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产业化的一些认识_第1页
对建筑产业化的一些认识_第2页
对建筑产业化的一些认识_第3页
对建筑产业化的一些认识_第4页
对建筑产业化的一些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对建筑产业化的一些认识一、建筑产业化提出背景首先,从我们国家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说起。当前我国房屋建造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仍然具有普遍性,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施工建造工艺、工法落后,技术集成能力低。二、现场施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业化程度低。三、项目以包代管、层层转包,工程管理水平低。四、依赖农民工劳务市场分包,工人技能

2、素质低。五、设计、生产、施工相脱节,整体综合效益低。尤其是设计、生产、施工的脱节问题,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带有的普遍性问题,由此造成房屋建造的整体质量不高,整体效益偏低。这些因素归纳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核心还是生产方式问题,这四个方面造成质量效益不高的原因,一个是技术集成,我们的技术集成能力是偏低的。从单一的技术来讲,我们的单一技术水平还是跟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不落后,甚至有些单一技术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这么多年来,我们在住宅建设当中,一直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方面、研发方面,我们国家进行的进步是非常快的。我认为主要是技术的集成问题。从管理的方法来说,是粗放的。项目以包代管、层层分包转包,设计

3、和施工的脱节,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的方法很粗放。从劳动力的素质来看,综合素质是偏低的。从生产手段、生产资料来看,也是落后的。从生产要素的这四个要素来说,大体上归纳起来在这四个方面,由此造成我们的房屋建造质量和效益是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质量、效益和资源消耗的水平,其实根源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质量、决定了效益、决定了资源环境的消耗程度。所以当前建筑产业化也好,还是住宅产业化也好,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大的背景。当前国家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来看,从去年开始一系列的文件,一系列的信号归纳起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国家的重视程度。比如去年年

4、初的1号文件,绿色行动方案,其中第八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去年年底的部里边的建设工作会议,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就明确提出要促进建筑产业化。去年10月俞正声主席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多次批示要加强以住宅为主的建筑产业化的一些要求。今年4月在国务院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当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当中,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今年7月部里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

5、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化的要求。今年9月,陈政高部长出席了会议,部署了六项重点工作,其中第四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两个文件:一个是今年9月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十六条就是推动建筑产业化。还有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里面第四条提出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这里边有三层目标要求。第一个目标要求是,到2015年底除西部少数省区外,全国各省区市要具备相应规模的部品建设能力。第二层目标要求是,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应率先采用建筑产业化方式建造。第三个目标要求是,全国建筑产业化方式建造的住宅新开工面积占住宅新开工总面

6、积比例逐年增加,每年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刘志峰副部长也在很大篇幅当中提到了建筑产业化,应该说方方面面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二、建筑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 (1)最终产品绿色化。上世纪80年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建筑业资源消耗大、建筑能耗大、扬尘污染物排放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面对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去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表明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2)

7、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不能把建筑生产工业化叫做建筑工业化,这是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建筑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我们提倡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构部件可以通过工业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建筑生产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部分: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

8、。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的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二是中间产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核心。它是将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需要的中间产品(包括各种构配件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三是施工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既能使目前已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得到提升,更是推进建筑生

9、产工业化的前提。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的目的。(3)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过程。精益建造理论是以生产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精益思想原则为指导(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系列思想),在保证质量、最短的工期、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以向用户移交满足使用要求工程为目标的新型建造模式。(4)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组织起来,使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实现

10、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组合,采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5)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的、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6)管理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员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技术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7)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

11、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持证,促进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三、建筑产业化、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常常与“建筑产业化”混淆,首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建筑工业化”是指有效的发挥工厂生产的优势,建立从建筑可研、设计、构件部品生产、施工安装等全过程生产实施管理的系统;“建筑产业化”则是指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以及模数化、工厂化的部品生产,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

12、它是指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是建筑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的根本转变,是产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和发展方向。两者的区别在于:建筑产业化是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建筑工业化是指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建筑产业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两者的联系在于: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工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由于产业化的内涵和外延高于工业化,建筑工业化主要是建筑生产方式上有传统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建筑产业化则是从整个建筑行业在产业链条内资源的更优化配置方面理解,建筑产业化是建筑工业化的目标,而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产业化的手段和基础。“住宅产业化”,

13、则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它是针对整个住宅产业链而提出的,包括了土地的划拨、住宅的产业定位和设计、建筑部件的生产和安装、住宅成品的销售及后期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整合起来的产业系统。所谓住宅产业化,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住宅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一是住宅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建筑产业化涉及的领域广泛,而住宅只是建筑产品的一种类型,由于相对于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产品,住宅的差异性较大、住宅的建设需求巨大,因此更易标准化,更易规模化。可见,建筑产业化依然强调建

14、筑产品的全产业链,是建筑工业化的更高层次的产业链整合与优化。建筑工业化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部分,只涉及住宅的设计、部件的生产和安装、施工现场的管理。也就是说局限在建筑这个环节。简单概括就是,产业化的内涵和外延高于工业化。工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产业化。四、建筑产业化的特点(1)设计简化:当所有的设计标准、手册、图集建立起来以后,建筑物的设计不再是像现在一样要对宏观到微观的所有细节进行逐一计算、画图,而是可以像机械设计一样尽量选择标准件满足功能要求。(2)施工速度加快:由于构配件采用工厂预制的方式,建筑过程可以同时在现场和工厂展开,绝大部分工作已经在工厂完成,现场安装

15、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对天气依赖较大的混凝土施工过程,工厂化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采用快速养护的方法(一般十几个小时),较现浇方式养护(一般14天以上)时间大大压缩。国外成熟的经验表明,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与现场现浇方式相比,节约工期30%以上。 (3)施工质量提高:工厂化预制生产的构配件,设备精良、工艺完善、工人熟练、质控容易,施工质量大大提高。例如:一般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偏差会达到8-10mm,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偏差在5mm以内。再比如:外墙装饰瓷砖如果采用现场粘贴的方式,粘接强度很难保证,尤其是有外保温层的时候,耐久性很成问题;而如果采用预制挂板方式,瓷砖通过预制混凝土粘结,强度可比现

16、场粘贴方式高9倍,耐久性也大大提高。(4)施工环境改善:由于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完成,并且工厂根据现场需要陆续提供构配件,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大大改善,噪音、垃圾、粉尘等污染大大降低,既保护了工程施工人员,也保护了工地周围的人员。在施工速度有保障的情况下,夜间抢工的情况完全可以杜绝,减少夜间施工扰民。预制工厂的环保水平自不多言,一定比现场状况要容易控制。(5)劳动条件改善:在工厂上班的建筑工人劳动条件会比现场好很多。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条件可以提高。在计划周密,管理有序的情况下,没有了抢工的必要,现场建筑工人也可以严格按照8小时工作,保护了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6)

17、资源能源节约:据万科工业化实验楼建设过程的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其他统计数据显示,工业化建造方式比传统方式减少能耗60%以上,垃圾80%以上,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非常显著。(7)成本节约:上述优点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节约成本上。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预制构件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再加上建造过程时间、人工、能源的节约,后续质量成本的降低,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以比传统的施工方式节约成本,从而为开发商、客户和建造公司带来经济利益。(8)建筑效果丰富:混凝土作为最

18、具可塑性的一种材料,其潜力远远没有被认识。从国外的资料可以看到,利用混凝土色彩、质感、形状的可塑性,几乎可以模仿任何其他建筑材料的装饰效果,而其耐久性、防火性优于大部分装饰材料。(9)抗震性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由于可以将构件之间的缝隙作为抵消地震能量和容许变位的空间,其实可以比现浇建筑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这与一般人的认识恰恰相反。同时采取装配式结构更便于设置减震、隔震装置,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高。(10)可持续性提高:由于质量提高,房屋使用过程的维护成本(防水、保温、表面老化等)降低;构配件可以一次制造,重复利用;将来拆除的时候工程量也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可持续性提高。五、建

19、筑产业化的应用优势据测算,通过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施工现场模板用量可减少85%以上,现场脚手架用量减少50%以上,抹灰工程量节约50%,节水40%以上,节电10%以上,耗材节约40%,施工现场垃圾减少80%,施工周期缩短50%以上。建筑产业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减少了人工操作和劳动强度,确保了构件质量和施工质量,从而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二是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建筑垃圾,保护环境。由于实现了构件生产工厂化,材料和能源消耗均处于可控状态;建造阶段消耗建筑材料和电力较少,施工扬尘和建筑垃圾大大减少。三是缩短工期,提高

20、劳动生产率。由于构件生产和现场建造在两地同步进行,建造、装修和设备安装一次完成,相比传统建造方式大大缩短了工期,适应目前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四是转变建筑工人身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现代建筑产业减少了施工现场临时工的用工数量,并使其中一部分人进入工厂,变为产业工人,减少了临时工人的用量和流动,从而可有效减少因劳动报酬、夫妻两地分居等因素导致的社会不稳定现象。五是减少施工事故。与传统建筑相比,工业化建筑建造周期短、工序少、现场工人需求量小,可进一步降低发生施工事故的几率。 六是施工受气象因素影响小。工业化建造方式大部分构配件在工厂生产,现场基本为装配作业,且施工工期短,受降雨、大风、冰雪等气

21、象因素的影响较小。六、我国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分析1.我国建筑产业化经历了3个阶段1)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经验,发展预制构件、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和预制装配建筑,在装配式工业厂房和砌块房屋取得不错进展。2)第二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进一步改进了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和施工方法,在大模板、框架轻板、预应力技术、机械化施工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3)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针对之前住宅工业化存在的产品单调、造价偏高等问题,提出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加快住宅建设”的发展思路。目前形成了示范工程为载体,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为主导,材料设备公司为辅助的市场体系。

22、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钢结构、轻钢结构,预制混凝土装配结构等。2.类比国外的发展经验,我国住宅产业化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1)根据2012年统计局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首次下降,下降幅度为0.6%。随着建筑人工的紧缺和成本刚性上升,产业化住宅的优势将逐步体现。2)住宅技术的进步为产业化住宅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设计到部品配件供应和现场装配,国内已经形成了多种适应于当地的成熟技术方案。随着各地示范工程的陆续完工,产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能将得到较为完整的体现。3)政策支持开始落地。比如,在保障住房建设中支持产业化住宅,对于采用产业化住宅的小区给予一定的容积率优惠等等。4)庞大的住宅市场保证了产业化

23、住宅的市场规模,十二五期间每年竣工规模达到10亿平米左右,以10%的产业化率和户均60平米计算,产业化住宅每年有160万户的市场规模,而日本90年代产业化住宅年均仅25万户左右的规模。七、先行者优势分析1.目前国内建筑产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主要是项目少,造价偏高,配套技术体系还有需要完善。此时,留给先行者的机会也更大,如果成功将企业标准发展成为社会标准,市场空间是巨大的。2.在目前政府大力推进产业化的时候,先行者的风险已经降低,投入开始有回报,而先发优势逐渐积累,主要体现在技术体系(包括施工技术、配套设备)得到应用和改进,产业链相关环节(业主、设计、施工安装)认可,随着

24、市场的扩大企业得以进一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八、建筑企业进入“建筑产业化”转型问题分析据中国建筑行业公布的“第二季度报告”显示,从2013年开始,建筑业增幅均回落至20%以下,到2014年,产值与新签合同额都持续回落至15%左右,由此,在外部需求下降和自身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建筑业的高增长时代渐行渐远。随着建筑业发展速度放缓,今天建筑企业更应思考如何转型发展。个人觉得,建筑企业过去傍着房地产商,靠大投入、拼融资、铺摊子的快速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现在就应慢下来,考虑如何尽快走出“高密度劳动、粗放型管理、低产出高耗能”的传统建筑老路,以期尽早完成“建筑产业化”转型。此外,建筑企业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建

25、筑产业现代化是从设计、管理、生产、施工等全产业链的升级改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的单一的产业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层面上,还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装配化。因此,建筑企业当前最急需解决的是将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打造一个贯穿全产业链的基础性平台,才能赶上建筑业转型升级浪潮。在此,以钢结构建筑企业为例。目前钢结构建筑已成为我国传统建筑产业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内容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中国首个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已落户。“建筑企业需要摆脱单一生产、单一施工、建造的方式,可以通过多元化发展、链条化整合资源,以及加强自身的核心技术等方式,以提高在新形势下的竞争力。”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表示。作为深耕钢结构行业30余年,致力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企业,杭萧钢构始终坚持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钢结构住宅体系”、“钢管束住宅组合结构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