动,明确地进 行了公共危机意识的内容输入、情感激发、意向达成及公共危机意识唤醒等方面的教育。部分公共危机教育意识的内容有明显的领导者倾向及刻板形象教科书为学生树立了强大的角色模型,学生往往倾向于模仿教科书所提供的角色行为。因 此,这种刻意塑造的公共危机的多元

15、主体形象,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公共危机多元主体意识。 而目前“语文”中的公共危机主体形象较为单一,9篇以公共危机为题材的课文中,有7篇主要 突出神、名人、领导者。其中,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比如大禹治水羿射九日女蜗补天 普罗米修斯)主要突出神或领袖在公共危机应对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果断、周密、担当、 锲而不舍、舍己为人等精神品质,而普通民众主体或缺席、或无为。比如,以人为主人公的小说 桥和“诺曼底号”遇难记,民众形象虽然出现,但只是装饰而已。在桥中有如下描写。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4 (P54)在诺曼底遇难记对众生的描写是这样的: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

16、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9(P105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操的势头,险些把小船都弄翻了。9 (P106) 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9 (P106)由此可以看出,普通人的存在是为了凸显事态的急迫,反衬领导者(村长和船长)的果断、冷静、 周全、刚正、舍己为人等优秀品质。另外,对于英雄也有刻板的印象,桥和“诺曼底号”遇难记皆以牺牲自己和家人的生 命来成就主人公的高大形象。比如,桥中的描写:五天之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 夫和她儿子。4 (P56)小说到此戛然而止。而

17、“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是这样说的: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 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9 (P108)不可否认,在公共危机的应对中,领导者的决策至关重要,文本中的英雄形象震撼人心,值得讴 歌;但公共危机是人类的共同敌人,人人都是公共危机治理的主体,都须肩负一定的责任,如果 教育文本仅强调领导者的价值,会使学生形成普通民众是公共危机的旁观者或无助者的印象, 不利于学生树立公共危机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另外,英雄也应该有多样性,无须全部向 死。在公共危机应对中,应树立多元的生命价值观,提倡“理智地对待生命,学会尊重生命,保护 生命。

18、毕竟生命不再,谈何教育。三、对策与建议(一)“三位一体”的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各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课程目标和任务。比如,“语文”科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语言,在 文道统一中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要求有限的“语文”教科书在确保学科核 心内容的同时,又涵盖系统而全面的公共危机教育是勉为其难的。因此,我们建议,可以通过专 项教育、学科融入、实践教育等协同并举,以丰富公共危机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专项教育所谓专项教育,即专门开设公共危机教育课程或者专题,分学段、分类型编写学习材料,使 学生了解各类公共危机发生、发展、衍生之机理,及预警、应对之策略。学科融入学科融入是指把公共危机教育融入现有的

19、学科之中。比如,日本在“3 11 ”灾难之后提出, 让“学生通过每门课程获得适当的公共危机知识”。以小学的“社会”科为例:在三、四、五年级 循序渐进地通过火灾、暴雨、洪水、地震、风暴等进行自然灾害预防和应对教育,通过交通事故 和犯罪案例进行事故预防教育;在六年级,通过各部门的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实例,使学生了 解同一地区的各级部门的横向合作,以及地、市、镇、村政府的垂直合作体系。10在澳大利亚 十年级的英语教科书中,有“生存之战”的单元。在该单元中,同时呈现经典文学和当代灾难 的新闻报道。这不仅使学生理解了 “英雄叙事”的文体差异,而且还进行了危机意识方面的教 育。11 在我国,2020年8月2

20、6日,教育部召开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会议,副部长郑富芝指出,要 “立足应对当今世界复杂局面的挑战、针对疫情防控暴露出的问题等来修订课标” 12。这个讲 话对课程修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课程只有与社会形势、社会境况紧密联系,才能体现其时代 价值与实践意义。所以,我们建议,不同的学科在保持学科特性的同时,可以适度侧重公共危机 意识教育的某些方面。实践教育意识具有主观性,体验在个体意识形成中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埃琳娜蒙迪诺等人通过对 2018年意大利东北部遭受山洪袭击的市民调查发现,危机经验能够影响危机意识的形成。13 许多国家通过演习来培养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比如:“2005年1月,日本文部科

21、学 省发表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有76%的学校已对学生进行过如何应对天灾人祸等突发性危机的 教育,有67%的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进行过如何防范和应对突发性危机的训练。” 14 “911 ”事件 之后,美国学校也进行了 “针对不同危机反应的演练,15。所以,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安全教育演习 中,加入公共危机预防和应对方面的演习,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应对能力。(二)充分发掘现行教科书中公共危机方面的教育资源增加相关内容虽然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途径,但教育是一个连续体,不能等待一切完备之 后再开展教育,因此,充分利用现行教科书进行公共危机意识教育不失为一种便宜之策。开发利用教科书中公共危机的内

22、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在现行统编教科书所含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因势 利导、因景发挥,使之达到预期目的。以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为 例,该课文后有三个题目:1.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2.诺曼底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 到他怎样的品质? 3.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 9(P108)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三个题目非常好:首先它们落实了该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要求“从 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9 (P99);其次,符合该课文的文本特征;再次,依 托课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体现了该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

23、从公共危机教育的视 角看,就稍欠火候。如果把第三个题目稍变一下:“对诺曼底遇难时不同人的表现进行探讨,谈 谈当遭遇灾难时,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从中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 ”这样,便可在不冲 淡“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了公共危机应对中主体意识、道德意识、生命意 识,及公共危机反思意识的教育。开发利用教科书中公共生活的内容两套教科书都存在含有公共生活但不是公共危机的内容,教学中可以灵活利用。比如:语 文一年级下册第20课咕咚,课文讲述的是一只小兔子听到“咕咚”一声,便惊慌逃窜,边 跑边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于是,猴子、狐狸、山羊、小鹿等也都一窝蜂地边喊边跑, 闹得人心惶惶,最后在野牛的带领下,才弄清楚原来“咕咚”只是一个成熟的木瓜落到湖水中发 出的声音。在教学时只需联系类似于该课文的公共危机事件就能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比如, 2005年,在四川通江县广纳镇的某小学,晚自习后,因一位学生喊一声“鬼来了 ”,造成学生的惊 恐、拥挤与踩踏,致9人丧生、多人受伤。教师可利用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公共危机预防意识的 教育。开发利用教科书中个人危机的内容两套教科书都存在着关于个人危机的内容,“语文”中有7篇这样的课文,但是真正对学生 进行危机教育的只有一课;“道德与法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