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期末总复习课件_第1页
部(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期末总复习课件_第2页
部(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期末总复习课件_第3页
部(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期末总复习课件_第4页
部(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期末总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套期末总复习课件(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知识框架+重点考题) 新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复习课件(知识点框架+重点题型) 新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综合点1:原始农耕文化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南北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综合点1

2、:原始农耕文化其特征是:(1)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2)耕作方式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3)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综合点2:炎帝、黄帝推动华夏族形成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黄帝蚩尤阪泉之战涿鹿之战12018烟台中考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B元谋人C、D两项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2018恩施中考“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

3、: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会种植庄稼 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 B C DB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32018无锡中考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C元谋人和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最早种植水稻最早种植粟42018沈阳中考“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

4、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A种植作物 B磨制石器C饲养家畜 D打猎捕鱼A52018怀化中考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下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D图中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这是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62018青岛中考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过着定居生活 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

5、会制造陶器A B C DD用排除法,粟和水稻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分别种植的粮食作物,而非共同种植的作物,排除。72018株洲中考1958 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哪些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可以入选其中()半穴居房屋模型 刻猪纹黑陶缸人面鱼纹陶盆 粟的朽粒A B C DC用排除法,刻猪纹黑陶缸是河姆渡人制造的陶器,可以排除。82018绵阳中考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元妃。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四川地区已经出现手工业 B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C黄帝主要活动于四川地区 D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绵阳属于四川,出生于此的“丝绸之母”嫘祖会缫丝,由此可见,四川地区在

6、黄帝时期已经出现手工业。A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复习课件(知识点框架+重点题型) 新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综合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及启示(1)商、西周开国者共同点:重视生产,关心百姓。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除暴君得民心。(2)朝代灭亡原因:三个朝代均是因为君主的暴政引起民愤,失去民心导致其灭亡。(3)启示:明君兴国,暴君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综合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及产生的影响(1)生产力的变革: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推动新的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2)政治变革:商鞅变

7、法使秦国国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水利工程变革:都江堰修成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4)思想变革: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综合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及产生的影响综合点3: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取得的成就(1)原因: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纷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给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某些人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学术自由因素:各

8、学术团体是比较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的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2)取得的成就出现时期学派代表主要主张地位战国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荀子主张实行“礼治”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12018江西中考“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

9、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争是()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魏、赵两国之间的战争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赵括战败,白起坑杀赵军东汉末年,孙权、刘备、曹操之间的战争C22018内江中考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的“一强”是指()A秦 B吴 C楚 D越A战国中后期。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2018滨州中考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大变革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

10、。D42018扬州中考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推行改革,提振国力。这件事发生在()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D52018聊城中考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A治理了黄河水患 B编著了道德经C修建了都江堰 D开凿了大运河C指治水可知对联称颂的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62018衡阳中考“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A三人行必有吾师 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 D以“德”化人C72018安徽中考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

11、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D可知,材料是在说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原因。82018达州中考在达州市中小学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刘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仁爱。”他的班级管理理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 B道家兵家C道家儒家 D墨家儒家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和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C92018南京中考阅读下列材料

12、,回答问题。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

13、史信息?(1)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2)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3)已有文字等。(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由奴隶集体耕作开始变为租佃制。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发展)。(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材料一为原始社会形态,材料二为奴隶社会形态,材料三为封建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期末单元复

14、习课件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框架+重点题型) 新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综合点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君主专制是指君臣关系,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2)本质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又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本质特征或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综合点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产生条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15、,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4)发展过程:这一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逐渐衰落于明清,在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2000多年,影响十分深远。综合点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5)影响: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北宋以后,消极方面日趋突出。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极限,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综合点2:汉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特点:(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

16、并举。(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巨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综合点2:汉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原因:(1)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2)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3)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4)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交通新纪元。(5)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障交通的畅通。(6)科技文化成就辉煌。(7)统治阶级比较重视。综合点2:汉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综合点3: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

17、面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的异同人物项目秦始皇汉武帝异思想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汉武帝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但儒家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中国思想的发展人物项目秦始皇汉武帝异文化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把五经作为教材综合点3: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的异同人物项目秦始皇汉武帝同政治综合点3: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的异同两人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几乎沿用了整个封建社会。汉武

18、帝颁布“推恩令”,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人物项目秦始皇汉武帝同经济综合点3: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的异同都采取规范经济市场的政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汉武帝把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货币改革都进行过货币改革(秦始皇时期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五铢钱)经济市场人物项目秦始皇汉武帝同军事综合点3: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的异同对待匈奴态度相似(秦始皇对匈奴进行有效打击的同时,修筑长城,以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定。汉武帝派人给予匈奴以致命打击,使其

19、不能与中央政权抗衡)12018潍坊中考秦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其主要目的是()A沿袭历史传统 B开创一代帝号C加强思想控制 D宣扬个人功业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劳盖过了过去的三皇五帝,所以自封为“皇帝”,说明他主要是为了宣扬个人功业而创此称号。D22018安徽改编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A外戚干政 B战乱频繁C皇权至高无上 D地方权力削弱C32018广东中考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分封制

20、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八股取士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B42018孝感中考读下图,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属于秦朝巩固国家统一_的措施。()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文化方面 D思想方面A52018包头中考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A交通便利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62018日照中考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

21、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D大一统的局面主要靠中央集权制维持。72018郴州中考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是()颁布“推恩令” 修筑驰道,统一车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北击匈奴A B C DD修筑驰道,统一车轨是秦始皇的功绩82018潜江中考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C看图可知,西汉初期封国势力过大,中央力量较小92018济宁中考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

22、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B102018大庆改编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是()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C册封达赖、班禅 D修缮故宫A112018莱芜中考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A首创

23、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C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D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CA、B、D都是华佗的成就122018遵义中考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B由史学家司马光所著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C作者是司马迁132018咸宁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1)汉朝时的西域是指哪里?张骞是哪年“始开西域之迹”的?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

24、域。时间:公元前138年。材料二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汉书(2)请列举一例材料二中“自西来”的“佳种”。示例: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3)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了解和交往,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意思相近即可)142018聊城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材料二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

25、的哪一政治制度?材料一:分封制;材料二:郡县制。(2)上述两种政治制度有何显著区别?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王的王位实行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中央政府任免,官吏的官位不能世袭。期末单元复习课件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框架+重点题型) 新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综合点1: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2)经济: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3)民族关系: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交融。(4)文

26、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艺术大放异彩。综合点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异目的侧重点性质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侧重于富国强兵侧重于制度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综合点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异主要矛盾内容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经济、政治、军事迁都洛阳、汉化措施综合点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同改革成功原因启示(1)

27、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因时改革。(2)改革措施都符合当时的实际,行之有效,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3)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4)改革者都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和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要有利于百姓。改革要不畏权贵,不墨守成规综合点3: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方式(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如五胡内迁。(2)友好交往:如张骞通西域。(3)联合斗争:如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5)民族之间的战争:如卫青、霍去病出兵出击匈奴。(6)和亲政策:如西汉时期昭君出塞促进匈奴与汉族的友好往来与交融。综合点4: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的

28、关系(1)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春秋战国时期,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和频繁的战争,民族逐步交融,为后来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各民族间差异逐渐减小,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为以后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2)国家统一加速民族交融。实行大统一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从而使分裂时期民族交融的成果得以巩固与发展。如汉朝派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都加速了当地的开发与民族交融。综合点4: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的关系12018聊城中考“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

29、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D22018滨州中考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D宋代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B材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32018青岛中考“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

30、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中原人大量南迁 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 自然条件优越A B C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42018株洲中考下图是小华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A江南的开发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民族关系的发展A图片中文字信息“南朝”分析,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52018德州中考如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A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B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D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图片反映了胡人汉服,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相是北魏孝文帝改革62018聊城中考“(魏孝文

31、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A72018日照中考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B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82018临沂中考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32、)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在材料一图所示的“大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赤壁之战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曹操。孙刘组成联军(或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共同抗击,采用巧妙的战术,取得胜利(或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材料三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2)赤壁之

33、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哪一省份?目前,“新赤壁大战”的焦点是围绕哪两个地点的争论?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什么?湖北省。蒲圻和嘉鱼。原因: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学出版物记载不够翔实;地名多次更改考证难度大,各地都没有找到能充分证明赤壁之战发生具体地点的历史遗迹等。(言之有理即可)(3)从赤壁之战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不能骄傲自大;战前要针对作战地点的天气、地形特点等进行适应性训练;战争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战术战略等。(言之有理即可)92018盐城中考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牛耕。百家争鸣。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司马迁

34、史记仲尼弟子传(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从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

35、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经济政策(治理);社会安定;人口增长等。(言之有理即可)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新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2018孝感期中以下属于商鞅变法中采取的政治方面的措施有()确立县制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 鼓励耕织,废除井田制A B C DA经济方面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36、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D3下列哪一人物的学说被秦始皇吸收并实践()A孔子 B董仲舒 C老子 D韩非D4秦代砖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B意思是四海之内都是臣子,说明秦已经完成统一5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皇权至高无上 B繁复缜密的法律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度A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国家大事的决断权都在皇帝手里,所以,其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

37、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焚书坑儒 D世袭制的确立A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并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7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太尉 B廷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D在秦朝,御史大夫长官监察事务8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

38、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9秦始皇、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下列关于秦皇汉武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加强中央集权 B都是开国皇帝C都是有名的暴君 D都推行儒学教育A102018黄冈期中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建议()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 B C D结合所学,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也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11毛泽东在其诗词中提到“秦皇汉

39、武,略输文采”。诗词中提到的两个人物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哪一问题时的态度截然相反()A儒家思想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 D国家统一问题A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崇儒学,他们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1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B1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白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C14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所以,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

40、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改写自史记秦始皇本纪(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2)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分封制。郡县制。(3)据材料二,说明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由秦朝郡县制到西汉初期实行分封制。材料二汉高祖刘邦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改写自史

41、记高祖本纪(4)据材料二,汉高祖刘邦的政策导致后来西汉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材料二汉高祖刘邦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改写自史记高祖本纪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颁布“推恩令”。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王国势力。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

42、政府负责的官员。此外,新皇帝还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的“新皇帝”在地方推行的这套管理制度是什么?郡县制。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令出台的背景。推恩令。诸侯国(王国)势力膨胀,对中央造成严重威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秦

43、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大一统”之梦(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又是什么?焚书坑儒。儒家思想。(4)以上三则材料所涉及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或有利于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二 古代思想领域的发展 新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古代思想领域的发展古代思想领域的发展古代思想领域的发展1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知道老师引用了

44、哪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吗()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B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反映了事物相对面的互相转化,这是道家老子提出的思想。2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属于他的思想是()A仁政 B无为 C兼爱 D法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B3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孙武B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以德治国主张以法治国军事家4面对核战争的威慑和地区冲突,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智慧

45、”是指孔子()A“礼”的思想 B扩大教育对象的做法C“仁”的思想 D因材施教的方法C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5韩非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其核心主张是()A取消文字 B以法治国C整顿吏治 D厚今薄古B6追求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传统的主张是()A兼爱、非攻 B仁者爱人C祸福相依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7如图,郑板桥的这首诗反映了()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B结合题中诗句分析,诗句反映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这反映了儒家的“民贵”思想8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

46、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史实是()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B92018临清期中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下列各项不属于“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影响的是()A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B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C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10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中国的历史

47、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战国时期,秦国国君采用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说,进行变法改革,秦统一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D11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统一文字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2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

48、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尊孔复古 D“打倒孔家店”B汉武帝接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13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汉武帝如此尊重他,主要是因为董仲舒()A率领军队攻打匈奴 B推动实现大一统C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D主张削弱侯国势力B董仲舒曾经给汉武帝提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了思想上的大一统,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材料二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

49、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及君臣伦理观念,又恰恰与汉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指的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请说说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帝王对待儒家思想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其共同目的是什么?材料一中的“焚书坑儒”是打击压制儒家学说;材料二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将儒家学说立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其共同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中央集权。15阅读材料,探究问题。【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50、】老子(即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学派:道家学派老子所著,是道家的经典。核心观点:要效法自然(或向自然学习);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可照抄材料)【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51、(2)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理念:顺应自然(地理),因势利导。建筑工程:郑国渠、灵渠。(答出其中之一即可)【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有哪两方面?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或保护措施不到位)。【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面对日益消

52、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为自己的调查报告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题要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作答示例,以下二者选其一:围绕“法治”关键词:如“加强文化立法,保护历史遗产”;围绕“和谐”关键词:如“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统筹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共享”。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 新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改革与制度创新改革与制度创新1“禅让”是我国原始社

53、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实行这种办法的顺序是()A舜禹尧 B禹尧舜C尧禹舜 D尧舜禹D2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君主,“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B3下图是西周初年实行的一种制度的示意图。根据这种制度,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诸侯又把自己的部分封地分给卿大夫据此可以判断,这种制度是()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C4“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诸侯们起初如约前往的原因是()A为了讨好周王和他的妃子B想去向周王求取封爵C想借机见见周王D分封制中规定诸侯有保卫王室的义务D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

54、周王调兵5“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A使用耒耜 B牛耕C使用耧车 D使用曲辕犁B春秋后期,牛耕出现。6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A管仲 B商鞅C秦始皇 D北魏孝文帝B7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A兴修水利工程 B推行重农抑商C承认土地私有 D推广牛耕生产C承认土地私有,变相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所以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8张华同学在编排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时,为商鞅设计了下列言论,你认为哪项不恰当(

55、)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C保留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C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C项不恰当。9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C楚庄王称霸中原 D牛耕进一步推广C楚庄王是春秋时期人102018南京中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C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B考查郡县制的作用1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56、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C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 D采取了恰当的措施B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因此成功;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也获得了成功。12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等民族交融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A商鞅 B张骞C北魏孝文帝 D班超C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13最近热播的历史纪录片我从汉朝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下列史料不能被导演组采用的是()A儒生的社会地位较前朝大大提升B地方上刺史权力较大C少数民族鲜卑人穿上汉服D昭君出塞的故事广为流传C鲜卑人穿汉族服装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一,不是汉

57、朝的史料。14.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它们都反映了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出现的历史现象。请将下列有关两幅图片之间联系的相关说明,按照历史规律排序_。A“公作则迟”“分地则速”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C各国掀起变法改革运动 D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富国强兵BADC图二中商鞅舌战的对象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的哪一项措施让他们最为恼火?分析这次变法与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统一有什么关系。奴隶主阶级。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

58、,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魏书(2)依据材料二概括该改革的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3)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虽都受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但都取得了成功。这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一定会成功;改革推动社会进步。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在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分裂割据、战争不断的根源是什么?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秦始皇做出了什么改变?分封制。改分封制为郡县

59、制。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如图)(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初期对地方的统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有什么不同?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而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封国人口和封国辖郡都要多于中央(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他采用的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四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新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1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就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C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2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 D半坡氏族村落遗址D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3如图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