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57张PPT)+教案+学案+练习_第1页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57张PPT)+教案+学案+练习_第2页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57张PPT)+教案+学案+练习_第3页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57张PPT)+教案+学案+练习_第4页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57张PPT)+教案+学案+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57张PPT)+教案+学案+练习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及论语。二、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三、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词语“方”、“如”、“与”等的意义及用法。四、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教学重点:文言实词及虚词的识记;了解子路等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志向,从中体会孔子的政治主张。教学难点:一、如何准确地翻译课文。二、如何准确地把握文意。策略一:资料卡片积累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把要查找的事项布置给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展示

2、,提高其积极性。)资料1:孔子及论语范例: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过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孔子教育学生,以培养品德、陶冶性情为重点,鼓励他们去担当重任,从而形成了对社会颇有影响的儒家学派。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无论对什么人,都应当给予教育),他认为,不分贵族和平民,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

3、,孔子的政治态度是保守的,思想体系是维护旧制度、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因而,他的思想经过后代的补充改造,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也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哲学,因此,论语是研究孔子其人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共有二十篇,每篇都以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论语的文体是纯粹的语录体,可以说是语录体的典范。章节简短,是论语的特点之一。一件事情,一段谈话,自成章节,章节之间互不相连,更没有长篇的记叙和议论。语言精练、含蓄、生动,是论语的又一特点。话虽不多,却极富哲理,耐

4、人寻味,给人启迪。论语给后人留下许多内容丰富深刻,而又高度概括的精辟的格言警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严寒了,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才枯萎的。意思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行为正派,无需下命令,别人就会去做;自身行为不正派,即使下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意思是强调发布命令者应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懒惰松懈。意思是既要思,又要学,强调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等等。论语还善于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的记叙中刻画人物,三五个字,十来个字,就使人物性

5、格跃然于纸上,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几乎是家喻户晓的颜渊、子路、冉有等人物,以及孔子本人,在论语中都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资料2:预习课文:翻译课文提示:运用注译评析法翻译课文:所谓“注译评析法”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候,对字词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重点。只有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析鉴赏。“注译评析法”就是指在学习文言文时,先结合解释及工具书,对原文逐字逐句加以解释、翻译,将重要的语言现象指出来,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再对全文从内容、思路、写法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的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对文章全面、透彻的理解的目的。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

6、:姓曾,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侍坐:陪着(孔子)坐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四个弟子的姓名,并用“侍”字点出师生关系的密切、严肃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表原因的介词。一日:一两天,这里是指年纪。乎:用法同“于”,表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比”。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长乎尔:比你们年长。毋():别、不要,表否定的副词。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居: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知:知道、了

7、解。不吾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如:如果、假使,连词。或:有人,无定代词,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何以:即“以何”,古汉语的惯用格式,意思是“干什么”。以:做。点明事情,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小结:开头点明人物和事件,孔子循循诱导,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资料3:思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人各有怎样的理想?体现出他们怎样不同的性格?孔子如何对待他们的回答?体现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及政治主张?教学过程:打开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

8、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能在笑谈中潜移默化地表达出他的政治主张,这不得不说是其高明之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最好的范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节选自论语的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人弟子“言志”的一段谈话。我们从这篇文章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还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这是一篇既有一定的思想性,又写得十分生动的文章。一、师生听朗读课文录音二、学生自读课文三、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毋吾以也w

9、千乘之国shng摄乎大国sh饥馑jn哂之shn以俟君子s端章甫f小相xing铿尔kng莫春者m冠者gun浴乎沂y舞雩y喟然ku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方法:学生对预习的“资料1和2”进行展示,可以学生间进行补充纠错,也可以教师进行校正和归纳总结)资料1:关于孔子及论语(略)资料2:翻译课文第一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姓曾,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侍坐:陪着(孔子)坐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四个弟子的姓名,并用“侍”字点出师生关系的密切、严肃子曰:“以吾一

10、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表原因的介词。一日:一两天,这里是指年纪。乎:用法同“于”,表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比”。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长乎尔:比你们年长。毋():别、不要,表否定的副词。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居: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知:知道、了解。不吾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如:如果、假使,连词。或:有人,无定代词,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何以:即“以何”,古汉语的惯用格式,意思是“干什么”。以:做。点明事情,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

11、小结:开头点明人物和事件,孔子循循诱导,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说了。平时在家时你们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些什么呢?”第二段: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率:轻率、粗疏,形容词。尔: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率尔:轻率匆忙地。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对:回答。乘():辆,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上千辆。摄:夹。乎:用法同“于”,在。加:加上、施加。之:它,代词,指“千乘之国”。师旅:古代军队编

12、制,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里指军队。以:用,介词。加之以师旅:用军队来侵略它。因:继续。之:它,代词,指“师旅”。因之:继续它的,意思是紧跟着军队而来的。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饥馑:泛指灾荒、荒年。由:子路的名字。也:句中的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舒缓,以引起或突出下文。为():治理,动词。之:它,代词,借“千乘之国”。比()及:等到。比,等到;及,至、到。使:使得。有勇:有勇气,意思是勇敢善战。可使有勇:“使”后省略了兼语“之”(“使”的宾语,“有”的主语),应当是“可使之有勇”,能让他们勇敢善战。且:并且,连词。知:懂得。方:道义的方向,指为人的道理。夫子:古代学生称老

13、师为“夫子”。哂():微笑。之: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助词。哂之:微微一笑,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子路言志,提出了“三年”治理好一个处境极艰难的“千乘之国”,孔子一笑了之小结:子路言志时“率尔而对”,孔子不以为然。译文子路轻率而匆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别的国家动用军队侵略它,紧接着又闹灾荒;我去治理它,三年时间,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第三段:“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求:冉有的名字。“求,尔何如”句前面省略了“子曰”。何如:即如何,古汉语中的惯用格式。“对

14、曰”前面省略了“求”。方:古汉语称面积的用语,可译为“纵横”、“方圆”。如:或者,连词。六七十、五六十:说的是面积的里数。足:使富足。足民:使人民富足。如: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礼乐:礼和乐的合称,礼乐教化,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以及行为道德规范。以:用法同“而”,连词。俟:等待。君子:贤能的人。冉有言志,态度谦虚,他表示: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用三年时间使它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自己是无能为力了小结:冉有言志的态度比子路谦虚谨慎,孔子听了,不置可否。译文孔子问道:“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一个小国,我去治理它,三年时间,可以使得百姓富足

15、起来。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只能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了。”第四段:“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赤:公西华的名字。能:能够,助动词,它的后面省略了动词“为”,应当说:非曰能为之。之:它,代词,指上文说的治理国家之类的大事。愿:愿意。焉:它,代词,指下文说的做小相的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指祭祀祖先的事。如:或者,连词。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这里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古代用布做的礼帽。这里用作动词,戴着礼帽。为():动词,做。小相:祭祀时,或诸侯会盟、朝见

16、天子时,做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句尾语气助词。愿学,愿为小相,都是自谦的说法。公西华言志,态度更加谨慎小结:比起前两个人的态度,公西华更加谨慎,他只表示,愿意学着去做“小相”的事。孔子听了,没有表示态度。译文孔子问道:“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好什么事情,但愿意学着去做。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或者是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第五段:“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点:曾皙的名字,鼓:弹奏,动词。瑟:一种弦乐器。希:同“稀”,稀疏、稀少,这里是说弹瑟的声音稀少了,

17、已经接近尾声。铿:象声词,这里是指鼓瑟最后一下拨弦的声音。尔:用在象声词后面的助词,和“率尔”的“尔”的用法相同。铿尔:铿的一声。舍():同“捨”,放下。作:站起来。异:不同。乎:介词,用法同“于”,跟他们。三子者:三个人。撰:名词,才能。异乎三子之撰:跟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乎三子者之撰”介宾词组作状语,用在中心词的后面。伤:伤害。何伤乎:即伤何乎,伤害了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亦:副词,只是,只不过是。言:动词,谈谈、说说。其:代词,自己的。曾皙态度恭谨谦逊,孔子启发他打消顾虑,“言其志”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

18、点也!”莫:同“暮”,晚,时间将尽。暮春:晚春,农历三月,春季将尽。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的后面,相当于“的时候”。春服:指夹衣、单衫一类春天的衣服。既:副词,已经。成:定。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冠者: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的礼节,故称二十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为“冠者”。童子: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浴: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在。沂():水名,沂水河。浴乎沂:介宾词组“乎沂”作状语,用在动词“浴”的后面。风:动词,吹风。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风乎舞雩:介宾词组“乎舞雩”作状语,用在动词“风”的后面。咏:动词,唱歌。归:返回、回家。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喟

19、():叹息。然:助词,常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同、赞许。曾皙用优美的言辞描绘了一幅怡然自得的春游图,暗示了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志向,孔子表示赞许小结:孔子明确表示赞同曾皙的志向。译文孔子问道:“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已经稀疏,接近尾声了,终于,铿的一声,结束了。他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我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位青少年,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再唱着歌回家。”孔子叹息一声,

20、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第六段: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夫():代词,那。言:名词,话、言语、言论。何如:怎么样,同前面几个“何如”的用法。也已矣:也、已、矣均为语气助词,三个连用,加强语气。联系上文,曾皙提出“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的问题是很自然的,又引出下文孔子对几个人的谈话作了一番评论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夫子:老师、先生。何:疑问代词,为什么。哂由:笑仲由。也:语气助词,表疑问。为():动

21、词,治理。以:介词,用。为国以礼:介宾词组“以礼”作状语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让治国。其:代词,他的,指仲由的。让:谦让、谦逊。是故:所以,因此。唯:难道,句首语气词,表反问。邦:名词,国。也与:也和与连用,表示疑问语气。非邦也与:不是治理国家的大事吗?安见:怎见得。安,怎么,疑问代词。也者:也和者连用,表示反问语气,同“也与”的用法。宗庙会同:前文公西华说的“宗庙之事,如会同”中的“宗庙、会同。”诸侯:指诸侯的大事。何:疑问代词,什么。为():介词,给、替。之:指诸侯。小:名词,小相。大:名词,大事,指治国为政的大事。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意思是给诸侯做小相。孰:疑问代词,谁。孔子的话,一

22、方面说明了笑仲由的原因是“其言不让”,一方面指出冉有、公西华说的,也是治国的大事小结:孔子对仲由、冉有、公西华所言志向的评论。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那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又问:“老师为什么要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他的话说得毫不谦让,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治国的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祀祖先,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若是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提问:课文可以分成几个成为几个层次?明

23、确:从开头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这里主要是写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开始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这样说,是为了打消学生们的顾虑,希望他们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接着是“居则曰:不吾知也!”孔子很了解他的学生,摆出了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最后是根据这种现象,明确地提出了“言其志”的要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出下文。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这里主要是写四个学生“各言其志”的谈话。子路首先发言,他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干,去治理一个处于危急境地的“千乘之国”,而且要三年见成效。子路说完,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哪知结果却是“夫

24、子哂之”,看来孔子对他的谈话是不大满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埋下了伏笔,以引起下文。冉有、公西华是在孔子点名提问后发言的。对于这两个人的谈话,孔子也没有明确表示赞成与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又是疑问,要看文章的下一部分才能找到答案,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的谈话,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孔子“喟然而叹”,还明确表示:“吾与点也!”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这里主要是写孔子评论几个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写到这里,前面的疑团就全都解决了。孔子“哂由”,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也肯定了冉有的志向:“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还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唯赤则非邦也

25、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总之,本文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对话为基本形式,以“志”为中心内容,以“问志”、“言志”、“评志”为线索,这样写,中心鲜明突出,条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方法:完成预习中的“资料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总结。问题:这部分写孔子四位弟子言志,他们各谈了自己的什么志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弟子言志侧重点性格孔子评志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问题:找出四位弟子在回答孔子的“问志”中的表现,体现他们怎样的个性?明确:1、子路:(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

26、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归纳:子路在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中是很名的,他的政治才能让我们觉得:他的这番发言不是吹大牛,他很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大约太有才的人都会有点傲气,并没有在子路的神态和性格上花费太多笔墨,我们却感觉好像能亲眼看到子路怎样“腾”地一下跳将起来,说话时在怎样昂着头,怎样挥动着手,怎样慷慨陈辞,可以是“力挽狂澜的子路”。2、冉有(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归纳:他说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更小的国家,三年时间内,可以使国家的百姓过上温饱的日子。但他认为自己只能办到这一点,而礼乐这方面的事自己能力不够,只能等修养更高的君

27、子来办到了。管子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礼义兴”,冉有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是“谦谦君子的冉有”。3、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归纳:孔子曾有一句评价公西华的话:“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平时总是衣冠整齐,仪容端肃,应对之间很得体,从来不马虎,是一个标准的外交官。他明明想出入的都是一些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样的大场合,参与的都是国家大事,却说自己什么都不会,只愿意去学,而且学习的最高目标只是做一个小相。再怎么谦虚地说“小相”,也在宰相这个级别,所以他是“外交家风范的公西华”。4、曾点:(原文)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

28、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归纳:孔子在和其他三位同学讨论时,曾皙在干什么,他在旁边悠闲地弹瑟。老师问到时,他才缓缓地停住琴声,说:我跟其他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这个人的心境很恬静。三件事弹瑟,听别人说话,在内心里与他们三个作比较。他在最忙乱之中却能忙而不乱,同时应付几桩事情,这样的人就叫具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夫。他不想参与到政治中去,想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多亲近。我们从子路的答话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春秋时代战争不断。和平、安居乐业是老百姓共同的心愿。所以古

29、人有那么一句话:“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每个人都愿意像这幅画面所描绘的那样生活: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安居乐业。这里所谓的“礼”,是在“仁”即爱民的基础上,倡导用文教的方式来治理百姓,所谓礼乐教化。而不是用武力。孔子后来也说“为国以礼”。曾皙的话最能反映孔子思想的精髓,所以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意思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只有你曾点最明白我的思想啊!所以他是“深得师心的曾皙”强调:这就是孔子“吾与点也”的原因,当然也有孔子为人谦虚的一面,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与孔子的仁政、礼治相符合。就是文中说的“为国以礼”,

30、用礼来治理国家。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明确:文章刻画得最生动的形象还是孔子。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读者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

31、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按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的态度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些工作。其次,文章还写出了孔子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亲切、善于启发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关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很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

32、不满意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明确:弟子言志侧重点性格孔子评志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侧重强国直率鲁莽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力挽狂澜的子路”哂之

33、(其言不让)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侧重富民谨慎小心,谦虚退让“谦谦君子的冉有”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用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侧重以礼治邦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令。具有谦虚谨慎的美德。“外交家风范的公西华”。唯赤则非邦也与?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华要做小相,孔子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曾皙暮春时节,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了一幅春游图

34、高雅、稳重、洒脱、从容“深得师心的曾皙”吾与点也。(曾皙构画了一幅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孔子赞同他这种想法。)教师归纳总结:四位弟子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文章长于在记叙过程中刻画人物。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却又各具特性。这里,除了对子路有一句“率尔而对”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外,其余都只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从子路的谈话中,不仅看到了他的理想、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以及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了他性格中轻率、鲁莽,

35、不讲谦让的一面。从冉有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既有理想、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逊,说话讲分寸。公西华则不但具有谦虚谨慎的品德,而且还善于辞令。因为冉有刚刚说了“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而公西华要谈的正好是礼乐方面的事,为了避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声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这是一篇短文,如此生动而丰富。其言微,其旨大。从问志答志评志中可以看见栩栩如生的温和、自谦的孔子;子路:可使民勇,且知方也-直率,夫子哂之;冉有:可使是民足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夫子叹之;公西华:端奉甫,为小相-更谦虚,夫子惜之;曾皙:?浴、风、咏洒脱,夫子与之。在轻松

36、、亲切、活跃、融洽、平等中“各言尔志”,祥和中表达出孔子的为国以礼的思想。?(论语中其他“言志”的篇章)1、公冶长选段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即兵役和军政)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县长或大夫家的总管)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可见:子路具有军事才能、冉有具有管理才能,公西华娴于辞令,善于搞外交。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夸耀)善,无施(推与)劳。”子路曰

37、:“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二、论语中其他关于治国的篇章。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翻译: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翻译: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翻译: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

38、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翻译: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翻译: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译:靠聪明取得了地位

39、,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孔子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译: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译:孔子说:“先派定各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

40、恭己正南面而己矣。”译:实行无为而治的人,就像舜帝一样英明,还需要再去做什么呢?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译: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使他安置在邪曲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曲之人,使他居于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服.21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2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及论语。二、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三、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词语“方”、“如”、“与”等的意义及用法。四、品味子路、冉有

41、、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教学重点一、文言实词及虚词的识记;二、了解子路等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志向,从中体会孔子的政治主张。学习策略策略一:资料卡片积累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把要查找的事项布置给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展示,提高其积极性。)资料1:孔子及论语范例: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过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孔子教育学生,以培养品德、陶冶性

42、情为重点,鼓励他们去担当重任,从而形成了对社会颇有影响的儒家学派。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无论对什么人,都应当给予教育),他认为,不分贵族和平民,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孔子的政治态度是保守的,思想体系是维护旧制度、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因而,他的思想经过后代的补充改造,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也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哲学,因此,论语是研究孔子其人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共有二十篇,每篇

43、都以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论语的文体是纯粹的语录体,可以说是语录体的典范。章节简短,是论语的特点之一。一件事情,一段谈话,自成章节,章节之间互不相连,更没有长篇的记叙和议论。语言精练、含蓄、生动,是论语的又一特点。话虽不多,却极富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论语给后人留下许多内容丰富深刻,而又高度概括的精辟的格言警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严寒了,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才枯萎的。意思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行为正派,无需下命令,别人就会去做;自身行为不正派,即使下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意思是强调发布命令者应以身作则,身

44、教重于言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懒惰松懈。意思是既要思,又要学,强调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等等。论语还善于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的记叙中刻画人物,三五个字,十来个字,就使人物性格跃然于纸上,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几乎是家喻户晓的颜渊、子路、冉有等人物,以及孔子本人,在论语中都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资料2:预习课文:翻译课文提示:运用注译评析法翻译课文:所谓“注译评析法”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候,对字词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重点。只有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析鉴赏。“注译评析法”就是指在学习文言文时,先结合解释及工具书,对原

45、文逐字逐句加以解释、翻译,将重要的语言现象指出来,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再对全文从内容、思路、写法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的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对文章全面、透彻的理解的目的。例如: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姓曾,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侍坐:陪着(孔子)坐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四个弟子的姓名,并用“侍”字点出师生关系的密切、严肃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表原因的介词。一日:一两天,这里是指年纪。乎:用法同“于”,表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比”。尔:你们,第二人称代

46、词。长乎尔:比你们年长。毋():别、不要,表否定的副词。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居: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知:知道、了解。不吾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如:如果、假使,连词。或:有人,无定代词,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何以:即“以何”,古汉语的惯用格式,意思是“干什么”。以:做。点明事情,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小结:开头点明人物和事件,孔子循循诱导,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资料3:思考: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人各有怎样的理想?体现出他们

47、怎样不同的性格?2、孔子如何对待他们的回答?体现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及政治主张?教学过程打开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能在笑谈中潜移默化地表达出他的政治主张,这不得不说是其高明之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最好的范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节选自论语的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

48、西华这四个人弟子“言志”的一段谈话。我们从这篇文章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还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这是一篇既有一定的思想性,又写得十分生动的文章。一、师生听朗读课文录音二、学生自读课文三、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毋吾以也w千乘之国shng摄乎大国sh饥馑jn哂之shn以俟君子s端章甫f小相xing铿尔kng莫春者m冠者gun浴乎沂y舞雩y喟然ku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方法:学生对预习的“资料1和2”进行展示,可以学生间进行补充纠错,也可以教师进行校正和归纳总结)资料1:关于孔子及论语(略)资料2:翻译课文第一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

49、路。曾皙():姓曾,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侍坐:陪着(孔子)坐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四个弟子的姓名,并用“侍”字点出师生关系的密切、严肃资料2:翻译课文第一段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表原因的介词。一日:一两天,这里是指年纪。乎:用法同“于”,表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比”。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长乎尔:比你们年长。毋():别、不要,表否定的副词。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资料2:翻译课文第一段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0、”居: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知:知道、了解。不吾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如:如果、假使,连词。或:有人,无定代词,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何以:即“以何”,古汉语的惯用格式,意思是“干什么”。以:做。点明事情,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资料2:翻译课文第一段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说了。平时在家时你们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些什么呢?”第二段:翻译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

51、哂之。率:轻率、粗疏,形容词。尔: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率尔:轻率匆忙地。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对:回答。乘():辆,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上千辆。摄:夹。乎:用法同“于”,在。加:加上、施加。之:它,代词,指“千乘之国”。师旅:古代军队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里指军队。以:用,介词。加之以师旅:用军队来侵略它。第二段:翻译因:继续。之:它,代词,指“师旅”。因之:继续它的,意思是紧跟着军队而来的。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饥馑:泛指灾荒、荒年。由:子路的名字。也:句中的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舒缓,以引起或突出下文。为:治理,动词。之:它,代词,借“千乘之国”。比

52、及:等到。比,等到;及,至、到。使:使得。有勇:有勇气,意思是勇敢善战。可使有勇:“使”后省略了兼语“之”(“使”的宾语,“有”的主语),应当是“可使之有勇”,能让他们勇敢善战。且:并且,连词。知:懂得。方:道义的方向,指为人的道理。夫子:古代学生称老师为“夫子”。哂:微笑。之: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助词。哂之:微微一笑,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子路言志,提出了“三年”治理好一个处境极艰难的“千乘之国”,孔子一笑了之第二段:翻译译文子路轻率而匆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别的国家动用军队侵略它,紧接着又闹灾荒;我去治理它,三年时间,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

53、。”孔子听了,微微一笑。第三段:翻译第三段:“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翻译:求:冉有的名字。“求,尔何如”句前面省略了“子曰”。何如:即如何,古汉语中的惯用格式。“对曰”前面省略了“求”。方:古汉语称面积的用语,可译为“纵横”、“方圆”。如:或者,连词。六七十、五六十:说的是面积的里数。足:使富足。足民:使人民富足。如: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礼乐:礼和乐的合称,礼乐教化,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以及行为道德规范。以:用法同“而”,连词。俟:等待。君子:贤能的人。冉有言志,态度谦虚,他表示: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用三

54、年时间使它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自己是无能为力了。第三段译文孔子问道:“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一个小国,我去治理它,三年时间,可以使得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只能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了。”第四段:翻译“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赤:公西华的名字。能:能够,助动词,它的后面省略了动词“为”,应当说:非曰能为之。之:它,代词,指上文说的治理国家之类的大事。愿:愿意。焉:它,代词,指下文说的做小相的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指祭祀祖先的事。第四段:翻译如:或者,连词。会同:

55、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这里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古代用布做的礼帽。这里用作动词,戴着礼帽。为:动词,做。小相:祭祀时,或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做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句尾语气助词。愿学,愿为小相,都是自谦的说法。公西华言志,态度更加谨慎第四段:翻译译文孔子问道:“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好什么事情,但愿意学着去做。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或者是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第五段:翻译“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

56、言其志也!”点:曾皙的名字,鼓:弹奏,动词。瑟:一种弦乐器。希:同“稀”,稀疏、稀少,这里是说弹瑟的声音稀少了,已经接近尾声。铿:象声词,这里是指鼓瑟最后一下拨弦的声音。尔:用在象声词后面的助词,和“率尔”的“尔”的用法相同。铿尔:铿的一声。舍():同“捨”,放下。作:站起来。第五段:翻译异:不同。乎:介词,用法同“于”,跟他们。三子者:三个人。撰:名词,才能。异乎三子之撰:跟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乎三子者之撰”介宾词组作状语,用在中心词的后面。伤:伤害。何伤乎:即伤何乎,伤害了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亦:副词,只是,只不过是。言:动词,谈谈、说说。其:代词,自己的。曾皙态度恭谨谦逊,孔

57、子启发他打消顾虑,“言其志”第五段:翻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莫:同“暮”,晚,时间将尽。暮春:晚春,农历三月,春季将尽。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的后面,相当于“的时候”。春服:指夹衣、单衫一类春天的衣服。既:副词,已经。成:定。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冠者: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的礼节,故称二十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为“冠者”。童子: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浴: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在。沂():水名,沂水河。浴乎沂:介宾词组“乎沂”作状语,用在动词“浴”的后面。第五段:翻译风:动词,

58、吹风。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风乎舞雩:介宾词组“乎舞雩”作状语,用在动词“风”的后面。咏:动词,唱歌。归:返回、回家。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喟():叹息。然:助词,常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同、赞许。曾皙用优美的言辞描绘了一幅怡然自得的春游图,暗示了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志向,孔子表示赞许第五段:翻译译文孔子问道:“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已经稀疏,接近尾声了,终于,铿的一声,结束了。他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

59、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我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位青少年,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再唱着歌回家。”孔子叹息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第六段:翻译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夫():代词,那。言:名词,话、言语、言论。何如:怎么样,同前面几个“何如”的用法。也已矣:也、已、矣均为语气助词,三个连用,加强语气。联系上文,曾皙提出“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的问题是很自然的,又引出下文孔子对几个人的谈话作了一番评论第六段:翻译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

60、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夫子:老师、先生。何:疑问代词,为什么。哂由:笑仲由。也:语气助词,表疑问。为():动词,治理。以:介词,用。为国以礼:介宾词组“以礼”作状语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让治国。其:代词,他的,指仲由的。让:谦让、谦逊。是故:所以,因此。唯:难道,句首语气词,表反问。邦:名词,国。也与:也和与连用,表示疑问语气。非邦也与:不是治理国家的大事吗?安见:怎见得。安,怎么,疑问代词。也者:也和者连用,表示反问语气,同“也与”的用法。第六段:翻译宗庙会同:前文公西华说的“宗庙之事,如会同”中的“宗庙、会同。”诸侯:指诸侯的大事。何:疑问代词,什么。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