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报告_第1页
三维地震报告_第2页
三维地震报告_第3页
三维地震报告_第4页
三维地震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0序言1 HYPERLINK l bookmark2第一章工区概况2 HYPERLINK l bookmark4第一节地质任务2 HYPERLINK l bookmark6第二节勘探区范围3 HYPERLINK l bookmark8第三节行政区划、交通及自然地理4 HYPERLINK l bookmark10第四节以往勘探工作5 HYPERLINK l bookmark12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7 HYPERLINK l bookmark14第一节地质概况7 HYPERLINK l bookmark16第二节地球物理特

2、征13 HYPERLINK l bookmark18第三章试验工作及施工方法15 HYPERLINK l bookmark20第一节试验工作15 HYPERLINK l bookmark22第二节施工方法和采集参数18 HYPERLINK l bookmark24第三节技术难点及针对性措施20 HYPERLINK l bookmark26第四节测量工作22 HYPERLINK l bookmark28第五节施工中的技术措施24 HYPERLINK l bookmark30第六节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价25 HYPERLINK l bookmark32第四章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29 HYPERLIN

3、K l bookmark34第一节地震资料的处理29 HYPERLINK l bookmark36第二节地震资料的解释36 HYPERLINK l bookmark42第五章地质成果52 HYPERLINK l bookmark44第一节目的层的赋存深度及起伏形态53 HYPERLINK l bookmark46第二节断层58 HYPERLINK l bookmark48第六章结论及建议63 HYPERLINK l bookmark54结束语64 HYPERLINK l bookmark56附图目录66 HYPERLINK l bookmark58附表73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

4、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序言为了查明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内的精细构造和主要目的煤层的发育情况,依据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与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要求,我队于二00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开始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的野外采集工作,于二00五年一月四日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完成了全部的野外采集工作。整个项目野外采集历时四十九天,克服了天气寒冷、成孔困难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整个项目的野外采集工作。在野外采集施工过程中,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和甲方合同要求,严格施工,确保精度,取得了良好的第一手资料。整个测区共完成生

5、产物理点3969个,其中甲级物理点2757个,甲级品率69.46%;乙级物理点1212个,乙级品率30.54%;空炮26个,空炮率0.65%。高质量的野外采集工作,为本项目地质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00五年一月中旬开始该项目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工作,到二00五年七月初完成了全部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工作。在资料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三高(即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信噪比)的处理原则,实现目标处理,得到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地质构造特征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对所得地震间剖面按规程要求的40mX80m网格进行了评级,参与评级的剖面总长305.310km,其中I类剖面长221.975km,占剖面总长的72.71

6、%;11类剖面长48.705km,占剖面总长的15.95%;III类剖面长34.630km,占剖面总长的11.34%;I+11类剖面之和占剖面总长的88.66%。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在资料解释过程中,结合本次承担的地质任务,采用全三维地震解释软件对三维数据体进行了多属性的地质解释,得到了真实、可靠的地质解释成果,较好地控制了区内各目的煤层的起伏形态和埋藏深度及区内的构造。二00五年八月完成了整个报告图件的CAD成图、报告的编制和提交工作。本项目完成了整个项目原始资料的野外采集、资料的处理、解释和报告的编制与提交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项目所承担的全部地质任务。第一章工区概况第一节地质任务根据本区

7、采用的地震施工方法、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甲方提出的要求,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所承担的地质任务如下:一、查明区内主要煤层(9、12、16、18、20、22号煤层)落差大于等于5米的断层,对落差3米以上的断点给予解释,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20米。二、控制主要煤层(9、12、16、18、20、22号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其深度解释误差不大于1.5。三、控制边界断层F,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20米。8四、查明测区内波幅大于20米的褶皱,解释其形态。五、查明区内新生界(第四系、第三系)底界面标高,其深度解释误差不大于2.0。提供第四系、第三系底界面等高线图及第三系等厚线图,进一步控制精查116勘探线、露头、

8、F、F、F、F、8121316F、F、F断层范围及“天窗”位置。175266六、定性解释9、12、16、18、20、22号煤层的厚度,并提供各煤层的等厚线图。七、对勘探区内9、20、22号煤层可采边界线进行预测,并对煤厚的变化作出规律性总结。八、对落差3米以下的断点和可疑断点尽量给予解释并对勘探区内断层发育情况做规律性总结。并提供区内断点、可疑断点平面位置图。九、尽量对各目的煤层露头的风化带宽度进行解释。第二节勘探区范围东荣一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集贤县的腰屯乡和升昌乡境内。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区的范围为:北东以18号煤层露头、北西以F断层为界;南东以5勘探线为界;8南西以各煤层-500底板等高线为

9、界。煤层最大埋深670米。勘探区形状为梯形,控制面积6.184km2。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3128/0713130/10北纬:4647/404650/00本次勘探控制区拐点坐标见表1-1:控制区拐点坐标一览表表1-1:控制区拐点坐标一览表JH口点号XY15186600444591602518712144459380351876404445960045187870444600205518845044460490651882304446083075187400444612008518714044461790951865504446230010518600044462280115184710444

10、59940125185060444599001351858104445984014518650044459630第三节行政区划、交通及自然地理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集贤县境内,行政区划隶属集贤县腰屯乡和升昌乡所管辖。福利屯至前进农场的铁路由测区南部通过,福利屯至富锦的公路由测区北部通过,每天有定期班车来往,区内有简易公路通至南一上采区,交通十分便利(详见图1-1:交通位置示意图)。该区位于三江平原的西南部,全区均属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地表标高为6668米,高差极小,最大高差仅2米左右。近年来,由于农业的迅速发展,全区均为农田覆盖,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黄豆。本

11、区为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春两季多风寒冷,夏季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为3.7C。最高月平均气温23C,最低月平均气温-21C,极端最低气温-35.6C。年降雨量为474.77mm,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结冻期为当年十月中旬到第二年三月中下旬,冻土层厚约1.52.0米。图1-1:交通位置示意图第四节以往勘探工作一、以往地质及物探工作1、1963一1966年,我队在本区进行了区域普查找矿工作,于1967年提交了“三江平原西部重力、磁法、电法综合勘探报告”对本区构造形态和煤系地层的赋存作出了初步评价。2、19651966年,省煤田地质公司110勘探队根据物探提交的成果资料,在本区施工了几个找煤钻孔,

12、不仅证实了煤系地层的存在,而且发现可采煤层10层。并于1967年提交了东荣普查找矿总结,对本区含煤远景作出了进一步评价。3、19761978年,我队配合110勘探队进行了综合地质普查勘探,提交了“集贤煤田东荣勘探区地震普查总结报告”,控制了中生代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形态,发现了18条断层,划分了次一级构造单元。提出了进一步勘探的含煤区域。4、19781982年,我队配合110勘探队进行详查勘探,提交了“集贤煤田东荣勘探区地震详查报告”。在次一级构造单元上又详细划分出了“八队”向斜、“二九一”背斜等构造,控制了55条断层。5、1978年,在普查勘探后期,直接由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公司组织110队、

13、108队、204队和我队进行详查会战,1982年12月提交了东荣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1983年7月经部地质局审查批准。6、19821983年,东煤公司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组织了110、103、202勘探队和我队参加的东荣煤田勘探会战,提交了“集贤煤田东荣勘探一区精查地质报告”,控制了区内褶皱形态及16号煤层露头,查明了区内断距大于30米的断层,圈定了“天窗”范围,为矿井设计提供了依据。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区以往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及物探工作,对本区的地下地质构造和煤层的起伏形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钻孔所了解的地质情况仅局限于一点,对全区的了解远远不够。而地震精查勘探由于受当年工作方法、技

14、术水平和仪器设备的限制,所得到的资料信噪比较低、分辨率不高、对地下地质体的控制程度较低(煤层解释的深度误差为5%,露头和断层平面摆动误差在100米以内,控制的断层落差最小为30米。),远远达不到矿井建设的需要。因此本区有必要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为矿区提供地下地质体的细微构造,满足矿井建设的需要。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第一节地质概况一、地层情况1、区域地层集贤煤田,系指三江平原西部绥滨集贤盆地的广大地区。区域地层发育有:下元古界黑龙江群、麻山群;古生界泥盆系、石炭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2、勘探区地层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位于集贤煤田东南部,区内地层系统简单。

15、侏罗系上统地层不整合于古生界泥盆系与元古界麻山群及其侵入花岗岩组成的拼合基底上;白垩系下统鸡西群平行不整合于侏罗系上统东荣组地层之上;其上不整合覆盖了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区内地层层序为钻孔连续控制,清楚可靠(详见表2-1:勘探区地层简表)。现按地层层序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元古界麻山群(P):区内被侏罗系上统及泥盆系中统青龙t1ms山组不整合覆盖,构成煤系地层基底,厚度不清。主要岩性为一套暗黑色暗褐色含矽线石、红柱石、黑云母变粒岩、辉石片麻岩等,遭受了强烈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为一套深度变质岩系。地质构造复杂,是本区煤系地层基底之一。表2-1:勘探区地层简表界系统(群)全新统组符号Q4

16、2厚度(M)20-60新第四系更新统Q1-345-180生第三系上新统富锦组N121界下统穆棱组K1m570白垩系中(鸡西群)城子河组K1ch930生侏罗系上统东荣组K500界古泥生盆中统青龙山组D2q1850界系元古麻山群Pt1ms不清界2)古生界泥盆系青龙山组(D2q)该套地层在本区及邻区存在。岩性为凝灰质角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熔岩、结晶板岩和板岩等组成,和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3)侏罗系上统东荣组(J)3dr本组地层明显分为上下两段,上部为“黑色岩段”由一套灰黑色泥岩、粉沙岩组成,本层呈厚层状,块状无层理,可见少量碳化植物碎片。下部为“白色岩段”由一套白色中细砂岩和少量粉砂岩组成。本组地

17、层特征从上至下岩性粒度变粗,颜色变浅,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白垩系下统鸡西群为一套由海相过渡到陆相、并以陆相为主的含煤碎屑岩系,不整合于青龙山组、麻山群之上,区内缺失滴道组。根据岩性、岩相、化石特征及含煤性不同,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分为两个组,总厚度1500米,现分述如下:城子河组(K):1ch城子河组地层是本区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本组地层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情况可分为三段:下段:海相层上31号煤层至26号煤层下砂砾岩。厚度约370米,含煤10余层,可采6层。其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中段:26号煤层下砂砾岩至9号煤层上中砂岩,为本区的主要含煤段,厚约380米,含煤20余层,可采15层。上段:9号煤层

18、上中砂岩至0号煤层,岩性特征为灰深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细砂岩夹少量灰白色中砂岩,煤层间距大,厚度薄,可采层少。该套地层组合为灰白色各种粒度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少量深灰色至灰黑色泥岩,薄层凝灰岩和炭页岩组成。本组地层含煤50余层,全区可采和局部可采计21层。底部有一层厚约520米细砾岩含砾粗砂岩,与下伏东荣组呈假整合接触。穆棱组(K):1m本组沉积类型为平原湖沼相含煤碎屑建造,区内未见可采煤层。岩性组合为灰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下部夹数层凝灰岩,含37层薄煤。钻孔控制最大厚度为570米,与下伏城子河组地层无明显沉积间断。第三系上新统富锦组(N):1-2f该套地层在区内普遍发育,在煤层

19、露头地段存在缺失现象。岩性由胶结松散的灰绿色灰褐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及砂砾岩等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系全新统(Q):本组地层在区内普遍发育,由腐植土,亚粘土、粘土、粉砂、细砂砾等组成。不整合覆盖在富锦组和城子河组地层之上。二、煤层情况本区除穆陵组地层含3-7层不可采煤层之外,主要煤层均集中在城表2-2: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层号层间距可米厚度结构夹矸可米顶板底板最小最大一般最小最大平均稳定性层数厚度范围90.71.75复杂较稳定130.050.10大部粉砂岩粉砂岩350.93120.72.02复杂较稳定130.10.30局部中、细砂岩粉砂岩49.51.29160.73.22简

20、单稳定全区粉砂岩粉砂岩91.57170.76.39简单稳定大部细砂岩粉砂岩252.85180.73.11复杂较稳定120.10.25全区粉砂岩粉砂岩331.56200.72.49复杂不稳定120.10.30局部粉砂岩粉砂岩271.42220.71.68复杂较稳定15局部粉砂岩粉砂岩1.21子河组地层中,发育的煤层约50余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计21层,在中段含煤地层中含可采煤层7层,即9、12、16、17、18、20、22号煤层(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2-2)。三、构造情况1、区域构造东荣一矿位于三江盆地西部。三江盆地是中生代以来的一个断陷拗陷盆地,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北段,

21、由一些北北东向展布的次级隆起带、拗陷组成。集贤煤田属盆地内的绥滨集贤拗陷带,煤田东南部由几个轴向近南北的宽缓褶皱组成,北东向次一级扭性褶皱及断裂较为发育,北西向有张扭性断裂及压挤性结构复合存在,南部伴有东西向弧形断裂及褶皱。这一构造轮廓的形成,是由东西向构造、新华夏系和北西向构造三个方向构造应力复合作用的结果。东西向构造在煤田内不占主要地位,但对含煤建造的形成和煤的富集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又由于后期的改造和新华夏系的迭加,形成了向南凸出的弧形断裂,其中新华夏系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控制了东荣一矿的形成、沉积和改造。绥滨集贤拗陷内煤系沉积方向、煤系厚度和岩相分布带主体方向呈北北东向,与新华夏系一致

22、,是新华夏系的组成部分。新华夏系主体亦呈北北东向,是由南北向主压应力呈左旋直线扭动的结果。而东荣一矿构造的展布,是在总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低次序构造转化。在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由直扭力偶作用派生的主压应力为北西西向,与之伴生的两组共轭扭力面。且受边界条件限制,北北西向一组较发育。形成了煤田东部的东荣向斜(即腰屯向斜)、索力岗背斜,新安镇向斜。由此决定了东荣一矿东南部近南北向构造的基本形态。当北西西向挤压力继续发展,局部边界条件改变,与之相应出现了北东和北西两组共轭裂面,即东荣区内北东向一组褶皱及压扭断裂和北西向一组张扭断裂。其中北西向一组不甚发育。第三纪以来,产生了南北向顺力偶作用,出现了北东

23、挤压为主的构造应力场,形成了煤田的北西向压性结构面,与此同时在张应力的作用下,某些先期北东向构造转向张裂。综上所述,东荣一矿及所发生的应力作用方式表观为在南北向的挤压,南北向方向扭动和顺向扭动等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压性和压扭性结构。并由此派生的垂直北北东向压扭性结构的挤压力作用下,转换为北北西向和次一级北东及北西向两组共轭扭裂,组成了东荣一矿的构造特征。2、勘探区构造由于本次勘探区面积较小,构造较为简单。地层在勘探区内基本为一单斜构造,倾向西,走向近似南北,煤层倾角约1525。但在勘探区边界,由于大断层的牵引,构造十分复杂,煤层倾角一般都在25以上。区内已查明的断层7条。

24、即:F、F、F、F、F、F、81213161752F断层,其中正断层四条,即:F、F、F、F断层,其余3条断6612135266层均为逆断层,由此可知本区逆断层十分发育(详见表2-3:三维勘探前区内断层特征一览表)。表2-3:三维勘探前区内断层特征一览表序号断层名称性质产状落差(米)确定依据控制程度可靠性走向倾向倾角钻探地震1F8逆EN50NW50-7040-903孔3条查明可靠2F12正SNEo8070-1002孔3条查明可靠3F13正NW10NE75100-1501孔9条基本查明较可靠4F16逆NW10NW7025-451孔2条查明可靠5F17逆NW12NW6515-402条基本查明较可靠

25、6F52正SNW8075-2001孔5条基本查明较可靠7F66正NW20E68第二节地球物理特征一、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区内地势平坦,仅一矿是区内较大的障碍物,地势海拔标高在67米左右,一般比高在12米左右,大部分为农田,是地震施工的有利条件。区内潜水面较高,一般井深6-8米左右在粘土或亚粘土中激发,就可获得较好的地震反射波。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均为良好。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根据本区含煤地层物性特征及本次所得地震资料,可知本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对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十分有利,可获得七到八个地震强反射波,其中有五个地震反射波发育良好,对完成采区地质任务十分有利。T反射波是第四系地层底界面反射波;T

26、N反射波是第三系地QN层底界面反射波,T12、T16和T20波是中部含煤段中发育较好的一个反图2-1:区内典型的地震时间剖面图2-2:主要目的煤层地震反射波频谱射波组群,分别相当12、16和20号煤层底板的反射波。Tq、Tn、匚、T16和t20反射波能量均较强、波组特征明显,在全区可连续追踪对比。因此本区的深层地震地质条件为解决新生界地层厚度及煤系地层起伏形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详见图2-1:区内典型的地震时间剖面)。根据本次地震资料处理所得成果,本区煤系地层地震反射波频带较宽,反射波的主频可达到70Hz以上,完全可达到分辨较小煤层间距的目的(见图2-2:主要目的煤层地震反射波频谱)。因此本区的

27、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属良好。第三章试验工作及施工方法第一节试验工作试验是确定合理施工参数,指导野外生产的唯一方法,本次试验借鉴该区以往的地震资料,根据本次勘探所承担的地质任务,并结合工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试验工作,通过试验优选出了适合本区的最佳施工采集参数。一、试验点位置的选择由于本区勘探面积较小,地表平坦,仅考虑了深层地质条件的差异,在区内进行了3个试验点的试验工作。3个试验点的具体情况如下:试验点1:位于工区西南部6勘探线481钻孔处,属目的层埋藏较深且地下地质条件较复杂地段。试验点2:位于工区东部7勘探线56钻孔处,属目的层埋藏较浅地段。试验点3:位于工区北

28、部9勘探线203钻孔处,属目的层埋藏适中且地下地质条件较简单的地段。二、试验内容及结论1、波场调查试验通过波场调查,了解本区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发育情况,掌握干扰波的视速度、视周期,道间时差和视频率等参数的分布范围。波场调查的结果和对环境噪声的分析,是选择激发因素,特别是选择接收因素的一个重要参数。一是更好地接收有效波,二是能够有效地压制干扰波,而要想使干扰波得到有效的压制,首先必须调查清楚规则干扰波和各种随机干扰的特征参数。波场调查的方法为:仪器开动120道,道距10m,排列按L形铺设,横向40道,纵向80道,拐角点发炮。坑炮、井炮各发一炮。根据干扰波调查结果,本区干扰波主要发育有面波、声波和随

29、机的高频干扰。本区各目的层有效波发育齐全,面波和随机的高频干扰能量不强,适合地震工作的开展。2、激发参数试验具体试验方法按野外施工采用的实际观测系统进行,即道距20m,线距20m,12线288道接收。1)井深试验药量2kg,井深为4、6、8、10和12米的试验。当井深为4米时频率最高,但反射波能量较弱;6-8时所得资料频率和能量均较好。2)药量试验方法为8米井深,药量分别为1、1.5、2、2.5公斤。当药量为2公斤时所得资料最好。3、接收参数试验1)检波器组合形式试验试验采用自然频率为60Hz的检波器。做检波器组合试验时,采用以下方式铺设(试验三种检波器组合形式,均采用4个检波器串联。):(1

30、)组内距10米,组合基距10米,检波器线性分布。(2)组内距10米,组合基距10米,检波器面积组合,组合形式为:“十”字形。(3)4个检波器成堆摆放。三种检波器组合方式所得资料差别不大。2)仪器因素试验VibtechSIS仪器进行了前放增益为0dB、12dB、24dB、36dB、48dB的对比试验。换成Sercel-408UL仪器后又进行了前放增益为0dB和12dB的对比试验。使用Sercel-408UL仪器时,当前放增益为12dB时所得资料较好。3)检波器对比试验采用自然频率为40Hz和60Hz的检波器12个进行对比试验。自然频率为60Hz的检波器所得资料较好,反射波频率较高。4)检波器个数

31、对比试验进行了4个和6个60Hz检波器串联成堆摆放的对比试验。检波器个数对比试验所得资料差别不大。试验工作量完成情况见表3-1。表3-1:试验工作量统计表单位:个项目干扰波波场检波器检波器井药仪器合试验点调查调查对比组合深量因素计S1111354520S211354519S31354518合计123915121557第二节施工方法和采集参数考虑本区地层为一单斜构造,目的层埋深相差400米,本次施工采用变观测系统的施工方式。以目的煤层埋深400米左右为分界线,深部炮点距为60米,仪器开动288道;浅部炮点距为40米,仪器开动192道。该观测系统能尽可能满足深、浅部目的层均达到较高的覆盖次数。根据

32、以上观测系统布设原则和试验所得结论,本次野外采集所选用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如下:一、观测系统类型:束状,12线3炮制(示意图见图3-1)接收道数:288(深部)和192道(浅部)接收线数:12条接收线距:20m接收道距:20m纵向最小偏移距:20m横向最小偏移距:10m炮线距:40m炮点距:60(深部)、40(浅部)m最小炮检距:22.36m最大炮检距:502.98(深部)、353.41(浅部)m束距:120m叠加次数:12次(纵向4次X横向3次)CDP网格:10X10m图3-1:12线3炮观测系统示意图(开动288道)二、激发参数单井下倾激发、成型柱状炸药井深:6-8m药量:2kg三、接收参

33、数仪器:法国产Sercel-408UL数字地震仪检波器:4个自然频率为60Hz检波器成堆摆放记录格式:SEG-D米样间隔:0.5ms记录长度:1.5s前放增益:12dB接收方式:宽档接收第三节技术难点及针对性措施一、技术难点根据本次承担的地质任务的要求,结合本区的地震地质条件,我们认为该区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难点:1、本次采集要求有较高的纵、横向分辨率,目标煤层间距较小,要求有较高的高频信噪比,难点在于如何同时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2、由于本区目的煤层基本为一单斜构造,特别是煤层露头地段煤系地层的倾角较大,全区目的煤层的埋藏深度差异也很大,相差约400米,怎样才能使不同埋深的目的层均达到设计的覆盖次

34、数。二、针对性措施1、详细分析工区内的老资料和周边地震资料,充分了解和借鉴工区以往勘探成果,进行细致的采集方法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工区内断层和地层基本为南北走向,设计测线方向垂直于断层和地层走向,确保地下地质体的成像精度。2、由于本次勘探要求有较高的分辨率,在参数论证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小面元,提高主要目的层的覆盖次数,提高资料的信噪比,保护高频有效信号,提高资料的分辨率。3、野外施工以表层结构调查为突破口,确保选择较好的激发条件。采用高密度的微测井进行低速带调查,同时结合岩性录井、潜水面调查等方法,提高解释精度,详细划分表层岩性,建立低速带数据体,逐点设计井深,确保井深到位和在较好的激发岩性

35、中激发。4、使用通频带与目的层频率相匹配的检波器类型,即采用自然频率为60Hz的检波器,使用串联来提高检波器串的灵敏度,提高资料的信噪比。5、为保护地震信号的高频成份,野外采集时提高施工精度,保持放样点和井底海拔误差在0.5m之内。实测所有的物理点,炮点、检波点位置偏离设计桩号时必须现场定位或进行二次测量。6、做好表层静校正工作,采用基于数据库的模型法或折射静校正方法,确保静校正数据准确。7、采用观测系统渐变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使野外施工的覆盖次数均为有效的覆盖次数。8、对特殊障碍区提前进行变观设计,保障施工预案的精确制定。尽量保证障碍区范围内浅、中、深目的层的覆盖次数达到较高水平。另外,在障

36、碍区内加强测量工作,保证测量标志明显,稳固,保证接收点位的准确。9、在资料处理过程中使用特殊模块进行处理,尽量提高地震反射波的频率,以达到分辨间距较小煤层的目的。第四节测量工作一、任务完成情况2004年11月至12月完成了整个项目的测量工作。测量工作完成的任务如下:1、利用国家已知三角点3个,控制面积6.184平方公里。2、测线放样RTK实时放样120条,内插120条,共27059个物理点的放样工作,总长度为658.08公里,测线设计方位角610702。二、仪器设备1、天宝生产的5700双频RTK(1+2)全球定位GPS接收机,静态定位5mm+1ppm,RTK定位精度平面10mm+1ppm,高

37、程20mm+2ppm。2、日本拓扑康GTS311全站仪一台(2级)。3、计算机两台、打印机一台。上述仪器及其配件均性能稳定可靠,有黑龙江省测绘仪器检定站核发的检定合格证书。三、已有资料分析利用1、国家测绘局出版1:5千地形图。2、国家测绘局施测的II等三角点2个。上述成果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要求,经野外踏勘,三角点标石保持良好,可以在施工中使用。四、作业依据依据的技术规范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3、本设计书平面采用一九五四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一九五六年黄海坐标系五、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观测时执行下列措施:1、有效卫星上4颗2、卫星高度角153、PDOP值V104

38、、天线对中误差W5mm5、基线边长V30Km6、同步时段长=90min7、采样间隔=15sec六、工作方法和精度统计1、内业计算测线的理论坐标,通过Trimble传输软件datatransfer上传至手簿。2、外业进行实地放样,每天放样前进行复测,复测率达到1%,没有复测点的要到已知三角点进行检核。3、在中心站电台信号盲区附近要加设中心站,方法为:RTK严格对中整平,初始化成功后,八分钟实时观测,精度指标RMS值小于0.01,PDOP值小于6。记录坐标、高程,然后搬迁中心站。4、每天观测结束,内业都要下载当天的数据,认真检查,RMS值超限的、浮动的、DX、DY超限的,都要进行重测、补测。做到边

39、测、边检查、边整理。5、外业人员每天填写RTK记录单、中心站运行记录单和外业草图。6、整个测区RTK实测物理点可靠指标RMS均小于0.06;最弱点位中误差为+0.57m。第五节施工中的技术措施野外资料采集是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基础,是资料处理与解释的依据,因此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健全的质量保证制度,以确保做好现场质量的监控工作,保证野外资料的优质采集。1、严格遵守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和设计要求。2、施工中确保仪器的年检、月检、日检和检波器测试符合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中的有关要求,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3、测量工作必须达到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中的精度要求,要求每个炮点及检波点都有唯

40、一的位置及编号。4、保证炮点、检波点的位置及高程准确。炮点及检波点的误差控制在0.5米以内。5、确保良好的激发、接收条件,激发井深99%达到设计要求。6、加强“三边”工作,野外记录由操作、解释员及时作出评价。发现质量变坏时及时查找原因并补炮,以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性。7、仪器班报及各种生产报表按项目填写齐全,及时上交解释组,以便指导野外生产。8、炮点、检波点、磁带文件等编号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编写。9、杜绝施工现场随意变动施工因素,特殊情况下经甲方监理和项目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变动。第六节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价一、表层调查工作虽然本工区地形平坦,但表层结构及速度变化对地震勘探成果有较大的影响。而本次项

41、目精度要求极高,这就要求必须进行低速带调查,使静校正量的求取更加准确。此外,还要通过表层低速带和激发岩性的调查来进一步指导激发井深的选择,所以,表层调查工作应在正式生产前完成。本区表层调查所做工作为潜水面调查、表层岩性调查和微测井三方面的工作。1、潜水面调查在正式投入生产前,进行全区的潜水面调查工作。利用当地水井调查潜水面的深度,并结合钻机进行微测井后进行测量的办法进行潜水面调查(潜水面调查结论见表3-2)。2、表层岩性调查利用微测井钻井过程中的岩性录井,调查表层岩性的分布规律和范围,为优选激发井深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表层岩性调查工作完成15口(点位见表3-3)。表3-2:潜水面调查表桩号第一

42、次观测第二次观测1121023.5m3.4m1122023.5m3.4m1123023.5m3.4m1124023.5m3.5m2121384.0m3.8m2122384.0m3.7m2123384.0m4.0m2124384.0m4.0m3121263.8m3.5m3122263.9m3.7m3123263.7m3.5m3124144.0m3.8m3982223.8m3.6m4123123.5m3.3m4124023.5m3.2m表3-3:微测井成果一览表桩号H(m)1V(m/s)1V(m/s)1121023.141018501122023.3418.518751123023.4425176

43、51124023.539217992121383.7382.518012122383.644217912123383.8442.731788.22124383.944418353121263.338718323122263.643218183123263.5420.818193124143.7431.718333982223.538818384123123.2388.021923.14124023.039517503、微测井本区采用微测井的方法进行低速带调查,井深15m,检波器分四排,每排4只,第一排距井1m,排间距为1m,同一排的检波器间距也为1m。微测井控制点选择在测线的物理点上,保证激发

44、区内1口/1km2,排列区内1口/2皿。全区共完成微测井15口,物理点79个,全部合格(见表3-3:微测井成果一览表)。表3-4:工作量统计表序号一线束号甲级物理点(个)乙级物理点(个)k率炫一空炮eF率關1X381X221X661X22981X75Z7255231X91X521X661X254491X95553621X5391X431X9526291X921X361X8Z377581X431X34Z71X57521X835871X441X1X2934971X01X251X840.4O1X1X1751X1X701X951X59521X261X01X6575432221X451X77O577O5

45、31X91X141851X01X351X51X441X59451X1X7441X991X77411X1X7O51X01X68482381X1X51X01X1X51X91X91XO51X133773O2641X81X821X2431X29421X22621X01X323219981X1X584201XO8477625269454262482333372井测微01X点验试757501X计合51X44757221X21X6256二、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及质量评价根据试验所得参数和设计的12线3炮观测系统进行了区内全部11用-13-fl13.6EELOT3,126束测线的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共完成测线上物理

46、点3969个,外加微测井79个,试验物理点57个,总计完成物理点4015个。生产物理点中甲级物理点2757个,甲级品率69.46%;乙级物理点1212个,乙级品率30.54%;空炮26个,空炮率0.65%(工作量完成情况见表3-4:工作量统计表)。本次野外施工尽量避免变观,保证了区内覆盖次数的均匀分布,较大变观处提前进行了变观设计,使变观处均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覆盖次数(见图3-2:区内覆盖次数示意图),优质地完成了本次工程的野外采集任务。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

47、物测队图3-2:区内覆盖次数示意图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第四章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的处理一、地震资料处理流程本次地震资料的处理软件采用CGG公司的地震资料综合处理软件原始数据解编定义观测系统炮点位置QC道编辑初至拾取折射波静校正真振幅恢复高通滤波(20/30)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3D共面元道集(5mX10m)速度分析N=3三维剩余静校正叫三维KirchhoffDMO叠加FX域随机噪音衰减三维道内插(5mX5m)一步法三维时间偏移(步长20ms)输出标准SEGY格式偏移数据体图4-1-1: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图

48、包,硬件采用Sunultra80工作站。针对本区地震资料的实际情况和本次承担的地质任务,我们对处理中所选用的各个模块均进行了充分的测试,选取了适合本区资料的最佳处理模块。并用选用的最佳处理模块进行了一束线束的试验处理,通过对试验线束所得剖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后,最终选用了如下的处理流程(见图4-1-1: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图):二、处理的主要技术措施1、静校正本次资料处理以海拔标高66米为基准面进行了静校正。由于本区单炮记录均具有稳定的初至波,因此在处理时采用了美国绿山公司的折射静校正软件。同时还进行了井深和低速带校正。图4-1-2和4-1-3分别为折射静校正前后的地震时间剖面。2、反褶积经对各种

49、反褶积模块的反复测试,本次资料处理最终选用了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反褶积因子L为120ms,预测步长16ms。见图4-1-4图4-1-2:折射静校正前的地震时间剖面li.ndir.L2SJ36liTL.sKJtn图4-1-3:折射静校正后的地震时间剖面图4-1-4:反褶积前的地震时间剖面图4-1-5:反褶积后的地震时间剖面和图4-1-5分别为反褶积前后的地震时间剖面。3、剩余静校正由于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为进一步提高地震时间剖面的质量,在资料处理时进行了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的三次迭代,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见图4-1-6和4-1-7分别为剩余静校正前后的地震时间剖面。Na

50、iracefi图4-1-6:剩余静校正前的地震时间剖面ifehHP.rr::I盹艸i:鬥丰于.W-v-图4-1-7:剩余静校正后的地震时间剖面4、DMO叠加本次采用的三维KirchhoffDMO叠加。见图4-1-8和图4-1-9分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别为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DMO叠加时间剖面。IJL1C皿CroulinTl9C314ni4?n6M0.493W图4-1-8: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

51、地质物测队图4-1-9:DMO叠加时间剖面5、去噪由于本区资料的信噪比较高,去噪时选用了FX域随机噪音衰减去噪,以力求地震资料的高保真性。见图4-1-10和4-1-11分别为去噪前后的地震时间剖面。Owitllr7肌审和闭1:洌屈L啲图4-1-10:去噪前的地震时间剖面图4-1-11:去噪后的地震时间剖面6、三维一步法偏移叠后处理的关键是做好三维一步法偏移,为了使地震时间剖面上地震反射波的形态与实际的地质资料相吻合,使地震波获得较为准确的归位,偏移速度的求取是关键,在求取均方根速度的基础上,结合区内钻孔资料进行修订,再由平面上进行内插、平滑形成三维速度模型,来最终确定三维偏移速度。一步法三维时

52、间偏移步长为20ms。三、处理成果及质量评述1、处理成果本次资料处理控制面积6.184Km2,获得以下主要处理成果:1)三维数据体(见彩图1:三维数据体)5mX5mCDP网格水平迭加数据体1个;5mX5mCDP网格三维偏移数据体1个。以上数据体均为记录长度0.9s,采样间隔1ms。2)时间剖面按40mX80m间隔抽取地震时间剖面,其中纵向剖面76条(ILN216ILN816),横向剖面37条(XLN290XLN866),联井剖面9条。共计时间剖面122条。2、处理质量评价经过细致、认真的处理工作,获得了良好的三维处理成果。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要求的评级网度和评级标准,通过对比分析,综合评

53、价如下(详见附表1:地震时间剖面评级一览表):全区参与评级的地震时间剖面总长度305.310km,其中:I类剖面长221.975km,占剖面总长的72.71%。II类剖面长48.705km,占剖面总长的15.95%。I+11类剖面之和长270.680km,占剖面总长的88.66%。III类剖面长34.630km,占剖面总长11.34%。综上所述,本次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合理,处理质量较高。获得了较好的地震数据体,为地震资料的解释打下良好基础。由于本区逆断层较发育,测区极个别地段由于逆断层的推覆牵引,使目的煤层形成了较大的倾角,由于地震勘探方法本身的缺陷,在该地段所得地震时间剖面质量稍差。第二节地

54、震资料的解释本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应用GeoQuest全三维解释系统,利用处理所得三维数据体进行。该系统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给解释人员提供了快速、高效、全方位综合的解释工具。本次资料解释主要以人工解释为基础,工作站人、机联做解释为工具,由粗到细,由时间剖面三维地震数据体纵、横测线,任意、联井测线)断层解释层位解释合成记录fI拾取、删除层位断点断层解释、编辑定义、选取反射波层位反射波层位追踪(手动+自动)断点组合层位编辑组合断层面切片检验(水平切片切片检验(水平切片建立网格时深转换绘图图4-2-1:资料解释流程图到时间切片,由剖面到平面依次进行的。同时,在解释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纵向、横向时间剖面相

55、结合;任意向时间剖面与联井时间剖面相结合;时间剖面和时间切片、顺层切片相结合的方式,立体的全方位的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以确保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力求解释的成果能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体的构造情况。三维地震数据体所反映的地质信息十分丰富,资料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地震反射波的对比及解释、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解释后所得相关资料图件的制作(详见图4-2-1:资料解释流程图)。一、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是地震地质资料解释的基础,在充分分析了区内钻孔资料的基础上,正演出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然后结合区内的钻孔资料及实际的地震时间剖面,由人工合成记录经过层位替换(图4-

56、2-2: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层位替换)来最终确定地震反射波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我们将目的层第四系、第三系底界面和各目的煤层9、12、16、18、20、22号煤层的反射波分别命名为Tq、Tn、J、J、QN91216T18、T20、T22波。图4-2-3显示出了人工合成记录和地震时间剖面上各182022反射波的对应关系(图4-2-3:地震反射波与地质层位对应关系图)。Tq波:为第四系地层底界面的反射波。由于第四系地层和第三系Q地层之间的物性差异较大,能形成较强的反射波。该反射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特征为能量强,连续性好、波形稳定,在全区可连续追踪。特别在第三系地层缺失地段,第四系地层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

57、之上,它们之间的物性差异更大,地震反射波在这种地段表现特征为能量特强。Tq波是解释第四系地层赋存形态的依据。QSSSJX图4-2-2: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层位替换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图4-2-3:地震反射波与地质层位对应关系图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TN波:为第三系地层底界面的反射波。本区第三系地层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之上,由于第三系地层和煤系地层之间的物性差异极大,能形成极强的反射波。该反射波在地震

58、时间剖面上特征为能量强,连续性好、波形稳定,在全区可连续追踪。但第三系地层在煤层露头地段存在缺失现象,即我们常说的天窗。tn波是解释第三系地层赋存形态的依据。T9波:为9号煤层底板的反射波,该反射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特9征为能量时强时弱、信噪比高、连续性好、波形稳定,在全区可连续追踪。是本次解释的主要目的层位,蔦波是解释9号煤层赋存形态和9构造的依据。T12波:为12号煤层底板的反射波,该反射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特征为能量强、信噪比高、连续性好、波形稳定,在全区可连续追踪。是本次解释的主要目的层位,T12波是解释12号煤层赋存形态和构造的依据。T16波:为16号煤层底板的反射波,该反射波在地震时间

59、剖面上特16征为能量特强、信噪比高、连续性好、波形稳定,在全区可连续追踪。是本次解释的主要目的层位,T16波是解释16号煤层赋存形态和构造的16依据。T18波:为18号煤层底板的反射波,该反射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特18征为能量弱、信噪较高、连续一般、波形稳定,在全区基本可连续追踪。是本次解释的主要目的层位,T18波是解释18号煤层赋存形态和构18造的依据。T20波:为20号煤层底板的反射波,该反射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特征为能量特强、信噪比高、连续性好、波形稳定,在全区可连续追踪。是本次解释的主要目的层位,J波是解释20号煤层赋存形态和构造的依据。T22波:为22号煤层底板的反射波,该反射波在地震时

60、间剖面上特征为能量时强时弱、信噪比高、连续性较好、波形基本稳定,在全区可连续追踪。是本次解释的主要目的层位,T22波是解释22号煤层赋存形态和构造的依据。二、反射波的追踪对比根据所承担地质任务的要求及有效波发育情况,确定tq、tn波和T9、T12、T16、T18、t沁T22波为主要标准波,对比时以其它反射波为辅91216182022助波来进行对比。由于本区各目的层地震反射波能量强,全区均可连续追踪对比,因此波的对比主要采用强相位对比法,首先抽取20mx20m网度的地震时间剖面及联井剖面进行对比,以各目的层反射波为主要标准波,在平面上对构造异常点和断点进行初步组合,形成全区构造形态和初步格局。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