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知识_第1页
经济法基础知识_第2页
经济法基础知识_第3页
经济法基础知识_第4页
经济法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法基础知识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概念(一)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的体系。简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二)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一般是基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而在国家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企业内部基于行政管理而发生的经济关系,以及国家与企业存在的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指令与服从的行政强

2、制经济关系等等。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当是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指政府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手段引导、鼓励和限制市场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直接参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宏观经济关系。市场管理关系指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在建立和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中形成的管理关系。如:对市场主体的规制行为 对市场主体的规制,是指政府为了防止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破坏性垄断,对市场主体的竞争和垄断行为的管理,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和保证良好的竞争秩序。思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三、经济法的形式

3、 经济法的渊源也成为经济法的形式,是经济法存在或表现的形式,是经济法的具体外部表现形态。 任何法律都有一定的表现形态,例如以成文法形式表现或以判例法形式表现,以法律形式表现或以行政法规形式表现等等。我国的法以成文法为主,成文法的形式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一)法律关系概念 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特征:1、法律关系是一种意志关系。 2、法律关系是依法形成的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4、法律关系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关系

4、。例:下列哪些情形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A:无行为能力人与完全行为能力人之间的法律权利义务关系。B:某研究会章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C:甲某因赌博欠乙5万元的债权债务关系。D:未婚男女同居关系。 (二)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特征:1、是在经济领域发生的意志关系。2、是经济法规定和调整的法律关系。3、是经济主体之间法律上具有经济义务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4、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要素(

5、一)法律关系的要素 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构成法律关系的必要条件,由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构成。 1、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公民、机构和组织、国家)公民和法人要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权利能力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 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行为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公民的行为能力问题是由法律予以规定的,一般把公民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2、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

6、。包括:(1)物a 应得到法律的认可 b 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 c 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 d 具有独立性(2)人身利益a 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 视为法律上的物 b 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 行违法或者有伤风化的活动 (3)精神产品民法上,知识产权的客体 是智力成果。(4)行为民法上,债权的客体是给付行 为。3、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二)经济法律关系的要素 经济法律关系也必须由三个要素构成。其一、经济法律关系必须首先有参加者(主体);其二,参加者根据经济法律、法规,确定彼此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内容);其三,参加者通过设定权利义务所要获得的财物,所要实现的

7、行为(客体)。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或参加者。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范围包括:(1)经济管理主体(2)经济活动主体此外,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机关和国家作为整体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经济活动关系主体。2、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它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1)经济权利(2)经济义务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一

8、)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 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也就是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法律规范;二是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没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就不会有相应的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连接的中介法律事实:所谓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者现象。法律事实的分类:1、法律事件 2、法律行为1、法律事件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2、法律行为可以作为法

9、律事实而存在,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 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终止主要在于一定的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1、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 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法律事实的存在而产生的一定经济权利、经济义务关系。a 原始发生b 非原始发生2、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 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已经存在于特定主体之间的经济法律关系,由于一定情况的出现而在构成要素上发生变化。3、经济法律关系的消灭 经济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主体之间的经济法律关系因一定的情况而出现消灭。 a 主体消灭;b 依法履行了义务。第三节 法律行为与代理一、法律行为(一

10、)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行为一词源于德国民法典,萨维尼给出的定义是“行为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特征: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2、法律行为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3、法律行为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行为讨论:甲、乙就毒品买卖事宜达成意思表示一致 (二)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作为构成要素; 3、民事法律行为能够实现行为人所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讨论:邀请朋友看电影的行为是否构成民事法

11、律行为?(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根据民事法律行为成立须有几个意思表示而分类: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共同法律行为2、根据民事法律行为与原因的关系分类: 有因行为、无因行为3、以法律行为发生的效果是财产性还是身份性而分类: 财产行为、身份行为4、根据法律行为相互间的复述关系分类: 主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5、依据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而分类: 负担行为、处分行为(四)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是指法律行为足以引起权利、义务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效力。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法律行为有效的前提,已经成立的法律行为不一定必然发生法律效力,具有一定有效要件的法律行为,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果

12、。1、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内容合法2、法律行为的形式要件 法律行为的形式要件,是指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 书面形式口头形式 特殊书面形式一般书面形式(五)无效的民事行为 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民事行为,即行为人设立、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的内容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包括以下几类: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2、限制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

13、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6、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无效的民事行为自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六)可撤销民事行为 可撤销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享有撤销权或变更权的民事行为。行为撤销后自始无效。如果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未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行使撤销权,则可撤销民事行为视同法律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包括:1、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3、在欺诈、胁迫、乘

14、人之危的合同中,仅受害人可以行使撤销权。讨论例1:下列各项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A、10岁的学生李某独自到商场购买29英寸彩电一 台B、作家张某立书面遗嘱捐赠所有藏书,但未经公 证处公证C、某酒厂以散装白酒冒充茅台酒卖给某百货公司D、甲、乙签订买卖一张大熊猫皮的合同例2:甲的父亲病重,为了治病,甲决定将自己家的房屋卖掉。遂对乙说:“我父亲病重,没有办法,这个房屋价值30万,现在10万卖给你吧。”乙欣然同意,后甲后悔,诉至法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乙的行为属于乘人之危,可撤销2、乙的行为不构成乘人之危,合法有效3、乙的行为构成欺诈,可撤销4、乙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可撤销例3:王某15周岁,长

15、相成熟,常被陌生人误认为已满20周岁。一日,其在国外的叔叔赠与王某5000元人民币,王某欣然接受,并用其中的60元购买了英汉双解词典,用4000元购买了电脑一台,再将剩下的940元授权好友张某以其(王某)的名义购买物品。上述行为均未告知王某的父母,问上述有关行为的效力。1、接受叔叔赠与的行为2、购买英汉双解词典的行为3、购买电脑的行为4、授权张某的行为二、代理(一)代理概念及特征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民事法律行为。特征:1、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 2、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 3、代理人以

16、自己的意志与第三人发生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4、代理行为的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二)代理适用范围 代理事项一般仅限于民事法律行为中的财产行为。不能代理的行为如下:1、违法行为不得代理;2、事实行为即非意思表示行为不得代理;3、身份行为不能代理;4、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应由本人亲自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三)代理种类1、委托代理2、法定代理3、指定代理(四)代理权的行使代理权行使的要求:1、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2、应该亲自代理,严格限制转委托;3、代理人行使代理权应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 如果代理人行使代理权违反了上述要求,会构成三类代理权滥用的行为:1、自己代理2、双方代理3

17、、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 滥用代理权的行为视为无效,代理人滥用代理权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五)无权代理 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所实施的民事行为。特征:1、行为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完全符合了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 2、行为人缺乏代理权,具体包括: a 根本未经授权 b 虽曾经有授权但已经过期 c 虽有授权但超出了授权范围无权代理属于效力待定行为。在无权代理情况下,如果经本人追认或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无权代理人所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归属于被代理人。表见代理 表见代理是无权代理的特殊行为。表见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所为的代理行为,善意相

18、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被代理人应当承担代理的法律后果。例:甲委托乙前往丙厂采购男装,乙觉得丙生产的女装市场看好,便自作主张以甲的名义向丙订购。丙未问乙的代理权限,便与之订立买卖合同。问:例中的行为是否构成表见代理?例:甲公司曾委托乙负责买某种原材料,后甲撤销了对乙的授权委托,但未收回乙手中的数份盖有甲公司公章及合同专用章的空白合同书。1年后,乙凭这几份空白合同书以甲的名义与丙、丁、戊公司分别签订了原材料购销合同。问:这三份合同的效力?总结:一般认为,有两种情形属于第三人有理由认为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范畴:1、行为人与被代理人间曾存在雇佣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被代理人未将二者雇佣关系终止的事实公

19、告或行为人手中仍持有表明雇佣关系存在的法律文件。2、行为人与被代理人之间曾存在授权委托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授权结束后行为人仍持有被代理人的代理证明文件,如盖有合同专用章或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空白授权委托书等。 无权代理行为视同无效民事行为,但如果经被代理人追认,则也可以对被代理人产生法律效力。讨论例1:甲委托乙到某地购良马,乙到某地后,因未遇到甲所需要的良马,便以自己的名义购置了一口良骡。乙到家后,甲赶到。乙对甲说:“如你觉得骡子好,就将骡子牵走。”甲当即付款,并将骡子牵走,甲牵走骡子的受领行为是基于下列哪种行为?1、委托代理 2、越权代理的追认3、表见代理4、买卖合同例2:甲公司授权吴某到乙

20、钢厂采购10吨螺纹钢。甲公司向吴某签发了授权委托书,载明了采购螺纹钢的数量、价格、限度等内容。吴某到乙钢厂后发现该钢厂生产两种型号的螺纹钢,吴某即采购了一种比较畅销的螺纹钢。钢材运回后,甲公司以不需要此种型号的螺纹钢为由拒绝向乙钢厂支付货款。向乙钢厂支付货款的责任应如何承担?1、只能由甲公司承担2、只能由吴某承担3、甲公司和吴某承担连带责任4、乙钢厂可以要求甲公司或吴某承担全部付款责任。第四节 诉讼时效一、时效制度的概述 时效制度,是一定事实状态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时效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我国只承认消灭时效,还未承认取得时效。1、消灭时效:凡一定事实

21、状态持续一定时期而丧失权利的。2、取得时效:凡一定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时期而取得权利的。时效必须符合的条件:1、必须以一定的事实状态存在为条件;2、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3、须发生时效的法律后果。时效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它是基于一定事实状态在法律规定的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而当然发生的,不为当事人的意志所决定。诉讼时效属于私法上的事件,所以法院不得主动援用,只能由诉讼双方来决定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与否。二、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时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的权利。特征:1、诉讼时效属于消灭时效; 2、诉讼时效完成不消灭实体权利; 3、诉讼时效

22、具有强行性和普遍性。(二)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诉讼时效只适用于财产中的债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包括合同债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无因管理请求权、缔约过失请求权等,均适用诉讼时效。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权利有:1、人身权2、财产性支配权3、抗辩权4、形成权(三)诉讼时效的效力 我国民法原则上采实体胜诉权消灭说。诉讼时效届满后,既不消灭实体权利,也不消灭起诉权利。1、不丧失起诉权。2、法院不得主动援用。3、驳回原告诉讼请求。4、自然权利继续存在。例:甲曾于2010年3月1日向乙借款1万元,约定1个月偿还。事后,甲未偿还,乙也一直没有要求甲偿还。2012年5月1日,甲偿还了1万元给乙,后经人点

23、拨说本可以不还的,甲恍然大悟,遂找乙追回,乙不予。甲即诉至人民法院请求判令乙返还1万元。问:法院应该如何裁处甲的诉讼请求?1、判决驳回甲的诉讼请求2、不予受理3、判决驳回起诉4、裁定驳回(四)诉讼时效期间的种类 诉讼期间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保护自己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诉讼时效的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如果权利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的,诉讼时效期间不应开始。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依时间长短,时效分为两大类: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2年2、特殊诉讼时效:1年、3年、4年1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

24、商品未声明的; (3)严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务被丢失或损毁的。3年因环境污染而受到损害的,提起民事诉 讼的时效。4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技术进出口合同。(五)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和延长1、诉讼时效起算 诉讼时效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开始计算。 2、诉讼时效中止 诉讼时效中止,是在诉讼时效期间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故障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中止事由:不可抗力和其他障碍其他障碍具体包括:(1)权利被侵害的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行为能力;(2)继

25、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3)由于不可抗力的事由导致无法行使权利;(4)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3、诉讼时效中断 诉讼时效中断,指在诉讼时效进行过程中,因发生了法定事由,只致使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归于消灭,待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开始计算的情形。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1)权利人提起诉讼;(2)当事人一方向义务人提出请求履行义务的要求;(3)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4、诉讼时效的延长 诉讼时效的延长,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完成的诉讼时效,根据特殊情况而予以延长。第五节 仲裁制度与民事诉讼一、仲裁基本制度(一)仲裁概念和特点 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各方当事人依照事先约

26、定的或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并由其对争议依法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活动。特点:1、自愿性 2、专业性 3、保密性 4、快捷性 5、独立性(二)仲裁机构 仲裁法规定,仲裁机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其他设区市的 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商会统一组建的仲裁委员会。(三)申请仲裁的条件1、有仲裁协议;2、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3、属于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4、受理仲裁的仲裁机构有管辖权。(四)仲裁庭组成仲裁法规定:仲裁庭可以由3名仲裁员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3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五)仲裁的效力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进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二、民事诉讼基本制度(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及特征 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不能通过协商解决争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