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9科学探究的“理”和学生活动的“趣”_第1页
专题学习9科学探究的“理”和学生活动的“趣”_第2页
专题学习9科学探究的“理”和学生活动的“趣”_第3页
专题学习9科学探究的“理”和学生活动的“趣”_第4页
专题学习9科学探究的“理”和学生活动的“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学习9 科学探究的“理”和学生活动的“趣” 【主题内涵】 学会探究和提高证据意识在科学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价值。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在于获取资料的真实性,因而,科学活动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儿童情趣的科学活动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的欲望,从而饶有兴致地参与科学学习的整个活动之中。但是,情趣性的活动往往不具有一定的理性,在课堂中往往表现为活动有余,思维不足;而理性的探究活动不一定具有情趣性,在课堂中往往表现为秩序有余,激情不足。因而一些老师在实践中因顾此失彼而困惑。从心理学角度看,生动、自然、贴切的情境可以引起孩子认知对象的认同感,给教学内

2、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孩子们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从课程观的演变过程看,如果片面强调科学观察的“理”,就会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以知识为中心”课程的弊端中去;如果片面强调学生活动的“趣”,又会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的弊端中去。作到“理”与“趣”的和谐统一,形成“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的教学,是我们当前要努力的方向。【案例描述与评析】 一、在理与趣之间寻找平衡下面的案例是L老师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叶子(第二课时)教学中的三次不同设计的教学现场,可谓“一波三折”。第一折:相对理性,重在观察片断1: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观察研究这些叶子的

3、颜色、形状、大小。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你该怎么回答?生:我会说是绿色的。生:我觉得大部分是绿色的,但也有红色、黄色的。生:我认为长在树上的叶子大部分是绿色的,但落叶是枯黄色的。师:说得不错,那你们看看,你的叶子有哪些颜色?生:有绿色、红色。生:有绿色带黄的、棕黄的。师:都是这些颜色吗?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绿色的叶子,它们绿得一样吗?生:不一样,有的颜色深一些,有的颜色浅一些。师:是呀!就算是长在同一棵树上,叶子的颜色也有不一样的。谁会按颜色变化给树叶排列顺序。(学生纷纷给树叶排好顺序,出现争议现象,有的说这片颜色深,有的说这片颜色浅,教室议论声四起)期望在学生已有经验中对叶子的颜色认识的

4、基础上,然后通过实物的再观察,学生能意识到光有经验是不够的,在“继续研究”中,真正的有目的的观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学生显然不是这样想的,几片叶子并没能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片断2:师:在你所有的这些叶子中,最大的是哪片,最小的是哪片?生:最大的是这片,最小的是这片。(高举叶子)生:我的叶子比他这片还小。(高举叶子)生:我这片叶子最大。(高举叶子)师:谁知道,最大片的比最小片的大多少?怎么比?生:用尺子量。(师指导学生用尺子量出叶子的长度和宽度)师:还有一种方法我们可以精确地知道叶子的大小,那就是数方格法,把两片叶子分别描画在方格纸上,然后数一数每片占了多少格,也可以比出大小来。(师边说边演示

5、)师:那打开作业本,把这两片叶子分别描画在方格上,并数数占了多少格。生:我这片叶子太大,格子画不下。师:换张小的。(由于学生的叶子大小不一样,故数格子的速度也不一样,再次造成速度上的不平衡,教室里出现数好的学生在玩,个别学生还未画好。)给叶子比大小是学生的事,他们脑中可能有自己的方法,至于“大多少”,学生可能没想到,当然也提不出来。因而更想不出“怎么比”的精确方法了。数格子的方法可谓“精确”,但比较枯燥。数数的方法、叶子的大小都将决定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什么设计如此理性的课学生却难以投入呢?第二折:强调活动,重在激情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请你们当回体育老师。生(“哇”地议论开来,好奇极了)

6、:体育老师,怎么当呀?师:给你的叶子排排队,让它们听从你的安排(板题:我给叶子排排队)。怎样当体育老师呢?很简单,给你的叶子排排队,然后说出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即可。 “我给叶子排排队”是一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是学生的具体观察欠指导,活动的指向性不明确,造成教学混乱。生:(捧了一大堆叶子高兴地上台,师帮忙撕透明胶,生将叶子一片片贴在黑板上,底下的学生闹哄哄)我是按叶子的长短来排的,长的排在最前面,排到最后是最短的。师:(数了数叶子,共九片)把你的叶子都贴上来了?生:嗯。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齐声)没有师:很好,谁愿意再上来介绍你的排法。生:我是按叶子的

7、胖瘦来排的(该生共带了11片叶子,其中撕贴叶子共用了2分钟)由于教师缺乏对叶子数量的规定,结果造成了排叶的时间长,教师难以控制底下学生的纪律,学生介绍完叶子后,又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撕叶子,课堂密度不大,一节课只介绍了56种排法,就匆匆收场。第三折:合适情境,趣中有理片断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请你们当回体育老师。生(“哇”地议论开来,好奇极了):体育老师,怎么当呀?师:给你的叶子排排队,让它们听从你的安排(板题:我给叶子排排队)。请听清要求:1、 每人选择36片叶子,按一定顺序在白纸上用胶布粘好,上台展示时,要向大家介绍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并做好同学向你提问的准备。(学生开始进行给叶子排

8、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我给叶子排排队”是一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而其中按“一定顺序”,这里有学生的意愿,也含有教师的任务指定,是活动的理性要求;每人选择3-6片叶子,意在控制活动时间和操作。片断2:师:谁愿意上来介绍自己的排法!欢迎这名女“体育老师”上台!生(把带来的叶子贴在黑板下端,面向全体同学):我是按大到小来排的,第一片最大,这片是最小的。(停顿,眼望同学,等待同学的提问)师:有意见吗?生(齐声):没有。师:也是这种排法的同学请举手。(约6名学生举手)师:很好。第一位体育老师光荣完成任务,你的这片叶子借我一下好吗?(把一片心形叶贴在黑板右上角)还有谁愿意上台展示?师:不错,还有别的排法

9、吗?生:我是从高到矮排的。师(拿起一片叶子比划):高是指叶子的长,矮是指叶的短。(板:按长短排)生:我是从瘦到胖排的。师:(选择一片带形、针形叶贴在黑板上,解释)这里的胖瘦是指叶子的宽窄。(板:按宽窄排)生:我有疑问,如果这两片叶子一片细而长,一片粗而短,那么是哪一片大呢?师:问得好,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生:可以拿一片大叶子与第一片比一下,再与第二片比一下,看谁占得地方多,谁就大一些。生:有意见,这样比跟两片叶子重叠比一样,还是比不出大小。生:可以拿几片相同的小叶子,放在第一片叶子上,看需要铺满几片,再看第2片叶子需要几片小叶子才能铺满,这样就能比较出大小了。生:我反对,比如这片叶子边能完整

10、地占了5片小叶子,其余的有的只占一点小叶子,有的占得多一点,根本不能精确地知道多多少还是少多少。生:那也可以用书上那种数方格的方法了。(个别学生连忙翻书看)师:书上第11页有一个数方格的方法,我们看看,(学生翻书,看课文内容)会用这种方法吗?有问题,请举手。生(高高举手):叶子旁边的格子怎么数?生:可以统计一下,2个或3个合并成一个格子数。生:我还有补充,刚才比叶子大小时,可以把两片叶子相重叠,重叠的地方都记上记号,然后把多余的地方用剪刀剪下来再重叠,再把重叠的地方作上记号,把多余的用剪刀剪下来,到最后就能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比较方便,不用画格子数格子。因为在平时我们不可能随时带一本有格子的本

11、子。由大到小、由长到短、由宽到窄学生按“一定顺序”排列着,观赏着,比较着,他们根据一定的标准互相提问、争论,原来比较大小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数格子是一种精确的方法,他们在争论中认同了,并尝试着做,使研究活动向纵深发展,同时养成学生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平等交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片断3:生:我是按叶片的厚薄来排的。师:叶片的厚薄?你是怎么区分的?生:(捏叶子)我是用手捏一捏的。(师板:按厚薄排,并向学生借了一片掌形叶,贴在黑板右上角。)生:我是按叶子味道的浓到淡来排的。(师板:按味道排。)师:好呀,不仅用眼睛观察,连鼻子也用上了,你们有没有想到这种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试

12、试用鼻子来给你们的叶子排排队。(生试排。)生:我是按叶子从新鲜到不新鲜的排法来的。第一片叶子水分最多最绿到最后这片叶子是干枯的。师:哦,是新鲜到枯萎。(板:按新鲜程度排)也是一种新鲜的排法。生:我是按叶子颜色绿的深浅来排的,第一片最绿,第二片有些绿,到最后一片是黄色的。(师板:按颜色深浅排,并向学生借了片卵形叶贴在黑板右上角)按厚薄、按味道、按新鲜程度、按颜色深浅这是多么有创意,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状态时,他们将焕发出智慧,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不过,教师如果捕捉学生的有价值的思维亮点,如“你能从颜色深浅的比较中知道什么”等等,引导活动向纵深发展,活动的内涵将更加完善。师:各位体育老师辛苦

13、了,叶子队伍的排法到此结束,排得很不错,我为你们的精彩排法喝彩。(师鼓掌)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刚才我向个别同学借的叶子。(指黑板右上方的叶子)这些叶子的形状各有特色,你能在自己的叶子中找出几片与这些形状相似的叶子吗?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叶子的形状说一说。学生纷纷找叶子,有的找到了,高兴地叫起来。生:我觉得第一片叶子(心形)圆圆的、尖尖的,像一颗爱心。生:我介绍第3片叶子(针形),这片叶子细细的,长长的,开头比较粗,到最后变尖了,它的形状像把剑。生:我也选择第3片叶子,我觉得它的形状跟火柴棒挺像的。生:我介绍第4片叶子(掌形),它有五个角,每个角都尖尖的,像三角形,叶子的边缘还有牙齿,它的形状像五角

14、星,就叫五角星形吧!生:不对,这个形状叫掌形,我在书上看见过。生:我介绍第5片叶子(卵形) ,它上下大小圆圆的,又有点椭圆,像古代美女拿的扇子。生:也可以叫圆形,因为它很圆。师:介绍得不错,都可以当解说员了。刚才还有同学给叶子的形状取了名,真好。这些叶形在平时经常见到,植物学家根据它们外形特点取了学名,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常见的叶形的名称。(师板:心形、带形、针形、掌形、卵形生逐一读过去)有趣的排队活动结束了,可老师向小朋友“借来”的叶子却“暗藏玄机”找到一片与黑板上的“参照叶”形状相似的叶子,描述它像什么,学生的兴趣再一次被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一次“飞起来”,描述生动,教师不失时机地点出植物学

15、上的叶子形状,适时给予学生指导。趣中有理,理中有趣。 从老师执教的各种各样的叶子的一波三折中,可以看出教师自发探索了三种不同的课程观演变的经历。第一次教学,教师规规矩矩地指导学生观察叶子的颜色,再比较大小,最后描述叶形,整个过程虽然很有理性,只因太枯燥学生无法卷入学习。究其原因,教师从教材出发,着眼于知识的结构,与学生的认识特点相脱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需要。这次教学的失败,也正是学生对“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的拒绝。科学知识的掌握对人的培养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仅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认知的发展与智力的优异上,忽略了学问以外的因素,并不能解决完整地培养人的问题。第二次教学时,虽然改变了教学

16、方法,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活动“我给叶子排排队”,但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虽然学习兴趣很高,但教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没能如愿。完全“以儿童为中心”,活动将游离于教学之外。在第三次教学时,教师同样以“我给叶子排排队”为情景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叶子,但提出了“当好体育老师”的要求,并通过学生对“队列”的观赏比较,让学生提问、争论,促使研究活动向纵深发展,可谓理趣有度。这可能是一种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在科学教学中的巧用。综观上述L老师的一波三折,不难发现,当科学探究的“理”与学习活动的“趣”有机结合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第2、3次教学时,请学生当回体育老师,板出了“我给叶子排排队”这个任务,活泼而富

17、有童趣,同时任务明确,显示了一个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在此任务中,“我”充满了主人翁精神,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但光有任务不行,还得为学生观察搭建一个合适的舞台:叶子的多少、如何展示与教学时间比、与学生操作性都有关系,这正是第二次教学和第三次教学的区别所在。这样看来,一个良好的情境既要具备情趣性、连贯性、任务性,还得为任务顺利实施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 看来,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探究,在理与趣之间寻找平衡,科学课堂将是儿童充满情趣的、科学的工作室。二、材料的结构与情趣性的统一案例:观察更多物体是沉还是浮 师:(提供泡沫块、橡皮擦、西红柿、铁螺帽、大头针、纽扣、蜡烛七样物品)我们

18、先来猜猜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开始活动,3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师:请同学来汇报一下猜测的结果,并说明为什么。生:西红柿是沉的,因为它很重;蜡烛是沉的,因为蜡烛很大;橡皮擦沉,因为有重量;铁螺帽沉的,因为它很重;泡沫浮的,很轻;纽扣浮的,也很轻;大头针浮的,又细又小又轻。师:大家都同意吗?生:我觉得大头针是沉的,因为大头针是铁做的;生:我觉得蜡烛是浮的,因为面积很大;生:橡皮擦是浮的,因为很轻;生:纽扣应该沉,虽然小还是有点点重;师:大家把材料放到水中试一试,观察一下结果如何?(生动手实验)师:你们都猜对了吗?生:没有。师:哪些没猜对?生:西红柿是浮的;生:大头针是沉的;生:蜡烛是浮的;

19、生:橡皮擦是沉的;生:纽扣是沉的;师:起先你们认为沉浮和轻重、大小有关,现在你怎么看?生:和轻重有关系,因为铁螺帽虽然很小,可是它很重所以会沉;生:我认为和大小有关,因为西红柿虽然重但是很大,所以会浮;生:大头针虽然没有西红柿重,但很小,所以沉了;生:我认为和轻重大小都有关系,西红柿很大浮,大头针很小沉,泡沫轻的浮,橡皮擦重的沉。生:我认为和大小没关系,因为泡沫不管大小都会浮,因为很轻,所以只和轻重有关。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与浮”中,老师精心地准备了有结构又有情趣的材料,利用材料创设情景,材料展现的现象与学生原先的猜测产生了矛盾,学生的认知也在矛盾中经历否定再否定的发展,这里的材料有以下几个特

20、点:1、选择会“猜错”的材料。在泡沫块、橡皮擦、西红柿、铁螺帽、大头针、纽扣、蜡烛等材料中,除了泡沫和铁螺帽学生的意见比较统一之外,其他的材料,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都有可能猜错,或者会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学生猜错了,说明他们原有的认知跟事实之间有矛盾,矛盾越激烈,越能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泡沫是大的,浮,铁螺帽小,沉。西红柿是重的,却浮了,大头针是轻的,却沉了。在矛盾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精细,认知会不断深入。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泡沫块、橡皮擦、西红柿、铁螺帽、大头针、纽扣、蜡烛等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其中每个材料都将赋予它的意义:泡沫、西红柿、蜡烛是“大”材料的代表,但有的会沉,有的却浮;

21、大头针、铁螺帽、橡皮擦、纽扣都是“小”的代表,却也未见都是沉。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西红柿、蜡烛、铁螺帽都是“重”的,开始有的沉有的浮只要教师的精心处理,这些材料就变成了“结构化”的学习材料。也见过一位老师上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探究,学生把铅笔盒里的东西都倒到水里,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但由于材料缺乏结构,学生的实际收获并不大。我们要求科学课中材料的选择要具有结构性与情趣性,结构性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理”,情趣性体现学生活动的“趣”。材料的结构性与情趣性同样要和谐统一,真正让材料引发经历。三、良好的导入必不可缺比较水的多少课堂教学导入三例:导入一:师:“同学们,我的学生和我关系非常好,

22、听说我来昆明这里给大家讲课,怕我在路上渴了,就给我准备了三瓶水。但他们给我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必须比较出这三瓶水的多少才能喝。所以到现在,我还渴着呢!你们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生:“能!”(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边板书:比较水的多少!一边讲:“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导入二: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生:听过。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听一段有关孔融的故事,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放录音故事孔融让梨)师:如果你是孔融,那么你会怎么办呢?生:我会把最大的一瓶给爷爷,中间的一瓶给爸爸,最小的一瓶留给自己。生:我会把中间的一瓶给爷爷,因为它里面装的水最多。师:听了大家的

23、发言后,老师觉得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和孔融一样,是个懂事的孩子,喜欢把最好、最多的东西让给别人。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咱们实验桌上的三瓶水,哪一瓶水最多呢?(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导入三:分组活动:(1)、拿出1号瓶和2号瓶仔细观察。 哪个瓶子的水多?哪个瓶子的水少?为什么? (2)、归纳:瓶子相同,水位高的多。-板书(3)、 拿出2号瓶和3号瓶,再比较一下?哪个多?哪个少?为什么?(4)、归纳:水位相同,瓶子大的多。-板书(5)、比较3号瓶和4号瓶,这两个瓶中中的水谁多?谁少? (6)、归纳:瓶子不同,水位不同,谁多呢?-板书以上三种不同的导入要注意情景的创设。情景中心论课程的观点是:

24、学校应该关心学生走向社会时世界将要遇到的情况,并据此来培训青少年,使他们善于适应成为成人时将要遇到的情景。从适应和改造“未来情景”出发,在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学习。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大家比较习惯创设象比较水的多少导入一、导入二之类的生活情景,从教师创编的事件或用原有的故事延伸开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明白探究的意义。但情景除了象这类的生活情景之外,还有一类称之为问题情景。如导入三,虽然没有故事情节,但通过教师精心准备的一组有结构的材料的先后展示,辅以教师的提问引导,同样引起学生心理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郁波老师曾概括情景的作用有:(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

25、是科学问题的催化剂;(3)、是科学假设的催化剂;(4)、是整个课堂教学联系的链条;(5)、有利于孩子们明白探究的意义。需要强调的是科学教学中情景的创设一要注意不要太多太杂,有的老师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创设情景,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快速地转换,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二要注意情景的前后连贯。一堂课应该有一个大的情景,一个大的情景可以有几个小情景组成,小情景之间应该有密切的联系。各种各样的叶子的第三种教法中,学生当体育老师给叶子排排队就是一个大的情景。而有的课,老师很注意在导入时创设情景,但这个情景又只局限于导入,与后面的教学毫不相关,缺乏连贯。 【问题讨论】1、科学观察是一种极

26、富理性的科学研究活动,而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科学教学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活动来支撑,我们如何处理科学观察的“理”和学生活动的“趣”的关系?2、教师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3、一位老师在上观察水的课时,安排观察描述水、观察方糖在水中的变化、观察浸在水中纸巾的变化、水的表面张力(给一枚硬币上滴水、已被水能放多少枚曲别针的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可谓活动精彩纷呈,学生兴致很高。但细细品味,总觉得不是味道。请分析个中原因。【资料链接】一、问题驱动情景创设的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科学学科的特点,

27、利用各种途经,有效地创设“问题驱动情景”,为问题的驱动打下铺垫,为课堂探究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一般来说,问题情景的创设有以下几种典型的途经:1、实验引发问题情景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情景。例如:我在讲解:“熔化和凝固”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假如给石蜡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开始熔化。然后,教师演示,证明该猜测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有一种物质叫硫代硫酸钠,我们给它加热会怎么样呢?很多学生也会回答开始熔化,然后教师做同样的演示,发现它没有象石蜡一样马上熔化,而是先要升高到一定温度才开始熔化。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索的欲望,想了解两者的区别,从而引发了问题驱动的情景。2、图画再现问题情景随着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许多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直接引发的问题情景,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图画再现问题情景。例如,在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内容时,可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美丽画面,展现问题情景,学生会根据展示的画面,提出很多问题假设,如:花的颜色,花的气味,花的形状等等。3、语言描述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的语言描述引导创设问题情景,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自己探究。例如:在复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