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者木茂源远者流长_第1页
根深者木茂源远者流长_第2页
根深者木茂源远者流长_第3页
根深者木茂源远者流长_第4页
根深者木茂源远者流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根深者木茂 源远者流长近年来,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题型保持一贯的方式: 单项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分数基本保持稳定,2008 年高考文言文除上海卷29分之外,其余多套试卷的分值集中在 1822分 之间。测试内容表现出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2008 年高考文言文具有以下特点:1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二十四史仍为重点。 2008 年高考江西卷选自左传,天津卷选自墨子,北京、江苏 卷选自汉书,重庆、上海、福建卷选自晏子春秋,湖北 卷选自 文宪集 ,湖南卷选自 欧阳修全集 ,山东卷选自 聊 斋志异,其余各卷均选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仍是高 考文言文的选文重点。2文体选择回归记叙文倾向明显,人

2、物传记占绝对优势。 与 2007 年高考选文多样化 ( 传记类、游记类、论说类、小说类、 序跋类、赠序类 )相比, 2008年选文回归记叙文倾向明显,以传 记文为主,选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仁爱、友情、亲情、纳谏、 治世、战功、政绩等,具有明显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3基础知识考查全面,非选择题受到重视。 2008 年高考全 国卷比较注重考实词、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翻译四项,在地方 卷中主要考查文言虚词 (2008年山东卷、湖南卷),词类活用 (2008 年江西卷 ),句式 (2008 年广东卷 ),断句 (2008 年广东卷、辽宁卷) 。整体来看,基础知识考查全面,非选择题的题型多样化, 题量增加

3、,分值也在不断攀升。2009 年备考策略:1实词一一重视积累,学会推断(1) 实词的积累积累重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08 年高考江苏卷第 6 题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本题中涉及的四个实词“听”、“追”、“壁”、“度”都 是多义词, 解答时需要将其不同的意义放在句中思考, 确认其在 句中的含义。D项,“度”读“ du”,有尺度制度法度 气度神情态度等义项;读“ duo”,有量长短推测考虑 等义项。 根据句中“惶惧”, 这里

4、的“度”应该解释为“神情态 度”,中学教材里也有这种用法,如“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 失其度” ( 荆轲刺秦王 ) 答案: D。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在 2008年高考的实词、翻译题中也 有很多体现,也应该是积累的重点。(2) 词义的推断借助教材实例或成语中的实词,确认词义。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2008 年高考安徽卷 休复执论执:坚持。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D项“计”是多义词,主要义项有计算计谋考虑、谋 划等。在确认词义时,除结合句意思考外,我们可以联系到教材 中的句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5、 触龙说赵太后 ) , 推断出这里的“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借助语境 ( 相关词、句、段 ) ,确认词义例如:请将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008 年高考重庆 卷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 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 ?h 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 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画线句开头第一个字“殚”是得分的关键点之一, 它的理解 就可以参照下旬开头的“尽”字, 二者是同义词, 都可以解释为 “倾尽”、“竭尽”。答案:倾尽钱财不够交纳赋税,竭尽全力不能完成徭役,百 姓饥寒交迫,腐尸随处可见虚词一一突出重点,辨明用法重点虚词 文言虚词的备考突出

6、考试大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与、于、 则、者、之。考生要牢固掌握 18 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并结合教材记 一些实例,以达举一反三之效。辨明用法词性分析。 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 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 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 ) 。 2008 年高考福建卷第 4 题 因载而与之俱归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而申乎知己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秦亦不以城予赵A 项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人;第二个“之”是助词,不译。B

7、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C项第一 “乎”是介词,译为“向”,第二个“乎”是助词,不译;D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把”。前三项的三个虚词,都可以通过词性的分析,区分其用法的不同。答 案: B。语境分析。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2008 年高考安徽卷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何自戚戚,不逐去之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A项两个“以”在句中都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与之 结合为一个介词结构,充当状语,解释为“因

8、为”。B项第一个“之”用在名词性短语与形容词之间, 是定语的标志, 相当于结 构助词“的”;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助词,起取消句子 独立性的作用,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 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 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单独使用,用在句首,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与“以”结合,充当 “以”的宾语,疑问代词,什么。四个选项的虚词,都可以通过 其在句子中的地位、作用的分析,辨析它们的用法。答案:A。句式一一分类记例,比较特征(1) 分类记例 针对特殊句式的特点选取典型例句,读熟记牢,掌握特征, 理解作用,触类旁通。需要掌握的

9、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等。比如被动句式,就可以这样分类记忆:用介词“于”、“受 于 ”表示被动。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赤壁 之战 )“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人”, 使主语“吾”处于受 动地位。翻译:我不能拿整个吴国,十万兵马,受别人的牵制。用“为”、“为所”表示被动。例如: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 ( 赤壁之战 )用“为”引进主动者“曹”,“所”引出其行为“先”。译文:现在如果不马上前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占先机。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屈原列传 )用“见”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国君”, 此处

10、省略 ) 及其动作行为“疑”翻译:诚信而受到 (国君) 的疑,忠心耿耿而受到 (奸佞)的毁 谤。用“被”表被动。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报任安书 ) 用“被”引进主动者的行为“戮”。 翻译:即使被杀一万次,又怎会后悔呢 ?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 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 阿房宫赋 ) “举”是攻破, 这里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用法, 指被刘邦占 领。翻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也被刘邦攻破。(2) 比较特征 高考测试会涉及不同句式或同一种句式中的不同小类, 解答 此类试题必须在识记的基础上, 学会列其特征进行比较, 通过比

11、较判别差异。例如:下列各句中的“之”, 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 。 2008 年高考广东卷第 7 题 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从特征上看,A D两项属一般句式。解题时抓住句式特征认真比较: B 项“之”代词,“他”, 属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A、C两项,虽然也用了否定词“不”,但都是一般陈述句,而D项中“何功之有”也是宾 语前置结构, 但前置的宾语是“何功”, 它是疑问代词与名词构 成的短语,句中的“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助词。答案B。翻译一一直译为主,力避误区(1) 直译的方法直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替换法。

12、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例如: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008 年高考浙江卷 “恃”一依仗,“才”一才能,“推”一推荐,“可”一认 可、赞许。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是翻译 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调整法。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翻译时要调整。如“荆 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有人译作“楚国有多余在土地方面而不 是在人数方面”, 就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要把“在土地方面” 调整到“有余”之前,把“在人数方面”调整到“不足”之前。抄录法。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 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2) 翻译的误区例如: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 驰诣行在所。 2

13、008 年高考海南卷 误译: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被 敌人欺骗,受诏令奔赴采取行动的地方。蒙尘:蒙被尘土, 比喻帝王流亡在外或失位。 (辞源2694) 行在所(行在) :帝王所在的地方。 考生由于误解了词语的比喻义, 不懂古代文化,造成了以上两处失误。答案: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 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断句一一读懂文意,注意标志正确断旬的前提是读懂原文大意, 断句过程中, 要注意文中 标志性的词语。断句可参照的标志性词语有以下几种:(1) 文言虚词“夫、盖、今夫、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其前停顿;“者、 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常用旬

14、末,其后停顿。例如:用斜线 ( )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2008 年高考重庆 卷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 千金乃於邑日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 者果政也 (史记 ?刺客列传 )先通读原文,疏通文意,然后再结合文中虚词“者”、 “乃”、“其”、“与”、“嗟乎”、 “而”和对话标志词“日”进行断句。答案: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 暴其尸县之千金, 乃於邑日, 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 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2) 对话标志词文言文中的“日”、“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表示 有人物或作者有话要讲,其后停顿。(3) 专用名词 人名、

15、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 等专用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 可作为断句停顿的参考。(4) 对称、排比句式文言文比较讲究凝练和语势, 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 式。这类句子在对称、排比旬间有停顿。(5) 文言句式特征文言文中的句式.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句用“者 也”式,被动句用“ 见 ”式,疑问句“奈 何”式。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 “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这些都是停顿 的标志。理解分析一一重视人、事、理文言的理解分析,主要测试归纳、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 命题侧重人、事、理三个方面。平时阅读文言文时,要养成良好 的习惯

16、,每读一篇短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圈点出文章要点,为 进一步分析理解和解题打好基础。人:主要人物是谁 ?他与次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 ?与他相 关的事有几件 ?他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事:写了几件事, 中心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在中心事物 中的表现怎样 ?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对事件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理:作者通过人物活动、事件叙述要说明的事理。 解答此类试题, 要根据题干要求, 对照自己圈点出的原文要 点,对比筛选,确定正误。例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全国I卷11题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 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 又很孝顺双亲, 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 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 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 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 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