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民法总论》讲义第9章 时效与期间_第1页
山大《民法总论》讲义第9章 时效与期间_第2页
山大《民法总论》讲义第9章 时效与期间_第3页
山大《民法总论》讲义第9章 时效与期间_第4页
山大《民法总论》讲义第9章 时效与期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9章时效与期间第一节 时效概述一、民事时效的概念(一)民事时效的概念民事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地经过法定期间,即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时效由下列三要素构成:(1)一定的事实状态的存在。所谓的事实状态是指占有财产或不行使权利等客观情况。这是民事时效成立的前提条件。(2)该事实状态持续达法定期间。即占有财产或不行使权利等客观情况无间断地经过法定期间。这是民事时效成立的充分条件。(3)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即引起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变化,当事人或取得权利,或丧失权利,或其权利丧失法律保护。这是民事时效的效力。(二)民事时效的种类1.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依民事时效的前提条件和法律后

2、果不同,民事时效可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取得时效,是指占有他人财产,持续达到法定期间,即可依法取得该项财产权的法律制度。因取得时效成立前提条件的事实状态为占有他人财产,故其又称为占有时效。消灭时效,又称诉讼时效,是指因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经过法定期间,即依法发生权利消灭或权利不受法律保护的法律制度。2.普通时效与特殊时效依民事时效适用的对象或范围不同,民事时效可分为普通时效和特殊时效。普通时效,是指对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均可适用的时效;特殊时效,是指对于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才能适用的时效。(三)民事时效的性质1.民事时效是民事法律事实在各国立法上,尽管同一种民事时效的法律后果不完全相同,但均为民

3、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根据,故其属于民事法律事实。2.民事时效是事件民事时效的法律后果是因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经过法定期间而当然发生,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因而民事时效是事件而非行为。同时,时效期间又不同于一般期间,它以一定的事实状态的存在为前提,是一定事实状态与一定时间的结合。3.民事时效具有强制性民事时效制度是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公益上的理由而设,故关于民事时效的规定为强行法,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当事人不得通过约定延长或缩短时效期间;时效期间的利益,不得预先抛弃。二、民事时效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民事时效制度的演进及各国立法例民事时效制度源于罗马法。取得时效制度始于罗马法的十二铜表法。该法为

4、了补救罗马古法中财产转让形式过于烦琐所造成的缺陷,创设了取得时效制度。而消灭时效制度,源自罗马法中的裁判官法,晚于取得时效制度。中世纪,注释法学派将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合二为一,统一于“时效”概念之下。源自罗马法的消灭时效制度,为后世各国或地区民法所继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文化传统、立法的指导思想及对民事时效制度的认识等不同,各国采取不同的立法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种:1.将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视为一体,作为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个重要法律事实,统一于“时效”这一概念之下,在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编或者总则编中设专章加以规定。如法、奥、日等国民法采此立法例。2.将取得

5、时效作为所有权及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物权的取得方法之一,规定在物权编中;基于诉讼时效常发生请求权消灭的效果,而请求权问题又常牵涉民法各编及其他特别法,故在总则中设专章对其加以规定。如德、意等国民法采此立法例。3.将取得时效纳人物权编的有关章节中;而基于诉讼时效主要是针对债权而言,故在债法中对其加以规定。如瑞士民法采此立法例。4.由于认为长期占有他人财产就可以取得该项财产的所有权,即使这种占有是在公然、和平的方式下进行的,也是违反社会主义共同生活准则的,所以否认取得时效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又鉴于消灭时效主要是涉及诉权问题,故将消灭时效改称为诉讼时效,并在总则中加以规定。如前苏联民法即采此种立法例。5.

6、在英美法系,有些国家通过制定民事单行法的方式对民事时效作专门规定。如英国于1939年就制定了起诉期限法,分别就单纯合同、盖印证书、经判决的权利及判决的金钱债权利息、侵权行为、名誉毁损等,规定了起诉期间,逾期不得起诉,然权利本身并不消灭。但土地及有体动产的回复请求权,如经过起诉期间,则权利本身并归于消灭,为其经过起诉期间的反射利益,致不法侵夺者与取得所有权有同一地位。(二)我国民事时效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民事时效制度在我国古代法中无系统规定,只有零星规定。1911年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在第一编总则中设“时效”一章,其中包括通则、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国民党政府制定的民法典以大清民律草案和北洋政府时期的中

7、华民国民律草案为基础进行编制,但在立法体例上改采德国民法典的立法体例,即将消灭时效制度规定于总则编,而将取得时效制度规定于物权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一些单行民事法律规范中对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作了一些具体规定,然而对于我国诉讼时效制度作完整系统规定的,还应首推于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该法设专章规定了诉讼时效制度,对诉讼时效的种类、效力、开始、中止、中断和延长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这无疑对完善我国民事立法,指导司法实践,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确保人民法院正确、合法、及时地解决民事纠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该法颁布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加之奉行“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原则,该法的规定

8、,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上,均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问题在于:我国民事立法由于受前苏联民事立法的影响,仅规定了诉讼时效制度,而对取得时效制度持否定态度。我国民事立法应规定取得时效制度。其理由主要有:(1)取得时效制度是维护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充分发挥社会财富的效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2)取得时效制度是有效地解决权利缺陷的调节器,因而建立取得时效制度是法律协调性的内在要求。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虽同属于民事时效,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在立法宗旨、适用对象、事实状态、起源、法律后果及适用的程度方面均有差异,因此两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并不相互排斥,而应同时存在、互为补充,

9、这是时效制度协调性的内在要求。(3)为了人民法院正确、合法、及时地审结民事纠纷案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民法必须规定取得时效制度。三、民事时效制度的功能民事时效制度的功能主要有:第一,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及交易的安全。民事时效制度的设置,在于尊重业已继续的事实状态,即在于社会秩序的维持。第二,弥补权利的缺陷。由于权利人长期不行使权利,义务人也长期不履行义务,从而可能导致当事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事实状态与法律状态的不一致,这实质上也就可能产生权利的缺陷,甚至权利的“真空”。民事时效制度的设置,为弥补权利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自动的法律调节机制。第三,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民事时效制度的设置,权利

10、人如不及时行使权利,就可能导致权利丧失或不受法律保护,或义务人取得权利,这就促使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及时行使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促进民事流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第四,避免证据的灭失。一定事实状态的长期存续,以致证据湮灭,证人死亡,此事实状态是否合法,殊难证明。实行民事时效制度,不仅可以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便于当事人举证和法院查认证据,以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合法、及时的审理;而且凡时效期间届满,能以时效为证据的代用,即可避免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证据的困难。第二节 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

11、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的法律制度。需要注意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间的区别。除斥期间,又称预定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定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不行使其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发生了该项权利消灭的法律效果。我国理论中通说认为,消灭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主要有:(1)诉讼时效期间是权利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请求保护的期限,它是法律规定的对民事权利的保护期;而除斥期间规定的是权利人可以行使权利的期限,它实质上是权利没有被侵犯状态的存续期间。(2)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由于权利人不行使权利而使法律维护的是原来的事实状态,是改变原秩序而建立新的秩序;而除斥期间届满后,权利人未行使权利的结果是导致法律维持原秩序。(

12、3)诉讼时效期间可以中断、中止或延长,属可变期间,因为适用诉讼时效的权利并没有存续期限;而除斥期间一般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止、中断,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属不变期间,因为除斥期间所规定的是权利的存续期间。(4)诉讼时效期间,法律一般规定以当事人能行使请求权之时为起算点;而除斥期间一般自权利成立之时起算。(5)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消灭的是胜诉权,实体权利并没有消灭;而除斥期间届满后,消灭的则是实体权利。二、诉讼时效的效力综观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民事立法,关于消灭时效的效力主要有实体权利消灭说(如日本民法典)、诉权消灭说(如法国民法典)及附条件的请求权消灭说(即抗辩权发生说,如德国民法典)等不同学说

13、。我国民法通则采取胜诉权消灭说一,即时效届满,权利人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的权利。我国诉讼时效的效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诉讼时效的效力不及于起诉权判决解决的是实体问题,即对当事人的实质争议和请求所作的结论;而裁定解决的是程序问题。诉讼时效是否届满问题,直接涉及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能否得到法律的保障,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能否得到满足,这显然是一个实体问题,而不是一个程序问题。因此,对于那些确实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判决原告败诉或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而不能裁定驳回起诉。(二)诉讼时效届满后发生请求权有条件消灭或抗辫权发生的法律后果基于私法自治的原则,法律显然不能强迫债务人接受时效

14、利益。除非义务人援用时效已完成而抗辩,法院应不得依职权援用时效的规定。诉讼时效完成的效力是导致抗辩权的发生,而一旦义务人行使了抗辩权,则导致请求权的消灭。(三)受领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因诉讼时效完成后仅导致请求权的消灭,而受领权、抵销权等债权的权能仍存在。(四)诉讼时效的效力原则上及于其从权利,但属从权利的担保物权除外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主债权不再受法律的保护,其从债权也随之失去法律的保护。但其从权利是担保物权,基于担保物权的相对独立性和作为物权应优先于普通债权的特殊性,诉讼时效的效力不及于担保物权。三、诉讼时效的客体诉讼时效的客体,学理上又称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指哪些权利适用于诉讼时效,或者

15、说哪些权利能因诉讼时效的届满而消灭。综观各国或地区的民事立法,关于消灭时效的客体规定不一。日本民法典第167条规定,以债权及其他非所有权之财产权为消灭时效的客体;德国民法典第194条规定,以请求权为消灭时效的客体;中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25条的规定,亦以请求权为消灭时效的客体。我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客体未作规定,依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目的,应解释为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请求权以外的权利,如物权、人格权,因其性质为支配权,故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所谓请求权,指特定人得向特定人请求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请求权,以所由发生的法律关系为标准,可以分为:人格权保护请求权;因身份关系而生的身份关系上请求权

16、;因债权债务关系而生的债权请求权;因物权关系而生的物权请求权。(一)债权请求权诉讼时效的客体,主要是债权请求权。其中,基于合同债权的请求权,如履行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违约金请求权、利息请求权、定金返还请求权;基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主要是损害赔偿请求权、基于无因管理的请求权,包括必要费用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基于不当得利的请求权,主要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其他债权请求权,如因防止制止侵权行为致自己损害而可向受益人主张的补偿请求权、对紧急避险人的补偿请求权、高楼坠物损害补偿请求权。鉴于侵权行为制度的性质和立法目的,属于侵权行为请求权的停止侵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消除影响请求权,应不适用诉

17、讼时效。(二)物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又称物上请求权,即基于物权的请求权。但物权请求权中,适用诉讼时效的,只是其中的返还财产请求权。返还财产请求权,包括返还被非法占有财产的请求权、返还抵押物请求权、返还质物请求权、返还留置物请求权、返还租赁物请求权、返还遗失物请求权,以及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的返还请求权。鉴于不动产物权变动采登记生效主义,非经登记不生效力,若许已登记不动产所有人的返还请求权因时效期间届满而消灭,将动摇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效力,因此已登记不动产所有人的返还请求权,应不适用诉讼时效。物权法第33条规定的确认物权请求权、第35条规定的排除妨害请求权和消除危险请求权,依其性质应不适用诉讼时效。

18、(三)人格权保护请求权人格权保护请求权,即除去侵害请求权、防止侵害请求权,依其性质应不适用诉讼时效。(四)基于身份关系的请求权鉴于身份关系的性质,基于身份关系的请求权,包括夫妻同居请求权、离婚请求权、父母对第三人请求交还未成年子女的请求权、解除收养关系请求权等,应不适用诉讼时效。但非纯粹身份关系的请求权,如夫妻间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各期扶养费和赡养费的给付请求权,基于财产权的性质,仍应适用诉讼时效。(五)基于财产共有关系的请求权共有物分割请求权为分割共有物的权利,非请求他共有人为分割行为之权利,为形成权之一种而非请求权(4)鉴于其形成权之性质及财产共有关系的性质,只要财产共有关系存在,基于财产共

19、有关系的共有物分割请求权就不消灭。因此,分割合伙财产请求权、分割家庭财产请求权,应不适用诉讼时效。但共有人订立分割共有物的协议后,基于该协议的移转分得部分所有权的请求权,属于债权请求权,应当适用诉讼时效。(六)基于相邻关系的请求权鉴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性质,基于相邻关系的请求权,如停止侵害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应不适用诉讼时效。但不动产相邻关系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应当适用诉讼时效。(七)基于合伙、联营、投资关系的请求权鉴于合伙、联营、投资关系的性质,基于这类关系的收益分配请求权、股息支付请求权,应不适用诉讼时效。(八)基于储蓄关系、债券关系的请求权鉴于储蓄关系、债券关系的性质,存款和利息支取请

20、求权、债券还本付息请求权,应不适用诉讼时效。第三节 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现代各国民法诉讼时效制度,往往设有多种时效期间。例如法国民法典所规定的普通时效期间为5年,特别时效期间为10年、20年,长期时效期间为30年;德国民法典规定的普通时效期间为3年,长期时效期间为30年。新荷兰民法典规定的普通时效期间为20年,特别时效期间有5年、1年等。日本民法典所规定的普通消灭时效期间债权为10年,所有权外的财产权为20年,特别消灭时效期间为5年、3年、2年和1年。中国台湾地区“民法典”规定的普通时效期间为15年,特别时效期间有5年、2年等。中国现行民

21、法通则规定了三种时效期间,即普通时效期间为2年,特别时效期间为1年,另外规定了最长时效期间为20年。一、诉讼时效期间的分类(一)特别时效期间为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避免举证的困难,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下列请求权适用1年的特别时效期间:其一,身体受到伤害的赔偿请求权;其二,物的瑕疵担保请求权;其三,租金支付请求权;其四,保管财物丢失毁损的赔偿请求权。(二)普通时效期间与最长时效期间普通时效期间与最长时效期间的适用范围相同,即特别时效期间适用范围以外的请求权。普通时效期间与最长时效期间的区别如下:其一,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不同。2年的普通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时起算;20年最

22、长时效期间,从权利受侵害之时起算。其二,期间性质不同。2年的普通时效期间有中止、中断问题,性质上为可变期间;20年最长时效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问题,性质上为不变期间,类似于除斥期间。二、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此系极原则之规定。因具体请求权的根据及标的不同,在计算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亦即决定权利人对权利被侵害“应当知道”之时点上将有种种差异。谨依民法理论和各请求权的差异,分述如下:1.附条件、附期限的请求权,从条件成就、期限到来起算;2.有履行期的请求权,从履行期到来起算;3.无履行期的请求权,从权利人可行使权利之时起算,但2

23、0年时效从权利成立时起算;4.分期履行的请求权,如分期付款买卖的价金请求权、借款合同的利息请求权、租赁合同的租金请求权,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起算;5.物权请求权的起算,因请求权发生根据不同而有区别:非法占有财产的返还请求权,从该财产被非法占有之时起算;抵押物、质物和留置物的返还请求权,从所担保债务受清偿之时起算;租赁物的返还请求权,从租赁合同终止之时起算;合同无效或撤销后的返还请求权,从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之时起算;6.标的为不作为的请求权、从义务人有违反行为之时起算;7.因违约行为而发生的强制实际履行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和违约金请求权,从违约行为发生之时起算;8.因侵权行为发生的

24、请求权,从受害人知道有侵害行为及加害人之时起算,但20年时效期间从侵权行为发生之时起算;9.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从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债务人之时起算;10.因无因管理发生的请求权,管理人对本人的给付必要管理费用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从无因管理行为结束并且管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人之日起计算;因不当无因管理发生的本人对管理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从本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管理人及损害事实之日起计算。三、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所谓时效期间的中止,又称时效期间不完成,指在时效期间行将完成之际,有与权利人无关的事由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其请求权,法律为保护权利人而使时效期间暂停计算,待中止事由消灭后

25、继续计算。(一)时效期间中止的条件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依此规定,发生诉讼时效期间中止的条件是:第一,有使权利人不能行使其请求权的障碍,包括不可抗力及其他障碍。所谓其他障碍,应包括权利被侵害的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或法定代理人丧失行为能力。因义务人逃避民事责任而下落不明,致权利人无法行使其请求权,亦应属于此所谓不能行使其请求权的障碍。第二,此障碍发生在2年的普通时效期间或1年的特别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发

26、生在最后6个月之前,不构成中止时效期间的事由。(二)时效期间中止的效力时效期间中止的效力,在于使时效期间暂停计算,待中止的原因消灭后,亦即权利人能够行使其请求权时,再继续计算时效期间。四、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所谓时效期间的中断,指在有法定事由发生时,此前已计算的时效期间全归无效,待中断事由消灭后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时效期间中断与时效期间中止,其立法宗旨均在于保护权利人利益,但二者有下述区别:其一,发生中止的原因属于与当事人无关的客观情况,而发生中断的原因系当事人的行为,亦即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其二,在时效期间中止,中止以前已经进行的时效期间为有效,应与中止原因消灭后继续计算的时效期间合并计算;在时

27、效期间中断,中断以前已经进行的时效期间为无效,中断原因消灭后重新计算时效期间。其三,在时效期间中止,中止原因应发生在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才能发生中止的效力;在时效期间中断,中断原因无论发生在时效期间的哪一段,均应发生中断的效力。(一)时效期间中断的法定事由依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引起时效期间中断的法定事由如下:第一,起诉。起诉是当事人依民事诉讼法行使诉权,请求法院给予保护,为中断时效期间的主要原因。第二,以其他方式主张权利(民法通则表述为“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依解释,此所谓以其他方式主张权利,应包括通知、催告义务人履行义务,要求侵权行为人承担责任,在义务人陷于破产时向破产管理人申报

28、权利。第三,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此所谓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应包括义务人承认债务,要求缓期履行,提供担保及表示愿意承担责任。(二)时效期间中断的效力时效期间中断的效力,在于使此前已经进行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另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时效期间。但因发生中断的原因不同,其重新计算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亦有不同:其一,属于提起诉讼、提起仲裁、申请调解或向有关机构或机关要求保护民事权利等原因而致中断的,应从判决、裁定、裁决或调解协议生效或有关机构或机关作出决定之时起,重新计算时效期间。其二,属于以其他方式主张权利的,应从中断原因发生时起重新计算时效期间。其三,属于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亦应从中断原因发生时起重新计算

29、时效期间。五、诉讼时效期间的延长前述关于时效期间中止、中断的规定,只能对2年的普通时效期间、l年的特别时效期间以及特别法上的时效期间适用,而20年最长时效期间则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按照民法通则第137条的规定,20年的最长时效期间,在有特殊情况时,可由法院决定延长时效期间。因此,所谓时效期间的延长,只能适用于20年最长时效期间。其他时效期间,因有中止、中断的规定,不发生延长问题。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时效期间的延长,是指20年时效期间在有特殊情况时由法院决定予以延长。时效期间的延长,与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时效期间的延长,须由法院作出延长时效期间的决定,方才发生时效期间延长的效力。而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则相反,只要有发生中止、中断的法定事由,即当然发生中止、中断的效力,而无须由法院作出决定。须注意的是,法院对于决定时效期间是否延长,有完全的裁量权。第四节 期限一、期限的概念期限,是指能引起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更或终止法律后果的时间。期限的到来或者消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其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任何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没有期限,即不能确知和确定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消灭和持续的时间。期限在民法中具有重要意义:(1)期限是确定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