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散文的小与大、虚与实】-(学生用)_第1页
高三语文【散文的小与大、虚与实】-(学生用)_第2页
高三语文【散文的小与大、虚与实】-(学生用)_第3页
高三语文【散文的小与大、虚与实】-(学生用)_第4页
高三语文【散文的小与大、虚与实】-(学生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散文的小与大、虚与实【学习目标】.理清散文小与大、虚与实的关系,理解散文以小见大、借实写虚的写作方法。.突破情感表达方法和情感主旨类题的分析、解题方法。课前热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都江堰(节选)余秋雨一 一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 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 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 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

2、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滋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 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 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旅游价值。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

3、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这里的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 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则,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 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 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 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

4、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 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 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 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 消逝更是呜咽。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 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

5、。记得,在一次文人雅 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 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 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作原乡,作家钟理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 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 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 文的时

6、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 染,没有毁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 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 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 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 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眸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 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

7、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 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 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 代的柿子树,经历了 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 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归去来兮

8、,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有删改)L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沉沦”有几重含义。(6分).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6分).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巩固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万鞋墙梁衡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 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楼、耙、车、斗、

9、磨、碾之类,也未有见 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 我问:“有多少双? ”答道:“13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 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 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 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 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

10、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 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 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 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 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 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 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

11、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 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 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 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 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 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 说长

12、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 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 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 13个补丁。90年 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 穿皮鞋。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 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 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

13、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 记。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彳艮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 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 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 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 2 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 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鞋墙不朽。(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14、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 给“我”的惊奇感受。B.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这个比拟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个比喻,把无生命的鞋 写活了,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C.第四段,作者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 农村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 的主旨,形成庄重的风格。.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6分).作品

15、结尾说“鞋墙不朽”,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作品以这句话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本文语言风格庄重,请结合第五段加以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水手张炜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以及那个硬汉杰克伦 敦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这一切都与文学的壮丽、传奇 的声响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作家是思想者、记录者,也是个浪漫的儿子。他天生应该是长于行动的人,而不仅是思想,是精神 的漫游:即便是躯体也要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上流荡才好,让冰凉的水流冲洗他,直到拍击冲刷出

16、那难忍 的欢乐和痛苦的歌声。真正有个水手名份的总是极少数。可是他们要有水手的实质,有那样的情怀和向往。不然,即便真 的吃过甲板上的饭水,也不过是个乘船的人,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平庸气、小地方人的偏狭嫉恨。人一生下 来就脚踏着一块甲板,区别是有人能迎着风浪始终站立;而有人不得不趴下,四肢并用。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随时都会在击打挤压下碎裂。人哪,甲板上的人哪,不 要因恐惧而逃遁,不要呻吟和出卖,不要背叛,不要放弃。同舟共济吧,生存着,互助着,同情着,英勇 着。水手啊,人类的水手。水手护住了女人和儿童,护住了所有的母亲和未来的母亲。他们为孩子揩去泪痕,为老人披上寒衣。 这艘拥挤的船已不

17、堪重负,龙骨发出了格格响声。水手坚持着,准备着。他们默默自勉,那一刻来临时, 他们将奋不顾身。是的,那些险奇的经历也许常常是止于幻想。这样也热血奔流。到遥远的地平线的那一端,把挚爱 的生命系到纤若发丝的什么上,让其颤抖和惊惧。生命在这一刻变得光焰四射,璀璨绚烂了。疯狂的浪涛 拍过来吧,拍到胸膛上、脸上,把桅杆打折吧。世界变大的一刻,人就变小了。不再为一己的荣辱而惴惴,不再为眼前的虚幻而激越。真实的存在、 揪心的痛楚,这些都要伸手抓住。要有勇气面对它们。它们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我们也会化为它们。 从这一刻开始就学会了藐视,学会了嘲笑,学会了安定。在浩淼的水波面前,人还剩下了什么?剩下了知性和自

18、尊。那就紧紧地拥有它吧。人如果失去了它,就将一无所有。无限的大对无限的小,无限的沉默对无限的喧哗。这种尴尬让一 个人感到了,他才能开始告别童稚状态。作家处于童稚状态 是可怕的,也很可惜。这种“童稚”绝没有真正儿童的可爱。这是不堪一击的 软弱和浅薄无知,是人类甲板上的多余人。被腥风苦雨洗刷过,踏上岸,大地也在摇动。真正的水手四处张望,寻觅自己的故园。到处都是一 片汹涌,是呼叫和啸动,是未知的深度和难测的定数。人的命运之河,曲折之水。人能够感知的有多少?目击的有多少?真实记录的又有多少?作家,像 水手一样的作家啊,他们手中握住的不是一支笔,而是命运的桅杆。桅杆被打碎的那一天,会化为屑沫飘动。但总有

19、一支迎着潮涌挺立的桅,它将驶向地平线,在永恒 的太阳下闪出金色。人的光荣凝聚在上边,人的尊严也凝聚在上边。水手啊,人类的水手。当过水手的人不一定能完成那个向往:一位作家。而真正的作家的确会拥有水手的性质。在这个狂 想和梦吃交织的嘈杂世界上,各种垃圾正铺天盖地地堆积。可是水流仍旧像世纪之初、或更遥远的记忆中的时世一样,滔滔不绝。水流就这样平淡无奇地冲去 了垃圾。水是洁净的、温柔的,也是无情的。在这世纪之水的分扯之下,什么都分崩离析了,只留下了一 个个属于水手的岛屿。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天上的浮云与之对应。水手啊,人类的水手。.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紧扣标题,总领全文,意谓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水手的特质。“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总有一支迎着潮涌在上边”运用象征,说明人类的光荣和尊严只会凝聚在率先驶到地平线上的 桅杆上。D.文中几处“水手啊,人类的水手“,运用反复和呼告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对水手的深情呼唤和强烈赞叹。.请结合全文,说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品格。(6分) .文章为什么把水手称为“人类的水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他手握一把长锚,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锦,千年来始终与金仗 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21、。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 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 谕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 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 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铸。 有人

22、说,这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有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铸 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 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 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四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地自我损耗,又不断地为损耗而再损耗。结果, 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 冰父子。钟鼓钱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

23、江涛轰鸣。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 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我到边远地区看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 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 雨顺,水土滋润。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 大地,贴近了苍生。请结合文章思路,分析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去表现的?(6分)(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7年北京卷) 根河之

24、恋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 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 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 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 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 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

25、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 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 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精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 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 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 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 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

26、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 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 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 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 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 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

27、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 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 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 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 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 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 时尚的T恤

28、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 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 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 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 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

29、起舞,似乎这 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 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 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 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L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6分)2.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

30、之恋”的表现。作者 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课堂探究一、课前热身题目分析:阅读散文,就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 如何表现人物的品行,如何在叙事、描写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第一篇文本的问题是要求结合文章思路分析文章是如何表现作品的主旨的,如何表现是一个方式方法 问题。文章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个是物的方面,由长城引出都江堰,由都江堰引出中华文明,是一个 由小到大,由实到虚的过程;从人的方面讲,由李冰到石人,由石人到庙宇的供奉,再到历史、宇宙,也 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小到大的思维过程,这样作者就把宏大的主题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

31、上来了。第二篇的两个题目“象征意义”和怎样的匠心。由根河巨大的生命力,纯真清澈,一次次新生,养育 了两岸的生命这四个特点得出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这一文章主旨,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 而由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 旨,也是一种以小见大、借实写虚的写法。二、知识迁移一一什么是散文的小与大、虚与实 小与大散文的小与大,就是散文欣赏过程中对取材和主题的理解,从作者角度,就是选取哪些材料来表现主 旨;从读者角度,就是对作者选取素材、体悟素材的赏鉴。简言之三句话:小素材大文章,小视角大立意,小事物大隐喻。虚与实人生总是具体表现为眼前

32、人物和身边世事,这就是所谓的“实”;眼前物或身边事触发了作者某种潜 在的感想,从中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这就是所谓的“虚实: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物等形象;虚: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两者关系:着眼点在虚,实是为虚设计的;虚不能自我表达,只能依靠实的部分来实现。散文的小与大、虚与实是相互联系的,作者往往借助“实”“小”来表现“虚”“大”,借助“实”“小” 激发读者想象,补充潜在的“虚”,从而实现转变和升华,来表现主题的“大, 三、考查形式以小见大,借实写虚,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分析文本、概括形象、总结主旨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是和其 它题目结合考查,体现一种思维

33、能力,重点体现在“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这两个方面。具体说来:1、形象分析题散文往往借助于文中具体的形象,来表现虚化的形象。这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以小见大的手 法去实现。都江堰中,作者塑造了李冰这一形象。作者只是想塑造好李冰吗?当然不是,通过李冰,作者塑 造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虚化了的“大智大巧”“淡泊名利,务实求真”“造福百姓,贴近苍生”的“李 冰式的精魂”。2、思想主题分析主旨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在散 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候,散

34、文的主旨比较宏大,这就需要一个小的切入点,由此及彼,以小见大的表现,像白杨礼 赞荔枝蜜。在都江堰这篇文章中,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 的独特思考。这么大主旨怎么体现?通过具体的事和人,借助都江堰,借助李冰父子,这就是以小见大。3、散文的布局谋篇如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考查文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比邻而居考查的是文章的线索,其 实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由小到大的艺术手法去写作。4、散文的选材、取材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有时就要求散文从小处着眼,如荔枝蜜白杨礼赞根河之恋。5、“以小见大”“借实写虚”的常见形式(1)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

35、征等手法。主要是通过自然景物,虫鱼鸟兽等小题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揭示哲理。合欢树中的合欢树是儿子的化身,它死而复生;同时是母亲的亲手种植,在儿子心里又是母亲的 影子。比邻而居中借助饭菜的味道来表现生活。(2)借助联想与想象,曲径通幽。要想揭示大问题,就先找一个小角度;想要表现虚的精神,就要从实 的人或物出发。都江堰一一长城一一都江堰灌溉了中华民族都江堰一一创造者一一规划、建造、庇护不论何种表现形式,抓住了 “小”,就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因为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而是小 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物。四、典例探究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米的恩典甘典江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

36、,是“米”。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日:“米,果实也。象 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 问候一句:“吃了吗? ”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康实而知礼节。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士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 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

37、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 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 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 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 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 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

38、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 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 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 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 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 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

39、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 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 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 冒犯。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 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 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

40、 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 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 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选自人民日报).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6分).请概括文章的主旨。(6分).文章由“米”主要联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6分)五、方法总结散文往往思想认知程度深,富有哲理,所以我们解读文本时要从小的方面、具体的方面入手,从段落 句子入手:.解读标题,分析首尾。解读标题,分析首尾

41、段是很好的分析小与大、虚与实的方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很多文章的 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即使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定要 对主题、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分析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结构,借助文章结构脉络梳理小与大、虚与实的联系。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 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分析时,我们要明确中心句,抓住关键词句,找出重点段, 对重点信息重点分析。.抓住议论、抒情语句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和情 感。.联系文体特征和创作背景写人叙事类散文要抓住对人物的评价,写景状物类散文则重在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哲理性散文 要抓住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了解创作背景,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 明性文字。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六、即练即悟(一)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