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用课件_第1页
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用课件_第2页
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用课件_第3页
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用课件_第4页
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答案: C 解析:C介词,凭借的身份。A.连词,和;介词,和。B.比;在。D.动词,到、往;代词,它,代指褒禅山。 文言文专题复习(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考点解析 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考点三、考情透析 本考点是高考的必考考点,近年来高考卷都单独设题进行考查,考查题型为客观题,分值3分。考查范围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四川近七年中除了08年外都对此考点进行了单独考查。它们涉及的虚词分别是“于、乃、以、而”“ 以、乃、其、为” “乃、而、因、以

2、”“以、乃、者、且”“ 而、其、何、以”“ 其、而、以、为”。 语言文字贵在表情达意,“词意相扣,佳作也”。文言虚词虽然不都能直接地“达意”,但它们可以使“情意”表达得更完整、更到位、更有味道!我国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正是其一大特色。所谓“之乎者也矣焉哉,酸不溜丢烂秀才”,不正是以文言文为古代读书人的标志,而文言文不正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吗?静言思之,我们的文言理解(翻译)之所以不到位,多是虚词理解不到位,让我们难以体会到虚词所传达出的“酸”(情)味。 新课标考试说明在虚词考查方面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四、考点精讲1、考查范围 关于“常见文言虚词”,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

3、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于焉,与其乃且若),但为扎实文言基础,还应该熟练掌握教材中常见的17个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见。因为它们在文言翻译或断句考题中经常出现,而且有可能成为采分点。2、考查内容 “虚词的用法”指的是虚词的词性、语法功能和在句中的关联关系(词法、句法)。“理解在文中的”是指具有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懂得并能判断或加以具体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着对这些虚词的掌握情况随意去历数那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机

4、械地背诵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而应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识并运用,真正读懂和领会、掌握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3、考查形式(1)选择题。一般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2)主观题。结合句子翻译考查。五、真题回顾(201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

5、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

6、,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 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

7、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D项,“归”应是使动用法,“使归” 。 2、下列各组句

8、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农人告余以春及。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C项,均为介词,把。A项,代词,他/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于是/介词,通过。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

9、名师指点,终成大器。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有误。应是“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所引发的事,使兄长对万斯同刮目相看。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

10、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4分)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6分)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1)句,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骇”与“然则”;第(2)句,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走”“道”“退”。【参考译文】 万斯同先生,字季野,鄞地人,是户部员外郎万泰的第八个

11、儿子。从小就桀骜不驯,不肯服服帖帖地跟随他的几个兄长,所到之处总有很多的破坏,他的兄长也都忽视了他。万泰想把他送到寺庙,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将他关闭在空房子里。万斯同看到架子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读了以后非常喜欢,几天就读完了;又看到有经学之类的书,也全读完了。从空房子里出来后,于是常常跟在兄长的后面,听他们谈论。一天,长兄万斯年在家里开课,万斯同想参加,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呀?”万斯同回答说:“看诸位兄长所为,也很容易呀。”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就从经义中选了题目考他,(万斯同)洋洋洒洒数千字,一会儿就完成了。长兄十分惊诧,拿着文稿哭了

12、,把这件事告诉了户部员外郎说:“差点儿耽误了我的弟弟。”户部员外郎也惊愕地说:“差点儿耽误了我的儿子。”从这一天开始给万斯同添置了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把他送到梨洲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梨洲先生将他安置在最好的位置上就座。万斯同读书一目数行,犹如大海决堤,然而他坚守先儒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要看,没有益处的文章不要写,所以,他没有什么书不读,但是能够辨识出其中的要义。 清代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浙江巡道许鸿勋推荐了万斯同,由于万斯同极力推辞才作罢。第二年,诏令修撰明史,昆山人徐元文请万斯同先生参与,当时史局中聘用的士人可享受七品的俸禄,称为翰林院纂修官,学士

13、想引用成例把(七品俸禄、翰林院纂修官)授给万斯同,万斯同请求让他以平民的身份进入史局,不要官衔,也不拿俸禄,总裁答应了他。诸位纂修官将稿子交来后,都送给万斯同修订审核,万斯同审阅完,告诉服侍的人说: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进去;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可以参照校对。服侍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有差错的。 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斯同亲自定稿,虽然后来不完全是万斯同的原文,然而看万斯同的底稿,完全可以自成一书了。万斯同刚到京师时,当时的舆论认为他的专长在于史学,等到昆山人徐乾学守丧期间,万斯同与他交谈丧礼,人们才知道万斯同对经学的精通,徐乾学于是就请万斯同编纂了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等方面的书

14、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子贤士荟萃,每人都把各自的特长展示出来,而万斯同最低调,然而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的士人,没有不尊称他为万先生的,而万斯同与别人往来,他只自称为“布衣万斯同”,不曾有别的称呼。万斯同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十分儒雅,然而内心耿直。 原来督师的亲家正担当要职,乞求史馆对于原督师稍微宽容,万斯同则将原督师的罪过一一列举告诉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儿子窘迫至极,万斯同为了帮他谋求一个职位而十分劳累,最终也没有如愿,然而万斯同没有感到倦怠。父亲的朋友冯跻仲的几个儿子被没收

15、到勋卫家做奴仆,先生为他们赎身使他们得以回归。不意气行事,不大张旗鼓,尤其喜欢奖掖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在集会中诚恳地反复申明自己的意愿,或许他就是孔子所说的身体力行的君子啊。去世后,他的门生给了他“贞文”的谥号。六、方法指引 考生解答虚词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课内句没有把握,甚至连课内句来自何处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准确分析了。因此,最重要的是要熟记课内古文名篇名句,认真归纳含有规定的虚词的句子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是知道课内的,但不知道运用迁移法灵活解决试卷上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做题时,运用有关语法知识和文言常识,不断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并总结掌握一些推断虚词的解题技法。(一)牢记例句,辨析易混

16、 近几年,高考虚词的设问有“都相同”“不相同”之分。因为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甚至变幻莫测,出题者巧妙地从对比角度设题,降低了难度,而又切合虚词本身的特点。因此,复习阶段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脑海中作为对比的模本。如:(1)汝初闻言而怒。 (2)客逾庖而宴。(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觉今是而昨非。 解析:(1)“而”表承接,一目了然,(2)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间上的,有逻辑

17、上的。第(1)句属前一种情况,“闻言”先发生,接着“怒”这种行为再发生;而“逾庖”是表示去“宴”的行为方式,所以应是修饰关系。(3)(4)句中的两个“而”字,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复习时找找规律,就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把这两个例句牢牢记住,考试时就不难辨别了。(5)(6)句中的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第(5)句表转折关系,第(6)句表面看是表转折,其实不然,“今是”不一定意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转折的意思,应该是并列关系。(二)同类异形,注重积累 如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它们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

18、仅。 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它们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 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 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将它们译为:吗、呢、了、啊、吧。(三)一词多类,分清用法 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杳不知其所之也;遂与之俱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其中例是实词;作虚词时,各有其不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其”、“此”、“彼”、

19、“尔”等皆可。一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四)理性思考,把握规律1、词性界定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比如“之”有三种词性:(1)作代词,有第一、第三人称两种。(2)作助词,一般有六种用法:定语的标志,译为“的”,如“前事不忘后事之 (的)师”;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定语后置的标志,如“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0、;音节助词,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狼)。以上至是结构助词,通过分析虚词的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3)作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到)广陵”。2、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以”前有动词“驾”“举”,后又有“属”,动作具有连贯性。因此,句中的“以”应为连词。再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3、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

21、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时,一般位于句尾;表感叹,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多为感叹号,可译为“啊”“呀”等;作后缀,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例: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句末表疑问语气)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句末表测度语气)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表感叹

22、,译为“啊”“呀”)4、同位互推法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例: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解析:句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都是表修饰的连词。句中,“以”和“用”为互文见义,都是“重用”之意,是动词(实词)。句中,

23、由对称结构可推知,“见”意即“被”。句中,“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知“思”也是语气助词。5、语法辨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在不同的句子中,虚词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它与其他词组合的关系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什么词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也是稳定的,只要分析出词的用法,那么词的意义就明白了。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

24、”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例: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意义。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解析:句中,主语陈涉承前省,他停下耕种走到田垄上。“垄上”是“之”的宾语,显然“之”为动词(实词),意为“去”“往”。 句中,“小大之狱”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句中,“秦之咸阳”为偏正结构,“咸阳”是中心词,“秦”是限制词,“之”显然为结构助词“的”。句中,“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25、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6、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7、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掌握教材中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对快速答题也非常有利。如: 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如“果为马所颠仆”中“为所”是被

26、动句式,可推知“为”是“被”的意思。 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 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有以”意为“有用来的”“有办法做”;“其之请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因此,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8、代入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为击破沛公军”

2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第一个“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例: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的用法:(1)余嘉其能行古道。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在动词后,应为代词,不能删去。删去则改变原意,代词。9、删除观察法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

28、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学以致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之遂善画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B、贼闻其善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C、胁以白刃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又数年,乃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 C。解析:C、介词,用。A、音节助词,无意;代词。B、代词,他;代词,它的。D、于是;竟,却。【参考译文】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小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经常让他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赵广)就擅长画画了,

29、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赵广)不顺从,(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

30、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编茅为庵 削荆为笔C、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题其衣裳,以记其事D、不学者虽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答案:D。解析:D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A.连词,那么。B.动词,作为。C.目的连词,来。【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看到符合心意的地方

31、,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喜欢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五、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

32、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不同,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课堂练习见已发资料(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