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_第1页
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_第2页
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_第3页
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_第4页
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HYPERLINK / 跨国公司在中国: HYPERLINK /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目录一、 HYPERLINK l _bookmark0 变局: HYPERLINK l _bookmark0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1( HYPERLINK l _bookmark1 一)全球供应链格局呈现三大特征 2( HYPERLINK l _bookmark2 二)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度调整 6二、信心 HYPERLINK l _bookmark3 :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 HYPERLINK l _bookmark3 13( HYPERLINK l _bookmark4 一)跨

2、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保持稳定 14( HYPERLINK l _bookmark5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16( HYPERLINK l _bookmark6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布局高度集中 18( HYPERLINK l _bookmark7 四)跨国公司投资趋向大型化、一体化 20( HYPERLINK l _bookmark8 五)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效益持续向好 24( HYPERLINK l _bookmark9 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26三、优势 HYPERLINK l _bookmark10 :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 HYPERLINK l _boo

3、kmark10 29(一) HYPERLINK l _bookmark11 产业实力强,供应链“韧性”优势依然明显 30(二) HYPERLINK l _bookmark12 综合效能高,供应链“弹性”优势更加显著 32(三) HYPERLINK l _bookmark13 市场规模大,供应链“空间”优势依然明显 36(四) HYPERLINK l _bookmark14 创新应用广,供应链“潜力”优势更加显著 39(五) HYPERLINK l _bookmark15 开放制度优,供应链“环境”优势依然明显 42(六 HYPERLINK l _bookmark16 )区域一体化,供应链“引力

4、”优势更加显著 43四、展望 HYPERLINK l _bookmark17 :适应全球供应链变局开拓在华发展新局面 45( HYPERLINK l _bookmark18 一)共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体系 46( HYPERLINK l _bookmark19 二 HYPERLINK l _bookmark19 ) HYPERLINK l _bookmark19 加快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创新步伐 48( HYPERLINK l _bookmark20 三)勇担供应链绿色低碳的社会责任 49( HYPERLINK l _bookmark21 四)助推亚洲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发展 50一、变局:全球供应

5、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的自然结果。二战以来,全球制造业经过多次转移,逐步形成了以“三大中心”为主导、“四大梯队”相互依赖、高度协同开放的供应链格局。当前,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两国博弈竞争加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构。(一)全球供应链格局呈现三大特征在全球制造业多次转移过程中,已形成以中、美、德为核心的三大制造业中心和供应链高度依赖的“四大梯队”分工格局,并且随着各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推动全球制造业形成了更加开放的投资格局。全球制造业生产格局:“三大中心”主导从全球制造业中心演进历程来看

6、,制造业先后由英国、美国转移到日本、德国,之后又由欧美国家和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实现了由美国、德国和日本主导到美国、德国和中国三大中心主导的转变,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供应链、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供应链和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和韩国为支撑的亚洲供应链网络(图 1-1)。2000 年2017 年图 1-12000 年和 2017 年基于传统贸易的全球供应链格局变化资料来源:2019 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从三大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来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分别于 2001 年超过德国、2007 年超过日本、2010 年超过美国,连续 12 年位

7、居全球第一。2021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4 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010 年的18.2% 提高到近30%。近年来,日本、韩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比重分别在 7.4% 和 3.0% 左右,在亚洲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北美地区的制造业中心,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近年来一直稳定在 16%左右,2020 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达 2.27 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作为欧洲制造业中心的德国, 2020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2%,位列全球第四(图 1-2)。韩国中国日本德国美国(%)35.030.025.020.015.010.05.00.0图 1-2

8、1980-2020 年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四大梯队”协同制造业大国以及能源、资源供给国之间形成了高度依赖的梯队型国际分工格局。一是美国主导的制造业科技创新梯队。美国在制造业研发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其制造业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包括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计算机、化工、机械、生物科技、微电子、新材料、医药、半导体等众多行业领域,均位居全球领先地位。二是欧盟和日本主导的高端制造业梯队。这些国家不仅在制造业相关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完成了历史积累与产业升级,也在高新科技、前沿技术等领域持续创新,在高端制造业领域

9、占据明显优势。三是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主导的中低端制造业梯队。主要借助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通过组装加工、贴牌生产等方式,生产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出口产品,以此参与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并借此推动自身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四是资源输出国主导的原材料梯队。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非洲、拉美等地区在石油、矿产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全球许多国家制造业供应链对这些资源输出国高度依赖(表 1-1)。表 1-1全球制造业“四大梯队”梯队特征代表国家第一梯队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美国第二梯队高端制造业日本、德国等第四梯队资源输出国OPEC、非洲、拉美等第三梯队中低端制造业中国、东南亚、印度等资料来源:报告组整理。全

10、球制造业开放格局:竞相减少限制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全球经济回归实体经济和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各国普遍采取取消制造业领域外国直接投资限制、制定和完善投资政策等措施,扩大制造业领域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除重点领域的外商投资审查趋严之外,全球各国的制造业 FDI 投资门槛总体在不断降低,形成了更加开放的全球制造业投资格局。OECD 发布的制造业 FDI 限制指数显示,近年来各国制造业 FDI 限制指数不断下降,OECD 国家的 FDI 限制指数平均水平从 2010 年的 0.018 下降至 2020 年的 0.017,非 OECD 国家的该指标从 2010 年的 0.069

11、 下降至 2020 年的 0.050。2010 年全球制造业限制水平最高的前十大国家中,八个国家的限制水平在近十年来得到显著下降(图 1-3),其中,沙特阿拉伯、中国、越南、泰国成为全球制造业限制水平改善最为明显的国家,限制指数分别降低 0.217、0.176、0.028 和 0.025,降幅分别为 79.8%、71.3%、76.6% 和 27.4%。突尼斯加拿大越南新西兰中国乌克兰沙特阿拉伯泰国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2 0 2 00.30.250.20.1

12、50.10.050图 1-32010-2020 年部分国家制造业 FDI 限制指数变化资料来源:OECD。(二)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近年来,受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美两国博弈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国积极推动碳中和愿景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进入深度调整阶段。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供应链重塑步伐,推动全球供应链呈现出区域化、近岸化、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全球供应链分工:从全球分工向区域内集聚转变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逐步签署和实施,以高标准、广覆盖、严要求为特征的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加速重构。W

13、TO 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全球已有 355 项区域贸易协定落地生效(图 1-4)。特别是 2018 年以来,随着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日本 - 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美加墨协定(USMCA)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AfCFTA)相继签署和实施,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成为推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主要力量(表 1-2)。这些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不仅通过降低区域内关税甚至实施零关税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发展,而且通过一系列高标准、排他性措施构筑了对区域外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在这些超大型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逐步实施的推动下,区域经贸

14、规则的发展将对全球化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加速全球供应链区域化集聚。货物和服务领域RTA数量RTA累计数量货物领域RTA数量服务领域RTA数量303002525020200151501010055000(个)400350(个)4035图 1-41970-2022 年全球生效的 RTA 数量数据来源:WTO。表 1-2 2018 年以来全球新签订的大型自贸区基本情况内容CPTPPEPAUSMCARCEPAfCFTA日本、加拿大、欧盟、日本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非洲 54 个国澳大利亚、智利、墨西哥韩国、澳大利家成员国新西兰、新加坡亚、新西兰和等 11 个国家东盟十国覆盖 4.98 亿人

15、覆盖 6.4 亿人,经覆盖 4.9 亿人,覆盖23 亿人,覆盖 12 亿口,经济总量占济总量占全球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体量、人,经济总覆盖范围全球的 13.2%,贸易总量占全球28.4%,贸易总额占全球的 36.8%。的 26%。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量 2.5 万亿美元。的 15%。30%。日本、新西兰、欧盟将取消针对加拿大统一向区域内的 9 成未来 15 年澳大利亚、新加日本商品 99% 的美国开放国内以上的货物贸内对在非洲坡和墨西哥首批关税;日本将取3.5% 的乳制品市易将在 10 年交易的 97%加入的六个国家消针对欧盟商品场;墨西哥可获内先后实现零的产品实现关税减免90% 关税撤销;

16、94% 的关税,包括得 1080 亿美元关税,即 90%零关税。未来将撤销区内针对农产品和水汽车零件豁免配的货物实现贸工业品及农产品产品82% 的关税,额,加拿大可获易自由化。99% 品种的关税。以及欧盟和日本得 324 亿美元的的非关税壁垒。汽车零件配额。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随着区域化集聚趋势增强,供应链关键生产环节将向北美、欧洲和亚洲主要生产基地收缩,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的区域内供应链网络将会更加紧密,而三大区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可能会有所减弱。在亚洲区域内,RCEP 及相关多双边自贸协定深入实施和签署将推动亚洲各国供应链联系更为

17、紧密。中国作为美国、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已经与美国、欧盟形成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合作格局。尽管欧美国家推动供应链回迁,可能使欧美部分跨国公司将供应链回迁到本国,以及高关税、碳关税等将导致中国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中美、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联系仍将保持密切联系。此外,在欧美实施亚太战略,以及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下,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与欧美国家将会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关系。全球供应链布局:从高度集中向多元化、近岸化转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供应链生产环节向高度集中的方向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

18、以庞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使中国成为全球生产网络和供应链的集中地之一。这种高度分工、全球密切联系的供应链模式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提高全人类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顺畅运行遭到明显冲击,产生了部分领域供给停滞和中断的问题和潜在威胁,也让跨国公司不得不在供应链效率和供应链安全两个方面重新权衡,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供应链朝着多元化、近岸化、本土化方向发展。主要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推动供应链本土化、近岸化、多元化。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出于应急保障及经济发展的目的,一些发达国家

19、政府通过立法、补贴、政治施压等手段,迫使本国企业加大对本国投资,进而使全球供应链呈现“本土化”或“本国化”发展趋势。对于难以在本国实现自给自足的部分产品,主要发达国家采取政府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多元化布局,避免重要产品单一化来源,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发展。如欧盟 2021 年 5 月公布了一项供应链多元化计划,旨在解决其在原材料、活性生物医药原料、锂电池、氢能、半导体、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 6 个战略产业领域对外国单一供应商的依赖。2021 年 8月美国公布的供应链百日审查报告表明,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半导体、新能源电池、关键矿物和医药用品四大关键领域产品的安全供应能力。2022 年 5 月日本

20、国会参议院通过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其中指出将通过设立政府援助制度以增强重要物资在日本国内的生产能力,同时,将采取措施与同盟国、友好国家加强合作,强化半导体、稀土、蓄电池、药品等战略物资的供应链韧性。跨国公司追求效率与安全平衡推动供应链近岸化、多元化布局。伴随新冠肺炎疫情、苏伊士运河大堵塞、俄乌冲突等扰乱全球供应链的黑天鹅事件频频爆发,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于对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考虑,逐步改变其全球供应链布局策略。一方面,结合其重点目标市场,将高度分散的生产工序和环节,逐步收缩到一个国家或邻近国家进行生产,推动其供应链近岸化布局。另一方面,为降低其单一供应依赖的风险,开展多元化采购和布局,实施供应

21、链多元化、分散化战略。新兴消费市场崛起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布局。市场需求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布局的关键力量。随着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全球需求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增量空间,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快速相应能力,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推动力,持续将生产、设计、研发等供应链诸多环节布局到与终端消费更加接近的地方,促进全球供应链形成本地化布局趋势。麦肯锡 2020 年发布的全球价值链的风险、弹性和再平衡报告中指出,“更多的生产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费市场,而中国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吸引全球跨国企业在中国深度布局。”全球供应链形态:从网链结构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从全球供应链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国际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分工转

22、向产品内分工、生产工序分工,全球供应链网络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供应链节点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供应链各环节分布在多个国家。例如,在全球汽车制造供应链网络中,一辆汽车约有 2 万多个零部件,其中关键零部件研发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而 60% 至 70% 的零部件生产分布在全球各地。同时,在全球供应链分工中,发达国家占据研发、品牌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处于生产加工和组装等附加值较低的环节。随着发达国家采取系列措施推动本国制造业回流,以及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政策推动国产化替代以实现关键产品自给自足,全球供应链高度复杂的网络结构将发生改变,“研产销一体化”将成为全球供应链

23、主要形态。发达国家供应链从“研发 + 销售”为主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随着发达国家持续采取措施推进“再工业化”,重振本国制造业,将会使发达国家从集中控制研发和销售环节,向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转变。发展中国家供应链从生产为主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其推动关键技术和产品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引导企业从供应链生产环节向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渠道控制等全链条方向延伸,形成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模式。技术变革、消费者偏好、碳减排等因素价格推动“研产销一体化”快速发展。一方面,3D 打印、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

24、让本地化生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对于需求的快速响应期待日渐增高,贴近目标市场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布局影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研产销一体化”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主要形态。全球供应链要素:从劳动力偏好向数字化驱动转变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由成本较高的国家向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是客观规律。长期以来,全球制造业转移主要受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驱动,哪里要素成本低,跨国公司就到哪里布局,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配合人工智能、3D 打印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驱动全球供应链以劳动力偏好驱动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改变。数字技术推动供应链生

25、产分工模式变革。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使得制造业研发设计、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全链条网络化,生产布局更加分散化、工厂规模更加小型化,交付周期大幅缩短,推动供应链条变得更短。同时,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 3D 打印相结合的 4D 打印技术,将推动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生产方式,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都可以实现本地化。此外,随着企业更加注重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投入,全球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平台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重塑全球供应链发展形态,全面提升供应链效率,推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塑。数字技术改变全

26、球供应链转移方向。随着机器换人的逐步普及,将降低生产制造环节对劳动力成本的敏感度,放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速度。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3 年至 2020 年七年时间里,全球机器人安装量翻了一番。疫情加速了世界各国机器换人的意愿和速度,各国都希望通过利用工业机器人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生产速度。在这种形势下,科技和数字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相比于其他国家,在吸引制造业供应链投资布局方面将具有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相比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不同经济体之间要素禀赋优劣势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这将从根本

27、上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驱使供应链布局向发达经济体或具有数字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倾斜。数字技术催生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供应链贸易格局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催化传统产品功能和传统服务内容的改变,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对供应链贸易格局产生影响。例如,麦肯锡相关研究表明,到 2030 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7%,比 2017 年提高 16 个百分点,这将使汽车零部件的贸易量减少 10%,同时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对相关产业、相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供应链均将产生较大影响。全球供应链模式:从粗放高碳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8、碳中和”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120 个国家提出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随着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新型国际贸易体系和竞争格局的形成,全球供应链将向绿色低碳转型。全球碳排放一致性规范将改变各国比较优势。目前,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都已将高标准的环境保护和碳排放要求纳入具体条款。未来随着巴黎气候协定在国际碳市场机制、透明度报表等方面达成共识,全球层面将形成关于碳排放的一致性规范。这将改变各国比较优势,推动全球供应链发展格局转变。碳中和愿景推动跨国公司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围绕各国碳中和愿景,跨国公司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不仅要求企业自身实现碳中和,而且还从供

29、应链上进行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例如,苹果公司宣布将在 2030 年实现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碳中和。欧莱雅在 2020 年启动了一个新的 10 年可持续发展计划,其中包括 2025 年在全球所有的工厂和机构实现 100% 的净零排放。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跨国企业供应链绿色化转型。“碳关税”征收或将增加绿色贸易和投资壁垒。2021 年 3 月,欧洲议会通过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的原则性决议,2022 年 3 月 15 日,欧盟理事会宣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获得通过,并将按计划向海外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若最终实行,将使欧盟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关税”的地

30、区。在这一趋势下,为保护本国产业,更多发达国家可能会以“公平贸易”为目标,对未达到高标准环保要求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架高贸易和投资门槛,采取包括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等方式,倒逼其它国家达到其环保标准和低碳要求。这将直接影响各国间贸易关系,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全球供应链竞争:从市场化竞争向政治权力角逐转变近年来,各国对供应链控制权的争夺日益激烈,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大,供应链权力竞争已超越全球经济分工合作范畴,呈现出政治化发展趋势。供应链竞争的泛政治化。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部分国家出于政治化目的对全球供应链的干扰不断增强,且呈现持续加剧

31、的发展趋势。同时,技术主导权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全球供应链竞争的重点领域,根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全球趋势预测报告全球趋势 2040竞争更激烈的世界,未来全球将围绕技术核心要素(人才、基础知识、市场)领先地位展开激烈竞争,并且这种竞争将受到地缘政治和更广泛的大国竞争的深刻影响。供应链伙伴关系的集团化。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和区域贸易协定的相继签署,推动全球供应链合作由“全球模式”向“俱乐部模式”转变。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使得以“结盟”重塑更加安全的供应链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选择。当前部分区域自贸协定在内容上呈现排他性发展趋势,将从战略控制、优惠排他、规则溢出三方面对全球供应链产

32、生重大影响,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加速形成,或将进一步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区域集团化供应链体系。跨国公司在中国:12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制造业是中国开放较早的领域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后,主动打开国门,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承接亚洲“四小龙”、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逐步使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当前,尽管全球供应链进入新一轮重构,但决定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核心逻辑并没有改变,跨国公司在

33、中国投资稳中有进,中国仍是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保持稳定近年来,在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收缩的大背景下,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完备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持续吸引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投资,对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球制造业 FDI 流入规模和占比“双降”。近年来,受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等因素影响,跨国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减弱,并且投资趋向无形资产投资、非股权模式投资等“轻资产化”发展模式,导致全球制造业FDI 流入规模和占比呈现“双降”态势。2017-2021 年,全球制造业 FDI 流入规模从 6755.7 亿美元降至 501

34、0.0 亿美元,下降了 25.8%,占全球 FDI 流入规模的比重从 2017 年的 48.5% 高位下降至 2021 年的 30.4%(图 2-1)。占全球FDI流入规模比重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2017201820192020202135%30%25%20%15%10%5%0%100005010465320006448.530006755.777525000400030.4%600050%45%40%700046.4%47.7%43.1%48.5%(亿美元)8000图 2-1 2017-2021 年全球制造业 FDI 流入规模及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

35、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在中国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完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放宽部分行业外商投资股比限制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跨国公司对中国制造业投资势头强劲。2017-2021 年,在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波动式下降的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其中,2020 年受疫情影响,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有所下降,达到 310.0 亿美元,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防控,2021 年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 337.3 亿美元,同比增长 8.8%,比全球制造业 FDI 增速高出 1.1 个百分点。但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行业利用外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 2018 年的 30.5%

36、下降到 2021年 19.4%(图 2-2)。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替代效应。2017 年以来,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持续深化,加之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步伐不断加大,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投向服务领域,对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形成了一定替代效应。二是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随着中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中低端生产环节的外资制造企业退出或转移到服务业领域,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下降。占全行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1720182019202020215%0%10

37、%337.3310.0353.7335.115%411.720%19.4%25%21.5%25.6%25.6%30%30.5%35%(亿美元)450400350300250200150100500图 2-22017-2021 年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投资呈现出从中低加工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拓展,从低技术、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变的趋势。高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超过 1/3。近年来,在中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不断

38、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2017-2021 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 98.9 亿美元增长至 120.6亿美元,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从29.5% 提升到35.8%,提高了6.3 个百分点(图2-3)。其中,2021 年,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制造行业利用外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比 2020 年增长 2 倍和 64.9%。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1720182019202020210%05%2010%4015%10398.9120.66020%133.7137.98

39、030%25%10029.5%35%33.2%12033.5%35.8%40%37.8%(亿美元)140图 2-32017-2021 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及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劳动密集型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利用外资下降。一方面,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等因素影响,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呈现下降趋势。根据 fDi Markets 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两个行业绿地投资项目金额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从 2017 年的 32.0 亿美元和 20.6 亿美元降至 2021 年的 4.9 亿美元和9.8 亿美元。另一方

40、面,受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和去过剩产能等因素影响,金属制品、橡胶、非金属矿物制品、机械及设备等行业 2017-2021 年绿地投资项目累计金额分别比 2012-2016年累计金额下降 82.9 亿美元、36.1 亿美元、29.7 亿美元和 46.5 亿美元(图 2-4)。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和塑料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百万美元)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图 2-42012-2021 年部分行业绿地投资项目金额变化情况数据来源:fDi Markets。(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布局高度集中改革开放

41、后,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资源要素禀赋相对较好,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近年来,在中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部分中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跨国公司在华制造业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2021 年东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 87.9%,比 2017 年提高了 8.9 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分别下降 7.6 和 1.3 个百分点,全国制造业利用外资区域不均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图 2-5)。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20212020201920186.7%5

42、.4%3.5%7.2%7.8%6.7%20179.6%10.3%11.5%14.3%82.4%80.7%79.0%87.9%86.9%100%90%80%70%60%50%40%30%20%10%0%图 2-52017-2021 年各区域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制造业引资大省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稳定器”。从具体省份制造业利用外资情况看,江苏、广东、山东和浙江四省是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较大的省份,四省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合计占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总规模的 60% 以上,在引领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 年以来,四省制造业利用外资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

43、态势,合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 2017 年的 226.5 亿美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247.9 亿美元,占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从 67.6% 上升至 73.5%。其中,2021 年,山东省制造业利用外资呈现强势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增长 73.1%,占全省比重比 2020 年提高 9 个百分点。江苏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亿美元,与 2020 年基本持平,占全省比重为 31.5%,占全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的 27%,实际到资 3000 万美元以上大项目 267 个,同比增长 28.4%。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成倍增长,巴斯夫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埃克森美孚石油化工综合体等投资

44、总额超百亿美元项目加快落地,成功引进苹果、英特尔、思科、通用、空客等一批高端欧美外资项目。浙江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 44.6 亿美元,同比略有下降,但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 20.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 119.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增长 34.4%。中西部部分省份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新增长点。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加快,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拓展了制造业利用外资空间。在中部地区,安徽省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外资企业吸引力不断增强。2021 年,安徽省高技术

45、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8.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3%。截至 2021 年 12 月,共有 89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在安徽省设立了 170 家企业。在西部地区,重庆市和四川省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制造业利用外资高速发展。2021 年,重庆市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6.7亿美元,同比增长 86.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 3.7 亿美元,同比增长 60.7%。四川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较上年同比增长 5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 108.7%,同时,陕西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46、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2021 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54.7亿美元,同比增长 14.8%,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 53.3%。(四)跨国公司投资趋向大型化、一体化在制造业领域,大项目对于引领和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制造业项目呈现大型化、全产业链趋势,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重大外资项目对稳外资支撑作用显著。近年来,外资大项目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新设或增资合同外资 1 亿美元以上大项目数量从 2019 年的 834 个增长到 2021 年的 1177 个,连续三年保持 2 位数增长(图 2-6)。其中,202

47、1 年合同外资 5000 万美元、1 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量分别增长了 26.1% 和 25.5%,广东湛江巴斯夫新型一体化石化基地项目、江苏无锡 SK海力士二工厂项目、南京 LG 新能源电池项目等进展顺利,对保持外资稳步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外资大项目增速外资大项目数量2019202020215%010%20012.50%40015%15.80%60020%80025%25.50%834938100030%12001177(个)图 2-62019-2021 年外资大项目数量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专栏 1重大外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是中德两国

48、合作的重大产业项目,是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该项目于 2018 年 7 月签订协议,2019 年 11 月正式启动,2020 年 5 月30 日首批装置打桩建设。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44.6 亿元,2022 年计划再投资约 100 亿元,首套装置计划将于 2022 年 7 月建成投产,整个一体化基地预计将于 2030年建成。无锡 SK 海力士二工厂项目。SK 海力士是江苏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SK 海力士二工厂项目于 2017 年 10 月签约,总投资 86 亿美元,项目建设期限为 2017专栏 1年到 2026 年。该

49、项目于 2019 年 4 月竣工并投产。SK 海力士二工厂投产以来,技术水平从 20nm 提升到 17nm。在继续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2020 年,SK 海力士与无锡高新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园,围绕 SK 海力士上下游产业链,打造集成电路核心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生态圈。目前,该生态圈已吸引了国际最先进半导体装备公司在锡设立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预计到 2025 年,SK 海力士创新生态圈产业规模有望超过 400 亿元,带动生态圈企业 100 家。南京 LG 新能源电池项目。LG 新能源(南京)是 LG 新能源投资锂电事业在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投资最多的制造基地。项目一工厂已于 201

50、9 年 11 月在南京滨江开发区实现量产,二工厂项目总投资 13 亿美元,建筑面积达 16 万平方米,主要供应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于 2021 年 5 月竣工投产,并带动上下游 6 家相关配套企业投资,形成了以 LG 新能源为核心,围绕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关键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配套产业链。跨国公司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投资踊跃。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投资向研发、智能化制造、下游精深加工等产业链领域拓展,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世界 500 强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公司围绕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加强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在 2020 年 5

51、 月和 2021 年 11 月先后在武汉、西安成立霍盛工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霍尼韦尔智能建筑科技集团运营及研发中心后,2022 年年初,又在天津成立了霍尼韦尔过程控制(中国)运营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致力于围绕“双碳”目标,为客户提供数字化和低碳技术及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公司不断追加在华生产投资和研发投入,2021 年施耐德电气公司数字产业示范园落户北京亦庄,并建成位于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的四大研发中心。同时,在半导体、汽车、化工等领域,跨国公司也围绕产业链创新和发展,积极开展项目投资和研发。如 2020 年 9 月,投资总额为 100 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落户广东惠州,项目采

52、用国内独有的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及先进、环保、成熟的专有生产工艺,主要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端聚烯烃产品,建成后可实现世界级单套装置的最大产能。2022 年 5 月,德国默克集团宣布持续加大在华生物技术、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在生物技术领域,计划在现有投资基础上六年内增加投资约 1 亿欧元,扩建无锡制造基地,大幅提高生物制药一次性技术组件制造、设计及提供相关定制化服务的能力;在半导体领域,在张家港投资建设先进半导体一体化基地。专栏 22022 年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计划投资项目半导体领域德国默克投资建设半导体一体化基地。2022 年 5 月 31 日,德国默克公司与江苏张家港签约,在

53、张家港投资建设先进半导体一体化基地。该基地是默克电子科技“向上进击”中国投资倍增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默克预计于 2025 年前向其电子科技业务新增在华投资至少 10 亿元人民币(约 1.3 亿欧元),新增投资将聚焦芯片制造领域。韩国常宝株式会社高端显示光学膜项目。2022 年 5 月 16 日,韩国常宝株式会社的高端显示光学膜项目签约落户徐州高新区,该项目总投资约 1.6 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约 1400 万美元,用地 100 亩,主要从事高端显示光学膜研发、生产、销售,产品主要应用显示行业。项目计划建设 20 条生产线,将于 2023 年投产,项目落地后 5年可实现销售约 50 亿元人民

54、币。汽车制造领域奥迪在华首座电动汽车工厂项目落地。2022 年 2 月,奥迪在华首座纯电动汽车工厂落地长春,计划于 2024 年底前投产,投产后将生产基于 PPE 平台打造的车型,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宝马持续加大汽车工厂和研发布局。2022 年 3 月,全新宝马 X5 在沈阳大东工厂投产。根据计划,宝马 2022 年还将在沈阳铁西区建成一座全新工厂。同时,宝马还将继续扩大研发布局,包括在南京合资成立软件开发中心等。丰田汽车投资建设丰田安全系统产品工厂。2022 年 4 月 6 日,丰田汽车及其旗下汽车零部件公司丰田合成宣布,将投资逾 80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4 亿元)在广东佛山新建丰田安

55、全系统产品工厂。该工厂的产品涵盖汽车安全气囊、汽车把手及弹出式引擎盖执行器等汽车零部件,将于 2023 年夏季建成投产,主要满足中国华南地区汽车产能扩张所带来的需求增量。采埃孚集团启动在华第四研发中心建设。2022年3月 24 日,一期投资约7亿 元的采埃孚集团在中国的第四家研发中心采埃孚广州技术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面专栏 2积约 1 万平方米,于 2022 年建成,2023 年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将配备多种先进实验室和软、硬件测试环境,同时配备一个可进行高速、动态和自动驾驶场景测试的试车场,为客户提供主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自动驾驶、电驱动系统等技术解决方案。化工制造领域欧莱雅在华设立首

56、家投资有限公司。2022 年 5 月 8 日 欧莱雅和东方美谷集团签约,设立在华首家投资有限公司项目上海美次方投资有限公司,将对在营销、数字、研发、数据、供应链、包装等领域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国美妆行业科技创新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正式启动建设。2022 年 6 月,总投资 420.7 亿元的福建古雷 150 万吨 / 年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联合体项目(中沙古雷乙烯项目)正式签约,并将加速进入开工建设实施阶段。该项目由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福建能化集团和漳州九龙江集团按 51%:25%:24% 股比合资建设,将在古雷石化基地投资建设并运营一座世界级大型石化联合体,建设一套年产

57、150 万吨乙烯装置,同时配套建设一系列下游生产装置,采用多项全球先进技术,多项专利技术为国内首次采用,填补国内空白。(五)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效益持续向好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情况看,无论是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财务指标,还是营收利润率、人均营业收入等经营效益指标,均好于内资企业,并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增长”。尽管受疫情影响,外资工业企业在华经营状况持续向好。2019-2021 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从 23.5 万亿元增长到 28.9 万亿元,利润总额也从 1.5 万亿元增长到 2.3 万亿元。其中,2021 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

58、润总额分别比 2020 年增长 14.8% 和 21.1%,增速比 2020 年分别提高13.9 个和 14.1 个百分点(图 2-7)。中国美国商会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发布的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仍有亿元近六成受访企业表示 2021 年在中国实现盈利或利润丰厚。中国德国商会联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 2021 丨 2022报告也显示,2021 年,近六成在华德企实现业务增长。营业收入利润总额202120202019022845.518234.11558020000015000010000050000241779.423

59、4664.4250000287986.2(亿元)350000300000图 2-72019-2021 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明显高于内资企业。从营收利润率指标来看,2019-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快速增长,从 6.64% 增长到 7.93%,并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营收利润率(图 2-8),表明外资工业企业盈利水平高于内资企业。从人均营业收入指标来看,2019-2021 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从 138.4 万元 / 人增长到 175.3 万元 / 人,增长了 26.7%。其中,20

60、21 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高出 3.3 万元 / 人。201920202021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6.08%5.86%6.81%6.64%7.93%7.54%9%8%7%6%5%4%3%2%1%0%图 2-82019-2021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信心持续增强近年来,关于跨国公司撤资和转移的信息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外资撤离”的讨论。但从中国利用外资实际情况和不同机构对在华外资企业投资调查显示,部分外资企业停止中国相关业务,主要是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