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俊-文史常识知多少_第1页
刘佳俊-文史常识知多少_第2页
刘佳俊-文史常识知多少_第3页
刘佳俊-文史常识知多少_第4页
刘佳俊-文史常识知多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前 言本人前几年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接触到大量的文史知识,特别在高考中都成为必考内容。几年的教学和高考的结果,使我深深认识到学生在这块领域的知识是非常匮乏的。由是之,本人几年前就萌发了归纳总结汇总文史常识的念头。近几年,又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在课本中也出现大量的文史常识。而且,一部分文史常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分文史常识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学习文言文大有帮助。所以,本人决定出一本关于文史常识的小册子,以期对本人,对学生都有所帮助。这次借助兰州市教科所评选优秀校本教材,最终促成这本小册子的问世。在编写过程中,我参考了大量的有关文史方面的书籍。但由于本人水

2、平和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希望各位行家里手批评指正,本人也会继续努力,不断补充完善之。兰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刘佳俊2014-11-18目 录中国古代天文学 1中国古代的历法 3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与行政区划 6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 7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8古人的姓名和称呼 11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18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20古人的饮食 21古人的衣饰 23中国古代的经学 26中国古代的宗教 30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二、诸家兼容、以儒为主三、多神并敬、无神为常四、德能统观、以德为重五、述作共倡、述为号召PAGE 30中国古代天文学一、概况:1、顾炎武日知录;童谣2、天象观察(

3、1)日食:史记.夏本纪“羲和湎淫,废时乱日”(占日之官);春秋37次日食。(2)汉书.五行志下“河平元年(BC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3)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4)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5)1976年春天,吉林地区大规模流星雨。3、原因:(1)古老的农业国(2)天人感应二、基本知识:1、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1)日:十日并出;十日代出(天干)(2)月:嫦娥生十二月(地支)(3)金:诗经:“东有启明,西有长庚”(4)木:“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12年)(5)水:辰星,恒星中的定星(营

4、室)(6)火:荧惑,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7)土:镇星或填星(28年)2、二十八宿(四象):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苍龙) 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玄武:龟蛇) 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白虎)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朱雀)3、十二次与分野:星纪、玄枵(xiao)、娵訾(juzi)、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指把黄道附近一周天自西向东分成十二等份)并把它和地上的区域联系起来。 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指滕王阁所在的洪州属翼、轸二星的分野。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指与蜀地(益州)和秦州(雍州)相对应的参宿与井宿。三、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1、生成理论:“元

5、气说”(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易传.系辞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结构理论: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3、宇宙无限理论:战国尸佼:“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中国古代的历法一、日、月、年1、日:指太阳。两次太阳出来中间的时间称为一日。古代大多以夜半子时为实际上一日的开始。从殷历开始,已经有十日一旬的说法。2、月: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29.53日,即29天12时44分3秒。初一叫朔(诗经:“十月之交,朔日辛卯”);初三叫胐;大月的十六小月的十五叫望(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望后的日子叫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每月最后一天

6、叫晦(左转.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3、年:由谷物成熟的物候而形成。说文:“年,谷熟也。从禾,千声。”现代叫太阳年,习惯指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岁指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即回归年。南宋杨忠辅统天历:一岁是365.2425天,即365天5时48分46秒。年的时间可以有长有短,但岁的时间是固定的。二、阴历、阳历、阴阳历1、阴历:阴即太阴(月亮)凡以朔望月(即月亮的圆缺)为标准的历法称阴历。(306+296=354)。回历。2、阳历:阳历即公历,凡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即回归年为标准的历法称阳历。现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它与朔望月无关。(317+304+28=365)

7、,差0.2425,每隔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后面,称为闰年。3、阴阳历:兼顾阴历(月相变化)和阳历(回归年)的一种历法。中国古代历法(农历或夏历)、藏历、傣历。兼顾法:阴历354天,差回归年11又14,每3年闰一个月,增加30天,这较之实际误差33又34缺3又34,改为5年2闰,每年平均天数又多出回归年约3天左右,后改为19年7闰,消除了误差:19个回归年等于235个朔望月,除去19年间按每年12个月所安排的228个月外,正好余7个月可作为闰月。殷历是闰13月或14月(一年再闰),汉初“后9月”(沿用秦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后不再规定年末,将闰月与“中气”相联系(见后)。三、四时与节气:

8、1、四时:春、夏、秋、冬。商代和西周前期只有春秋,后再分出冬夏,顺序为春秋冬夏。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后将每一时又细分出孟、仲、季三段。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仲春”即夏历的二月。2、节气:二分、二至四立西汉末刘歆三统历全部订入。指的是太阳在绕地球一周的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它与朔望月无关但与十二次有对应关系。(365.24252415.22,冬至前后14天多,夏至前后16天多)。3、节气与闰月:节气可细分为节气和中气,单数为节,双数为气。1节气+1中气=30.5天,大于一个朔望月(29.53天),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总要比上个月推迟一至二天,当推迟到只有

9、节气而没有中气时,便置闰月,假如此月是8月,就不能叫8月,而叫闰7月。四、中国古代的记时法:1、纪日法:干支纪日法。2、一天之内的纪日法 :(1 )旦、早、朝、晨;隅中;日中;昃;黄昏;人定;夜半;鸡鸣;昧旦。(2)干支,如子初是23点,子正是24点。3、纪月法 :(1 )序数,岁首一月为正月。(2 )特定名称诹、如、寎、余、皋、且(ju )、相、壮、玄、阳、辜、涂。(3 )月建,夏历11 月为建子之月,12 月为建丑之月10 月为建亥之月。(4 )斗建,将12 地支与12 个月相配,夏历11 月斗柄指北,而北在12 辰中为子;2 月东;5 月南;8 月西。 4、纪年法:(1)按王公即位的年次

10、纪年,周平王元年(2)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BC140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以前有多个,明清只有一个;一般两字,个别四字(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太平兴国;大中祥符)(3)星岁纪年: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12次、12辰)(4)干支纪年:以前干支用于纪日,东汉章帝元和二年(AD85年)始用于纪年。5、三正:春秋战国时夏历、殷历、周历并用,主要区别是岁首的月建不同,称为三正。颛顼历(秦,10月为岁首)、太初历(汉)、三统历(汉)、大明历(唐)、授时历(元)等在月建上仍是夏历(11月为岁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实行公元纪年: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夏历正月一日为春节。中国古

11、代的地理学与行政区划一、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概况:1、萌芽阶段:旧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2、早期阶段:夏、商时期。3、自觉阶段:西周春秋战国,明确提出了“地理”概念。4、发达阶段:汉始历魏、晋、唐、宋、元。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水经注、括地志(唐)、元和郡县图志(唐)、太平寰宇志(北宋)、元丰九域志(北宋)、梦溪笔谈(北宋)。5、经世致用阶段:明清。徐霞客徐霞客游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洪亮吉洪北江遗书。二、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1、先秦的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县(悬)和郡的出现(秦国最早实行)。2、秦的郡县制和汉的郡国制。3、魏晋南北朝隋的州、郡、县。4

12、、唐宋的道路制。5、元明清的省制。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一、中央官制:1、夏、商的巫史及其他职官:君主称王或后;巫史(传达神的意愿)、羲和(历法)、大理(诉讼)、官师(教育)、车正(造车)、牧正(放牧)、疱正(膳食)、瞽(音乐)、啬夫(耕作);尹或宰(政务)、父师或少师(辅佐)、戍(戍守的武官)、卫(保卫)、射或多射(弓箭手)、亚(领兵征伐)。2、西周春秋的公卿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辅佐君王)、卿士(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刑狱)等。3、战国的相、将制:相,辅佐君王;将,最高军事统帅。4、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5

13、、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尚书、中书、门下。6、隋唐的三省六部制。7、宋代的二府制:中书门下(政治)、枢密院(军事)。8、辽的“两面官”及金、元的一省制:中书省。9、明清的大学士和内阁制:洪武13年废丞相,用翰林院官员和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国事,后参与机务,处理六部政务,称为内阁。清沿用,雍正设军机处,内阁被冷落。二、地方官制: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汉);州郡县(魏晋南北朝);州(隋);道州县(唐);路州县(宋);省、路、府或州、县(元);省、府或州、县(明);省、府或州或厅、县(清)。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周代的乡举里选与战国的养士:1、夏商世袭,极少数破格使用。2、周代高级官员世袭,低级官员

14、乡举里选,三年一次,称为“大比”。3、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盛行养士:齐桓公:管仲、宁戚,秦穆公:百里奚,吴用楚人伍子胥,勾践:范蠡等;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是战国时期以养士著称的四君子。二、汉代的察举与征辟:察孝廉(重德)、举秀才(重才)征辟又叫征召破格录用。三、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四、隋唐科举制的确立。五、宋元科举制的发展。六、明清科举制的鼎盛:1、童试:即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通过县试、府试、院试后便成为国家承认的一名学生,即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分为廪生、增生和附生。后被安排到府学、州学、县学学习,称为“入泮”。生员是功名的起点,已享受特

15、权。2、乡试:乡试前还有一种资格叫科试(又称科考),由学政主持。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及各省举行,在子、卯、午、酉年,称为“大比”,一般在八月,所以又叫“秋试”、“秋闱”、“秋榜”。乡试正、副主考官是由皇帝任命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充任,协助主考的房官由省内进士出身的官员充任,监考由巡抚充任。乡试的考场称贡院(又称棘闱),考生答题之所叫号房。乡试为三场:八月初九(经义)、十二(论、判、诏、诰表)、十五(时务册)。试卷要弥封、誊录、对读,房官圈批荐卷,最后由主考定夺。九月发榜,所以叫“桂榜”,考中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榜叫乙榜或乙科。发榜后由巡抚宴请考官和新科举人,席间要唱鹿鸣诗,故宴会

16、又叫鹿鸣宴。举人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乾隆年间的“大挑”)。3、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故又称礼闱或春闱。时间一般在丑、辰、未、戌年的二月或三月。参加会试的是各省的举人。因举人赴京由布政使发给路费,故又称入京应试者为“公车”。会试考试的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分三场考试,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因为考试在二月或三月,放榜在三月或四月,所以称为“杏榜”。磨勘、复试合格后,便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4、殿试:由皇帝主持的考试,在会试之后举行。时间从乾隆26年(1761)定为4月21日;地点从乾隆54年(1788)定在保和殿。试后由读卷官八人在2日内阅完,评卷多偏重书法,没具体分数只有标识

17、:圈、尖、点、直、叉五级。殿试分三甲录取,只有等级之差而不予黜落。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甲科,因用黄纸书写,故又称金榜,并谓中进士为金榜题名。宣布殿试结果称“传胪”,传胪后第三天赐新进士宴于礼部,称为“恩荣宴”或“琼林宴”,之后在国子监立碑镌名。除一甲三名外,其他新进士要参加朝考,朝考第一名称“朝元”,殿试结束后授职(从六品、正七品到庶吉士、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博士、御史再到知州、县令不等)。5、庶吉士:明洪武初置,初指观政的新进士,六科及中书皆有,永乐二年(1404

18、)始皆隶于翰林院,以进士擅长文学及书法者参加“馆选”后任之。清设庶常馆教习庶吉士,三年肄业后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异者入翰林院(相当于二甲)。明清两代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许多大学士又都是翰林出身,故庶吉士自入翰林院之时,即被称为储相,而翰林院也被称为储才之地。6、国子监:明清两朝国家级的学府,长官称为祭酒(从四品),下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入国子监学习者称为监生,是一种出身。监生来源有四种:一是举监,举人会试未能及第直接入监读书;二是贡监,贡生资格;三是荫监,靠父辈做官而取得入监资格者;四是例监,靠納捐而取得监生资格。监生在监内主要学习“四书”“五

19、经”资治通鉴等,“二十一史”靠自学。监生坐监时间开始不等,雍正以后统统改为三年,肄业后可直接参加乡试,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做官。古人的姓名和称呼 古人有姓有氏,有名、有字、有号还有其他一些称呼。至于亲属称谓,则更有一些专门的名称。一、姓氏: 上古人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与出生有关;氏是姓的分支,与地域有关。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姓的起源(1)姓的起源首先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熊、羊、虎、龙、凤、云、水、山、杨、柳、桃、梅、兰等。(2)与上古时期的母系氏族是分不开的。姓者生也。姜、姬、姚、姒、姞等。 中国古代的姓不过60余个。古时所谓的“百姓”,乃是指有身份的人,而平民一般是没有姓的。2、

20、氏的起源 由于人类子孙的繁衍,一族分为若干支,每一支居于不同的地域,并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个称号便是“氏”。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又分为殷、时、来、宋等;楚人原姓芈,后来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熊瑕封于屈,后代便是屈氏;管、蔡、卫、霍,他们的始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本姓姬,封于各地后,遂因其地而得名。 这样,姓便成为旧有的族号,而氏则成为后起的族号了。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3、姓氏合一 战国以后人们开始以氏为姓,出现了姓氏合一的现象。南宋郑樵通志.氏族序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三

21、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由于姓氏合一,平民也有自己的姓了。到汉代姓和氏之间已经无甚区别,都统称为姓。如刘邦“姓刘氏”。 现在依然有痕迹:张氏、刘氏、王氏等等。4、各种姓的由来 我国见于文献的姓有5600余,单姓3400余,复姓2000余,三字姓140余。因地为姓:一是以祖先的居住地为姓:伏羲居于东方,后代姓东方;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分居于国都临淄的东郭、南郭、北郭、西郭,其子孙也就以其为姓;郑国大夫居于西门,其子孙姓西门;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汉代。诸葛亮的祖先原本姓葛,居于山东诸城县,后迁居到沂南县,为了与当地葛氏区别,故姓“诸葛”。 二是以封地为姓:如赵奢破秦有功

22、而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子孙遂姓马等等。(2)以国为姓:齐姓源于姜尚封于齐国;宋姓源自微子启封于宋国;鲁、晋、郑、卫、吴、燕等,原本都姓姬,后皆因所封之国而有其姓。(3)因官爵为姓:司马、司徒、乐正、太史都是以祖先曾任之官为姓;还有相、宰、尉;李(皋陶为尧大理,即法官, 以官命族为理氏。而理、李古字通);王、伯、侯、子、男、公孙等由封爵所得。周制:国君之子称公子,而公子之子称公孙。(4)以职业为姓:应劭风俗通义:“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奕;屠;樊(围篱)等。(5)以祖先的名、字、或谥号为姓:鲁公子姬展之孙展无骇、展禽;齐公子姜高之孙高傒、高柴等。郑穆公其子公子喜,字子罕,子罕之

23、孙罕虎;其子公子偃,字子游,子游之孙游吉等。周文王之后姓文;宋穆公之后姓穆;宋武公之后姓武;楚庄王之后姓庄等。(6)改姓:一是国君赐姓,汉代的娄敬、项伯皆赐姓刘氏,子孙也以刘为姓。二是冒姓,汉代卫青之父姓郑,青随其母,冒姓卫。三是因避讳而改姓,东汉避明帝刘庄讳,改庄氏为严氏;西晋避司马师讳,改师氏为帅氏;唐代避李隆基讳,改姬氏为周氏等。四是因音近而改姓,“韩”变为“何”,“耿”变为“简”。(7)来自少数民族的姓,长孙、宇文、慕容、贺兰、拓跋、尉迟、呼延、耶律、完颜等,今天已成为复姓的一部分。有些少数民族在姓氏上愿意改从汉族的形式,并对他们原有的姓加以改造以适应汉字的特点:爱新觉罗取其义而姓金;

24、回族之穆罕穆德取其第一个音节而姓马;白笃鲁丁取其第一音节而姓白等等。5、古代妇女的称谓 古代女子有姓无名。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左转.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故于女子之姓便格外注意。与此相关,女子也便有种种不同的称谓。(1)未嫁女子往往在姓前冠以排行之字以示区别。诗经.鄘风.桑中:“美孟姜矣”、“美孟弋矣”、“美孟庸矣”。(2)已嫁女子,其称谓有四种情况:(1)在姓前冠以女方的国名。齐姜、晋姬、秦嬴等。(2)在姓前冠以男方的国名。秦姬(姬姓女子嫁给秦国的国君)。(3)在姓前冠以丈夫的姓或封邑名,适用于嫁给别国卿大夫的女子。棠姜(棠公妻,棠为封邑名)(4)死后在姓上冠以丈夫

25、或本人的谥号。武姜(郑武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敬为本人谥号)。也有在姓下加“氏”的习惯,如称武姜为姜氏,后来成为对已婚女子的固定称呼:王氏、张氏、孙氏、李氏等;有时也在姓前冠以夫姓:张王氏、周孙氏等。二、名字:1、名字的由来:古人的名是由父亲取的。(1)最初与生辰有关;(2)夏商主要用天干命名(孔甲、太乙、盘庚等);(3)取义于身体特征(孔子);(4)以出生时的状况命名(郑庄公名寤生);(5)以出生时值得纪念的事件命名(孔鲤);(6)以山川、草木、动物、品德、宗教用语命名;(7)体现美好愿望(去病、弃疾)。 字是根据名字来的。说文:“字,乳也”,本义抚育、养育,故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冠礼

26、时才取字。名与字有各种联系(1)意义相同(屈原名平字原、陆游字务观);(2)意义相辅(白居易字乐天、辛弃疾字幼安)(3)意义相反(朱熹字元晦、赵孟頫字子昂)(4)取古书上的成语或成词(曹操字孟德、赵云字子龙)取字的其他特点:字前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后加父(母)或甫(女);有时名字连说(鲁班,字公输,连说为公输班)2、尊称与谦称 :(1 )古人自称要称名(论语.微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尊者对卑也要称名(论语.先进:“求,尔何如?”);弟子自称亦称名( 论语.先进 :“求也为之”)。(2)古人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论语.子路:“子路问政”。汉书.苏武传李陵对苏武言曰:“单于闻陵与

27、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判断历史剧中某些称呼的真实性)(3)在称呼前加“家”、“舍”、“令”等字,以示谦逊与尊敬:对别人称自己家中的长者为“家父”、“家母”、“家兄”;称自己家中的卑者为“舍弟”、“舍侄”;称呼外人的亲属则无论尊卑长幼皆加“令”: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三、古人的号: 古人的号是为了便于呼叫,也含有尊重之意。1、别号:是自取的,所以又叫自号。(1)与所居之地有关:五柳先生(陶渊明)、青莲居士(李白)、东坡居士(苏东坡)、柳泉居士(蒲松龄)、板桥(郑燮)。(2)以个人意趣自号:四明狂客(贺知章)、少陵野老(杜甫)、放翁(陆游)、六一居士(欧阳修)。(3)以形貌特征自号

28、:元代郑元祐因右手病废自号尚左生。(4)以所喜之物为号:徐渭号青藤道士。(5)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二字号使用上与字区别不大,也和姓连称:陆放翁;三字以上往往压缩成两字,便于连称:蒲柳泉。 近代人也有号:王国维(观堂)、罗振玉(雪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以上四人合称“四堂”。2、谥号、庙号、尊号、年号(1)谥号。表扬的: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兹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士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历。 同情的:恭仁短寿

29、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除此之外,还有个别私谥。(2)庙号 封建皇帝死后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称号,也就是灵牌上的称号:汉高祖、唐太宗、明成祖、清高宗。 顺序:太祖、高祖、世祖;太宗;世宗;高宗。 庙号一般加在谥号前,并与谥号连称:世宗武皇帝(刘彻)。(3)尊号(1)臣下对皇帝或后君对前君所上的一种表示尊敬的称号。一般生前上(个别例外,这就与谥号区别不大了,只是字数更多):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慈禧太后)。 唐以前殁世的皇帝多称谥号:汉武帝、隋炀帝;唐以后殁世的皇帝多称庙号:唐太宗、宋太宗、明太祖。 某些特别著名的人物也有尊号:孔子在唐代便

30、被上尊号为文宣王,宋代又加谥号至圣文宣王,元代加谥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清始定为至圣先师孔子。(4)年号 历代帝王即为后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从汉武帝建元元年(BC140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共沿用了两千多年。 明清以前帝王有多个年号:汉武帝就有11个(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明清帝王只有一个年号:洪武、顺治、康熙宣统。 有些农民起义军建立政权后也使用过年号:永昌(李自成)、大顺(张献忠)、太平天国(洪秀全)。3、古人的其他称呼(1)称官爵:唐宋后开始,尊敬。陶彭泽(陶渊明)、王右丞(王维)、王荆公(王安石)。(2)称地望(出生地、祖籍、兴旺之

31、地):韩昌黎(韩愈)、刘诸城(刘墉)、“南皮有学无术,项城有术无学”。(张南皮和袁项城)(3)弟子或后学所上尊称:廉川先生(周敦颐)、梨洲先生(黄宗羲)。(4)称排行:杜二(甫)、李十二(白)、白二十二(居易)。(5)在姓的前后加形容词或名词以指特定的人:老杜(杜甫)、小杜(杜牧)、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孟公(孟浩然)、李侯(李白)。(6)并称:班马(班固、司马迁)、李杜、三苏、二王等。4、避讳 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王、尊长名字相同的字,便采用一定办法进行回避。(1)改字:汉高祖刘邦(国)、汉景帝刘启(开)、唐太宗李世民(系、人)。(2)改读:秦始皇嬴政,读正的平声音。(3

32、)缺笔:李世民(卅)。(4)空字:避李世民的讳将王世充改为王充。(5)改官名:隋文帝杨坚父名忠,便改侍中为内史。 陆游老学奄笔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代田登作知州时因避讳而造成的笑话);袁世凯改元宵为汤元。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一、男女结为夫妻;嫁娶;亲家。二、概况:1、群婚:又叫杂交和杂婚,即整个原始群的男女互相发生性交行为。一直延续到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山顶洞人(恩格斯:蒙昧时代)2、血族婚:又称族内婚,是在血缘氏族内部排除了父母辈和子女间的婚配,只许同辈男女间相互占有的婚姻形式。3、亚血族婚:即族外婚。已经排除了本氏族的兄弟姐妹间的通婚。4、对偶婚:异性的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

33、,一对一地进行同居(男居女家)。5、一夫一妻制:对偶婚的男女长时期的固定同居,便成为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时,女嫁男家)6、收继制:又称转房制,叫作“烝”、“报”。其特点是子弟在父兄死后,可以娶庶母或寡嫂为妻,实际上是一夫多妻制的变相形式。三、媵妾制: 媵妾制即一夫多妻制,最早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制,由原始社会的一群姊妹共一个丈夫的亚血族婚发展而来,有嫡、庶之分。1、媵制:即一女子出嫁,须有同姓的娣、姪和奴婢随嫁。2、妾制:(1)婢妾:指服劳役的奴婢,故又称婢妾。(2)宫妃:帝王的后妃制是妾制在特殊家庭的进一步发展和制度化。(3)倡伎:有才艺并且容貌出众的婢妾受到主人的宠幸,以歌舞为统治者服务。

34、四、聘娶制: 聘娶婚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婚制。其核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主要仪式是“六礼”。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要维护封建礼教。1、 “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2、六礼:纳彩(男方派媒人到女家表达求婚之意)、问名(女方收礼后,男方媒人向女方询问姓名及生辰八字)、纳吉(男方得吉兆复派媒人到女方家把婚事定下来)、纳征(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彩礼以示婚姻成立)、请期(男方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到女方家征求意见)、亲迎(男方亲自带人备礼到女方家迎亲)等聘娶婚的六个程序。3、聘娶婚仪式的演变:东汉后期,不严格执行六礼制了;魏晋南北朝在迎亲前男方家要设青庐;隋唐时,新郎新娘要在青庐中交拜(拜堂);宋代进一

35、步简化;元代于纳彩之前增加议婚一项内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宗法是血缘关系的原则。作为一种制度,它是由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的家长制演变而来,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1、发端:夏商。2、确立:西周。3、内容: 九族与三族(说法颇多,父族、母族、妻族) 昭、穆(大小宗) 亲属 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4、演变: 门阀与郡望 谱牒与宗祠古人的饮食一、粮食: 粮食作物在古代被统称为五谷、六谷或百谷。1、百谷:稷、黍、麦、菽、麻。此外还有:谷、禾、粟、梁、稻等。2、熟食:糗(炒熟的粮食)、饼、饵(米糕)、饡(盖浇饭)、粥(粥和飦)。二、肉食:1、家畜:古人所食之家畜主要是牛、羊、豕(shi)等“三

36、牲”,此外还有犬。 古时祭祀,“三牲”齐全曰“太牢”,只有羊豕不用牛曰“少牢”。 古代比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美、馐、善、羹等都从羊从美)。古代羊肉的做法有:蒸、煮、烧、烤、煎、爆、焖、炖等。 古人食猪肉也比较普遍。猪古时称豕或彘,小猪称豚。汉字“家”的本意是房下养猪之意。 古人还喜欢吃狗肉,故孟子以“鸡豚狗彘”并提。狗有吠狗(看家狗)和走狗(猎狗)两种,皆可杀而食之。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临死时说“狡兔死,走狗烹”。 唐朝以后,人们才很少吃狗肉了。2、野兽: 古人所食之野兽主要有野猪、熊、兔、鹿、麋等。3、禽类与鱼类:上古家禽主要有鸡、鹅(又叫雁,分为野雁和舒雁)、鸭(又叫凫,分为野凫和舒凫)

37、等。 古人所食之鱼多为鲤鱼。 上古干肉叫“脯”,是由新鲜肉腌制而成。三、蔬菜与果品:1、古人很重视蔬菜,并称“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说文),但所食蔬菜品种并不多,主要有葵(冬葵)、藿(大豆的嫩叶)、葱、韭、薤(xie,调味的菜)、葑(蔓菁)、菲(萝卜)、薇(野豌豆苗)。2、主要水果:桃、李、杏、梨、梅、栗、柿、枣、桔、荔枝、桂圆、樱桃、橙等。张骞通西域后,从中亚传入的水果有胡桃、葡萄等;明代以后从美洲传入了番茄和花生等。四、饮料与调料: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饮料是酒和茶。酒起源很早,茶在秦汉以后才开始饮用。至于调料,则名目繁多。1、酒。起源于原始社会,最早用来治病(舒经活血)。“醫”字从“酉(

38、酒器)”。古代酒分为醴(li)、酎(zhou)、醇。过滤的酒叫“清酒”,没过滤的酒叫“浊酒”。(杜甫登高:艰难共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代以后酒的品种增多了。(王翰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2、茶。茶是我国的主要特产之一,又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3、调料。古代的调味品主要有醯(醋)、饧(麦芽糖)、盐、梅、姜、桂、酱、豉(chi)、醢(hai).五、古人的饮食习惯 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叫“朝食(饔)”,约在上午九点左右用餐;晚餐叫“哺食(飧sun)”,约在下午四点左右用餐。 初席地而坐,食器也是放在席上,后来放案上。最早吃饭

39、是用手抓。 有许多规定。古人的衣饰 远古时期的人们是没有衣服的,夏日用树叶草蔓遮身,冬天则用禽兽之皮裹体。 衣:狭义专指上衣,说文“上曰衣,下曰裳”;广义则包括一切可以蔽体的东西(头衣、上衣、下衣、足衣)。 古人也用许多配饰。一、头衣: 头衣即帽(汉代以后的叫法)。头衣又称“元服”(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古代贵族的头衣主要有“冠”(普通帽子,加冠是成人的标志,20岁曰弱冠)、“弁”(一种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是用几块白鹿皮拼接而成,接缝处缀有一行行小玉石,类似于今天的瓜皮帽;爵弁与雀头相近)、“冕”(为天子、诸侯之冠,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冠冕堂皇)、胄(冠上加胄,秦汉以后有此名

40、,平时不戴,打仗时戴,又叫盔,见尊者、长者行礼要免胄) 古代男子不带冠的有四种:小孩(行冠礼前头发自然下垂,称为髫)、平民(只戴巾,“冠盖”是为官者之称)、罪犯(剃发的,自然不能戴冠)、异族人(披发或断发,故无须着冠)。二、体衣:古代体衣有上衣、下衣之分。1、上衣 :(1 )襦(短上衣,一般平民穿的)(2 )深衣(将衣和裳连而为一,士以上的人穿的)(3 )亵衣(贴身穿的上衣)(4 )裘(皮衣)(5 )袍(絮了乱麻或旧丝绵的长衣)古代上衣的款式1、领子:交领(衣领与左右衣襟相连左压右交叉,平民、书生);直领(领子从颈后沿颈的左右两侧绕到胸前,平行地垂下来,官员、贵族妇女。)2、衣襟:古称衽,中原

41、人衣襟右掩,“左衽”是指蛮夷之服。(今日本和服和朝鲜的民族服装,仍是左衽)3、裾:上衣之身后下摆曰裾,可以下垂到地拖在身后。4、袖:较长,垂肩时手不外露,故曰长袖。袖口外的一段叫祛(水袖)。5、带:大带(系上衣用,结打在腹前,余下的部分下垂称为“绅”;搢绅或缙绅插笏板所用。缙绅高官的代名词;绅士之意也由此而来。)6、平民只能衣“褐”或“布衣”。二、下衣: 古代下衣主要有:裳、绔、裈(kun)。1、裳:下衣,但并非裤子,实则裙子。古代男女都着裙,唐宋以后,女子以裙子为常服,而男子渐以袍为常服。2、绔:有写作袴,即后代的裤,但还有不同(没前后裆,只有两裤筒用丝绳附着于腰间)。富贵人称纨绔,其子弟叫

42、纨绔子弟,后又指富贵而不务正业的人。3、裈:古代有裆的裤子。犊鼻裈(短裤衩)。4、蔽膝:又称袆(wei)或大巾,腿衣的一种,遮住大腿至膝部的服饰。三、足衣: 足衣即鞋,有多种:屦(ju)、屐(ji)、鞮(di)、舄(xi)、履(lv)等。 屦、履:草麻制成的。 舄:复底,在鞋底下面再加一层木底。 屐:木鞋。 鞮:皮鞋。 袜:用布帛或熟皮制成。四、古人的配饰: 佩玉 佩刀 佩巾 配芳(身上佩戴各种香花、香草或香袋)中国古代的经学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是法定的经典。而由儒家典籍所形成的经学,也就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其他任何各家的书籍和学说,都不能同儒家相比。因之,

43、中国历来所说的经学,也就是儒家的经学。一、经与经学:1、经与传:“经”在周代的铜器铭文中已经出现,为“经营”之意。战国以后,“经”开始作典籍讲,但不单指儒家经典。(墨经等)最早将儒家的书籍称为“经”,始见于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儒家的典籍为什么被称为“经”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经,织也。”清段玉裁:“织之从丝谓之经,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东汉班固白虎通义:“经”即“常道”,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儒家的典籍被确定为“经”后,在战国和西汉

44、就开始有专门的著作对它们进行解释。这样的著作被称为“传”或“记”。如对春秋就有解释和阐发它的“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对礼进行阐述的礼记。后来它们中有些著作也被当作了“经”,如上述的春秋的“三传”及礼记便是。后来又有些书来为这些“传”和“记”作注释,即所谓的“笺”、“注”、“疏”、“正义”等。 人们在注释经书时又往往同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及伦理观念紧密结合,这样便形成了一门内容丰富而又流派众多的学问,即儒家的经学。2、从“六经”到“十三经”:儒家经书从开始形成到封建社会末,经历了一个不断增益的过程。即从先秦的“六经”发展到宋代的“十三经”。(这只是就部数而言,至于数量仅被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的就有1773部,总数量约两万余卷)。(1)六经:儒家经典最初只有六部,称为“六经”又叫“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2)五经:战国末年乐经失传,只剩五经。(3)七经:到东汉在“五经”之外又增加了论语和孝经(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遂称“七经”。(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