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课件_第1页
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课件_第2页
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课件_第3页
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课件_第4页
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主要内容引言:为什么要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贫困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战略引言:为什么要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以前各章都是从国家整体角度研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本章研究分配问题有两个因素促使我们研究分配问题:“人人生而平等”的哲学和道德原则、隧道效应(推论:一国的隧道效应低,“先增长后分配”的战略就不太可能获得成功)*案例:和谐社会、法国的骚乱研究分配与发展问题的库兹涅茨和阿马蒂亚森 森先后获得1971年和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一、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收入分配的类型收入分配不平等度量的原则收入分配不平等度量的方法1.1 收入分配

2、的类型短期分配与长期分配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1.1.1 短期分配与长期分配按不同的时间跨度区分举例:A社会:$2000/月与$3000/月,但人们只能选一种收入水平,终生不变B社会: $1000/月与$4000/月,但人们可以在两种工作之间变换短期A更平等,但长期B更平等因此,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应取长期分配,最好是累积的终生分配1.1.2 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什么是功能分配什么是规模分配为什么要区分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什么是功能分配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土地租金劳动工资资本利润按劳分配向按要素分配的转变什么是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得到的分配规模分配取决于拥有生产要素的种类、数量和价格(第43页图)为

3、什么要区分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的收入由功能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布情况共同决定(每个环节都影响,43页图)这种区分便于我们认识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如规模分配会通过影响产品需求进一步影响生产要素需求和功能分配;再比如,劳动分布最广,因此功能分配有利于劳动时,分配会更平等)*对收入来源的理解会影响人们对收入的评价(劳动收入与嗟来之食)*功能分配的不平等要高于规模分配的不平等财产分配的不平等要高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金融的发展,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使这种财产不平等加剧收入的不平等我国2002年的数据表明,城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占有城市金融资产总值的66.4,其余80的家

4、庭占有剩下的33.6,其中金融资产最少的20家庭仅占有1.3的金融资产而这些金融资产中增长最高的是房产价值,其次是股票市场,土地的价值则不仅没增加反而以每年6.3的速度下降如果不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今后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1.2 收入分配不平等量度的原则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平等很难(23:30:50与22:22:56哪个更平等)*原则一:匿名原则原则二:人口原则原则三:相对收入原则原则四:累退原则1.2.1 匿名原则不关心具体某个人的收入收入的互换对不平等程度的判别没有影响收入分配总能排列成从最少到最多的序列1.2.2 人口原则人口总数与不平等程度无关人口规模扩大或缩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5、不变前两个原则下,人们可以得出收入分配的柱状图*1.2.3 相对收入原则一个国家所有人收入同时增加相同的倍数,或以不同的货币计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没有变化重要的是收入的相对份额转变的柱状图*1.2.4 累退原则(达尔顿原则)达尔顿(Dalton)1920年提出A的收入不多于B,A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B,累退式收入分配如果一个收入分配是由另一个分配经过一系列的累退式转移得到的,前者一定比后者更不平等1.3 收入分配不平等度量的方法收入范围系数库兹涅茨比率平均绝对差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1.3.1 收入范围系数收入范围系数反映的是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相对差距缺点是没有考虑介于中间的人的分配

6、状况,无法体现达尔顿变化1.3.2 库兹涅茨比率全社会最富的x%人口的收入与最穷的y%人口的收入的比率与收入范围系数一样,也是一个比较粗略的指标1.3.3 平均绝对差反映了社会每个人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的差距的总水平缺陷也是不能很好的反映达尔顿变化*1.3.4 变异系数由于一个数字的平方比本身增加更快,该方法赋予了距平均值较大的离差更大的权重满足达尔顿原则,能体现不平等的变化1.3.5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极端的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向下弯曲洛伦兹曲线的交叉洛伦兹曲线第45页图横轴是人口按收入从低到高的累计百分比纵轴是收入按收入从低到高的累计百分比曲线上的点说明

7、一定比例的收入最低的人口其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极端的洛伦兹曲线45度线,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否则,洛伦兹曲线位于45度线的下方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离45度线越远洛伦兹曲线向下弯曲满足达尔顿原则的累退式转移使洛伦兹曲线向下弯曲洛伦兹曲线的交叉同时涉及累退式和累进式的转移将出现洛伦兹曲线的交叉*此时将难以判断哪条曲线分配更平等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所夹面积与等边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比值数学计算公式是越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现实中的基尼系数在0.25-0.6之间,警戒线是0.4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樊纲认为,我国基尼系数是0.44,有一些研究小组的数据超过0.5,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社会收入差距最大

8、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城镇居民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与占总体20%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二、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倒U假说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2.1 库兹涅茨倒U假说什么是库兹涅茨倒U假说库兹涅茨的推导库兹涅茨的解释纵向时间序列的检验横截面数据的检验2.1.1 什么是库兹涅茨倒U假说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在经济增长初期恶化,在经济增长达到中等水平到达顶峰

9、,然后随经济进一步增长而下降,变动轨迹呈倒U型,如下图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经济增长程度2.1.2 库兹涅茨的推导来自有限的统计数据经济发展早期是引用了普鲁士的数据经济发展后期是引用了美、英、德(萨克森地区)的数据发展中期对比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据经济发展早期是引用了普鲁士的数据18541875年,最富裕的5%的人口收入份额由21%上升到25%,而较贫穷的90%的人口收入份额由75%下降到65%经济发展后期是引用了美、英、德(萨克森地区)的数据在考察期内,富裕阶层的收入份额下降,而贫穷阶层的收入份额上升发展中期对比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度量指标是库兹涅茨比率:最富的20%的人口的收入

10、份额/最穷的60%的人口的收入份额发达国家:美国1.29,英国1.25发展中国家:印度1.96,斯里兰卡1.67,波多黎各2.33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高于发达国家,出现拐点2.1.3 库兹涅茨的解释不平等加剧因素:储蓄、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平等抑制因素:法律和政策力量(如累进税、转移支付等)、人口变动、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发展前期主要是加剧因素起作用,而后期主要是抑制因素起作用2.1.4 纵向时间序列的检验受数据限制,难度较大林德特和威廉姆森(1985)的研究:英国、美国等工业化时期的确不平等加剧,但工业化以后,不平等的情况好转但有的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拉丁美洲符合倒U型曲线,但印

11、度、中国台湾呈U型关系2.1.5 横截面数据的检验以弥补时间序列数据不足的缺陷基本假设研究结果质疑基本假设所有国家的发展路径相同,发达国家的现在是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中国家的现在是发达国家的过去只是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可以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来代替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数据研究结果第47页阿德尔曼(Adelman)、泡克特(Paukert)、阿鲁瓦利亚(Ahluwalia)等的研究证实了倒的结论质疑假设前提是否合理?国家和地区间的结构性差异是否会使人们产生错觉,即拉丁效应(倒U处在中间一段,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数据,国家多,数据较全。但拉丁美洲分配历史上就一直不平等,政府对分配

12、不均也不敏感)戴宁格和斯奎尔(1996)的研究加入国家虚拟变量,倒U关系就不明显了,说明国家间的结构性差异可能给人们带来了倒U关系的假象2.2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若干中间因素实现收入分配、储蓄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2.2.1 收入分配、储蓄与经济增长如果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利于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政府就不应该干预,反之则反之边际储蓄率呈倒U型*政策含义:在极度贫穷的国家,不能采取再分配政策,而在中等收入国家应采取再分配政策(发展而不是剥削中产阶

13、级)*但高度的不平等会加大再分配的政治压力,导致政府可能重新分配现有财富(虽然难度较大),或对财富增量实施再分配,结果都可能降低储蓄率和投资率*2.2.2 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扩散效应(Spillover effect)现实中的一些情况支持以上的观点扩散效应在低收入水平阶段,一些部门率先增长,收入差距拉大;但最终,这些部门的增长会扩散到整个经济,产生外溢,使收入分配得到改善现实支持技术进步开始只对少数工业部门有利,只对掌握金融资源和企业家才能的人和部分技术工人有利,二元结构中只有部分人先进入现代部门但随着更多的人进入现代部门,劳动力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主导产业发生变化,需求提高

14、,扩散效应最终将产生2.2.3 收入分配、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滴流效应(Trickle-down effect)*英国的情况美国的情况1美国的情况2滴流效应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的阶段,对穷人所能提供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的需求会上升,使这些要素的价格上涨,改善穷人的收入,从而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但滴流效应能否出现取决于需求结构能否真正发生变化英国的情况经济增长,对奢侈品需求上升但奢侈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由高技术小规模的生产提供(如劳斯莱斯),滴流效应就不会出现美国的情况1经济增长,对奢侈品需求上升但奢侈品是大众化的制造业产品(如福特汽车),大规模生产导致就业上升,工人工资上升于是中产阶级不断扩

15、大,滴流效应出现美国的情况2美国在大萧条和两次大战时期主要以政府支出拉动经济增长政府支出雇佣了大量劳动力,包括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那些时期,美国的收入分配平等程度提高2.2.4 收入分配、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如果穷人能方便的获得资金,办企业、受教育、投资等就可以改善收入但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贷款要求抵押,这成为穷人进入资本生产的障碍这种不平等会进一步加剧不平等:穷人只能留在劳动力市场,造成供大于求,工资下降,而富人因劳动力成本下降利润提高不平等此时会自我强化,无法自我纠正2.2.5 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穷人一方面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受教育有限,这都使人力资本无法提高,将强化分配不平等三、贫困

16、问题贫困的概念贫困的衡量指标贫困产生的原因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贫困的功能性影响中国的贫困问题3.1 贫困的概念贫困线确定贫困线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同国家贫困线不一样3.1.1 贫困线在特定的社会、特定时间的最低的、“可接受”的经济参与水平在贫困线以下的就是贫困人口3.1.2 确定贫困线需要考虑的问题总支出还是分项支出(后者如食品,长期来看,总支出较合适,代表了消费的能力)*绝对值还是相对值*短期还是长期(长期为主)*家庭还是个人(一般是家庭人均消费能力,但也可能忽视家庭内部的不平等)*直接需要还是收入(一般是收入,如美国贫困线是基本食物的最低花费3;印度是满足最低卡路里的消费的支出水平)*不同国家

17、贫困线不一样美国1991年贫困线为13924美元(四口之家,人均6932美元)一般发展中国家300美元中国农村年人均纯收入300元人民币3.2 贫困的衡量指标贫困人口数贫困人口比率贫困差距比率收入差距比率森的指标3.2.1 贫困人口数Head count, HC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3.2.2 贫困人口比率Head-count ratio, HCRHCRHC/n缺陷:反映范围,但不能反映程度3.2.3 贫困差距比率Poverty gap ratio, PGR反映贫困差距与社会总收入水平间的比率缺陷:社会分配高度不平等的情况下,PGR可能会较小,不能反映真实情况3.2.4 收入差距比率Incom

18、e gap ratio, IGR 可以精确的度量贫困的程度,但不能反映范围3.2.5 森的指标PHI(1I)GI是收入差距比率,H是贫困人数,G是贫困人口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这个指标比较全面3.3 贫困产生的原因政策因素(如偏重城市的政策、价格剪刀差、资本密集型工业化等)*环境/自然因素(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的过度增长等)*文化/制度因素(种族、性别歧视等)*政治因素(动荡、贫困者由于无法支付游说成本导致丧失发言权)*国际因素(贸易条件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债务危机等)全球化与贫困1999年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全球化加大了富国

19、和穷国的差距全球化加大了穷国内部的贫富差距全球化加大了富国内部的贫富差距全球化加大了富国和穷国的差距19902000年,世界174个国家前15名与后15名的收入差距从60倍扩大到74倍,而这种差距在1960s只有30倍全世界最富有的20的人口占有全球GDP的86%、出口的82%、FDI的68,而最穷的20%的人口的份额只有1%根据1999年人口发展报告,获益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不到20个,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低于10年前的水平全球化加大了穷国内部的贫富差距“全球化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新的经理和领导精英才从这种发展中收益。第三世界的大规模贫困并不能被克服,充其量只是创造出几个

20、富裕的小岛罢了”格拉德博克斯贝格,2000为营造吸引外资德环境,发展中国家往往设法降低劳动力工资、减少对产业工人德保护以拉美为例以墨西哥为例1990年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全社会基尼系数从1984年的0.43上升到0.475,工薪收入者的基尼系数从1984年的0.419上升到1992年的0.5191970s智利工人可以得到国民收入的50%,到1989年只能得到19%阿根廷1991年的贫富差距是1:16,1997年上升到1:25全球化加大了穷国内部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第三世界化”二战结束以后30年内逐步形成的劳资妥协的社会契约被打破,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加剧以美国为例,1979年收

21、入最高的5%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最低的20家庭的10倍,1999年,这一比例提高到19:13.4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贫困人口数贫困人口的一些特征3.4.1 贫困人口数世界银行2001年贫困线是人均375美元/年,赤贫线是人均275美元/年,美国四口之家(两个小孩)是17960美元1985年和1990年HC、HCR和PGR见下表1990年全世界有10亿人处于贫困线以下从趋势上看,除了经济增长较快的东亚以外,其他发展中国家贫困情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851990赤贫贫困贫困HC(m)HCRPGRHCHCRPGRHCHCR撒哈拉以南非洲120304.01844811.012648东亚12090.4

22、182131.016911南亚300293.05325210.056249东欧340.2570.55.07中东部/北部非洲40211.060312.07333拉丁美洲/加勒比海50121.087221.010826全部6331811051313.01133303.4.2 贫困人口的一些特征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往往规模较大农村的贫困明显显著于城市贫困与生产性资产的缺乏密切相关贫困人口营养不良情况很普遍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往往规模较大巴西22的家庭人口超过6.7个,其中一半在贫困线以下马来西亚,贫困率从一人家庭的24%增加到10人以上家庭的46%当然,家庭规模不但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人口生产的微

23、观经济分析)*农村的贫困明显显著于城市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农村贫困人口占贫困总人口比重农村婴儿死亡率城市婴儿死亡率农村可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比重城市可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比重肯尼亚809659572161加纳658087673993印度7779105575076印尼737974573643危地马拉596685652689巴拿马5059282263100贫困与生产性资产的缺乏密切相关在非洲,穷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南亚,大部分穷人是无地劳工在城市,大部分穷人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穷人的人力资本也很低贫困人口营养不良情况很普遍肌肉萎缩、发育不良、易感染疾病、认知能力较弱等3.5 贫困的功能性影响影响穷人进

24、入信贷市场的能力(偿债能力及抵押等)影响穷人进入保险市场的能力影响穷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体力及其他人力资本)导致贫困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分配(救生艇伦理、寡妇的死亡率)Rahman(1992)的研究孟加拉国农村寡妇的中年死亡率平均死亡率(5.29%)高于有丈夫的妇女的死亡率(1.87%)其中持家者死亡率是3.75%,最低家中由儿子作主的死亡率是5.37%既不持家、家中也无儿子作主的死亡率是7.59%,最高按照救生艇伦理,她们在家庭分配中最先被牺牲中国的贫困人口(1)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2610万,约占世界同期贫困人口减少总量的70%中国的贫困人口(2)截止2

25、006年3月,全国农村仍有2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处于年收入683元至944元的低收入群体还有4067万人,两者合计6432万人。 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由解决温饱为主转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新阶段。 2006年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结果显示,纲要实施5年来,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927万减少到2365万,减少了56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从6102万减少到4067万,减少了2035万3.6 中国的贫困问题(1)一是伴随贫困人口在数量和比率上的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也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

26、期是中国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时期,其后减贫速度便不断下降。2003年贫困人口不降反增,比2002年增加80万人。 3.6 中国的贫困问题(2)在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同时,贫困的各种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居住在环境极端恶劣的农村人口和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实际上国际反贫困的经验表明,当一国的贫困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10%以下时,这部分人口难以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在短期内也难以通过总量的经济增长摆脱贫困3.6 中国的贫困问题(3)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不断增加 3.6 中国的贫困问题(4)虽然收入贫困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非收入贫困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农村地

27、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在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按筹资贡献公平性排序,中国被列第188位。在中国,政府的医疗补贴大都集中于大城市。富裕的东部城市居民平均医疗总支出达到贫穷的西部农村的11倍。随着后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瓦解,农村医疗保障的覆盖面积迅速缩小,从1980年的80%降为1998年的6.6%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中科院调查报告) 3.6 中国的贫困问题(5)城市贫困成为新的问题。随着国企改革及由此造成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城市贫困人口由原来的三无人员扩展到下岗、失业人员中暂时

28、不能获得足够收入或因其他灾难性事件而陷入贫困的人口(繁荣背后的草根) 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1993年,最低收入组别中的城市居民约50%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到1998年,攀升为72%;而到2003年底,这一比例高达76%。1993年,城市中收入最低组内仅37.5%的人有病却不就诊,但到2003年,该比例升至60.2%3.6 中国的贫困问题(6)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开始凸现出来 3.6 中国的贫困问题(7)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经超过90%,而农村只有2%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获得的转移支付为1668.55元,而农民获得的为134.87元如果将农民各种形式的税

29、费看作是个人所得税的话,在全部个人所得税中,农民占60%,虽然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1/3农民的人均税负146元,城镇居民只有37元问卷调查得到的致贫原因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合作完成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教育医疗赡养老人“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主要归因教育致贫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

30、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医疗致贫贫困居民的第二大负担是医疗费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约有25的贫困居民认为贫穷是因为“家里有病人”。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农村家庭的医疗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21,明显高于城市(79)和小城镇(9)。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也表明,目前在我国,一旦得了大病,平均花销在7000多元,而全国农民的纯收入每年也就2000元左右赡养致贫城市和小城镇贫困居民的另一原因是“家里有老人要供养”,提及率均在14左右四、收入分配战略先增长后分配战略先分配后增长战略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4.1 先增长后分配战略主要思想理论依据制约因素案例4.1.1 主要

31、思想是早期1950s、1960s时期的主要分配战略先发展经济,收入分配上政府不干预;等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政府再干预收入分配4.1.2 理论依据在假定储蓄为收入的增函数的情况下,资本集中于富人手中有利于提高社会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最终会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滴流效应与扩散效应)只有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政府干预收入分配才有物质基础(转移支付的实力)发达国家的经验4.1.3 制约因素不一定储蓄与收入正相关(消费早熟)*储蓄也不一定带来生产性投资(非生产性活动、资本外逃)*如果缺乏互补性的生产要素(如管理、技术、人力资本等),投资也难以拉动经济增长*巨大的收入差距和大范围贫困本

32、身就不利于经济增长(隧道效应、人力资本耗竭、需求不足导致投资引诱不足等)*4.1.4 案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严重的两极分化。1983年巴西的贫富差距达26.1倍,墨西哥的贫富差距达19.9倍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政治危机和社会不安4.2 先分配后增长战略案例理论研究制约因素4.2.1 案例韩国、台湾地区、前计划经济国家,主要做法包括:土地改革(没收再分配)企业国有化普及义务教育(实质是平均化人力资本)中国的教育普及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此次会议提供的中国扫盲教育的成就与展望报告,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有2576万个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

33、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占全国县(市、区)的90.1% 从明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杂费 国家将把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在农村,用于农村新建中小学校舍和改造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4.2.2 理论依据收入均等比收入高度不平等更有利于储蓄低收入阶层收入提高有利于市场需求扩大,投资引诱加大,促进经济增长收入平等有利于为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基础(起点公平,优于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萨缪尔森和舒尔茨都认为“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免费提供公共教育更为伟大的步骤了”4.2.3 制约因素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是非和平时期)才会发生*和平稳定时期很难采取这种战略4.3 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主要思想政策含义制约因素4.3.1 主要思想钱纳里等人1974年首先提出将分配目标有机的结合到增长目标之中修正增长目标赋予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更高的权重(如n=5,g1=0.4, g2=g3=0.2, g4=g5=0.1,这样最低收入组收入增长10%与高收入组收入增长40%等同)由此,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促进低收入阶层收入更快地增长4.3.2 政策含义经济增长增量中更多的份额分配给低收入阶层,包括:干预要素价格(如以工代赈、政府购买社工等工作支持再就业等,鼓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