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2018_第1页
现代自然地理2018_第2页
现代自然地理2018_第3页
现代自然地理2018_第4页
现代自然地理20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 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的科学。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学科体系。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乍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 分异规律。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

2、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 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地理环境:是环绕人类社会,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任何生物的生存都有赖于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又受它们的改造,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密不可分。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 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 岩石圈、水圈

3、、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 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 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的冲击和 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

4、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 互相联系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综合体(natural complex )又称自然地理综合体或地理综合体。指地球表面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包括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各级单位。又称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综合体是由低级单位逐级合并,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也逐级扩大。地球系统广义地说是指整个地球及其携带的一切物质形态,包括固体地球、地球表层和

5、地球空间三部分.狭义地说,地球系统一般是指由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生物圈等组成的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顶,下至莫霍面。通常称的地球系统,包括整个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球表层三部分组成 .地球表层系统 (the earth surface system )是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和人类圈所构成的 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是人类圈与地球相互作用的复合物质系统,是地球圈层结构中 的特定部分,与周围的地球圈层其他部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关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次级巨系统。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6、。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地带性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简称为地带性)的具体成因是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 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变化。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 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 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 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

7、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垂直带性即垂直地带性。通常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的规律性。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降水和湿度在一定限度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从而形成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带。受其影响,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出现相应的变化。几 乎每个山区都有垂直分带现象。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去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线,确定各自然区域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

8、统 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土地利用是指对土地的使用状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 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的覆盖状态。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各种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土地利用是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又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诊断层一一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包括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

9、诊断特性。.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域分异的三维地带性从三维地带性观点出发,高原边缘的垂直自然带与毗邻的水平地带有密切的联系,而在高原内部, 垂直自然带基带或优势垂直分带在高原上连接展布,反映出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异,反过来又制约着其上垂直地带自然带的特点。这样,青藏高原上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异和自然带的垂直变化相互结合,是三维地带性原则在广袤的高原基础上的发展, 显示出自然地域分一的度塔形,是一般范围狭小的高原山地所不能比拟的。作为纬向地带性的主要分异因素的太阳辐射在高原范围内仍显示它的重要性,表现在温度从南到北递减,垂直自然分带界限的海拔高程也沿同一方向降低,但是高原上辐射平衡和温度等项要素以高原西北部为

10、中心的环状和同心弧状的分布态势,则更大程度上地势结构和海拔等因素的作用,与一般的纬向地带性有区别。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和高原的地势格局的制约,形成了温度、水分条件地域组合的不同,呈现从东南暖热湿润想西北寒冷干旱底边的趋势。 在自然景观上表现为山地森林 -高山草甸-山地、高山草原-山地、高山荒漠的带状更迭,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 分异特点。与我国的温带相应自然地带相比较,它们在水分状况特点上相似,而以温度偏低表现高原本身的特点。如每完整的区域,不存在独立于区域外而又 更着重考虑区域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区域.区划研究与类型研究的差别与联系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区域等级系统,只涉及各个具体区域单位之间的从属关系。

11、个一级区中包括若干数量的二级区。每个区划单位原则上都必须是个空间上连续、从属于该区域的个体。因此,区划时除考虑整个区域的形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外, 历史发展的共同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划分还存在另一种等级系统一一即按各自然地理环境属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归并或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等级类型。在每一种类型中其属性上都彼此相似,而在区域分布上则彼此分离。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这种分类系统通常称为类型研究。它与土壤分类、植被分类等研究的方法相类似。.区划和类型两种划分这两种研究方法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自然地理环境的类型单位是对其属性抽象概括的结果,同一类的自然地理环境单位其属性都相类似,不同类的都相异。.类型单位的

12、等级愈高,其共同的属性越少,即相似性愈简单。而区划单位的等级愈高,则各个区域的结构愈复杂,个性愈突出。.每个区划单位在空间上都是一个完整的区域;而每种类型单位在空间上则由一些分散的区域单元表现出来。但每个区划单位都是由一些相关的类型单位组合而成的一个区域整体。而每种类型单位也常集中地分布于一定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一般来说,每一级的区划单位都可进行类型研究。例如地表各个自然地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而每一级的类型单位也可以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区划单元.谈谈土壤系统分类和发生学分类的观点(1)发生学的基本观点: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

13、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结合成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2)诊断学分类原则;分类依据的指标是可直接感知和定量测量的土壤属性,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基本方法:(一)土壤特性的选取依据(发生性、独立性、区分性、可量化)(二)土壤特性的定量及划界(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设定(四)检索表(3)两者评价A、发生学分类:贯彻发生学原则,各级分类单元特别是高级的分类单元,按土壤的发生演变规律来划分, 采用演绎法, 逐级细分, 关系清楚明确,侧重成土因素尤其是生物气候因素,对土壤本身属性的注意不够。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的作用结果,导致非地带性土壤有从属于地带性土壤的偏向,造成土

14、壤带和自然带混同。定量划程度不高,处于定性描述或半定量阶段,中心与边界土壤:侧重研究中心地带的典型土壤类型, 对过渡带土壤类型注意不够。对耕作土虽有所注意,但主要还是放在自然土壤上。 命名:土壤命名采用连续命名法,冗长而不变应用,但可反映各分类单元间的关系及特点。 不能充分反映土壤的不同发育阶段; 且以景观分类、 区划替代土壤分类。发生学分类制由于过分强调地带性的成土条件和过程,考虑土壤属性也仅停留在土壤类型的中心概念上,分类单元的划分缺乏定量属性指标,未能客观反映土壤发育和性状的差异,这给认识土壤分布、进行土壤资源评价和指导农业生产带来困难。B、诊断学分类:分类原则:以土壤本身属性进行分类,

15、但仍试图建立在土壤发生学基础 上,选择能反映土壤发生特点和在土壤利用上有意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类的依据。但未能完全贯穿发生学的原则。定量化程度:指标具体, 可以观察和量测,基层单元土系的分类指标统一,便于定量分类,但指标过于繁琐分散,在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具体含义和划分上还存在混淆不清和有争议的地方。中心概念与边界土壤:采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规定了各种土壤类型界限的划分标准,但分类时要把各个类别分开而不重合,要花很多时间寻边界。有些高级分类单元概括过广,系不反映与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的表土层变化,入戏直接爱你也缺乏必要的联系。不重视耕作土壤。(1)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侧重于以土壤本身属性进行分类,分

16、类指标具体,可以观察和量测,使于定量分类。(2)美国的土壤分类,主要采用归纳法,即用大量的系归纳而成,系的分类指标统一,不因土壤分类系统的变化而变化。(3)采用拼音命名,简单明了,可以顾名思义。.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分类的基本原则(1)发生学原则。土壤分类必须坚持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结合作为土壤发生分类的基本依据,并以土壤属性 为基础。(2)统一性原则。在土壤分类中,必须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具体分析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力求揭示自然土壤与耕种土壤在发生上的联系及其演变规律。(3)生产性原则。1.2分类单元及其划分原则 共7级(1) 土纲:根

17、据土类间发生和属性的共性加以概括,共 12个土纲(2)亚纲:土纲内按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的差异划分,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常用来划分亚纲。(3) 土类:分类的基本单元地带性土类与生物气候条件相吻合,非地带性土类可由特殊母质,水文地质条件形成。(4)亚类:同一土类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土壤间的过渡。土属:承上启下,地方性因素。土种:基层分类单元,发育在相同母质,有相似的发育程度和剖面层次排列。(7)变种:土种范围内的续分。土壤命名分段命名法。土纲、土类、土属、土种单独命名,其余则加形容词。铁铝土(土纲),湿润铁铝土(亚纲),红壤(土类),黄红壤(亚类),酸性岩红壤(土属),乌泥田(土种)。 2.中

18、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科院南土所联合17个科研单位、高校合作,从 1984年开始,先后提出1.2.3稿,于1991年正式出版了中国土 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o 1995年又出版了修订方案。2001年出版了第三版。(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总结已有资料基础上,经过四次修改,拟订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就诊断层而言,36.4%直接引用美国系统分类的,27.2%是引进概念加以修订补充的,而有36.4%是新提出的。在诊断特性中,则分别为 31.0%、32.8%和36.2%。(2)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首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吸取国

19、际经验尽可能采用国际上已经成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如果是新创的,也依据同样的原则和方法来划分;其次,土壤分类的各级单元的划分,亦按土壤系统分类谱系式分类的方法来划分,高级单元基本上可与世界上的ST制、FAQ/ Unesco图例单元和 WRB对应。(3)充分注意我国特色人为活动深刻热带亚热带土壤广泛西北内陆干旱性4青藏高原的独特性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一、地理位置和疆域陆地面积960万kni,居世界第三位,海陆疆界达 40000km,陆界22000km,海域大陆岸线18000km,岛屿岸线14000km o古丝绸之路、现欧亚大陆桥贯通中国和欧洲。二、地形地貌1、概况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

20、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地形的主要特征是:(1)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 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 保证。2、分述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

21、部分,一般深度 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三、河流水系1、概述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内外流区域兼备。总的来说,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多为内陆 咸水湖。2、河流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 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长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

22、东流,干流先后流经11个省、自 TOC o 1-5 h z 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 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流经中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华北

23、平原,以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珠江: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部。珠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入南海,全长2210公里,流域在中国境内 44.25万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与东江基本上都在广东境内,三江 水系在珠江三角洲汇集,形成纵横交错、港汉纷杂的网状水系。京杭运河:中国除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运河,其中有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 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1801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从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

24、史,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曾起过重大的作用,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同时,运河还发挥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作用。在“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长江水源北上的输水渠道。3、湖泊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 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四、气象水文气候条件的优势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

25、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 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 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五、水资源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 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

26、、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 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 的上游。六、土地资源1、绝对数量大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2、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七、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 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 23

27、.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 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 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 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动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 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

28、世界同类动物的 13.5%、11.3%和7.3%。 八、矿产资源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 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鸨、锦、稀土、铝、钗和钛 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 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 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一桂中,利于大规模开采

29、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人地关系属于人与 自然关系的范畴。作为地理学的人地关系,“人” 是指社会性的人,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 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 是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也是指在 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 经济、文化环境等。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是积极主动的方面 。因而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作用,主动地调整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人地之间的协调发展,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1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人地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并随

30、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由于对自然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从而又制约了人类社会的良好发展。要解决人地之间对立的矛盾,关键在于克人类发展需要的主观性、盲目性,为此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真探讨人类应以怎样的方式、方向和速率索取和归还自然的物质与能量,通过生产实践来认识自然规律,主动地协调 “人地关系”,引导自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既能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又能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2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问题过去是,今后仍是制约各类环境问题发展趋势的关键,完全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人口

31、的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 ,还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一方面可充分发挥人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潜在的生产力水平,增强人类保护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克服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改造利用自然的盲目性,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41做好生态规划工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生态规划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对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规划,以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搞好国土整治

32、,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同时,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还必须与城市化、工业化相适应,与矿产资源及其他地面资源的开发相协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51加强环境立法,使环境建设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在人类协调人地关系的过程中,受人类价值观的影响,往往是经济利益大于一切,盲目地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人地关系的严重失调,制约了人类未来的发展 。要解决人地矛盾,除了通过人类自觉的行动之外,还要通过立法来约束人类的不良行为,调整人地之间的关系。在执法过程中,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禁止一切不利于人地关系协调发 展的行径,使环境建设走上法

33、治化的轨道,这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手段61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提高生态意识环境保护工作有赖于公众的积极参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文化程度低,生态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保护常常让位于经济发展,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对广大民众,要进行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普及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生态保护与他们实际利益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水平 ,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在人地关系的协调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政府应为公众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这是中国人地矛盾解决的重要途径。形成原因:可以明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 以南,青藏高原东部

34、边缘以东地区。地貌: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海拔:平均1000m以下,东部大多在500mm以下。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季59月,年降水量大于400mm。植被:森林、森林草原。物种繁多。土壤:土壤淋溶作用强。河流:主要为外流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海河等雨水补给。人类活动:广泛、深刻,天然植被已不存在,栽种植物分布广泛。东部季风区 在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地区,背靠内陆高原,面 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风 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地区寒冷干燥,风向与降水均随季

35、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这是 中国的东部季风区。本区包括地形上属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5%。本区的湿润程度较高, 特别是东南部湿润程度更高,河流均为外流河。中国主要的大河:长江、 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海河等,大多自西向东,由本区入海。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溶蚀等作用。地势很少有超过2000米以上的高山,没有冰川和 雪线。在沿海沉降地带,因河流所夹泥沙的堆积作用,形成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等平原,一些没入海中的山岭,露出海面的部分,则成为分布于沿海的众多岛屿。本区内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主要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由北而南,气候逐渐变暖。由北起大兴安岭北端的寒温带,向南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其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幅员最广。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也有一部分温带草 原。但因本区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人口稠密,除东北山地、横断山区、台湾东部山地尚保留有较大片原始森林,黑龙江省北部尚有一些未开垦的 荒原外,绝大部分可耕地均已开垦为农田。平原地区村落和城镇广布,原来的自然面貌已大大改观。 秦岭是东部季风区南方与北方 的分界线本区的秦岭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