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PPP项目基坑监测方案_第1页
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PPP项目基坑监测方案_第2页
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PPP项目基坑监测方案_第3页
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PPP项目基坑监测方案_第4页
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PPP项目基坑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盘水凤凰大道东段地下综合管廊 现场临建施工方案 2015年11月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报审表工程名称: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PPP项目 编号:致:四川兴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监理机构)我方已完成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PPP项目凤凰大道西段基坑监测方案的编制和审批,请予以审查。附件: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施工项目经理部(盖章)项目经理(签字)年 月 日审查意见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字)年 月 日审核意见:项目监理机构(盖章)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加盖执业印章)年 月 日审批意见(仅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建设单位(盖章)建设单位

2、代表(签字)年 月 日注:本表一式三份,项目监理机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各一份目 录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10338 1.编制依据 PAGEREF _Toc10338 2 HYPERLINK l _Toc8863 2.工程概况 PAGEREF _Toc8863 2 HYPERLINK l _Toc4170 3.监测目的及原则 PAGEREF _Toc4170 3 HYPERLINK l _Toc10897 3.1监测目的 PAGEREF _Toc10897 3 HYPERLINK l _Toc2203 3.2监测原则 PAGEREF _Toc2203

3、4 HYPERLINK l _Toc9170 4.监测项目 PAGEREF _Toc9170 4 HYPERLINK l _Toc15963 5.监测方案 PAGEREF _Toc15963 4 HYPERLINK l _Toc17824 5.1监测内容 PAGEREF _Toc17824 4 HYPERLINK l _Toc6371 5.2监测方案 PAGEREF _Toc6371 7 HYPERLINK l _Toc23255 6.远程自动测试系统设计 PAGEREF _Toc23255 9 HYPERLINK l _Toc15602 6.1测试系统的主要构成 PAGEREF _Toc15

4、602 9 HYPERLINK l _Toc19750 6.2远程自动监测系统组网设计 PAGEREF _Toc19750 9 HYPERLINK l _Toc11690 6.3系统特点 PAGEREF _Toc11690 11 HYPERLINK l _Toc31407 7.信息反馈制度 PAGEREF _Toc31407 12 HYPERLINK l _Toc8734 8.监测控制值、报警值及监测应急措施 PAGEREF _Toc8734 12 HYPERLINK l _Toc12745 8.1监测控制值及报警值 PAGEREF _Toc12745 12 HYPERLINK l _Toc7

5、315 8.2监测应急措施 PAGEREF _Toc7315 12 HYPERLINK l _Toc19396 9.监测设施保护 PAGEREF _Toc19396 13 HYPERLINK l _Toc30897 10.监测数据整理及分析 PAGEREF _Toc30897 13 HYPERLINK l _Toc26335 10.1监测数据的记录 PAGEREF _Toc26335 13 HYPERLINK l _Toc4134 10.2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PAGEREF _Toc4134 13 HYPERLINK l _Toc204 11.现场安全管理 PAGEREF _Toc204 14

6、HYPERLINK l _Toc20886 12.管廊沿线周边建筑物基坑监测清单 PAGEREF _Toc20886 151.编制依据 本次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监测方案严格按照以下文件及国家、行业的有关规范及法规编制,编制主要依据如下: 本次监测方案的主要技术依据如下: (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1); (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6)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

7、07); (7)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9)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0) 其它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11) 六盘水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文件。2.工程概况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PPP项目凤凰大道西段总长1.145公里,凤凰大道西段道路已经施工完毕,为了准确掌握综合管廊基坑开挖、施工过程的动态情况,了解开挖、综合管廊施工对基坑深层水平变形情况,确保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安全,需要对地下综合管廊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位移、地表裂缝和基坑深部水平变形进行监测

8、。凤凰大道西段凤凰大道西段图2-1 工程地理位置图凤凰大道西段综合管廊为双舱管廊,分别为综合舱和热力舱。管廊宽度为8600mm,高度3350mm,底板厚450mm,顶板厚400mm,壁厚300mm。图2-2 凤凰大道西段综合管廊断面图3.监测目的及原则 3.1监测目的 监测目的:由于地下综合管廊开挖形成的基坑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前期勘察工作中难以认识透彻,而且基坑的稳定性又受环境综合因素影响,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通过对基坑和周边建筑物在土方开挖阶段及基础施工阶段的连续、定期等周期性变形及沉降监测,可以获得本工程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沉降、位移形变的实时观测数据资料,并通过对其进行的实时测量、处理、分析,

9、得到基坑和周边建筑物的形变变化情况及未来的形变发展趋势,以有效地评价其基坑变形对各建筑物所产生的形变敏感性影响和危害。对所发现的变形速率过快、过大等异常形变现象时,及时警示建设施工各方,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带来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确保建筑基坑、建筑主体和周边建筑物的整体安全。 加强监测对及时准确地评价基坑的稳定性、制定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基坑开挖方案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安全监测可掌握基坑开挖前后地表位移和基坑深层水平变形的变化特征及规律,及时了解基坑的工作性态,指导和验证施工,优化设计,预测预报基坑的失稳方式、发生时间及危害性,以便及时采取防灾措施,尽量避免和减轻经济损失和

10、社会影响。 加之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监测网络,积累的监测数据也不多。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验收移交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管廊的正常运营,同时检验和指导施工,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基坑开挖监测网络。 3.2监测原则 监测原则:在充分考虑地下管廊开挖形成的基坑所处工程地质条件和基坑潜在失稳模式的情况下,应以施工安全监测为主,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监测点应按设计要求布置,安全监测以仪器量测为主,人工巡视和宏观调查为辅。4.监测项目根据国家及贵州省相关规范、标准,结合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特点、周边环境状况、地层及水文地质情况,最准确定监测项目主要为位移

11、监测和变形监测。位移监测包括,地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和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变形监测主要指基坑深层水平变形监测。5.监测方案5.1监测内容5.1.1位移监测a)监测等级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规定,级基坑的位移监测,按变形测量等级的三级进行观测,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2标段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图设计要求,按照垂直位移观测高差中误差1.5mm,位移观测观测点坐标误差l0mm的精度要求进行观测。b) 测点布置地表位移观测点参考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2标段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图设计并根据

12、现场实际情况,每公里设立4座基准点、4处地面监测点进行埋点和测放等作业。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范围为基坑边缘以外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作为监测对象。监测点布设在周围建筑边角、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两侧及不同结构分界处,间距为15m-40m。周围建筑变形监测点位布设,直接将测量标志镶嵌在基坑周边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部部位的墙上或柱上。c) 监测周期及频率基准测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周期为每月复测一次;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测点点距15m,监测频次为3天;每个断面共4个地表沉降观测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数量要根据周边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布设,监测频次为3天

13、。同时进行地面裂缝观察:基坑开挖前,记录已有裂缝分布位置和数量,测量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基坑开挖后监测既有裂缝的发展情况,同时密切关注新增裂缝分发展情况。d) 观测点埋设方法 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在基坑开挖之前即在观测点位置埋设强制归心螺栓,待螺栓周边砼达到7天强度后立即进行位移监测的观测作业。e) 测量仪器使用远程位移测量系统对每次测点的GPS测量元件进行周期性监测。5.1.2 变形监测a)监测等级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规定,该基坑设计等级为二级,结合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

14、公司编制的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2标段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图设计要求,地面最大沉降量0.3%H,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4%H且50mm,H为基坑深度,测斜管及地面沉降监测点纵向间距为15m,沉降及位移最大控制速率为3mm/d。b)测点布设 基坑深层水平变形监测孔距15m,在基坑开挖前,从地面钻孔,将每个多点位移计安装至设计位置。单孔深9m,单孔测点1m/个;每个断面2个测孔。c)监测周期及频率 根据设计院设计要求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进行监测。监测周期为基坑开挖前至基坑回填完毕。 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确定,一般情况下监测频次3天,在开挖卸载急剧阶段,应每

15、天三次,其余情况可以1次/23天,当监测结果较大时,应连续观测。当有下列情况时,测点监测频率应视现场情况加密至正常情况下的23倍,a)施工现场降雨天气;b)围护结构位移较大或增加较快;c)测点监测数据异常变化;d)基坑附近有突然增大的异常荷载。d) 观测点埋设方法 深孔位移监测采取埋设测斜管,应用移动式测斜进行监测。测斜管布设深度,必须穿过基坑深度的1.5倍,或按设计要求深度布置,以保证测斜管底部处于不动状态。根据现场条件, e)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采用移动式钻孔测斜仪 该套仪器主要由:1)移动式测斜探头;2)数字式接收仪;3)高强度传输电缆;4)专用测斜管四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依据探头轴线位

16、置与铅锤线夹角的变化值,通过一定的数理换算关系求得岩土体某深度位置处的侧向位移,产生位移较明显的地方即确定为滑动变形的位置。测量仪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图5-1 测斜仪工作原理图 变形曲线图 位移曲线图图5-2 测斜仪成果曲线图照片1 钻孔倾斜仪以及垂直探头和测斜管照片2 钻孔倾斜仪测试系统工作过程5.2监测方案为准确掌握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的动态情况,了解开挖、综合管廊施工对基坑深层水平变形情况,确保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安全,需要对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坑监测图如图5-3所示。时间暂时定为从基坑开挖施工开始,到工程施工结束。监测方案如表5-1所示。图5-3 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监测图表5

17、-1 监测方案一览表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说明埋设元件监测仪器地表位移及建(构)筑物沉降监测每公里设立4座基准点、4处地面监测点进行埋点和测放等作业。基准测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周期为每月复测一次;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测点点距15m,监测频次为3天;每个断面4个地表沉降观测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测点数量根据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情况而确定,监测频次与水平、垂直位移监测周期一致。同时进行地面裂缝观察:基坑开挖前,记录已有裂缝分布位置和数量,测量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基坑开挖后监测既有裂缝的发展情况,同时密切关注新增裂缝分发展情况。GPS测试元件远程位移监测系统基坑深层水平变形

18、监测基坑深层水平变形监测孔距15m,监测频次3天,单孔深9m,单孔测点1m/个;每个断面2个测孔;地面最大沉降量0.3%H,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4%H且50mm,H为基坑深度,测斜管及地面沉降监测点纵向间距为15m,沉降及位移最大控制速率为3mm/d。测斜管钻孔倾斜仪6.远程自动测试系统设计6.1测试系统的主要构成测试系统有以下部分组成:(1)监测元件包含各个监测项目中使用的监测元件。(2)远程智能集采箱该集采箱集成智能集采控制设备及远程数据采集传输设备,采用单总线方式进行系统集成,最多可控制256个测试元件。(3)供电系统现场主要采用太阳能供电设备。6.2远程自动监测系统组网设计设置一个

19、远程监测站,配备YH0880远程智能集采箱、太阳能电源(蓄电池),防水保护机箱以及防雷击装置等。现场通过1根6芯总线电缆将传感器进行连接,总线的一端与监测站的YH0880远程智能集采箱相连,在远端监控中心可进行定时数据采集或实时的数据观测。上层监控中心上层监控中心传感器N传感器2传感器1前端现场无线系统1.传感器N传感器2传感器1前端现场无线系统2传感器N传感器2传感器1前端现场无线系统NADSL拨号网络其它可共享终端监控主机图6-1 远程无线边坡自动观测系统架构示意图总线(1条6芯电缆)总线(1条6芯电缆)传感器N传感器2传感器1总线总线图6-2 前端现场无线系统结构示意图6.3系统特点1、

20、前端传感器系统采用单总线方式连接,稳定、可靠。同时节约成本,方便现场的铺设和后期维护,省钱、省事、省心;系统组建方式灵活多样,并可根据需求随时升级。总线式自动采集控制系统、采集箱自动采集控制系统,无线远程自动采集控制系统等;3、系统兼容性强,可方便的接入其他厂家各类弦式传感器、电压输出型传感器、电流输出型传感器、RS232/RS485接口传感器等;4、传输距离远,最远传输可达1.5Km,加入中继器和电源控制器可将传输距离增加一倍;5、远程自动化实时测量,采集时间任意指定;6、观测数据自动存储,可生成观测曲线,数据可保存到Excel表格,方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7、采用服务器/客户端模式,数据可

21、多机共享(联网后);8、提供自动报警接口。7.信息反馈制度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要求每班施工人员对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内进行巡视,观察地表有无新发生或发展的裂缝、等变形迹象,及时上报进行妥善处理,落实到人,建立监测记录日记制度。定时提交阶段观测资料:按照施工中和竣工后两个阶段提交变形区观测系统点位位置图、观测成果点、观测点位移与沉降综合曲线图、观测成果分析资料等成果。8.监测控制值、报警值及监测应急措施8.1监测控制值及报警值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按照三级预警状态进行判定: 1、黄色级别。实测位移(或沉降)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极限值的70%80%之间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极限值的85

22、%100%之间而另一指标未达到极限值时; 2、橙色级别。实测位移(或沉降)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极限值的85%100%之间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极限值的而另一指标未达到极限值时,或双控指标均达到极限值而整体工程尚未出现不稳定迹象时; 3、红色级别。实测位移(或沉降)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极限值,还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实测的位移(或沉降)出现急剧增长,隧道混凝土表面已出现裂缝,同时裂缝处已出现渗流水。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及时对各项监测内容作综合分析,并通过其他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以进一步讨论基坑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

23、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8.2监测应急措施当安全性为“黄色预警”时,应加密监测频率,加强对地面和周边建筑物沉降的动态观察;当安全性为“橙色预警”时,应加强施工措施,加强监测,并召集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协商解决;当安全性为“红色预警”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监测结果应定期(每半月)向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提供监测资料,当监测显示有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即向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报告。9.监测设施保护监测仪器的完好性对监测工作十分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场所埋设的仪器与测点进行保护,对损坏观测点,在监理确认下进行及时修复,并做好修复记录,采取以下保护和恢复措施。 (1)

24、在各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处竖立标示牌,在标杆上作醒目的警示,尽量减少外露测杆数量,外露沉降标杆用套管加以保护,标杆露出地表高度不大于50cm。(2)做好施工期间现场指挥管理工作,避免仪器或测点破坏,对于基坑测点的损坏应在2d内修复,对测斜管损坏应及时通知第三方并尽快进行恢复和复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测斜管按照埋设要点要求精确定位,施工中应保证钻孔方向,避免钻孔时破坏测斜管。10.监测数据整理及分析10.1监测数据的记录应采用标准的记录表格记录监测数据,并绘出记录表格样表,建立监测质量保证措施及相关人员签字认可制度,监测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总结报的格式及内容要求,说明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的处理措施,绘出监测成果变化曲线或图形。10.2监测数据处理方法a) 地表位移监测各周期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对观测点进行坐标及高程的计算。以各观测点的零周期为初始值,以后观测点各周期的坐标高程值相对于初始值的差,即为变形观测点各周期的水平位移和沉降量的大小。计算取位,详见表10-1。表10-1 监测数据取位表水平角值及各项改正数()边长观测值及各项改正数(mm)边长、坐标、高程(mm)垂直角及改正数()坐标增量及高差(mm)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