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报告_第1页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报告_第2页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报告_第3页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报告_第4页
铜川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前言 TOC o 1-5 h z 概况. 11.1位置、面积 11.2地质、地貌 1气候. 21.4土壤、土质 31.5河流、水系 31.6社会经济 52 水资源评价 82.1 水资源利用分区 8降水资源 82.3 地表水资源 82.4 地下水资源 142.5 水资源总量 202.6 水质 20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23.1 水资源开发利用回顾 223.2 供水现状 243.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0规划原则及规划水平年 31总体思路 314.2 指导思想 314.3 开发利用目标 31 TOC o 1-5 h z 规划原则 32规划水平年 32规划依据 33不

2、同水平年需水量预测 345.1节水规划与节水潜力分析 345.2各部门需水量预测 375.3不同水平年的总需水量 456 水源工程规划 466.1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466.2水资源总体规划布局 466.3近期供水工程规划 496.4远期供水水源工程规划 67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可供水量预测的原则和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可供水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老市区、新区和工业带需水预测及供需平衡 . 错误!未定义书签。老市区不同水平年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 . 错误!未定义书签。新区及工业带不同水平年的需

3、水量预测供需平衡 错误!未定义书 签。水资源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水环境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水功能区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水资源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铜川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论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意见和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 1: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附件 2:陕西省计划委员会文件附件3: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华能铜川电厂43 300 MV工程用水问题的复 函 、/. 前言铜川市地处陕西省中部,位于关中盆地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带,总 土地面积3882km,总人口 83.2万人。2000年工

4、农业总产值60.82亿 元。铜川历史悠久、物宝天华、人杰地灵、交通便利、矿产丰富,水泥 配料、黄土及耐火材料居全省第一位,陶瓷粘土、铝土矿居第二位,水 泥石灰岩居第三位,煤田面积522 km2,煤炭产量占全省的1/3。铜川 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及原材料工业基地, 新兴的铝冶炼、陶 瓷、苹果、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铜川市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 一大批工业项目落户铜川, 为铜川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西部大开发战 略的实施,全省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铜川的经济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发展铝电,带动全市社会 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重点也转向条件较好的新区

5、及工业带, 成为全市经 济重心。铜川经济发展的这一战略部署, 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 要求,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科学管理水资源成 为支撑铜川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基础。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铜川及周边地 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优化调度,最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铜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根据建设重点转向新区 及工业带,产业结构新的调整等新的情况,我们收集查阅大量的资料, 组织细致调查研究, 进行了科学地分析计算, 重点进行了水资源优化配 置方案研究,编制出了铜川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本次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统一管 理、优

6、化配置、提高效益的原则,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与保护相 结合,对铜川市 20 1 0年(近期)及 2020年(远期)的需水进行了科学 预测,按照近期充分挖掘利用当地水资源潜力, 远期实现区外调水的指 导思想,规划了全市近、远期水源工程,以保证全市重大项目及城市供 水为目标,合理布局,优化调配水资源,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 靠的水源保障,为全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供 决策参考。 1 概况1.1 位置、面积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08 35 109 29 ,北 纬34 48 35 35之间,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要地。东和东南与 渭南市的蒲城、白水、富平接

7、壤,西和西南与咸阳市的旬邑、淳化、三 原毗邻,北部同延安的黄陵、洛川相连,总面积 3882 km2。1.2 地质、地貌铜川地处鄂尔多斯地台与渭河断陷盆地的过渡地带, 属黄土高原南 缘的残原区,横跨两个地质构造单元。 地貌复杂多样, 山、川、原、梁、 峁、台塬、沟谷、河川均有分布。 境内山峦纵横, 峪谷相嶂,台塬广布, 梁峁交错。纵观全境,大致可分为五个地貌区:西部子午岭山地区该区以子午岭南部的乔山山脊与淳化、 旬邑县为界,山势北高南低, 海拨13001700m最高峰庙山1734.2m。包括照金、柳林、瑶曲、金锁 关、玉华、哭泉、云梦等乡镇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石柱、演池、棋盘等 乡镇的部分地区,面

8、积1545 kmt占全市总面积的39.8%。该区河谷梁 峁、悬崖绝壁、瀑布溪流多有分布。主脊地带梢林灌丛茂密,表面侵蚀 较微;支梁地带植被覆盖率低;中山地区多为荒山秃岭,侵蚀、剥蚀强 烈。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该区地处陕北高原南部,与黄陵、洛川、白水等县相连,海拔多在 10001200m之间,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范围包括太安、彭镇、五 里镇等乡镇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哭泉、棋盘、雷原等乡的部分地区。南 北狭窄,东西较长,面积1025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6.4%。黄土塬为 该区的地貌主体,植被破坏殆尽,黄土裸露,风化严重,沟谷松散物丰 富,泥石流、泻流、滑坡比较普遍。1.2.3 中部黄土残原沟壑

9、区该区在渭北北山以北、乔山东南的山间盆地之中,呈东北至西南向 展布,海拨9001250m包括高楼河、阿庄、红土、印台、王益、王家 河、演池、关庄、石柱、小丘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面积 855 km2, 占全市总面积的 22%。地势中部高, 两端低,地形波状起伏, 沟谷密布, 地面支离破碎,原梁和沟壑面积比例为 6:4,沟谷切割深度为 100200m, 谷坡陡峻,沟谷较宽,普遍发育有二、三阶地。1.2.4 东南部渭北北山地区该区在渭北北山主脊北部,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台南缘翘起地带,海拨高度9001500m包括孙原、黄堡、陈炉、红土、广阳、高楼河等 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面积 221.5 km

10、2,占全市总面积的 5.7%。地貌 由一系列较微起伏的黄土覆盖的中低山与丘陵组合而成, 山脉呈东北至 西南走向 , 天然植被破坏严重。1.2.5 南部川原区该区主要在耀县南部,黄土台原广布,河谷平原镶嵌。地质构造为 渭河断陷盆地的一部分,堆积有巨厚的松散沉积层, 地表为黄土所覆盖。 范围包括孙原、寺沟、下高埝、董家河、坡头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面积235.5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1%。海拔650850m地面比较完整, 以平坦宽广的黄土台原和宽阔的河谷平原地貌为主。1.3 气候铜川市地处渭北旱原,系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特 征基本介于两地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

11、点是:四季分 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雨量较多,温度偏低,地区差异明显,灾害 比较频繁。可分为三个气候区:南部台原温暖半干旱气候区;中、东部 残原温和半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山地温凉湿润气候区。铜川光能源丰富,多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25.8127.6千卡/cm2。 年内各季分布不均,秋冬较弱,春夏较强, 12 月份最弱, 6 月最强。年平均日照数为 2345.72412.5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5354%。西北部山区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气温为8.912.3 C,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1月份最冷,7 月份最热。气温的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夏升温较快,秋 季降温迅速,气温日差较大,昼夜温差大。

12、铜川多年平均降水在555.8709.3mm之间,但各地方差异较大。台 塬区为555.8mm残塬区为589.2mm山区为709.3mm铜川白天多东南风,晚间多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23.1m/s,残原 区风速较小,山区风速较大;春季风速最大,夏冬季次之,秋季最小。铜川的无霜期为 200228天,由南向北递减。1.4 土壤、土质铜川市土壤分为 9个土类、 1 5个亚类、 25个土属、 73个土种。各 土类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是:褐土为 53.72%,黄绵土为 30.3%,黑 垆土为 4.32%,新积土为 2.02%,搂土为 1.52%,潮土为 0.06%,水稻土 为 0.03%;紫色土为 0.0

13、2%。其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依次为褐土、黑垆 土、黄绵土;山间河谷地多为沙壤质新积土、砂砾质新积土、壤质新积 土、冲积型潮土、洪积型潮土、冲积型湿潮土;梁峁残原分布着白墡土、 红粘土;原区分布着黑垆土、搂土;土石山地分布着砂砾岩褐土性土、 泥质岩褐土性土。 铜川的土壤土质属微碱性, 不仅适合于大多数农作物 生长需要,而且也有利于固氮菌类活动,能够增加固氮能力。1.5 河流、水系铜川山高沟深,河沟密布。河流均是源头或上游,其特点是:流程 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涨落。铜川境内的河流分为石川河和 洛河两个水系。石川河水系流域面积2236诟,流域面积10 km2以上的支流67条, 主要河流有漆水

14、河、沮河、赵氏河、浊峪河、清峪河、赵老峪河等。北 洛河水系流域面积1646 km2,流域面积在10 km2以上的支流78条,主 要河流有白水河、青河、五里镇河、雷原河等。石川河水系石川河水系以沮河最长,漆水河次之,两河于耀州区城南 1.5km的 岔口处交汇,始称石川河,流入富平,至临潼县交口镇入渭河。漆水河发源于凤凰山东的崾岘梁下, 横贯铜川市南北,全长 64.2km, 流域面积797km2,其中境内面积773.46knf,平均比降11%。,多年平均 流量1.25m3/s,土壤侵蚀模数283lt/km 22 a,为中度水土流失区。中下 游两岸为川道,是全市粮食与蔬菜的主要基地。主要支流有:马杓

15、沟、 雷家沟、史家河、小河沟、王家河、新川沟和红岩沟等 7 条。沮河发源于耀州区西北的长蛇岭、老爷岭一带,由大坡沟、西川等 数条小溪汇成,向东南流经瑶曲、庙湾、柳林、安里、稠桑、寺沟、城 关等乡镇,从长度和流量上都可列为铜川市第一大河。全河长77km,流域总面积915krh,其中铜川境内流域面积878.5km2,平均比降13%, 中下游川道土地平坦,农业发达。赵氏河系石川河一级支流,上游由吕村河、陈村河组成,于耀州区 双岔河汇流后始称赵氏河, 流经耀州区玉皇阁等村, 在陈家坪流入富平 县。流域总面积224.1 km2,河流全长77.1 km。铜川市境内长63km 境内流域面积224.1km2,

16、河床平均比降17%。主要支流有陈村河和吕 村河。浊峪河发源于耀州区小丘镇北安沟一带,流经坡头镇上楼、兰家等村,于屯里村南流入三原县。河全长72km铜川市境内长22km流域 总面积252 km2,境内流域面积75.21kmi,河床平均比降17%。主要支 流有南嘴里等。清峪河发源于耀州区照金镇西北的店里附近, 流向东南,经高尔原、 前嘴子、底石河、洪水镇、冯村、樊家河等村。全长62.7km,铜川市境内长41km流域总面积395.3km2,境内流域面积206km2,河床平均 比降 13%。主要支流有兰川河、照金河、前嘴河等。铜川市石川河支流单元主要河流特征值表表 1-1北洛河水系北洛河为铜川市过境河

17、流,过境段长35km两侧全系深山峡谷,河 水位底,利用条件差。北洛河水系在铜川境内的主要河流有:青河、五 里镇河、雷原河、白水河。青河是北洛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铜川市印台区玉华镇玉华村,出境后在黄陵县汇入沮河。境内流域面积 329诟,境内河长51.5km,河 床比降13.6 %。主要支流有西河、玉华川、山岔河。五里镇河发源于宜君县庙山北麓,上游由王家河、白家河、徐家河 等河组成,流经福地、五里镇、焦庵、川子河直接入洛。 全河长 50.2km, 流域面积390.27k卅,河床比降13.4%。雷原河也是北洛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庙山北麓。河长 49.7km,流 域面积353.38km2,河床比降12

18、.9%。白水河发源于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以西坡底村,上游称乌泥川(红土河),在铜川市境内诸支流汇流后称白水河,汇流后约3km入白水县。 境内河流长30km流域面积329.86 km2,河道比降7.16%。铜川市洛河支流单元主要河流特征值表表 1-2社会经济1.6.1 行政区划与人口铜川市辖王益、印台、 耀州区和宜君县, 24个乡镇, 1 9 个乡,2648 个自然村。截止 2000年全市总人口 83.22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2.39%。其中 城镇人口 38.18万人,农村人口 45.04万人。平均人口密度214人/km , 高于全省平均密度,城区人口密度最大为 1315人/ km 2,宜君县

19、人口密 度最小为 63 人/ km 2,详见表 1-3。1.6.2 农业经济铜川历史上农业以种植为主,养殖业次之,种植业中以粮为主,林 业次之。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政府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经济得到 全面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但产业结构上目前还是以种植 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和玉米,兼种少量谷子、豆类、高粱、糜 子、水稻和薯类。 经济作物以油菜、 蔬菜、烟叶和药材为主, 兼种棉花、 大麻、麻籽、花生等。林果业以苹果为主,自七十年代铜川被确定为外销苹果生产基地后,发展迅速,种植面积 2000 年已达 32.46 万亩。据2000年统计全市粮播面积112.6万亩,总产量23.05万

20、t ,人均 513.7kg ;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16万亩,总产7587t ;蔬菜面积7.23 万亩,总产10.72万t ;烟叶面积4125亩,总产524t ;棉花面积1230 亩,总产23t。水果种植面积34.76万亩,总产14.85万t,其中苹果 总产14.51万t ;养羊11.17万只,养猪7.32万只,大家畜11.77万 头。农业总产值 55327万元(当年价),农民人均纯收入 1459元。截止 2000年,铜川市共有耕地面积 105.1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18%,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 2.1%,其中水田 0.17 万亩,旱地 104.9 万 亩(含水浇地 12.78 万亩)。农田

21、有效灌溉面积 20.4 万亩,占耕地面积 的19.4%,其中纯井灌面积 0.72 万亩,渠井双灌面积 1.53 万亩。工业经济历史上铜川的工业品以同官煤炭、耀州瓷器驰名。新中国成立后, 铜川市重视发展煤炭、建材、耐火材料、陶瓷等工业。进入七十年代随 着冶铝、炼铁、电石、机械、灯泡、纺织、服装、食品等工业的发展, 产品品种大量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铜川市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工 业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宏大, 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生产基地,煤炭、水泥、陶瓷、耐火材料、电解铝等 产品既是全市的主要产品, 也是全省的主要产品, 其中铝厂是全省唯一 的铝冶炼企业。2000年

22、全市原煤产量973.02万t ;水泥产量346.93万 t;电解铝5.31万t;工业陶瓷4108t;耐火材料制品7681t;生铁1.14 万t ;机砖5.76万块;棉布389.8万m 发电量571万kwho全市工业 总产值 53.56 亿元(当年价), 90年不变价为 44.56 亿元。交通、通讯、文化教育事业 铜川市历来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市的中、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重视调整教育结构,增加教育 投入,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截止 2000年,全市小学有 935所,在校学 生10.71 万人,毕业生 1.81 万人;中等专业学校 1 所,普通中学 39所, 在校学

23、生 5.65 万人,毕业生 1.38 万人。铜川市交通极为便利,境内有 铁路三条,营运里程177km铁路密度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客运量 26.4万人;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263km公路密度名列全省第四位,乡 乡通油路,是我省第一个县县通高等级公路的地市。 客运量 319.2 万人。 电话交换机容量 12.02 万门,城市电话用户 5.99 万户,乡村电话用户 2.29 万户。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 40.43 亿元(当年价),人均 4880元, 是全省人均 3933 元的 1.22 倍。其中第一产业占 9.9%,第二产业占 52.3%,第三产业占 37.8%。工农业总产值 60.82 亿

24、元(当年价),其中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7.26 亿元,工业总产值 53.56 亿元。水资源评价2.1 水资源利用分区铜川市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存在方式有地表、地下两种形 式,地表、地下水在形成过程中相互联系又互相转化,使得这两个相对 独立的水系各自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次规划为有利于规划成果的前 后衔接,以及地区规划成果统一于全省的原则, 依据 2000 年完成的陕 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的水资源利用分区,结合铜川市自然、社会、 环境等,将全市划分为石川河区和北洛河区两个水资源计算分区。 水资 源开发利用分区图见图 2-1 。降水资源 铜川地处内陆,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市多年

25、平均降水总量24.01亿m,折合降水深618.5mm五年一遇的丰水年(频率p=20% 降水量为28.15亿m,四年一遇的干旱年(p=75%降水量为20.43亿 m,二十年一遇的干旱年(p=95%降水量为16.37亿m。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709.3mrt之间,西北高、东南低, 呈带状分布,台原区为555.8mm残原区为589.2mm山区为709.3mm 最高在子午岭南部山脊以东地区,大于700mm最低在石川河谷,小于 550mm 详见图 2-2 铜川市降水量等值线图。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极不均匀, 7、 8、 9 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 降水量的 50%以上; 11 月至来年 2 月的

26、降水量上占全年降水量的 10%20,%形成冬春干旱少雨, 不利越冬作物的生长及旱秋作物的播种。 夏秋季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冰雹,对夏秋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一般情况下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 量的 2.5 倍左右,少数达 3倍以上。降水量的年际剧烈变化给农业生产 造成极大的影响。2.3 地表水资源水文资料情况国家水文站网在铜川境内所设水文站很少,目前仅有柳林和耀县两处,历史上曾在沮水上设阿姑社、 苏家店、耀城站;在漆水上设耀县站。 考虑到马栏调水工程,本次规划还收集了三水河上的芦村河、刘家 河水文站资图 2-1图 2-2料和旬邑县地方政府所设的小河站埝里水文资料,以及沮水黄

27、陵水文站 资料。详见表2-1。水文站基本情况表表2-1序号站名河名测站位置(积m2设站 月)资料年限 (年.月)1柳林沮水耀刃1区柳林镇 房家沟6741971.11971.1 21社r沮水耀州区阿姑社8621953.31953.5-1955.123苏家 店沮水耀州区苏家店8401952.91956.1-1959. 121966.6-1970.124耀城沮水耀州区西关9021960.11960.1-1966.55耀县漆水 河耀州区东关7971959.51959.5-6刘家三水彬县龙高1乡刘 村“131 01959.41959.4-1989.47芦河村1二水 河彬县香庙 村河;1乡芦 村12941

28、989.41989.4-8黄陵沮水黄陵县城关镇22661966.61966.69埝里二水旬邑县里村掌乡7241980.11980.1-1989.12232计算原则及方法计算系列计算采用19561995年共40年的同步系列资料,对实测年径流系列 不足40年的进行插补延长。柳林站是根据沮水的阿姑社、苏家店和耀 城站年径流量,采用面积比加径流权重比推求,黄陵站用降水径流相关 插补,刘家河和芦村河按同一系列计算。径流还原计算为满足资料的一致性,根据地表水资源调查和统计分析技术细则的规定,对耀州区站、黄陵站断面以上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径流资料进 行了还原计算。还原计算是根据水量平衡的原理,采用分项调查分析

29、法。农业灌溉耗水量计算中的农灌面积是采用陕西省水利统计中的 实灌面积统计值;灌溉定额:丰水年(保证率 pv 35%为169m3/亩, 平水年(36%v pv 62.5%)为 229rr/ 亩,枯水年(p62.5%)为 249 mi/ 亩;灌溉回归系数采用0.3。工业用水耗水量计算是由年产值和万元产 值耗水量求得。生活用水耗水量根据人口、用水定额(城镇120L/人.d、 农村30L/人.d)和耗水系数推求。工业产值和人口采用陕西统计资 料。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对于有控制站的河流直接根据水文站的40年天然年径流量资料系 列,采用面积比推求,如漆水河;没有控制站的河流,如北洛河水系的 山岔河、五里镇

30、河、青河、雷原河、白水河,用黄陵站作参证站,采用 面积比法,用降水量修正推求。石川河水系的清峪河、浊峪河、赵氏河、 沮水河用柳林站和耀州区站作参证站推求。各主要河流多年平均及不同 保证率年径流量见表2-2。铜川市主要河流年径流特征值表表2-2流域河流集水面 积2(肺)径流量(104m)多年平20%50%75%95%4k山岔 河.114.60676946656365250五里镇 河391.861803248815151046721洛青329.001908269015261011706雷原 河353.38169623401425983678白水 河329.86131018071100759524石

31、清峪 河206.0148320911290860489浊峪 河川75.2319447278188108赵氏 河224.1137119191193808466沮水 河878.565899290514032952372漆水 河773.536235000304330201413备注:沮水河878.5km!的集水面积为铜川境内面积233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经分析计算,铜川市多年平均自产地表径流量2.288亿m,折合年 径流深58.9mm其中北洛河水系地表径流量 0.886亿m,年径流深 60.0mm石川河水系地表径流量1.402亿用,年径流深58.3mm全市 50% 75% 953三个代表年年径流量分别

32、为1.840亿m、1.224亿m、 0.852亿m。铜川市各水资源利用分区多年平均及不同保证率年径流量 见表2-3。区内年径流深的地域分布变化较大,一般在2575mn之间,与降水 一样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在子午岭南部山脊以东地区,大于 75mm 年径流系数变化在0.080.11之间,与年径流深的分布趋势一致。详见 图2-3铜川市径流深等值线图。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差异也比较显著,710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 的60%以上。最大年径流量为6.197亿m( 1983年),年最小径流量为 0.726( 1957年),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8.5倍。铜川市水资源利用分区地表水资源统计表表2-3水资

33、源分区面积(km2)年径流量GCV /C s不同保证率年径流量(亿m)(mm)20%50%75%95%北洛 河区164660.00.8860.603.01.2270.7360.5010.344石川 河区223658.31.4020.803.02.0041.0080.6390.483铜川388258.92.2880.653.03.2061.84 01.2240.852.4 地下水资源2.4.1 地质构造铜川市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及新华夏系一级沉降带陕 甘宁盆地的南缘。既有鄂尔多斯台向斜南移和 “秦岭地轴”南北向侧压, 又有渭河地堑张力影响,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造行迹方向纷纭。其 基本构

34、造格架是以东西向 280300和南北向 1030构造带为主 体,将铜川分为大小不等的棋盘格式镶嵌而成的断块式构造。 由于各块 区深层的构造差异和物质组成及边界条件的不同, 在演变的地应力场作 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构造带,其规模不一,序次不同,构成现今复 杂而又有规律的应变图象。主要含水质按含水介质区内地下水分为以下几种:a)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 沿漆水河、沮河一、二级阶地呈带状分布,第四系厚度各地不一, 上游段仅几米至十几米,往下游逐渐变厚,在黄堡镇漆水河谷厚度达 3050m在耀州城区沮河河谷厚达150m左右。漆水河潜水含水层岩性 为砂砾石,厚度25m当降深0.733.4m时,单井出水量50

35、130rm/d。 耀州区地段沮河冲积层孔隙水可分上部潜水和下部承压水, 含水层为砂 卵石。潜水含水层北薄南厚,850m|间,潜水位埋深630m降深525m 时,单井出水量为10002000覘。承压水含水层厚度约80100m水3位与潜水位接近,在降深1130m时,单井出水量7002400md,故图 2-3潜水层与承压水层富水性均较强。 河谷冲积层孔隙水与下伏基岩裂隙水 均有联系,多接受两侧基岩裂隙水补给, 一般由上游河谷两侧向下游河 床运动,水位随季节变化,年变幅在1m左右。矿化度小于1g/L,主要 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水质较好,符合人饮和工业用水。具有供水意义的黄土台塬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下高埝、

36、楼村、小丘乡等中南部地区,黄土层厚度50100m地面海拔650820m以3 5 坡度微向东南倾斜。潜水埋深2040m含水层主要是黄土、粉细砂及 底砥石,一般井深50100m单井出水量200600 nVd。但由于补给来 源单一,地下水资源有限,含水层富水性差,所以集中连片及长期开采 受到限制。b)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层广泛分布于西部山区和东北部、中部山区及黄土残塬、梁峁覆盖下 的碎屑地区。广大黄土残塬梁峁区孔隙水甚微,无开采利用意义,实际 供水应以碎屑岩裂隙水为主。 主要含水层为中厚层的砂岩。 较厚的页岩 泥岩常构成相对隔水层。 不同裂隙含水层之间一般无水力联系, 各层有 不同的水位、水量和水质。

37、控制碎屑岩裂隙水贮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岩性、 地质构造和地貌, 考虑这些因互特征对寻找碎 屑岩类裂隙水是十分关键的。 勘探证实,富水地段均在河谷型蓄水构造 中,单井出水量一般在 200300m3/d ,宜作村寨、矿点分散供水和解决 果园、苗圃、大棚菜用水。梁峁型潜水构造地下水补给、蓄存不利,一 般属贫水区。岩性对裂隙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岩石的刚柔性及岩层的厚薄。 一般说, 刚性强的岩石易形成裂隙,而且张性好。而同一种刚性岩层(主要指砂 岩),单层厚度大的裂隙虽稀少,但延伸较长,张开性和连通性好。从 区域构造上看,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或不同方向构造线的相交部 位,由于多次受到构造

38、运动的影响而应力集中,岩石裂隙发育。裂隙含 水层补给资源的多少取决于该含水层补给区所处的地貌部位及其集水 范围的大小,也与降水量和过境径流量密切相关。在褶皱的不同部位构造应力不同,裂隙发育程度也不一样。而以背 斜翼部岩层倾角由陡变缓处发育较好, 这样的部位常可汇集较丰富的地 下水。柳湾一些钻孔就位于柳湾背斜北翼三叠系中统纸坊群中。 在其倾 角由 45左右向 10左右转折端的下方,有较厚的砂岩层,这些孔的 出水量均超过500mVd ,其中有3孔超过1200riVd ,最大达到1928rr/d。 此外,由斜轴部附近常具有良好的汇水条件,也可成为富水地段,如铜 川北关向斜如何家坊向斜轴部的钻孔, 其

39、出水量也较大。 一些逆断层多 属压性,往往贫水,如柳湾逆断层附近的钻孔出水量仅19 m3/d。而北一处北东向正断层附近的钻孔,孔深106135m处揭穿延长群砂岩中的 高压自流水,水头高出地面150m自流量达到300rmld以上,而在南部 地区因受渭河地堑影响形成北东或北西向正断层属张性或张扭性, 张开 性好,但一些规模较大者往往与下伏奥灰岩沟通, 裂隙水通过断层漏失, 致使这些较大断层破碎带的碎屑反而不富水。c)灰岩裂隙深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南部地区。按奥灰岩出露条件可划分为裸露岩溶区、覆 盖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裸露区分布范围较小,仅在铜川城区南部、沿 漆水河川口至黄堡镇一带及沿沮水河桃曲坡水库

40、区出露, 降水可直接补 给岩溶水。覆盖区主要在裸露区周边黄土覆盖地区, 其上缺失粘土隔水 层,降水通过上覆第四系黄土层或砂砾石层入渗补给岩溶水。 埋藏区指 岩溶水埋藏于不同时代碎屑岩之下的地区。 一般说埋藏区岩溶水上面有 稳定的黏土岩相隔,很难有当地降水和地表水的直接补给。岩溶水的赋存和富集与岩溶发育程度关系密切,并受岩性、断裂构造和区域水文网的控制,在700200m高程之间均有发育。集中发育于 400500m高程之间。岩溶水位高程380388m水位埋深250500rp且 自上而下从东到西富水性逐渐变差。 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灰岩碳酸盐成分 较纯、厚度大、岩溶裂隙发育,岩溶水富水性好。据了解,近年

41、在黄堡 镇下高埝一带北打成岩溶水井,井深600700m穿入灰岩层200400m 单井出水量都在 30005000m3/d 左右。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在河谷地区的潜水还接 受河水和谷坡泉水的补给,少数地段还接受谷底两侧基岩裂隙水的补 给。松散岩类孔隙水的流向与区域地形倾向相一致, 在黄土原梁区由中 心向两边沟谷以泉的形式排泄,在河谷区自上游向下游流动。碎屑岩类裂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可分直接补给和间接补给。 直接补给是大气 降水通过基岩露头渗入地下, 间接补给是大气降水通过松散堆积物汇集 后,再流经基岩隙发育地带渗入补给地下基岩裂隙

42、水。 在黄土覆盖的宽 阔平坦塬梁地区,很少产生地表径流,加之黄土层下基岩面起伏,在基 岩面低洼处潜流易于汇集并补给基岩裂隙水, 形成一些富水地段。 基岩 裂隙水从高处向低处运移, 在切割含水层的河谷内以泉水形式排泄, 或 顶托补给第四系潜水。 灰岩岩溶水 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渗漏补给, 其次为上覆第四系孔 隙补给、碎屑岩裂隙水补给及煤矿坑道排水复渗补给、 库水渗漏补给等。 大气降水对岩溶水的补给也分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在岩溶裸露区为直 接补给区。覆盖岩溶区指裸露区周边缺失第三系粘土隔水层的黄土原区 和河谷地区,大气降水通过黄土层或砂砾石层, 然后再入渗补给岩溶水, 此外,还有上覆含

43、水层中的地下水通过断裂和煤层采空区等多种途径补 给岩溶水。2.4.4 地下水资源计算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总排泄量法计算。按“工作大纲”和有关“技术细则”规定,总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地下水开采量、潜水蒸 发量、泉水流出量、山前侧向排泄量等。由于泉水与河川基流切割时已 重复,山前侧向排泄量与平原区山前侧向补给相抵消, 所以只需计算河 川基流量。潜水蒸发量因缺乏资料,且所占比例很小,本次评价忽略不 计。全市山丘区面积3794km,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550万m;其中北洛 河区1646kn,地下水资源量3446万m;石川河区2148knr,地下水资 源量5104万mt详见表2-

44、4。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即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士储 存变化量,计算求得总补给量,并用总排泄量和动态观测资料验证。总 补给量的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河道渗漏补给、水库渗漏补给、渠 灌田间入渗补给、渠系渗漏补给、井灌回归补给等。铜川市平原区多年 平均降水量556mm降水入渗系数在黄土台原区为0.0600.105,在河 川区为 0.2140.296;渠系渗漏系数 0.0500.117;渠灌田间入渗系数0.0770.154 ;井灌回归系数0.0600.147。全市平原区面积88kni,全 部在石川河区,其中黄土台原区65km2,河川区23km2。地下水总补给量 为9

45、80万 也 扣除井灌回归重复量40万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940 万m。详见表2-4。铜川市浅层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计算表表 2-4单位:万 m3岩溶水资源量铜川市南部的深层岩溶水是整个渭北岩溶水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属该岩溶水系统上游的重要补给区之一。 深层岩溶水的补给、径流、 排泄条件非常复杂, 且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尽管专业部门对渭北 岩溶水系统已作过几十年的勘探和研究,但钻探和试验多集中于洛河、 黄河谷地,而面上的勘探、研究程度还很低。对铜川市深层岩溶水的勘 探、研究近几年才开始,对大气降水渗入、河水漏失、水库漏水的观测 试验也是零星的、短时间的、相互孤立的,缺乏系统的、长期的

46、、深入 的有机联系, 因此,对铜川深层岩溶水的认识尚处于定性阶段,还不具 备对全市计算岩溶水资源的条件, 其开发利用量可结合已成水源井的出 水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地下水可开采量在计算铜川市地下水可开采量时,耀州区采用平均布井法和统计法 计算,宜君县采用开采系数法计算,王益、印台两区采用已探明的各富 水段的可开采量加上泉点流量来作为其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浅层可开采 量为3511万m,深层基岩裂隙水根据现有勘察资料其可开采量约 2389 万m。全市地下水可开采量合计结果为5900万m,其中耀县漆、沮河 谷及黄土塬区地下水补给条件好,含水层厚度大、埋藏浅,利于开发利 用,其开采量为2553万m,可开采

47、模数22.8万/km2 a,是铜川市农 业生产及城乡生活的主要水源地。详见表 2-5。分区计算成果表见表 2-6。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成果表表 2-52.5 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是将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二者之 间的重复量。重复量的计算因水资源分区内所包括的地下水评价类型不 同,其计算方法也不同。对于山丘区,其重复量为河川基流量;对于平 原区,其重复量包括河道渗漏补给量、水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 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和人工回灌补给量等。 计算的铜川市水资源总 量。详见表 2-6 。铜川市水资源量计算表表 2-62.6 水质地表水水质 天然水质本市地表水大部分属重碳酸盐型水,

48、 平均硬度 8.416.8 德国度。石 川河水系离子总量500700mg/L洛河水系离子总量7001000mg/L 水质污染现状沮水流域内主要污染源为煤矿,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石油类、COD 和 BOD5 桃曲坡水库上游安里桥附近的地表水水质良好, 达到 GB3838-88 地面水质量环境标准中的H类水标准,基本符合 GB5749-85生活 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漆水河上游只有十余家小企业,大多处于停 产半停产状态,区域内工业污染源较少。中、下游分布着大量的工矿企 事业单位,居住着大量的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据 1998年调查资料:直接排入漆水河的排污口 101 处,排入王家河

49、的 31 处,年排入污水 1050.6 万 t 。对漆水河 19962000年连续五年的水质 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评价:柳湾断面(纸坊村)丰枯水期水质 均达到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H类水质标准;川口断 面各水期均超过V类标准;雷家沟断面(雷家沟入漆水河处)枯水期水 质均达到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W类水质标准,丰水 期达到皿类标准;川口断面各水期均超过V类标准;漆水河入石川河断 面(耀州区南关),丰、枯水期,均超过V类标准。据铜川市“九五” 环境质量报告书及“九五”报告书: 19962000年漆水河水质综合污 染指数分别为 8.78 、 1.78、 2.

50、07 、 1.70、 2.05 ,五年平均值为 3.29。 由此可见: 1996年水质最差, 1999年水质较好, 1997、 1998、 2000年 的水质相当。漆水河属有机污染,其中石油污染分担率最高为 50.3%, 其次为氨氮、BOD、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氮和溶解氧,它们的污染 分别为 31.1%、 8.0%、 5.4%、 2.0%、 1.3%。赵氏河在铜川境内无工业污染源,地表水水质良好,系H类水质, 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262 地下水水质铜川浅层地下水绝大部分为重碳酸盐型低矿化度水,无色、无臭、 水质良好,宜于饮用和工农业用水。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为 HCd CaMg型,矿化度

51、v 300mg/L。总硬度 124.93214.16mg/L之间,PH值7.7,水温16左右,可视为岩溶水循 环径短、交替快的本底水化学类型分布带。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回顾3.1.1 历史概述铜川历史源远流长,秦历公二十一年(公元前 456 年)初为频阳县, 是我国最古建县之一;后魏太平贞君七年( 446 年)设铜关县,又更名 同关县; 1946年因“同关”与“潼关”同音,遂改为“铜川县” ;1956 年改为市,将富平、耀县并入; 1961 年又将两县划出,复改为县级市; 1966年再改为省辖市; 1980 年将耀县划入,市下设耀县、城区、郊区, 并将蒲城县的高楼河、广阳

52、、阿庄、肖家堡四个乡划入; 1983 年又将 宜君县划入,市下辖两区两县; 1993年,在耀县下高埝建立新区。 2000 年城区、郊区更名为王益区、印台区。 2002 年耀县改为耀州区。铜川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早在唐代大足元年(公元 701年), 已建成强工渠,此后各代先后修建了烟雾渠、通城渠、同关护城渠、利 济渠、农化渠、民主渠、公益渠、自治渠、民道渠、中同渠、汉井渠等 数十条,使近水的川道地得以灌溉,但灌区规模都很小,且分散,受益 只限于川地,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 0.3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并组织 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采取统

53、一规划、国家投资、 集体投劳的方式,先后兴建、改建了铜耀渠、烟雾渠、柳顺渠、干校渠 等一批自流引水工程。 1958 年大跃进时期,在毛主席“水利是农业命 脉”号召下,全市掀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运动, 1960年 10月,建成 了铜川市第一座蓄水工程马杓沟水库(原名五一水库) ,总库容 298 万m,设施面积4000亩,有效面积仅700亩;同期开工修建的还有福 地水库(1958年)、高尔原水库( 1959年)、铜耀渠渠道枢纽工程 (1960 年)以及耀州区北街的机抽大口井( 1961年)等, 1958 年,三原县和 耀县在赵氏河上动工修建了玉皇阁水库。 进入六十年代初, 在国家三年 困难时期,大

54、跃进时开工建设的许多工程停建, 水利建设处于滑坡阶段。 六十年代后期经过调整与巩固,水利建设恢复正常, 1965 年十月福地 水库竣工,总库容1050万m,均质土坝,设施灌溉面积6000亩,有效灌溉面积700亩;1969年高尔原水库建成,总库容437万用,均质土 坝,原设计设施灌溉面积 5.3 万亩,因水量不足,削减为 3万亩,有效 灌溉面积2.9万亩;1970年马杓沟水库大坝加高10m同时,随着电力 与排灌事业的发展, 电力抽水设施迅速发展起来。七十年代,在北方农 业会议和农业学大寨精神的鼓舞下, 全市又再次掀起治山治水、 大兴水 利、建设基本农田的高潮,这一阶段是铜川市水利建设的辉煌时期,

55、铜 川市骨干水利工程桃曲坡水库(省属)开始兴建, 1974 年主体工程 竣工,1979年投入使用,总库容5720万用,设施灌溉面积31.83万亩, 其中富平县 19.93 万亩,耀州区 11.9 万亩。同期还建成了西河水库 (19731975年)、李家河水库(19751980年)、党家河水库( 1973年) 等3座小(一)型水库,库容分别为785万mV 268万用、125万m, 以及瓦窑沟、 楼子沟、支架沟、枣园、任家湾、韩家原、红星、松塔岭、 小河沟和杨庄子等 10 座小(二)型水库。进入八十年代,铜川市的水 利建设步伐一度减缓,后期加快。八十年代初桃曲坡水库正式通过验收; 1982 年全市

56、第一个乡镇驻地人饮站郊区陈炉镇人饮站建成,解决了 陈炉镇 7000多人的饮水困难; 1988年桃曲坡灌溉工程组成部分尤家 咀抽水站竣工,灌溉面积 9000亩。进入九十年代,铜川市连逢枯水年, 干旱非常严重,城乡供水困难,水资源供需矛盾变的更加突出。同时, 国家也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人畜饮水工作得到促进, “九五”期间 解决和改善人饮困难 19.03 万人;为解决铜川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 修 建了马栏河跨流域调水工程,经桃曲坡水库调节年供铜川市区1200m3的水量;节约用水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建成节水灌溉面积 13.59 万亩。经验与教训a)必须把水利建设放在振兴铜川经济的重要位置。干旱

57、和水土流 失是制约铜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依靠水利事业 的发展。b)水利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服务。水利不仅是 农业的命脉、 同时是工业的命脉、城市生活的命脉,更重要的是国家经 济的命脉。c)要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要建立对水资源的科学认识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因此,必须把水资源的规划放在重要位置。d)要坚持科学治水。针对铜川的自然和水资源特点,应将水源建 设,特别是蓄水工程建设放在首位,增加水的调蓄能力,要大力推行节 约用水,同时还要继续加大从境外调水量。e)要依法治水。坚持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重,加大水资源的统 管力度

58、,实现区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可 持续利用,实现铜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2供水现状321 水源工程设施现状截止2000年底,铜川市境内已建成蓄水工程88处,其中中型水库 4座,小型水库26座,池塘50座,其它蓄水工程8处,引水工程66 处,抽水站314处,农用机井243眼,城镇供水及工矿企业自备水源井 231眼,各类人饮供水工程2.19万处(其中:水窖2.13万眼)。水库 工程中,玉皇阁水库及小(一)型前咀子水库(总库容500万m)均为 咸阳市三原县管辖向三原县供水。林皋水库坝址在印台区、白水县的交 界处,水库集水面积在市境内,由渭南市白水县管辖,白水县受益。丄枳

59、水代集容飞万设容31 1 /定额(m /亩)110011001100 用水量(万9944143合计用水量(万m)1920 5296 032216 53总计用水量(万m)6861 22808.647670表3-5分区名称设计代表年2000年各部门需水预测表石川河区北洛河区50%75%一般工业乡镇企业产值(亿元)定额(m /万需水量一(万产值(亿元)定额(m3/万29.0450%75%2.2550%75%31.29城 镇 生 活定额(需水量(万 合计需水量(万m) 居民 生活公共用用品冏口口菜田人口(万人)定 额(L/_ 需水量(万m) 定额(L/_ 需水量(万m) 面积(万亩) 定额(m/亩)

60、需水量(万m)农 村 生 活合计需水量(万m) 农村 人口大牲畜小牲畜70203312.3235431.232.06901053.1720 234.04 0.2 710 142 1429.7651531440.45531.85221.7601350.953028.5163.56.1270156.371533.510.0751035.7225.569.3216813.2734.64459.72627.738.1886.791209.5419.2267.550.27643.8 1650.698.8 188.7 1665.农林牧渔人口(万人) 定额(L/人.d) 需水量(万 数量(万 定额(L/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