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3《堤契诺秋日》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3《堤契诺秋日》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3《堤契诺秋日》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3《堤契诺秋日》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堤契诺秋日教学设计黑 塞教学目标:朗读文章,体味文章细腻的笔法与情感。理解并评析作者的自然观与人生观。教学重点:体味文章细腻的笔法与情感。教学难点:理解并评析作者的自然观与人生观。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知人论世法 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我们可以将大自然看成自己心灵的测量器。对于大自然知道得不够,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灵还掌握得不够。换言之,有时我们之所以无法真正领略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心灵的眼睛不够明亮。这节课就让随着作家黑塞的散文来一趟心灵之旅。二.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赫尔曼黑塞(1877-1962),生长在德国的瑞士

2、作家,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均有杰出的建树。 黑塞的精神世界中具有东方情结,对印度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尤感兴趣,这些成为他不少作品的题材或话题。 黑塞的散文艺术品位极高,人生况味浓烈,文笔潇洒、飘逸,常诗文交替,富有美感。三.初读文本 概述内容1:描绘夏末景象,暗示秋天来临 23:以旅人身份体验秋天 48:定居下来过上农人生活 9:听牧童吹笛,引发联想四.再读文本 合作探究1.作者在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事、物?明确:第1段描绘了夏末秋初的美好景色,流光溢彩。第2段写了妇女们和小伙子们采收葡萄,描绘了秋日乡间的蓝色轻烟,农民生火烤栗子、祭典

3、等。第4段写自己定居下以后种了山楂树当篱笆,种了灌木、树和许多花。第6段写挑拣无花果实,剪杂草、点火,看袅袅轻烟浮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第7、8段集中写了人物,两位老妇人的聊天,特别是对牧童多里欧写得详细具体,写他的外貌:他那件洗得褪色的紫衬衫在蓝色湖水前,看起来非常美丽。写他的动作:踱着方步,望着蓝色的天地,啃啃生栗子,取出牧笛轻轻吹一下。小结: 整篇文章写景有总有分,有详有略,表现了一种没有匆忙、烦恼和最虔诚最简朴的生活。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没有匆忙、烦恼和最虔诚最简朴”的生活的?(技法归纳)明确:(1)舒缓而细腻的笔调 或许是作者心情闲适的缘故吧,在对景物的选择和描写上,也有一种有意

4、无意的感觉,既漫不经心,有些散漫不经,又时断时续,有些藕断丝连。往往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会出现许多描写对象,而且彼此之间还有些跳跃性如:“越过篱笆,看着居有定所的人采收葡萄,酿酒,将马铃薯放入地窖,嫁女儿,或在花园里随意生一小堆火,然后将森林周围刚掉落的栗子放进火中烤,这都会令我感到羡慕或感伤。”再如“牧牛的菲力斯,以及人称伯爵的富农法兰吉尼;在田里生火烤栗子,围着火以树枝勾出栗子的家伙;歌唱的孩童;爬在花朵上的蜜蜂;一片祥和、无忧无惧、简单健康、准备冬眠的大自然,以及原始农村的生活等,这一切总是令我羡慕。”小结:所有这些,都像我国古典绘画中的“散点透视”一般,焦点虽然不太统一,却彼此之间有一

5、种内在的联系。这也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方式之一。(2)注重短语的使用全文经常可以看到像:“渐渐地,树叶在数周里悄悄变色,葡萄叶变成黄、褐或紫色,樱桃树转为绯红,桑树染上金黄色,在深蓝的金合欢树中提早变黄的椭圆叶片,就像涣散的星光闪烁着”、“每天早上,我在书房窗前挑拣无花果实,以便享用,然后,拿起草帽、篮子、锄头、耙及篱笆剪,走入秋色之中”之类的短句子。短句子,焦点较多,便会给人一种散漫而丰富的感觉。(3)文字色彩斑斓作者是画家,笔下的文字也色彩斑斓。本文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再现了堤契诺明丽、澄澈、健康的秋天。试看如下几段文字:“那样安静而友善的夏日,就和施蒂弗特作品中所描写的夏日一样

6、,是如此地澄蓝、金黄、平和与温柔,间或穿插着焚火对着树林吹上一两天,提早摇落栗树绿色多刺的果实,将蓝色更添上一层蓝,让暖紫、明亮的山脉显得更明亮,为蝉翼般剔透的空气增添了一分透明。渐渐地,树叶在数周里悄悄变色,葡萄叶变成黄、褐或紫色,樱桃树转为绯红,桑树染上金黄色,在深蓝的金合欢树中提早变黄的椭圆叶片,就像涣散的星光闪烁着。”“褐色亮丽的小蟾蜍为了避开我的手,躲到一旁伸伸脖子,以宝石般的眼睛看着我。灰色的蝗虫飞了起来,飞翔时展开那蓝色砖红的翅膀。草莓丛小巧、精细的叶子里长着小白花,黄色小星星般的花蕊闪耀着。”短短几段文字,就基本色而言,就有蓝、黄、绿、红、紫等,更细微处,如暖紫、绯红、砖红、澄

7、蓝、金黄等,都反映了作者对色彩的娴熟把握。小结:散文的灵魂在于神韵,贯穿本文的主线便是作者那种对大自然的亲切情感。尽管描写了很多景物,色彩斑斓,笔调甚至有些漫不经心,但有了大自然引发的勃勃诗情,便一切景物都有了生命,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统一。最为典型的是倒数第2段,这段文字从少年多里欧写起,写他试奏的悠闲,写他简单原始的旋律,由此联系了堤契诺的秋景,联系到了古人和诸神,上升到精神,落实到对大自然的虔诚。有了对大自然的这种虔诚,便可以容纳人世间的一切,亲近自然,亲近生活。其他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大多都饱含情感的句子来引领。如,“我觉得羡慕与感伤”,“令人羡慕,也值得效法”,“一切随缘吧”等等。本文体

8、现了作者怎样的自然观与人生观?明确:对大自然的虔诚,对最俭朴、最虔诚的宁静祥和的农夫生活的追求。万物均有灵性,散文、诗、画都是他与万物对话的桥梁。他希望借此灵性的沟通,而与万物相融合。他的这种大自然观,不觉间步入了中国诗人所传达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的境界。他从战争中来,从苦难中来,心中生出一股反现代文明、反美的倾向。在他眼中,美国正是现代文明的化身。作家寄情山水,融合自然,过隐士般的生活。五.三读文本 拓展探究1.补充背景:堤契诺秋日是黑塞在战争及苦难日子的阴影,妻子精神崩溃、家庭支离破碎的双重压力下寻求解脱,终于在1919年寻到位于瑞士南方、靠近意大利的堤契诺后的精神产品。

9、2.比较陶渊明及桃花源和黑塞及堤契诺的异同。明确:(1)同:二者的“理想”均是在人生不惑之年对战争等人生苦难的“精神逃避”。 (2)异: 理想的实现程度上:黑塞不仅找到了“桃花源”,而且还在“桃花源”里安家落户;陶渊明的“桃花源”始终是一种理想。 寻找“桃花源”的背景上:陶渊明是对辞官后生活的一种想象;黑塞从战争、苦难中来,心中生出一股反现代文明的倾向,而且身在“桃花源”中的黑塞也有痛苦,他忧虑自然在现代文明的持续攻击下会不断“现代化”。六.课堂总结 亲近自然,我们不但会获得一份审美的愉悦,我们的心灵也会获得一份畅快的呼吸,心绪也会自由而舒展,从而让我们渐行渐远的追求自由的精神洗去世俗的污垢,在桎梏中获得松绑,还有什么比让心灵插上自由的翅膀更可贵的事情。相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