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实践论(-51)_第1页
毛泽东 实践论(-51)_第2页
毛泽东 实践论(-51)_第3页
毛泽东 实践论(-51)_第4页
毛泽东 实践论(-5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毛泽东 实践论 一、写作背景和意义 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延安 抗日军事大学所作的讲演。 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二、内容提要 围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论述了五个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的观点;(2)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3)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5)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中心思想:论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此,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三、学习指导1实

2、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的。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认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种主观的意识活动。 (2)实践和认识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首先,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其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再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是如何论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论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着重论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

3、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5)论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和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3、实践论对认识发展 辩证过程的论述 (1)论述了认识发展的第一个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把这一过程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接着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二者的性质和作用不同。从性质上看,感性认识是现象认识,理性认识是本质认识;从作用上看,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理性认识能解决本质及其规律问题,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第二,二者在实

4、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2)论述了认识发展的第二个过程,即从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出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这一过程也是必要的,因为前一过程中得到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是无法在前一过程中证明的。要想检验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就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应用于实践。 (3)论述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经过第二个过程,如果理性认识被证实了,那么对事物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完结了。但是,一般说来,人们对事物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4)论述了认识运动

5、的无限性。 4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是怎样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1)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和作用不同,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从认识过程说,感性认识是首先发生的,认识开始于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没有感觉,同外界根本隔绝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因为感性认识不能深刻、正确、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所以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 (2)在分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

6、认识的过程中,批判了哲学史上的“唯理论”。指出“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实在性、可靠性,不承认感性认识的实在性、可靠性;强调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上的唯心主义,是根本错误的。 “唯理论”颠倒了事实。理性认识之所以可靠,是因为它来源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否则,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了。 (3)在分析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时,批判了哲学史上的“经验论”。指出“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不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把认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经验论”的错误,是不了解感性认识的局限性,不知道感性认识仅仅是片面的

7、和表面的,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经验论”者也不了解理性认识虽然是改造过的感性认识,更抽象了,好像远离了事物,但却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总之,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由于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性,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都是错误的。 5如何理解“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同认识相比,永远

8、是第一性的,所以,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2)这里的品格可以作特点、优点理解。首先,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这是指实践的共同性、规律性。就是说,在实践中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同样的结果。当然,理论也具有普遍性,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理论的普遍性,不过是正确地反映了实践的普遍性而已。 其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变革现实的可见的物质活动,而理论不具有现实性,它是观念性的意识活动。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即转化为现实性。从这一方面看,实践优越于理性认识,实践高于认识。6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 (1)毛泽东在这里把主观、理论和知看作是同一系列的范畴,即认识,把客观、实践和行看作是同一层次的范畴,即实践。因此,问题就简化为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包括两方面:第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认识符合于实践,这种符合不是抽象绝对的符合,而是具体的认识符合于具体的实践,因而这种统一是具体的。 第二,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相适应。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都是错误的。 矛盾论 一、写作背景和意

10、义 写于1937年8月,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目的,即克服在党内存在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矛盾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和实践论一起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和系统化的主要标志。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验的哲学总结,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二、内容提要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分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树立辩证法的发展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三

11、、学习指导1、论述了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 (1)毛泽东所讲的两种宇宙观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指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3)指出辩证法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阐述了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 原理 (1)毛泽东从反对形而上学外因论入手,引用许多事例重点阐述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时指出,辩证法并不排除外因的作用,承认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2)论述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和外因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12、,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二,内因和外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但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阐明了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 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1)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3)阐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并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指出这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4、论述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1)4、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