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祝福》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祝福》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祝福》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祝福》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祝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2.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3.了解作家当时的处境及思想。设计理念: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说,爱说,想说。2、 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3、 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4、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

2、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教学准备:1、 课前进行预习。2、 搜集有关课题和作者的文字资料和图片。3、 幻灯片:(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2)课文中描写心情的重点句;(3)相关链接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做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并进行解释和批判。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祝福为我们塑造的病态社会。 二、回忆作者鲁

3、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药孔乙己故乡社戏等皆收于呐喊中,祝福收在彷徨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故乡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论文集:门外文谈杂

4、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收录纪念刘和珍君)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三、创作背景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

5、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四、分析本文的情节结构1.提问:文章是以什么为主体安排结构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在什么地方?明确:本文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结构看下图: 层 次 情节 内 容 顺序第一部分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第二部

6、分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第三部分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倒第四部分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不让沾祭品) 叙第五部分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部分,见课文) 2.提问:故事的结局早早便告诉大家,这种结构安排叫什么?有什么好处?明确:倒叙。好处:(1)从情节安排看,把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有意识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2)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开头便写到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篇祝福中凄惨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分析第一部分内容。1.描写“祝福”氛围的作用。提问:作者对年终祝福的气氛

7、是褒还是贬?从课文中找出语句加以说明。明确:是厌恶、贬抑这种气氛的。(见课文,注意词汇的运用,天气的描写)2.分析鲁四老爷的形象提问: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揭示他的性格的?明确:(1)直接描写:老监生,讲理学,骂新党(2)侧面描写中堂“寿”字对联只剩一边书籍凌乱,残缺,陈旧(“堆”,不学无术,装点门面)祥林嫂死去后的反应:咒骂“谬种”冷酷无情鲁四老爷,是一个面目可憎,思想顽固,非常虚伪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政治上迂腐保守,反对革新;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厌恶祥林嫂。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3.文章中作者使用第

8、一人称,以“我”为叙述者,视角独特,“我”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成为鲁镇社会与小说人物活动的摄像机。实现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近距离关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4.分析“我”的几段心理描写及作用明确:(1)自我解剖,“我”的形象:“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的提问之所以作出含糊其辞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无力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的遭遇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针贬时弊:通过

9、“我”的议论,抨击了当时的社会。5.小结提问:这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1.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反衬祥林嫂死的悲凉。 2.引出主要人物鲁四老爷和祥林嫂。 3.以“我”对鲁四老爷作出评价。 4.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六、讲读第二部分1.学生默读2.提问:祥林嫂初到鲁家,鲁四老爷和四婶是何态度?明确:鲁四老爷皱眉,讨厌 四婶决定试工,雇佣3.提问: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态度如何?“可恶”“然而”是什么意思?明确:前一次“可恶”是说卫老婆子抢人的方式可恶;后一次是说卫老婆子可恶。前一次“然而”是说祥林嫂被抢回去又是理所应当的;后一次然而是说要再找一个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人怕是不容易的。七、分析第

10、三部分1.学生快速默读2.提问:为什么只要四婶也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见课文(第三部分开头,“因为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3.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妇女无地位,只能任人摆布。4.提问:从改嫁后嫁后的生活看,贺老六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民。5.怎样理解祥林嫂的婆母、堂伯对祥林嫂的迫害? 明确:婆婆等人把她抢回去卖掉,这种劳动人民之间的践踏,根子在封建剥削制度,在于封建礼教。旧社会,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婆婆等人正是依靠封建礼教所给予的对妇女的人身支配权,才得以迫害祥林嫂的。所以,归根结底,这还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八、分析文章第四部分1.四婶在什么样

11、的情况下再次雇佣祥林嫂的?鲁四老爷态度怎样?明确:在对女工“左右不如意”的情况下雇佣的。鲁四老爷是勉强收留的,又告诫四婶不要让祥林嫂碰祭祀用品。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同情是虚假的,维护封建礼教才是他的本质。2.对祥林嫂的讲述,人们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明确:对于她的故事,人们开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厌烦,并进而嘲讽她。小说写出了社会无情的压力,也揭示了旧社会礼教统治造成之间的隔膜。九、分析祥林嫂形象分析三次肖像描写的作用。作者通过人物肖像的变化和对照,概括了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几个发展阶段,反映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推上死路的过程。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国传统戏

12、剧也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的说法。鲁迅在小说中,就着意画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到鲁家时,“顺着眼”,反映了她善良朴实的性格。第二次到鲁家时,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这是心灵饱受创伤的结果。听了柳妈讲故事后,第二天两眼上“围着大黑圈”,捐了门槛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四婶大声断喝后,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最后沦为乞丐后,只是“瞪”着眼睛,“眼珠间或一轮”才表示她是个活物。这一系列的描写,既揭示了人物的心灵历程,又是对黑暗社会、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它有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当然,除画眼睛外,作者描写衣着、用物、面貌等,也是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时间初到鲁家时再到鲁家时

13、沦为乞丐后服饰用物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一个圆篮,一个小铺盖。头上仍扎着白头绳。竹篮,破碗,拄着一支竹竿,下端开了裂。面貌外形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脸色青黄,两颊上消失了血色。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眼睛只是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瞪着眼,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十、讲析第五部分1.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作用和特色?明确:这一段是结尾,由回想转入现实,由过去回到现在。开头写“给爆竹声惊醒”,起过度作用,同时点明时间的推移,与第一段结尾处转入回想互为呼应。这段

14、写祝福景象,也是与第一段相互呼应的,但写法不同,前面处处是实写,这里却只要爆竹声是实写的。这样就自然都引出末尾一段的想象(“只觉得天地圣众”),作者用反语进行讽刺,寓意很深。它用悲愤沉郁的笔触画出了贫富对立的图景:神明只赐福给富人,而穷人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2.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由于胜利嫂是政治祝福声中死去的,题为“祝福”就突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时刻,并以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清冷。二是祝福这种封建习俗正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是愚弄和毒害人民的。鲁四老爷说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祥林嫂正是死于这种封建礼教和封

15、建迷信的。三是用祝福来对比和揭露。富人所祝到的福是建立在穷人的不幸基础之上的。可见,作者多次描写祝福,并把作品取名为“祝福”,是有深刻寓意的。 十一、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原因1.指名朗读“但有一年的秋季祖宗是不吃的”,要求画出对祥林嫂肖像的描写。提问:四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再次雇佣祥林婶的?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明确:在对雇佣的女工“左右不如意”的情况下雇佣的。鲁四老爷勉强收留了,但他又告诫四婶:“虽然但是否则”这番话说明他的同情是虚假的,维护封建礼教才是他的本质。 2.朗读“四叔家里烦厌得头疼”。注意读出四婶的慌乱神情和祥林嫂的悲哀神情。启发学生认识这两件事对祥林嫂是个极大的精神刺激。 3.学生快速

16、默读“我真傻捐了门槛了”讲析祥林嫂重返鲁镇后受到的社会压力和柳妈发对祥林嫂的影响。明确:祥林嫂反复讲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为她爱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倾诉,发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却是社会的冷遇。两个由“但”字领起的句子(“但不久”“但她还妄想”)写出了人们对她的鄙薄态度。对于她的故事,人们开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厌烦,并进而嘲弄她。小说写出了社会的无情压力,也就是揭示了旧社会黑暗统治造成了群众之间的隔漠。柳妈是个小市民,也是受害者。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毒害,而且还用这一套来残害(无意识)祥林嫂。她的一番话,使祥林嫂受到进一步打击。4.学会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忘却了去淘米。”提问:使祥林嫂陷入绝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