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测试题集腋成裘: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是事实。(2)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 )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 )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3)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 )了切罢了。(4)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 )梁。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p( )后继的战斗。(2)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tng()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w( )蔑(3)必须不被ch( )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kung( )骗,却看看他的筋骨

2、和脊梁。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2)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3)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4)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xng)悟到依懒(Ia)它的不可靠。B必须不被搽(ch)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旷( kung)骗。C改为一味(wi)求神拜佛,怀古伤( shng)今了一却也是事实。D倘(tng)若加于全体,那简

3、直是诬(w)蔑。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到求神拜佛,可就虚伪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B国联就迷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C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推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掩耳盗铃的脂粉所诓骗6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B国联就渺茫。(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C有为民请命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D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怀古伤今:追念古

4、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B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D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二、含英咀华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

5、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

6、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8.前两段的关系是( )A第1自然段是作者概写敌论论据,为第2自然段归纳敌论点提供依据。B第1自然段写御用文人的行为,第2自然段写

7、他人的言论,揭露他们可耻的言行。C第1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揭露,第2自然段从一个方面揭露,作者从四个方面露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D第1自然段是敌论论据,第2自然段是敌论点,作者准备从论据入手进而驳倒敌论点,所以将其论据和论点一起端出。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B“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一句中的“中国人”指一部分人。C本文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D“正史”即二十四史,是清高宗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10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

8、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B.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一观点。C所要批發的是“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国人在”这一观点。D所要批驳的是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的错误观点。证明“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观点。11作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

9、自信力的中国人。B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C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D作者为封建王朝的这些“脊梁”歌功须德,其实就是反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希望回归原有的社会制度。12作者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不乏“中国的脊梁”,下面事例不符合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为民请命。B玄奘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C凯伦海勒不畏艰险,追求光明,生命闪光。D袁隆平埋头苦干,长期潜心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终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13作者要批驳的反动论点是( )A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B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

10、联。C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4第一至四段批驳的方式是( )A直接驳论点 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D间接反致。15.下面关于文章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六段承上启下,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从正面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B文章第七段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C文章第八段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D文章第九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16下面关于选文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1、是(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这句话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溢的严重性。B“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句话表明前面列举的四种人在“正史”中根本没有他们的记录,我们只能通过搜寻“野史”了解他们的光辉业绩。C“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另一方面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

12、直是诬蔑。”这句话直斥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17对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脂粉”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C借代,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D借喻,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A作者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B“总”刻画了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形象。C“只”刻画了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D“一味”刻画了一副沉迷其中不能

13、自拔、顾固不化的形象。1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摆出敌方论据和论点,第三至五段间接批驳。B第三至五段论证了敌方论据和论点间无因果关系,作者通过驳论证来驳对方观点。C作者从敌方论据出发,得出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推论。D第七、八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属于概括举例。(二)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

14、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我:20文段要论证的观点是( )A要论中国人,必须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B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D“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21对选文论证方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5、A单纯立论 B直接驳论 C先立后驳 D先驳后立22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段中前面说“笼罩了一切”突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B选文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了作者的观点。C作为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全文采取了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选段是通过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论证这个论点的正确性,从而直接驳斥了对方谬论。D一段先后巧妙地使用了仿拟、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3文章的语言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下面的四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

16、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A讽刺愤慨自豪赞颂 B赞颂自豪愤慨讽刺C自家识朝项做 D愤慨赞颂讽刺自豪24下列对第段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B“筋骨和脊梁”指人的意志、精神、品质等内在的东西C“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统治政客及其御用文人D“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25选文中作者确立的正面观点是(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含身

17、求法的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6选文的语言特点是( )A简短精炼,惜墨如金,善用修辞。 B.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灵活运用修辞。C含蓄幽默,用词精当,耐人寻味。 D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27选文采用的反驳方式是( )A驳论点 B驳论据 C驳论证 D驳论证与驳论点相结合(三)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

18、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8选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举例论证29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理由充

19、分的一项是( )A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B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C中国的脊梁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D中国的脊梁有确信、不自欺,一直在前仆后继地战斗着30下列有关“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三处画横线的“中国人”的含义是不相同的。B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着“自欺”的传统,因为“自欺”而无法自信C评定中国人是否失去自信力,要看的不是状元宰相的文章,而是脚踏实地为民说话的人们。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论调中的“中国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激愤之情溢于言表。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理解

20、正确的一项是( )A“状元宰相”指整个统治阶级。B“地底下”指的是先辈们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和思想C“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D“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

21、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32下列对选文第段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脂粉”指的是掩盖反动罪行的宣传與论等。B“筋骨和脊梁”指的是我国古代有骨气的中国人的精神C“状元宰相”指的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士大夫。D“地底下”写出了在民族危亡之际,不惧反动政府迫害的革命力量。3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埋头苦干的人”指

22、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异、李时珍等。B“拼命硬干的人”指的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C“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的人,如李白、龚自珍、王安石等。D“舍身求法的人”指的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五)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34“被摧残”“被抹杀

23、”“消灭”的主语是( )A人们 B他们 C大家 D中国人35“那”指代的是( )A这一类的人物 B他们不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C将“失掉自信力”的说法加于全体中国人 D将“失掉自信力”的说法加于有的中国人36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24、。三他山之石:颜渊论御马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俟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谱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

25、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注】佚(y):通“逸”,逃跑。厩(jiu)人:马棚的差役。躐(e):超越。趣:同“促”。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组:编织。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1)乡寡人曰 乡: (2)昔者舜工于使人 工:(3)然犹策之不已 策: (4)人穷则诈 诈: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侠闻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3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集腋成裘: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

26、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是事实。(2)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 )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 )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3)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 )了切罢了。(4)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 )梁。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p( )后继的战斗。(2)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tng()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w( )蔑(3)必须不被ch( )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kung( )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7、了却也是事实。(2)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3)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4)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xng)悟到依懒(Ia)它的不可靠。B必须不被搽(ch)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旷( kung)骗。C改为一味(wi)求神拜佛,怀古伤( shng)今了一却也是事实。D倘(tng)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w)蔑。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A一到求神拜佛,可就虚

28、伪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B国联就迷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C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推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掩耳盗铃的脂粉所诓骗6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B国联就渺茫。(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C有为民请命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D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9、)A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B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D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二、含英咀华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30、”,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31、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8.前两段的关系是( D )A第1自然段是作者概写敌论论据,为第2自然段归纳敌论点提供依据。B第1自然段写御用文人的行为,第2自然段写他人的言论,揭露他们可耻的言行。C第1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揭露,第2

32、自然段从一个方面揭露,作者从四个方面露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D第1自然段是敌论论据,第2自然段是敌论点,作者准备从论据入手进而驳倒敌论点,所以将其论据和论点一起端出。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文中“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B“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一句中的“中国人”指一部分人。C本文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D“正史”即二十四史,是清高宗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10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所要

33、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B.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一观点。C所要批發的是“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国人在”这一观点。D所要批驳的是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的错误观点。证明“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观点。11作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B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34、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C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D作者为封建王朝的这些“脊梁”歌功须德,其实就是反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希望回归原有的社会制度。12作者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不乏“中国的脊梁”,下面事例不符合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C )A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为民请命。B玄奘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C凯伦海勒不畏艰险,追求光明,生命闪光。D袁隆平埋头苦干,长期潜心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终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13作者要批驳的反动论点是(D )A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B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C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

35、佛,怀古伤今了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4第一至四段批驳的方式是( C )A直接驳论点 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D间接反致。15.下面关于文章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第六段承上启下,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从正面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B文章第七段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C文章第八段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D文章第九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16下面关于选文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

36、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这句话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溢的严重性。B“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句话表明前面列举的四种人在“正史”中根本没有他们的记录,我们只能通过搜寻“野史”了解他们的光辉业绩。C“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另一方面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直斥对方犯了“以偏概

37、全”的错误,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17对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脂粉”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C借代,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D借喻,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A作者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B“总”刻画了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形象。C“只”刻画了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D“一味”刻画了一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顾固不化的形象。19下面

38、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A第一、二段摆出敌方论据和论点,第三至五段间接批驳。B第三至五段论证了敌方论据和论点间无因果关系,作者通过驳论证来驳对方观点。C作者从敌方论据出发,得出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推论。D第七、八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属于概括举例。(二)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

39、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我:20文段要论证的观点是( C )A要论中国人,必须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B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D“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21对选文论证方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单纯立论 B直接

40、驳论 C先立后驳 D先驳后立22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选文第段中前面说“笼罩了一切”突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B选文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了作者的观点。C作为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全文采取了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选段是通过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论证这个论点的正确性,从而直接驳斥了对方谬论。D一段先后巧妙地使用了仿拟、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3文章的语言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下面的四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C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

41、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A讽刺愤慨自豪赞颂 B赞颂自豪愤慨讽刺C自家识朝项做 D愤慨赞颂讽刺自豪24下列对第段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B“筋骨和脊梁”指人的意志、精神、品质等内在的东西C“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统治政客及其御用文人D“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25选文中作者确立的正面观点是( A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含身求

42、法的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6选文的语言特点是( D )A简短精炼,惜墨如金,善用修辞。 B.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灵活运用修辞。C含蓄幽默,用词精当,耐人寻味。 D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27选文采用的反驳方式是( A )A驳论点 B驳论据 C驳论证 D驳论证与驳论点相结合(三)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

43、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8选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D )A道理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举例论证29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44、”,理由充分的一项是(D )A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B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C中国的脊梁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D中国的脊梁有确信、不自欺,一直在前仆后继地战斗着30下列有关“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选文中三处画横线的“中国人”的含义是不相同的。B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着“自欺”的传统,因为“自欺”而无法自信C评定中国人是否失去自信力,要看的不是状元宰相的文章,而是脚踏实地为民说话的人们。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论调中的“中国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激愤之情溢于言表。31下列对

45、文中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状元宰相”指整个统治阶级。B“地底下”指的是先辈们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和思想C“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D“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