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移动通信概述_第1页
1移动通信概述_第2页
1移动通信概述_第3页
1移动通信概述_第4页
1移动通信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移动通信概述教学内容: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移动通信的分类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组成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方向重点难点:如何理解移动通信的特点,由于移动环境的特殊性,所以移动通信相应的有许多特别的要求和主要技术(如调制,多址方式,信道研究,抗干扰,组网技术等),在此只需理解移动通信的特点,至于因此提出的其他的问题待后面相关章节讲解。了解移动通信的分类,对移动通信的不同系统有所了解。简单了解蜂窝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形成移动网络的基本部分概念了解移动通信发展到数字系统后的两大制式,了解中国的移动网络情况和运营商。1.1移动通信的概念和特点什么是移动通信?(动中通)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

2、少有一方在移动(或暂时静止)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包括:1.移动台(汽车、火车、飞机、船舰等移动体上)与固定台之间通信。移动台与移动台之间通信终端的移动性(手持机、车载台)个人的移动性(SIM卡方式支持的业务)业务的移动性(200业务等)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有什么不同?移动通信的特点:需要理解电波传播环境复杂强干扰条件下工作多普勒频移频率资源紧张网络技术复杂电波传播环境复杂衰落现象:接受信号的强度和相位随时间、地点不断变化,这就是衰落现象。它将严重影响通信质量。多径效应阴影效应多径效应: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的电波传播因受到高大建筑物的反射、绕射以及电离层的散射,会造成移动台所收到的信号是从

3、多路径来的电波的叠加,这种现象被称为多径效应。多径衰落现象信号从多条途径到达接受点,而且移动台经常处于运动状态中,因而使接收信号的强度和相位随时间、地点而不断变化。也称快衰落。(怎么效果一会好一会差)阴影效应在电波传播路径上受到建筑物及山丘等的阻挡所产生的信号强度变化。也称慢衰落。(怎么没信号了?)强干扰条件下工作(喂!喂!听不见啊!)(1)进入强干扰区(2)移动通信系统自身的干扰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多址干扰以及远近效应(近基站强信号压制远基站弱信号现象)(3)不同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干扰多普勒效应当移动台的运动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导致接收信号的载波频率随着移动台的运动速度而改变,产

4、生不同的频移,叫做多普勒效应。频率资源紧张(怎么现在手机老是打不出去呢?)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用户的增多使频道拥挤。网络技术复杂由于移动信号是无线传输的,且用户经常移动,无法与基站保持固定联系,因此移动通信网络必须有用户识别、位置登记、越区切换、漫游跟踪、加密鉴权等复杂技术。1.2移动通信的分类移动通信包括哪些种类?大家知道那些通信设备是属于移动通信?按信号性质分可分为模拟、数字;按工作方式分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双工制;按网络形式分可分为单区制、多区制、蜂窝制;按多址方式分可分为FDMA、TDMA、CDMA。按使用环境来分:陆地移动通信水上移动通信航空移动通信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军事移动通

5、信专业移动通信公众移动通信PLMN:PublicLandMobileNetwork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按组网方式及业务性质来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寻呼系统集群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无线寻呼系统据CCIR的建议,无线寻呼系统可定义为一种非语言单向告警个人选择呼叫系统。即通过此系统,通信的一方借助于市话电话机能够向特定的寻呼接收机持有者传递一些简单的个人信息。在无线寻呼系统中应用的寻呼接收机称为袖珍铃,俗称“BB机。当接收到信息时,袖珍铃以告警的形式通知其持有者。告警方式包括声音、视觉、振动或是这几种方式的结合。每个袖珍机都有其特定的“地址编码”,只有真正发送给它的信息,持有者才能接收到;同样,只有

6、知道了特定的“地址编码”,才能向特定的袖珍机发送信息。图1-1无线寻呼系统网络结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也称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CCIR最初称之为TrunkingSystem(中继系统),为了避免与无线中继系统混淆,后又改称集群系统。集群系统是一种高级移动调度系统,是指挥调度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通信方式之一,代表着专用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方向。CCIR对它的定义为“系统所具有的全部可用信道可为系统的全体用户共用”。即系统内的任一用户想要和系统内另一用户通话,只要有空闲信道,就可以在中心控制台的控制下,利用空闲信道沟通联络,进行通话。从某种意义上讲,集群通话系统是一个自动共享若干个信道的多信道

7、中继(转发)通信系统。它与普通多信道共用的通信系统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更适用于对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专门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其特点是:资源共享、费用分担、服务优良、效率高、造价低。集群系统的用途和特点(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相比)集群系统主要以无线用户为主,即以调度台与移动台之间的通话为主。集群系统与蜂窝式通信系统在技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主要用途、网络组成和工作方式上有很多差异集群通信系统属于专用移动通信网,适用于在各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合用)中间进行调度和指挥,对网中的不同用户常常赋予不同的优先等级。蜂窝通信系统属于公众移动通信网,适用于各阶层和各行业中个人之间的通信,一般不分优先等级。集群通

8、信系统根据调度业务的特征,通常具有一定的限时功能,一次通话的限定时间大约为1560s(可根据业务情况调整)。蜂窝通信系统对通信时间一般不进行限制。集群通信系统的主要服务业务是无线用户和无线用户之间的通信,蜂窝通信系统却有大量的无线用户与有线用户之间的通话业务。在集群通信系统中也允许有一定的无线用户与有线用户之间的通话业务,但一般只允许这种话务量占总业务量的5%10%。集群通信系统一般采用半双工(现在已有全双工产品)工作方式,因而,一对移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只需占用一对频道。蜂窝通信系统都采用全双工工作方式,因而,一对移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必须占用两对频道。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频道再用技术来

9、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而在集群系统中,主要是以改进频道共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的。图1-2集中式控制方式的单区系统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也称小区制移动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中处于统治地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用户数量最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最紧密的移动通信系统。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是把整个大范围的无线服务区划分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负责本小区各个移动台的联络与控制,各个基站通过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相互联系,并与市话局连接。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利用超短波电波传播距离有限的特性及蜂窝状结构,可有效实现信道复用,在提高频率利用率的同时,可保证通信的质量。陆地蜂窝移动通信

10、系统的网络结构图如图1-3所示。图1-3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小区是采用基站识别码(BSIC)或全球小区识别码(CGIC)进行标识的无线覆盖区域。在采用全向天线结构的模拟网中,小区即为基站区;在采用120角天线结构的GSM数字蜂窝移动网中,小区是每个120。角的天线所覆盖的正六边形区域的三分之一。基站区指的是一个基站所覆盖的区域。一个基站区可包含一个或多个小区,故不是所有的小区都设有一个专有的基站,但必须为一个特定的基站所覆盖。位置区指的是一个移动台可以自动移动而不必重新“登记”其位置(位置更新)的区域,一个位置区由一个或若干个小区(或基站区)组成。要想向一个位置区中的某个移动台发出呼叫

11、,可以在这个位置区中向所有基站同时发出寻呼信号。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简称MSC,个MSC区指的是由一个MSC覆盖的区域。一个MSC区可由若干个位置区组成。PLMN(PublicLandMobileNetwork)是公用陆地移动网的简称,即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该系统内具有共同的编号制度(比如相同的国内地区号)和共同的路由计划。例如,整个天津市的移动通信网就是一个PLMN。一个PLMN可以由若干个MSC组成。MSC构成固定网与PLMN移动网之间的功能接口,用于呼叫接续等。业务区指的是由一个或多个移动通信网所组成的区域。只要移动台在业务区中,就可以被另一个网络的用户找到,而该用户也无需知道这个移动台在

12、该区内的具体位置。这里的另一个网络可以是另一个PLMN、PSTN(市话网)或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一个业务区可由若干个PLMN组成,也可由一个或若干个国家组成也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一部分。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国际卫星通信、国内卫星通信、VSAT(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卫星通信、当今的移动卫星通信和未来的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所谓移动卫星通信是指以通信卫星为中继站,在较大地域及空间范围内实现移动台与固定台、移动台与移动台以及移动台或固定台与公众网用户之间的通信。移动卫星通信是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相结合的产物,兼具卫星通信覆盖面宽和移动通信服

13、务灵活的优点,是实现未来个人移动通信系统和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手段之一。图1-4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1)同步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其特点是移动终端在移动,卫星是相对静止的(卫星与地球同步自转),因而又称静止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GEO)。典型的系统有美国的MSAT、澳大利亚的MOBILESAT等。(2)中、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MEO、LEO)。其特点是移动终端相对静止(相对移动中的卫星而言),因而又称非同步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典型的中轨道系统有ICO系统;典型的低轨道系统有Motorola公司的lridum(铱)系统和Qualcomm等公司的Global

14、star(全球星)系统。这类系统更适合于手持终端的通信。无绳电话系统简单的无绳电话机把普通的电话单机分成座机和手机两部分,座机与有线电话网连接手机与座机之间用无线电连接,这样,允许携带手机的用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时进行通话,见图1-5。因为手机与座机之间不需要用电线连接,故称之为“无绳”电话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绳电话也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在用户比较密集的地区设置电信点(Telepoint)(类似蜂窝系统的基站),此电信点与有线电话网连接,并有若干个频道为用户所共用。用户在电信点的无线覆盖区域内,可选用空闲频道,进入有线电话网对有线网中的固定用户发起呼叫并建立通信链路。删图1

15、-5无绳电话系统示意图无绳电话的手机、座机与电信点所发射的功率均在10mW以下,无线覆盖半径约在100m左右。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的无绳电话系统称为第二代数字无绳电话系统(CT-2),由于采用数字技术,通话质量和保密性得以大大改善,并逐步向网络化、公用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一代的无绳电话系统,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宽、支持数据通信业务等特点,其典型的代表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系统(DECT,DigitalEuropeanCordlessTelephone)、日本的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PersonalHandyHphoneSystem)和美国的个人接入通信系统(PACS

16、,Persona也Access囹CommunicationSystem)。无绳电话系统具有容量大、发射功率小(省电)、技术简单、应用灵活、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特点。囹无绳电话系统除用作有线市话的补充或延伸之外,还可实现多种数据业务:数字传真、可视图文、可视电话等。通过数字无绳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建立无线局域网络,如果借助于一些外加设施,还可以开展互联网业务。一般认为,无绳电话技术、蜂窝网技术和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技术构成了个人通信网的基础。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如何组成?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BSS交换网络子系统NSS与市话网相连的中继等组成$图1-6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的频谱划分移动

17、通信系统工作在什么频段?线电频谱是宝贵的、有限的自然资源。无线电业务的发展取决于如何充分、高效、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这些有限的频谱资源,因此,国际上以及各个国家都设有权威的机构来加强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我们知道,电磁波的频谱是相当宽的,包括红外线、可见光、X射线,但无线电通信仅使用3000GHz以下的电磁频谱,使用3000GHz以上的电磁频谱的电信系统在研究探索之中,其最大频谱不能超过可见光的范围。由于受到频段划分使用政策、技术和可使用的无线电设备等方面的限制,ITU当前只划分了9kHz400GHz的频谱范围,将其划分为12个频段,而通常的无线电通信只使用其中第4到第11个频段,表1-1给出了这

18、几个常用频段的无线电波传播特点与应用范围。表1-1无线电波传播特点与应用范围频段名称频率范围波长脅播媒质用途斗甚低频VLFHz-okHzio-ioEm有线线对长波无践电音频、电话、数据终端长距离导航、时标5低频LF3o-3ooKHzio3_iO4m有线线对长导舫、信标、电力玻无线电钱通信6中频300KHZ-3MHzio2-io?m同轴电缆短波无线电调幅广播、移动陆地通信、业余无线电7高频HF3-3oMIIzio-ioJni同轴电缆短移动无线电话、短波无线电波广播、定点军戶通信、业余无线电8甚高频VIIF33-3ooMHz1-iom司轴电缆米玻无线电电视调频广播、空中管制、车辆、通僅、导航硕段名

19、称频率范围披长传输煤质用途9特高频UHF300MHZ-3GHzio-ioocm波导分米波无线电微波接力、空间通信、卫星和雷达1O超高频SHF3-30GHZ1-iocm波导厘米波微波接力、工星和无线电空间通信、雷达11极誉频EHF30-3OOGHZi-iomm波导毫米波无线电雷达、微波接力、肘电天文学12紫外可见光10-10SGH3X105光纤激光空间光通信红外z-jXio+cm传播受电波传播特性的限制,大家所熟知的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一般只能工作在3GHz以下。我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分配给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如表1.2所示。表1-2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分配系统女使甬部门上行频率/MHz下

20、行频率/MHz口国电信CDMA825-835870-880中国移动GSM900890-909935-954口国联通GSM900909-915934960中国移动DCS18001710-17201805-L815中国联通DCS18001745-17551840-L850早期的移动通信主要使用VHF和UHF频段,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VHF/UHF频段较适合移动通信。(2)天线较短,便于携带和移动。(3)抗干扰能力强。目前,大容量移动通信系统均使用800MHz频段(CDMA),900MHz频段(AMPS、TACS、GSM),并开始使用1800MHz频段(GSM1800/DCS1800),该频

21、段用于微蜂窝(Microcell)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使用2.4GHz频段。1992年,世界无线电管理大会为移动通信业务和卫星移动业务划分或扩展了新的工作频段,以支持个人通信的发展。频谱分配如下。(1)未来移动通信频段:17102690MHz在世界范围内灵活应用,鼓励移动业务使用;18852025MHz和21102200MHz用于IMT-2000系统和发展世界范围的移动通信。(2)卫星移动通信频段:137138MHz、400.15401MHz(下行)和148149.9MHz(上行)用于小低轨道卫星移动业务;16101626.5MHz(上行)和2483.52500MHz(下行)用于大低轨道卫星移

22、动业务;19802010MHz(上行)和21702200MHz(下行)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卫星业务。1995年修改为19802025MHz(上行)和21602200MHz(下行)随着移动通信业务和容量的不断增加,世界无线电管理大会对频谱的分配增加了新的频率资源,降低了系统间的干扰,从而极大地加快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1.5.1移动通信是如何发展的?(大家用过几部手机)移动通信一百年发展历程,都是从专用网开始,只有当技术和规模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发展公众网。请看书思考蜂窝移动通信的3代分别指的是什么?目前我们所处的是第几代?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如图1-7图1-7移动通

23、信发展历程PDC1G(19S0s)2G0992-2000)散摇业务宽带业务语音业务语咅业欝UMTS/WCDMACDMA200D-EVDOTD-5CDMAWiMAXAMPSNMTOthersTDMAIS136CDMAIS952.5G20002004)CDMA2000lxGPRSEDGE注:PDC:日本的个人数字蜂窝通信系统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制定的全球3G标准之一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是一项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iMAX的技术起点较高,采用了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进技术,随着技术标准的发展,WiMAX逐

24、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则实现移动业务的宽带化,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移动通信的发展史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此阶段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主要使用短波频段进行通信。1934年,美国已有100多个城市的警察局采用调幅(AM)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的工作频率是2MHz,到20世纪40年代提高到3040MHz。这种系统话音质量差,自动化程度低,仅限于专用,不能与公众网相连。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这期间,公用移动通信业务问世,移动通信所使用的频率开始向

25、更高的频段发展。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提出了最早的蜂窝概念。该系统采用调频(FM)制式,单工工作方式,工作频段为150MHz和450MHz,信道间隔为50120kHz,采用大区制,可用的信道数很少,网络容量也较小。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始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这期间,自动拨号移动电话产生,它采用全双工工作方式,工作频段为150MHz和450MHz,信道间隔已缩小到2030kHz,采用大区制,信道数目增加。其代表是美国提出

26、的移动电话系统JMTS),同时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改进与完善的阶段。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微型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采用频率复用、多信道共用技术和全自动接入公共电话网的小区制、大容量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向公众开放并被广泛使用。AMPS、TACS分别在美国、英国投入使用。使用频段为800/900MHz(早期曾使用450MHz),全自动拨号,全双工工作,具有越区频道转换,自动漫游通信功能。频谱利用率、系统容量和话音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人们把它

27、称为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其主要技术是模拟调频、频分多址,主要业务是电话。代表这一系统的有美国的AMPS,英国的TACS,北欧的NMT-900及日本HCNTS等。模拟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不能与ISDN兼容,保密性差,以及移动终端要进一步实现小型化、低功耗、低价格的难度都较大。美国的AMPS最早是由美国于1971年开始研制并投入军用的。1973年,美国Motorola公司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出申请AMPS(AdvancedMobilePhoneService)系统,经批准于1983年投入使用。其工作频段为800MHz,信道间隔为30kHz。1982年英国开始研究的TACS(

28、TotalAccessCommunicationsSystem)系统,它属于AMPS系统的改进,其工作频段为900MHz,信道间隔为25kHz。1970年由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等国开始研究的NMT(NordicMobileTelephone北欧移动电话)系统,于1981年被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其工作频段为450MHz,信道间隔为25kHz。这一时期,蜂窝网虽已正式开放供公众使用,但这只是第一代蜂窝网1G),只提供模拟电话移动通信业务,而且系统容量小,保密性差,不能全球漫游。表1-3AMPS制式与TACS制式的主要差别项目AMPSTACST作频段MH迅MS-*BS825845S90-915EM

29、S870890935-960频道间隔/kHz3025话音频道调制峰值频偏/kHz129,5控制信号传输速率/(kb/s)108控制频道调制峰值频偏.kHz86.斗第五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是数字移动通信发展和成熟的时期,泛欧数字蜂窝网正式向公众开放使用,采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信道带宽为200kHz,使用新的900MHz频谱,称之为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属于第二代蜂窝网(2G),这是具有现代网络特征的第一个全球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这期间,欧、美、日等国都着手开发数字蜂窝系统,其中以有希望成为世界性数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技术标准的GSM系统为代表。GSM不但能克

30、服第一代蜂窝网的弱点,还能提供语音、数字多种业务服务,并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兼容。与GSM系统几乎同时诞生的另一项移动通信新成果一码分多址(CDMA)通信系统,与GSM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如每个载频所容纳的用户数比GSM多,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抗干扰能力增强,采用软切换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语音传输质量等。第六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在这期间,一个世界性的标准未来公用陆地移动电话系统(FuturePublicLandMobileTelephoneSystem,FPLMTS)诞生,1995年更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IMT-2000支持的网络被称为第三代移

31、动通信系统,简称为3G。3G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第三代(3G)系统使用频段为18852025MHz,21102200MHz,全球统一标准。移动通信系统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发展,其比较如表1-4所示。近期,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研究已经开始。4G需要达到2100Mb/s的数据传输速率,比第三代标准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在使用的150MHz、450MHz、900MHz三个频段的具体收发频率间隔分别为:150MHz的收发频率间隔为5.7MHz;450MHz的收发频率间隔为10MHz;900MHz的收发频率间隔为45MHz

32、。表1-4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第V第二优第三代轩点及应用范围模执(蜂跖仅醍语音通倩,用于户外癒盖:固定电话网的补充:以並业用肯中心數諛双勵;语音和数据涌倩用于户内/户外舉盖;与固定电话网相互补以企爭业用八和洎费者为中应多颇;当请通宿业务刑一些新业务,用于无軽轴耀结合数据网*因特网等作肯倍觑拮技术的重要方式;臥通信用户为中右主要FDMATOMArsiMA主要AMPS竽WCDMA.TD-SOJMA.BMA2000等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21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数字化、宽

33、带化;网络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应用于更高的频段,有效利用频率;移动网络的综合化、全球化、个人化;各种网络的融合;高速率、高质量、低费用。这正是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世界移动通信正迎来新的飞跃。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媒体化、多功能化、环保化是世界移动通信发展的新趋势。移动通信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010年2月15日到18日巴塞罗那举行)把移动宽带作为下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尽管3G技术普及的时间不长,但世界移动通信界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包括“长期演进(LTE)”技术在内的4G技术,并认为该领域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将大大推

34、动全球经济发展。智能化是世界移动通信发展的又一大趋势。具有电脑功能的智能手机正在成为移动通信的主流。据预测,到2013年,全世界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将达178亿,超过使用电脑上网的用户数量,同时智能手机和其他能上网的手机数量将达到182亿部。沃达丰集团首席执行官维托里奥科劳在大会主旨报告中说,2009年一年该公司网络中的智能设备增加了40%。个性化是本次大会讨论的另一热点问题。与会专家认为,今后的手机将不会“千机一面”,而是因每个用户的需要而有所不同,特别是物与物之间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到来后,每件物品的需求将更加个性化。设计生产富有个性化的手机产品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竞争领域。16日关于移动宽带的大会主

35、论坛达成一致意见认为,手机应用将取代手机技术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主角,开发手机新用途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其中媒体功能将是未来手机的主要功能之一。据思科公司预测,到2013年,全球移动通信数据量中的64%是视频信息。手机成为用户数量最多的一种媒体后,它除了具有互联网的海量、实时和互动等特点外,还具有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特点,其影响力将可能超过互联网。根据大会18日举行的移动通信广告论坛提供的资料,如果广告市场都达到饱和,移动通信的广告市场规模将是互联网的10倍。与会专家还预测,未来的手机功能将越来越多。它既可以是通信工具,也可以充当电子钥匙、电子钱包,还可以是指尖上的教室、银行、电视、影院、医院

36、,甚至可以远程指挥家中的洗衣机和微波炉。不过,一些专家也提出,正如同所有技术进步一样,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双刃剑”效应。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移动通信也避免不了病毒、色情和暴力信息的泛滥,诈骗、黑客等犯罪活动的猖獗。另外,移动通信领域的安全问题将越来越重要,必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5.2我国移动通信发展概况我国的移动通信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很快。1986年组建,引进美国Motorola公司、瑞典Ericsson公司的900MHzTACS体制系统,开通了移动电话业务。我国已出现过A、B、C、D、G五种移动电话网有关移动通信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 HYPERLINK 201

37、1年5月我国3G基站建设及用户发展情况截至2011年5月底,3G基站总数达到71.4万个,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基站分别达到21.4万、22.6万和27.4万个。中国移动建设的TD网络已经覆盖全国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70个县级市及1607个县的热点区域,以及部分发达乡镇;中国电信建设的其3G网络覆盖全国全部城市和县城以及2.9万个乡镇;中国联通建设的3G网络覆盖341个城市和1917个县城。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3G用户总数达到7376万户,TD用户达到3200万户,在3G用户中的占比为43%,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G用户分别达到1967万户和2209万户,分别占3G用

38、户的27%、30%。2011年5月通信业运行状况一、主要指标发展情况(一)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2011年1-5月,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465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90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图12008-2011年各月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比较(二)用户发展2011年5月,全国电话用户净增899.1万户,总数突破12亿户,达到120083.0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减少7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净增975.9万户。1.固定电话用户:1-5月份,全国固定电话用户减少370.1万户,达到29068.2万户。固定电话用户中,无线市话用户减少481.5

39、万户,达到2381.7万户,在固定电话用户中所占的比重从上年底的9.7%下降到8.2%。图2.2008-2011年固定电话用户各月净增比较02010-2008-B-20051月2月3月4月5月5月T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400-600-S00(万户)2002.移动电话用户:1-5月份,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净增5114.5万户,达到9101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中,3G用户净增2670.4万户,达到7375.5万户。图3.2008-2011年移动电话用户各月净增比较互联网用户:基础电信企业的互联网用户进一步趋向宽带化。1-5月份,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1220.3万

40、户,达到13854.0万户,而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了12.9万户,达到577.3万户。图4.2008-2011年互联网用户各月净增比较、业务结构分析(一)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图5.2010年1-5月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固定通信图6.2011年1-5月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构成移动通信W.9歸固定通信2011年1-5月,移动通信收入累计完成277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在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68.43%上升到70.92%;固定通信收入累计完成113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在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31.57%下降到29.08%。(二)本地电话

41、业务表1.2011年固定本地与移动本地通话量比较指标名称单位2011年1-5月2010年1-5月增长率(%)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亿次1534.91878.1-18.3其中:传统固定电话亿次1405.41578.1-10.9无线市话亿次129.5300.0-56.8移动本地电话通话时长亿分钟7792.36783.514.92011年1-5月,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比上年同期下降18.3%,而移动本地电话通话时长比上年同期增长14.9%。长途电话业务表2.2011年固定长途与移动长途通话量比较指标名称单位2011年1-5月2010年1-5月增长率(%)固定长途电话通话时长亿分钟369.4467.6-21

42、.0其中:IP通话时长亿分钟111.9153.1-26.9移动长途电话通话时长亿分钟1967.81509.830.3其中:IP通话时长亿分钟261.0275.3-5.22011年1-5月,固定长途电话通话时长比上年同期下降21.0%,而移动长途电话通话时长比上年同期增长30.3%。三、地区发展比较东、中、西部比较1.东、中、西部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比较2011年1-5月,东、中、西部地区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8%、9.5%、12.1%。图7.2010-2011年同期东、中、西部电信主营业务收入2.东、中、西部净增固定电话用户比较与上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固定电话用户减少数量大幅下降,

43、中部地区减少数量基本持平,西部地区用户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图8.2009-2011年同期东、中、西部净增固定电话用户(万户)3.东、中、西部净增移动电话用户比较与上年同期相比,东、中部地区净增移动电话用户进一步上升,西部地区有所下降。图9.2009-2011年同期东、中、西部净增移动电话用户(二)分省情况1.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名的省份图10.2011年1-5月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名的省份2.固定电话用户排名前十名的省份图11.2011年5月固定电话用户排名前十名的省份3.移动电话用户排名前十名的省份图12.2011年5月移动电话用户排名前十名的省份中国通信集团公司业务介绍于2000年4

44、月20日成立。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著名服务品牌。中国移动通信拥有全球第一的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连续6年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第202位,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目前,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是我国在境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市值最大的电信运营公司。成立于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在我国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引入竞争,对我国电信业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经营移动电

45、话(包括GSM和CDMA)、长途电话、本地电话、数据通信(包括因特网业务和IP电话)、电信增值业务、无线寻呼业务以及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其他业务。(三)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业务介绍2002年5月重组挂牌成立。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各类固定电信网络设施,包括本地无线环路;基于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和信息服务;进行国际电信业务对外结算,开拓海外通讯市场;经营与通讯及信息业务有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信心咨询、广告、出版、设备生产销售和进出口、设计施工等业务。(四)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业务介绍2002年5月16日,根据国务院电信体制改革方案,中国网通在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北方10

46、省(区、市)电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控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组建而成。2004年11月,中国网通在纽约、香港成功上市。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各类固定电信网络和设施,基于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和信息服务;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等业务;国内外投融资业务;经营国家批准的其它业务。1.6移动通信的标准化为了使通信系统的技术水平能综合体现整个通信技术领域已经达到的高度,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国际上对移动通信标准化工作更加重视,标准的制定也超越了国界,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和统一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联盟(I

47、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ITU)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它由无线电通信、标准化和发展三大核心部门组成,其成员包括191个成员国和700多个部门成员及部门准成员。ITU成立于1865年,它的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它建立了电报、电话和无线与卫星通信业务的国际通用规则。在3G标准之前,国际电信联盟一直未介入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而IMT-2000标准的出台是它对移动通信的重大贡献。同时,它在管理无线传输技术(RadioTransmissionTechnologyRTT)评估过程和3G频谱分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ITU中的电信标准化组织划分了

48、两个部门:无线通信部门(ITU-R)和电信通信部门(ITU-T)。在ITU-R中,TG8/1任务组负责3G。部门间协调组(IntersectorCoordinationGroup,ICG)协调IMT-2000无线和网络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它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ISO的任务是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及其有关活动,以利于国际间产品与服务的交流,以及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中发展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活动。ISO对通

49、信行业的贡献是它制定了一个关于局域网和城域网的标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标准化组织1北美在美国负责移动通信标准化的组织是电子工业协会(EIA)和电信工业协会(TIA),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分支。此外,还有一个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TIA)。1988年末,TIA应CTIA的请求组建了数字蜂窝标准委员会TR45,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制造商参加了这个组织。TR45下属的各个分会开始对用户需求、调制技术、多址方式FDMA或TDMA),以及用于信令、语音数字化和在数字系统中提供数据服务的建议进行了评估。1992年1月,EIA和TIA发布了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临时标准IS-54,它定义了用于蜂窝移动终端和基

50、站之间的空中接口标准(EIA92)。当TIA的分会TR45.3正在评估数字蜂窝系统是采用FDMA或TDMA多址方式的同时,Qualcomm公司开始开发一种基于扩展频谱码分多址的数字蜂窝系统。Qualcomm公司没有参加分会TR45.3导出IS-54TDMA标准的工作,而是致力于开发自己的系统,并于1990年完成了为运营者评估的现场试验。其后,TIA组成一个新的分会TR45.5,开始研究基于QualcommCDMA系统的蜂窝标准,并于1993年7月16日发布了CDMA蜂窝系统的空中接口标准IS-95。2.欧洲电信标准由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uropeTelecommunicationStandardInstituteETSI)来制定。在ETSI的下面,有一个致力于发展GSM系统的小组,它称为扩展移动通信小组(SpreadMobileGroup,SMG),或称为特殊移动通信小组(GroupofSpecialMobile,GSM)。SMG又下设了12个分小组,他们中的每一个负责一个指定的技术领域。SMG从1983年开始工作,而当时预计GSM系统在1991年部署。欧洲的GSM谅解备忘录(Memorandumof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