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果糖口服溶液介绍(共6页)_第1页
乳果糖口服溶液介绍(共6页)_第2页
乳果糖口服溶液介绍(共6页)_第3页
乳果糖口服溶液介绍(共6页)_第4页
乳果糖口服溶液介绍(共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乳果糖口服(kuf)溶液介绍品 名:乳果糖口服(kuf)溶液(润秘夫)化学名:4oD吡喃半乳糖D呋喃(fnn)果糖英文名:Lactulose Oral Solution分子式:C12H22O11=342.301930年门杰麦尔(Montgomery)和哈德逊(Hudson)在研究寡糖的物理性质和构象关系中,用乳糖合成了一种新的酮糖Lactoketose(乳酮糖),后来又称Lactulose(乳果糖),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乳果糖的医药意义。1957年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培特勒(Petuely)证明了乳果糖是双歧杆菌增殖强力促进因子,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发现成人服用乳果糖后肠内双歧乳酸杆菌增生,粪便

2、PH值下降,并有缓泄作用。1964年霍夫曼(Hoffman)又发现只有革兰氏阳性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LD族链球菌)能够使乳果糖分解,产生乳酸和醋酸,首次阐明乳果糖细菌代谢过程。1966年柏次尔(Blrcher)发现服用乳果糖后能促进缺乏尿素酶的双歧杆菌生长,并且能充分利用肠内氨氮合成菌体蛋白,又能产生短链脂肪酸,增加肠道酸度,减少氨的吸收,并抑制产生尿素酶的嗜碱性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等)的生长,减少氨的产生,经反复临床验证乳果糖有降低血氨的作用,用于治疗肝性脑病获得成功,为此药的临床运用揭开了新的篇章。1979年莫勒尤(Magllnlo)用乳果糖治疗病毒性肝炎,发现有降血浆内毒素作用。1

3、980年-1981年雷赫尔(Liehr)发现乳果糖在体外能够抑制内毒素的鲎实验凝集反应,减轻D氨基半乳糖(GalN)所致的大白鼠肝损伤,认为乳果糖具有抗内毒素活性的作用,并用于治疗肝肾综合症。1985年长春白求恩大学、北京中国康复中心金学源教授等证明了乳果糖对肝脏病人内毒素血症(ETM)的清除作用。1971年国外开始有人研究乳果糖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CRF)。认为乳果糖有增加尿毒症病人粪中的水分、氮、氨、钠和钾的排泄作用外,还具有降低血浆尿素氮作用,病人在接受乳果糖治疗后,血浆尿素氮的浓度平均降低了25%,放宽了对CRF病人的饮食限制,推迟透析时间,国内近年来已有有关报导,并获得很好的疗效。1

4、994年北京康复中心博爱医院临床实验室用乳果糖治疗及防止肠内毒素,治疗肠炎。1995年英国资料报导:乳果糖有抗内毒素作用,用于治疗肠炎(包括结肠炎)。1992年意大利资料报导:肝硬化病人每天口服乳果糖,30天后免疫功能增加。1991年英国102位病人,有阻塞性黄疸病人在术前服用乳果糖可以防止术后肾机能障碍。2乳果糖(gutng)口服溶液药理作用 HYPERLINK /link?url=lNENQJvK1dZmxDdii-er_8Ww9ywrwscxLbjX8Q0R0-WMMiNe_GJeWQnR3P57pggryKPmN8HJA960oKLCOFMRa o 编辑(binj)本段 编辑(binj

5、)1、乳果糖的体内代谢乳果糖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一种人工合成不吸收性双糖,在小肠内不被吸收,可被结肠细菌分解成乳酸和醋酸,其细菌分解图如下:乳 果 糖半乳糖+果糖1 磷酸半乳糖1 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3 磷酸D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1.3 二 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乙酰CoA+甲醇 乳酸 乙酸+乙醇乳果糖在肠内主要代谢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乳酸杆菌和兰斯非德D族链球菌,乳酸是主要代谢产物,降解主要发生在右侧结肠。乳果糖在肠道被细菌分解迅速而完成,体外实验乳果糖在30分钟内或更短的时间内就被细菌完全分解,Bond证明乳果糖灌胃后4分钟

6、内就被细菌分解。2、乳果糖的药理作用和机制(1)导泻作用:由于人体小肠粘膜不存在分解乳果糖的双糖酶,乳果糖具有双糖的渗透(shntu)活性,可使小肠内的水、电解质等保留在肠腔内产生高渗效果,加上乳果糖到达结肠被细菌分解成低分子酸,酸化肠道,H+增加,刺激肠蠕动,其细菌代谢产物的渗透性作用,吸收体液入肠腔,软化大便,从而起到缓泻作用,其不直接作用于肌肠和肠神经(shnjng),并且缓泻作用无毒性和依赖性,用于治疗老年性便秘和慢性功能性便秘。(2)治疗肝性脑病:健康人体内(t ni)代谢产生的氨和由消化道吸收到体内的氨,均在肝脏内代谢无毒的尿素排出体外,当肝功能衰竭、肝硬化门一体侧支循环形成,或门

7、腔静脉吻合术后,肠道内吸收的氨不能在肝脏代谢,使血氨升高,干扰脑能量代谢,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门一体分流的严重并发症过去称肝性昏迷)。乳果糖酸化肠道后,使肠内氨转变成铵(NH3+H+ NH4+ ),而血中的氨则通过肠粘膜不断扩散汝肠腔(酸透析作用),使静脉血氨的作用,增加菌体氮;还可通过促进肠内乳酸杆菌大量增生,抑制革兰氏阳性腐败菌的繁殖,从而减少其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细菌产氨减少。此外用药后的腹泻作用,缩短了粪便与细菌的接触时间,也减少了细菌产氨,增加细菌对氨的吸收,使氨进入细菌的蛋白质中,同时加速氨的排泄。通过上述机制,乳果糖起到降血氨治疗肝性脑病作用。自60年代以来乳果糖用于临床,

8、一直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3)乳果糖抗内素作用:近年来人们注意到乳果糖的抗内毒素作用,并且证实了乳果糖的抗内毒素作用。但目前乳果糖抗内毒素的机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乳果糖所以能抗内毒素是通过小肠内毒素吸收池实现的,即乳果糖口服后几乎不被吸收,经肠道细菌分解成短连脂肪酸,从而降低肠道PH,扶持发酵菌,抑制好减性腐败菌的繁殖,从而使腐败菌产生内毒素减少,加上其不被吸收在肠道中形成高渗状态,使肠内容物增加,产生缓泻作用,从而缩小肠道内毒素吸收池,减少内毒素血症(ETF)的发生。也有人认为乳果糖有直接拮抗内毒素作用,即 = 1 * GB3 乳果糖与内毒素在体外一起卵育可使内毒素活性下降; = 2

9、* GB3 静脉应用乳果糖能阻止半乳糖胺性肝炎的发生; = 3 * GB3 口服乳果糖后网状内皮细胞吞噬下降; = 4 * GB3 腹腔疾患是小肠吸收乳果增加,以上均提示乳果糖可能有直接对抗内素的作用,至于乳果糖是否直接使内毒素分解失活,还是与内毒素结合后使其失活,或保护内毒素的靶器官,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还有人认为以上两者兼而有之。(4)乳果糖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1971年Hedger等首先研究采用乳果糖(Lactulose)治疗尿毒症(CRF)。其设想是乳果糖及其他一些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可抑制肠菌产生氨及肠粘膜对氨的吸收减少。实验证明,服用乳果糖后,粪便中总氮和氨排泄量增加,但血尿

10、素氮稍有降低,认为可以提高尿毒症病人的蛋白摄入量与耐受量,减少透析次数,特别对显著水、钠潴留的CRF病人,有治疗价值。乳果糖(gutng)治疗尿毒症(CRF)作用机理是:口服乳果糖后,乳果糖通过抑制肠菌产氨及减少肠道粘膜对氨的吸收,切断了尿素氮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氮水平,使提供给肝脏(gnzng)合成尿素的原料减少,从而降低血中尿毒素氮的浓度及减轻尿毒症症状的作用。(5)乳果糖是双歧乳酸杆菌的强力(qin l)增殖因子:乳果糖在肠道内不被吸收,可被结肠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LD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分解成乳酸和醋酸,使肠道PH值降至6以下,抑制好碱性腐败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11、伤寒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促进对人体有益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增殖,从而改变肠道菌群。双歧杆菌是有益于人体的肠内寄生菌,在肠道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有益菌群的生物屏障,保证了人体肠内的微生态平衡,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并有抗衰老预防结肠癌的作用。多年以来乳果糖在国外被用做食品添加剂,加入乳类及其它食品中,中国近几年来在保健饮料、奶粉、保健食品方面的应用正起步,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6)副作用:乳果糖几乎无毒性,口服后可有腹涨、腹部不适,剂量过大发生腹泻、脱水。调节剂量后不久就会自动消失。有报导口服乳果糖治疗肝功衰竭出现高钠血症,被认为是乳果糖引起腹泻导致失水大于失钠的结果,乳果糖大量口服后不排便,可

12、引起代谢性酸中毒,长期大量口服应注意水、盐和酸碱平衡,动力性肠梗阻禁忌使用乳果糖通便。此外,乳果糖制剂中含有一定量半乳糖,所以半乳糖血症患者(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缺乏)禁用。但此病及其少见(1/20000)。乳果糖主要用于防止治疗慢性肝病及重症肝炎引起的肝昏迷和便泌,效果良好,近几年来发现乳果糖具有消除内毒素血症和其它药理作用。这些药理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更深入的研究将为开发乳果糖临床新用途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3乳果糖研究及应用现状1992年9月,在德国汉诺威召开了国际乳果糖应用大会,会标是“乳果糖的新挑战”。乳果糖从发现到应用到临床治病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人们发现他的用途越来越广,对它的研

13、究越来越深,无论是治疗肝病,还是消化道疾病,或是用于延年益寿上都是当今世界的研究课题,现将国内外应用情况介绍给医疗工作者,以便参考。自从(zcng)1957年培特勒发现乳果糖是双歧杆菌(gnjn)增殖因子,1964年霍夫曼又发现只有(zhyu)双歧杆菌、乳酸杆菌、LD族链球菌能够使乳果糖产生乳酸和醋酸,首次阐明乳果糖细菌代谢过程。1966年柏次尔发现服用乳果糖后能促进缺乏尿素酶的嗜碱性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等)的生长,减少氨的产生,经反复临床验证乳果糖有降低血氨的作用,用于治疗肝性脑病获得成功。1979年莫勒尤用乳果糖治疗病毒性肝炎,他发现有降血浆内毒素作用。1980年到1981年雷次尔 发现

14、乳果糖在体外能够抑制内毒素的鲎试验凝集反应,减轻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白鼠肝损伤,认为乳果糖具有抗内毒素活性的作用,并用于治疗肝肾综合症。我国应用于临床是1982年北京医科大学田更善教授,他在乳果糖临床应用上具有先导地位,强调了乳果糖因人而异使病人保持软便每日2-3次,对于反复发作的肝性脑病预防和治疗要长期使用,对于慢性肝炎用药,可以减少氨和内毒素的吸收,可以增加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蛋白质食量,尽快帮助病人恢复健康。1984年,上海中山医学院李平教授在“中华内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导22例重肝炎发内毒素血症,都不同程度发生迷散型血管凝血的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症、内毒素血症,严重威胁重肝病患者

15、的生命安全,并且作表指出,不论急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1985年以来长春白求恩大学、北京中国康复中心金学源教授用我厂生产的乳果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工作,特别着重做了乳果糖治疗内毒素血症的研究和临床应用,金学源教授对急慢性肝病患者伴发的内毒素血症,口服乳果糖,其血浆内毒素可在24小时内降低,给大量灌服乳果糖,可清除正常的门静脉内毒素,在灌服后十五分钟见效,可维持4小时以上。金学源在实验中观察到给大、小白鼠口服乳果糖,能防止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纤维化,从而能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转化。从以上的报导和实验,结合这几年的临床检验证明,对急、慢性肝病和重症肝病患者,一入院就开始用乳

16、果糖,能防止综合症的发生,大大缩短了肝病的疗程。1992年9月在德国汉诺威国际乳果糖会议前后,关于乳果糖研究应用情况简介如下:(一)用乳果糖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乳果糖能刺激胆酸排泄,降低血中胆固醇,同木素结合能完全防止胆结石的发生。(二)口服乳果糖可使尿毒症患者血中尿毒素氮降低,由于肠氮吸收减少,切断了尿素氮肠肝循环,尿素氮减少,减轻神经系统中毒。(三)口服乳果糖有明显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有延缓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作用。国外报导乳果糖有使肝硬化时受抑制的血细胞免疫系统的活化作用。(四)国外报导;阻塞性黄疸病人手术前服用乳果糖可预防(yfng)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五)乳果糖有明显降低脑内单氨类

17、物质的作用,纠正脑内神经递质代谢紊乱。乳果糖可切断尿毒素氨和肌酐的肝肠循环(xnhun),具有抗氧化作用,减少肌酐氧化成甲基琥珀胍的产生,减轻神经中毒,对轻度中毒、肾功能不全有肯定疗效。(六)口服乳果糖(gutng)可使肝病患者血液中支/芳链比值提高的作用,可促使氨的排泄,减少氨的吸收,谷氨酸和支链氨基酸消耗减少,因此可使支链氨基酸增加。(七)日本文献报导:乳果糖对免疫功能低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明显激活C3C6C9补体作用,有降低病理性球蛋白,促进肝脏白蛋白合成的作用。(八)日本山崎省二、木村、厚井报导:双歧杆菌所产生的物质能降解亚肖胺等有毒物质,能刺激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可增强机体抗病免疫

18、力,预防癌的发生。(九)国外报导:乳果糖能增强机体细胞体液免疫,提高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十)乳果糖有广泛应用于微生态方面:(1)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的过度繁殖,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治疗因肠道紊乱等消化系统疾病。乳果糖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双歧杆菌通过磷壁酸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与其它厌氧菌占据肠粘膜表面,形成一个生物屏障,抵御伤寒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侵袭,双歧杆菌产生的酸性物质,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抵抗外来病源菌感染。(2)双歧杆菌能在肠道里自行合成维生B1B2B6B12EK叶酸。能产生多种微量元素锌、猛、铜、铁、磷、钙。(3)双歧杆菌代谢产生酸使氧化还原电位下降。有利于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能预防贫血和佝偻病,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4)双歧杆菌的酵解作用能帮助消化,促使蛋白质分解为多种氨基酸,脂肪酸分解为脂肪酸,糖分解为乳酸,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5)双歧杆菌能拮抗氧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因此有延缓组织衰老的作用,实践已证明母乳喂养婴儿和长寿的白岁老人比人工喂养和普遍老人的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多达10-100倍,从而说明双歧杆菌对人一生中生长、发育、防病、治病、延缓衰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乳果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