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视角下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解_第1页
“幸福”视角下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解_第2页
“幸福”视角下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解_第3页
“幸福”视角下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解_第4页
“幸福”视角下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幸福”视角下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解文献标识码: A一、问题的提出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从系统论的角度阐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时,第一次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意思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其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 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 破坏环境, 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用“循环经济”代替“单移式经济”,这样人类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2、当然也有人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首创了这一概念。 实际上, 中国早就有了与循环经济理念极为相似的思想和实践。我国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关于以天人合一、物尽其用的方式实现发展的思想散见于诸多文章。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则进入发展黄金期或者是矛盾凸显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 1000美元阶段,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我们实现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一方面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的目标,

3、就必须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极端匮乏的物质资源难以维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掠夺性发展,机器工业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急剧增加,环境的自净能力逐渐减弱乃至丧失,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越来越突出,这是只顾生产和经济发展而不考虑环境代价的必然后果,还有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等。我国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十一五”规划重大举措之一,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发展是硬道理, 到可持续发展,再到

4、最近的科学发展观,经过近30 年的改革,使我们对发展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指导方针。“十一五”规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 就是要“开发节约并重。 节约优先”,并将发展循环经济概括为“节能、 节水、 节地、 节材”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全球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措施。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

5、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 1970 年 4 月 22 日,美国举行了要求保护地球环境的大规模游行,标志着人类开始高度关注地球环境问题。 1972 年,由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民间学术组织一一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首次正式向世界发出了警告:“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考察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间的关系。尽管报告中的观点有些片面和悲观,但其中提出的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增长的观点,依然警示了人们。从此,生态

6、环境作为制约经济增长的要素引起全世界的注意。 同年, 联合国发表了 人类环境宣言 ,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已从环境学、生态学的角度发展到现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莱恩认为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幸福,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所以本文将分别从幸福的经济学理解和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解来说明要想实现人类最终的幸福必须追求循环经济。二、幸福的经济学理解将幸福感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哲学家、心理学家的推动,而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对于自身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感是一种

7、心理体验,内含有认知成分,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多理性色彩,同时也内含有情感成分,表现内在体验的性质,因而具有很多情绪色彩。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实际上,可以认为,幸福感是一种高度的或极其强烈的生活满意状态。总之,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在早期的边沁、密尔、斯密,以及后来的马歇尔、庇古、瓦尔拉斯、希克斯等奠基经济学家的精心理论浇筑下,用货币单位(monetarymetric)来衡量的效用 (uti

8、lity) 和福利 (wel-fare) 成为福利经济学中快乐与幸福的主要指标,收入和 GDPtfc由此成为比较个人和国家快乐与幸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把幸福作为一个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他也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幸福时,我们假定欲望是既定的。 即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作是既定的, 当欲望既定时,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而效用则指的是人从消费某种物品 ( 或劳动 ) 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一般情况下, 消费的各种物品越多, 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因此,在某一阶段内,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

9、。生活在空气污染指数低的城市,是相对幸福的,即便这幸福还需要其他的必要充分条件。恩格尔系数呈递减趋势是幸福的,这表明家庭收入中 ( 或总支出中 ) 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越来越少,有更多的钱可以用在购衣、购房、购车和玩乐上。基尼指数低于 0.2 是一个国家幸福的指数之一,这表示国民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0.4-0.5 表示国民收入的贫富差距较大。在经济学中,幸福(Happiness) 被定义为效用 (Utility) ,在心理学中幸福被看作主观福利(SubiectiveWell-Being ,简记为SWB)对SWBM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几乎不能提高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反思标

10、准的经济理论及其政策涵义。 Carol Graham(2005) 将相关经验研究结论总结如下:“大多数幸福研究文献发现,在一国内部,从平均水平来看,富人的幸福水平高于穷人,同时跨国和跨时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平均幸福水平几乎不相关或即使相关也很小。平均来看,富国 ( 作为一个群体) 比穷国 ( 作为一个群体 ) 更幸福;幸福水平似乎随着收入上升到一个点,但不会超过这个点。然而即使是在幸福水平较低、较穷的国家,也不存在平均收入水平和平均幸福水平的明显相关性,这表明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包括文化特征”。事实上,国外大量统计测算表明,不同收入阶段,效用与幸福的关系不同。在解决生存需求的温

11、饱阶段(衣食阶段 )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小康阶段(住行阶段 ) ,效用与幸福的正相关关系比较明显,而在解决自我实现需求的大同阶段( 国外研究中, 进入门槛设在3000 美元 8000 美元之间不等) 。 当物质需求为主转向文化需求为主后,效用与幸福的相关性明显减弱。绝大多数富人,他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比在消费财富的过程中更加感到幸福。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有关社会政策时,只追求GDPffi增长的单一取向应被放弃,而更合理的策略是,将幸福指数与 GDPW机结合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质量的关键 指标。 n2004 年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奚恺元与媒体合作,对中国 6 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

12、数测试。 6 大城市的幸福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而成都人均收入最低,上海人均收入最高。专家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是:在同一国家里不同城市之间,富有的城市不比相对贫穷的城市更幸福;同一城市里,富人比穷人幸福;在收入不高的城市,相对更容易获得幸福。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其合理性在于:所谓“国民幸福总值”要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基础,否则极度的贫困是孳生专制主义和腐败的肥沃土壤,生命没有尊严,生存都成问题,何谈幸福?反之,以市场和商品的名义,对自然疯狂掠夺,以生存竞争的名义,最后失去生存的乐趣,也是有目共睹的。恰如一位学者所说:“生存竞争。生存竞争,竞争到连生存的基

13、础都没有了,竞争还有什么意义?”山地小国不丹从政府指定政策的角度,在全球对“国民生产总值”趋之若骛之时,明确提出“国民幸福总值GNH ,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创意。美国南加洲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 East-erlin) 是最早对主观快乐进行理论研究的当代经济学家。他在1974 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所谓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Paradox) :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 首先, 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其次,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

14、关系却并不明显。第三,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经济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一方面,经济学因研究人类行为而被划为社会科学, 但它研究的又是人类的经济行为, 经济行为由于和财富的关系。远远区别于人类的其他行为,使其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另一方面,经济学研究财富和生产关系就不能不涉及数量关系,因而它又兼具了某些自然科学的特性,但经济学的这种数量关系不似天体运动和分子结构这种数量关系的单纯,还掺杂了人间的私利和争斗在其间。故而,经济学需要多种知识的积累,经济学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学好的,经济学必须厚积

15、薄发。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一个经济学家应该“在某种程度是一个数学家、历史学家、国务活动家、哲学家像艺术家那样冷漠和正直”。经济学的理论虽然博大精深,但却可以做到雅俗共赏,学入浅出。其实经济学最直白的道理就是教人如何占便宜的。理智的人对占便宜总是心怀谨慎,因为便宜不好占。但经济学恰恰强调的是,便宜要占,但千万不要单方面占便宜,自己便宜的同时,也让对方便宜。这就是谋求“双赢”的理念。而从理论上证明“ X2 赢”及其实现条件,是由经济学完成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帕累托最优”标准,就是经济的一般均衡标准,也是“双赢”的标准。这应该是经济学可以致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 | -1 L-

16、 h要贡献。国外学者 Kenneth Boulding 、 Herman Daily 、 CarlFolke 及 AnnMariJansson 等人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研究探讨,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也很多。但目前很少有人对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加以完整的论证。循环经济的研究离不开经济学的范畴。我国学者吴季松在论及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中提到了经济系统控制论,在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提到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学的关系;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对循环经济做了有意义的经济论述:中国人民大学的曹葵、牛桓云还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如果没有与循环经济这一理念相适应

17、的经济学基础,就必然成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一个致命缺陷。 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 系统的、自成体系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势必导致循环经济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和对未来空泛的政策分析与预测研究上,更严重的是,往往由于缺乏经济学基础将使得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找不到相应的经济学落脚点、立足点和出发点,最终导致循环经济只是一种理念,使其与人类行为 ( 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 ) 之间的不可避免地割裂开来,从而导致了循环经济的研究在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上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分离和难以整合。纵观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都会伴随着经济( 学 )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从经济学的角

18、度出发,任何发展模式都需要有一定的资源配置模式和人类相互间利益模式与之相对应。既然经济发展( 模式)需要以经济(学)理论作支撑,而 21 世纪人类又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那么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就需要我们从以自然、生态、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经济学 体系 ( 理论上被认为属于非主流经济学 ) 来研究。一般来说,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间进行配置的科学,而经济学长期以来未将自然环境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主要因素加以考虑。因此,囿于传统经济理论的限制,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没有充分合理地纳入自然环境因素,也没有很好地解决经济发展( 而非经济增长)

19、 ,割裂了经济行为与自然环境,乃至人类持续发展的关系,致使在以往的经济研究中存在着诸如:将自然环境排斥与经济学研究之外;对环境外部性认识不足;忽视环境资源在生产规律;理性人假设的局限性等难于用传统经济理论来解释的问题和尴尬局面。于是就孕育了以环境、生态、发展为研究主线的非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产品循环运动、货币循环运动和由此合成的经济循环运动。循环经济是从三维(生态、经济、社会) 的经济学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因此它的理论基础不应是以二维( 环境、经济) 经济学视角为理论研究基础的环境经济学,并且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硬核是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

20、出发点的全资源价值论,应属于资源稀缺经济学研究范畴。而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这并不是说生态经济学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基础,这只是从循环经济的特征出发,就其物质流和能源流考虑的具有仿生态意义基础上的经济表征运行模式,而不是从系统观、整体观、宇宙观的全视角所进行的高层次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经济学是循环经济的实践应用基础。 而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应该是兼具微观、 宏观和宇宙观思想的、以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理论,也是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石。从理论渊源上看,最早系统分析生产过程中

21、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中分别论述了货币资本的循环 (G- W P WG)、生产资本的循环(PW-G- W-P)、商品资本的循环(W-G-W-PW) 以及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GWP W G、PCkP、CkP(W)。马 克思对这三种形式进行了分析。“如果我们对这三个形式进行总的考察,那末,过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现为过程的结果,表现为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前提。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归点。总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成为流通过程的媒介,反之亦然。”在分析资本循环与利润率变化时,马克思认为,生产废料再转化为

22、同一个产业 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即所谓生产排泄物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 ( 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 ) 的循环中,是生产条件节约的一个途径。虽然马克思没有使用“循环经济”一词,但他的一系列分析中透视着“循环经济”的内涵。他是从节约资源从而节约资本和提高利润率的角度来认识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耦合,这种耦合体现在经济活动从物质消耗到价值提升和从数量扩张到质量、功能改进两方面。循环经济要求既循环又经济。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Reduce, 它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在于从节约货币支出到节约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它所说的发展,首先是在不破坏

23、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即在自然界承载力之内的发展;其次,这种发展必须是公平的,即要优先考虑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在当代人之间实现公平,同时又不危及后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发展的同时处理好发展与环境、发展与代内以及代际之间的关系。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类的终极目标一一幸福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德隆(J , BradfordDeLong) 的估算,以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全球人均GDPE达到6539美元,是 1900年 679 美元的 9.6 倍,更是公元 1000年 133美元的 49.2 倍。然而, 现在人们的快乐水平显然不可能是这些历史时期的相同倍数。 这

24、表明,传统经济学所关注的收入和财富同人类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并不等价。幸福是心理学和文学艺术的领地,指数是经济学的强项。但现在,研究幸福成了一门经济学,为幸福所依赖的外在环境设定指数成了一门生活的艺术;市长在寻找GDP勺增长点,而市民在寻找幸福的增长点。许多人在质疑GDP甚至提出了 “绿色 GDP的概念。因为人们发现GDPf不能带来幸福。财富与幸福是什么关系?这正是“幸福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发现收入与幸福感并不完全成正比。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艾伦,克鲁格致力于提出“国民幸福指数”,他们让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对不同活动所得到的愉悦感进行排序。克鲁格教授说:“我希望多年以后,这个指标能与国内生产总值一样重要。”在综合发展观中,实现了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转变,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心目标。然而,人的发展又是分层次的,这一点可以通过人的发展指标体现出来。 换言之, 强调人的发展的指标, 可分为几个不断上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