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_第1页
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_第2页
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_第3页
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_第4页
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理学习题参考答案绪 言一、名词解释1.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3.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4.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5.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6.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1.整体2.反射3.体液调节4.急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5.正反馈 负反馈6.正反馈7.负反馈8.体液中化学物质 三、判断题1. 2.

2、 3. 4. 5. 6.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1.D 2.A 3.C 4.A 5.A 6.B 7.C 8.D 9.C 10.D 11.C 12.D 13.C 14.D (二)多项选择1.AC 2.AB 3.CE 4.ABC5.BDE 6.ABCDE 7.ABC 五、简述题1.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2.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

3、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包括有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1.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2.固定刺激

4、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3.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4.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1.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2.通道蛋白质3.增快4.脂肪5.膜的通透性 膜两侧浓度差 膜两侧电位差6.Na 载体7.载体 顺8.胞纳(入胞) 胞吐(出胞)9.单纯扩散 胞吐10.高于 高于11.阈电位 钠通道 去极相12.钠离子13.K K通道蛋白14.全或无 不减衰传导

5、15.越低16.激活状态 失活状态 备用状态17.局部电流18.肌小节 不变 缩短 缩短19.肌纤蛋白20.横管系统 纵管系统 纵管系统(终池)21.通道扩散22.衰减性 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1.D 2.D 3.D 4.B 5.C 6.D 7.D 8.A 9.A 10.B 11.B 12.B 13.A 14.C 15.D 16.B 17.C 18.D 19.C 20.C 21.C 22.B 23.A 24.A 25.B 26.C 27.D 28.D 29.B 30.C 31.A (

6、二)多项选择1.AC2.ABCE3.BD4.ABCDE5.ABC 6.ABCE 7.ABE 8.AB9.AC 10.ACE 11.ABDE 12.ACDE13.ABC 14.ABC 15.ABD 16.ABCE17.AD 18.AC 19.AC 20.BCD21.ACD 22.BCD 23.ABC 24.ACDE 五、简述题1.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相同之处:顺化学梯度;被动转运;不耗能;有特异性。不同之处: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无饱和性,并且通道转运受通道闸门(通透性)的影响。2.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为兴奋性。而可兴奋细胞在阈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兴奋。可见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

7、,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一个没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给予任何强大刺激也不会产生兴奋。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例如给予肌肉组织以光或声的刺激,不会引起兴奋,给予其电刺激则可引起兴奋。3.动作电位(AP)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的本质是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性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传导机制是膜的已兴奋部分与邻近的静息膜形成局部电流,而刺激静息膜局部去极化到阈电位,Na通道开放,Na 顺电化学递度迅速内流产生AP,就象外加刺激在最初的受刺激部分引起AP一样。此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表现为AP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4.肌丝滑行学说认为,骨骼肌的收缩是肌小节中

8、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基本过程是:当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即与之相结合而发生构形的改变,进而引起原肌凝蛋白的构形发生改变,至其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而使横桥与暴露出的肌纤蛋白上的结合点结合,激活横桥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的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粗、细肌丝相互滑行,肌小节缩短,明带变窄,肌肉收缩。当肌浆网上钙泵回收Ca2时,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使原肌凝蛋白又回到横桥和肌纤蛋白分子之间的位置,阻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肌肉舒张。 5.AP产生、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依次是: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6.刺激必

9、须达到三个有效量,即一定的刺激强度;足够的作用持续时间及适当的强度时间变化率才可成为有效刺激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7.“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即在阈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8.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如下所示: 区别点: 局部电位 动作电位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 阈上或阈刺激传播特点 电紧张性扩 不减衰性扩布电变化特点 有(时间、空间)总和现象 无总和现象,无 “全或无”特点 有“

10、全或无”特点 第二章血 液一、名词解释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2.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3.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4.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5.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6.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7.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8.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9.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10.指血细胞膜上所存

11、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11.体液指人体所有的液体。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12.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二、填空题1.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中间环节2.内环境稳态(内稳态)3.4050 3748 升高 降低4.785.白蛋白 球蛋白6.血浆 组织液7.晶体渗透压 NaCl8.不变 不变7.45 NaHCO3/H2CO31012/L 4.51012/L 雄激素11.120160 g/L 110150 g/L12.大 破裂13.015 mm/1 h 020 mm/1 h14.蛋白质 铁1

12、5.促红细胞生成素 雄激素16.血浆 血细胞17.维生素B1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8.促红细胞生成素19.(410)109/L 5070 204020.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21.敏锐的趋化性 吞噬能力22.(100300)109/L 增加23.血栓 止血24.因子 组织中25.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因子转变成纤维蛋白26.酶促化学 加快27.抗凝血酶 肝素28.草酸盐 柠檬酸钠29.血浆 浓缩红细胞30.红细胞 血清31.AB型 B型32.A或AB B或AB 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1.C 2.B 3.B 4.A 5.C 6.A 7.B 8.A 9.D 10.B 11.C 12.A 13.C 14.B 15.B 16.D 17.A 18.C 19.D 20.B 21.B 22.A 23.B 24.C 25.A 26.D 27.B 28.D 29.A 30.C 31.A 32.B 33.C 34.D 35.C 36.B 37.B 38.B(二)多项选择1.AC 2.AC 3.BD 4.BD 5.AC 6.AC 7.BE 8.CD 9.BE 10.AD 11.

14、AB 12.BD 13.AC 14.CE 15.AC 16.DE 17.CD 18.BD 19.AE 20.BE 21.ABCE 22.BCD 23.BDE 24.ACDE 25.ABCDE 26.ACD 27.ABC 28.ABCDE 29.ABCD 30.ABCDE 31.ABE 32.ABCDE 33.ABCD 34.ABCD 35.ABC 36.ABD 37.ABC 38.ACDE 五、简述题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液体环境,亦称为内环境。其生理意义:一是参与机体代谢的各种酶均需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一定离子浓度;二是对维持机体细胞形态和功能也起重要作用。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

15、: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其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3.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其大小用血沉来测定,血沉值越小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值越大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小。魏氏法测得正常男性血沉值为015 mm/1 h;女性为020 mm/1 h。4.其功能:吞噬和消灭病毒、疟原虫、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致病菌;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识别、清除衰老的血细胞;参与体内铁和胆色素代谢。5.其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血液凝固;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6.其基本过程

16、: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因子转变为凝血酶;因子转变为纤维蛋白。7.其生理功能:运输功能;缓冲作用;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参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8.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水解的过程。基本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其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通畅,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 六、论述题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铁的来源有两方面:一为食物中摄取Fe3,维生素C将Fe3还原为Fe2,Fe2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收,每日约吸收1mg左右。二为红细胞在体内破坏释放出来的Fe2重新被机体利用。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

17、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合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组成成分。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维生素B12、内因子和叶酸。叶酸正常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100g。它直接参与细胞核中DNA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维生素B12能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促进DNA的合成。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它可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而间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2.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异物的侵入,如各种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1)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于细菌侵入部位和受损组织部位而大量吞噬细菌和消除损伤死亡

18、的各种组织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在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复合物的作用下,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3)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如下作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4)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吞噬并消灭致病的微生物;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清除衰老的细胞碎片。(5)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即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3.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

19、途径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形成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1)血浆中因子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a。(2)在a的摧化下,因子被激活为因子a。(3)在a的摧化下,因子被激活为a。(4)因子a、因子、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摧化因子,使其活化为a。(5)因子a、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损伤并释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1)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

20、液后与Ca2、因子共同组合成复合物。(2)在因子、Ca2、因子复合物摧化下因子转变为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4.在血管无明显损伤或破裂的情况下,心血管内也经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说明在心血管系统正常时也发生凝血过程。然而,在正常机体内血液并没有凝固,却处于流动状态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3)正常血浆中存在着肝素、抗凝血酶等抗凝物质,使凝血过程发生极为缓慢。(

21、4)血流迅速,一旦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5.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两种抗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不同,将血型分为四型:红细胞膜上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两者均有者为AB型;两者均无者为O型。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抗体”,即出生半年后,血浆中出现抗体,对抗自己所没有的抗原。A型血的血浆中有抗B抗体;B型含抗A抗体;AB型不含抗体;而O型则含有两种抗体。 第三章循环生理 一、名词解释1.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2.指在窦房结所控制

22、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3.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4.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5.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6.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7.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8.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9.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10.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11.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

23、射血分数。12.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13.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4.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15.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16.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17.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18.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19.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20.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二、填空题1.K2.Na3.自律性 传导性 兴奋性 收缩性4.窦房结 舒张(或4) 去极化 起搏点5.06.浦肯野纤维7.窦房结 房室交界

24、8.Na Ca2 K9.Ca2 K10.4期自动去极速度11.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12.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13.静息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Na(Ca2)通道的状态14.有效不应期15.60 10016.等容收缩期 等容舒张期17.心缩期开始 心舒期开始 快速充盈期末 心房收缩期6 L19.6080 ml 3.2 L/(minm2)20.心室21.舒张期22.前负荷 增强23.舒张期24.P Q R S T25.心室 大26.P-R27.快速射血 等容舒张28.射血分数29.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能力30.心指数31.血管长度 血液粘度 血管半径32.主动脉 毛细血管 主动脉 静脉

25、33.舒张压1/3脉压34.1218.6 kPa(90140mmHg) 812 kPa(6090mmHg) 45.3 kPa(3040mmHg)35.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大动脉管壁弹性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相互关系36.升高 加大37.加大38.升高 升高39.0.391.18 kPa(412 cmH2O) 胸腔大静脉 右心房内40.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41.扩散 胞饮 滤过与重吸收42.正 分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43.血液充盈 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44.舒张 减小45.收缩 舒张46.心迷走神经47.升高 增强48.压力 49.减慢 降低50.化学

26、收缩51.交感神经 缩血管神经 收缩52.弱53.舒张 冠状小动脉54.高 小 脑血流55.去甲肾上腺素 1 加快 加强 加速 增加56.乙酰胆碱 M 减慢 减弱 减慢57.去甲肾上腺素 2 缩血管58.升高 减压反射减弱59.负反馈 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60.腺苷 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1.C 2.A 3.D 4.B

27、 5.C 6.C 7.D 8.A 9.C 10.B 11.C 12.A 13.B 14.A 15.B 16.C 17.C 18.B 19.A 20.D 21.C 22.A 23.B 24.C 25.A 26.C 27.A 28.B 29.D 30.B 31.A 32.D 33.D 34.B 35.B 36.A 37.B 38.A 39.D 40.B 41.A 42.C 43.C 44.C 45.C 46.D 47.A 48.B 49.C50.D 51.A 52.D 53.A 54.C 55.D 56.A 57.D 58.A 59.C 60.B 61.D 62.C 63.C 64.A 65.D

28、66.C 67.A 68.B 69.C 70.A 71.C 72.C 73.B 74.D 75.D 76.A 77.D 78.C 79.C 80.B 81.D 82.B 83.D 84.C 85.B 86.B 87.C 88.D 89.D 90.A 91.B 92.A 93.C 94.C 95.D 96.C 97.A 98.B 99.A 100.B 101.B 102.A 103.A 104.A 105.C (二)多项选择1.CE 2.AE 3.AB 4.BD 5.CD 6.BD 7.AC 8.BD 9.AC 10.BD 11.BE 12.CE 13.AB 14.CD 15.AC 16.BE

29、17.AC 18.AD 19.BE 20.DE 21.AE 22.AE 23.CD 24.CD 25.AD 26.DE 27.AD 28.BD 29.BCDE 30.ABDE 31.ACDE 32.ABC 33.ABCD 34.ACD 35.CDE 36.ABCDE 37.ABCD 38.ABC 39.ABCDE 40.ABCDE 41.ABDE 42.ACD 43.ABCE 44.ABCD 45.BCE 46.ABC 47.ABCD 48.ADE 49.ABC 50.ADE 51.ABCDE 52.ABD 53.ABC 54.BDE 55.ABCD 56.ABCD 57.ABCDE 58.A

30、BDE 59.ABDE 60.ACD 61.ABCD 62.ABCDE 63.ABCE 64.ABCE 五、简述题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和复极过程分为5个时期:0期:去极过程,其形成机制是由于Na快速内流所致。复极1期:由K为主要成分的一过性外向离子流所致。复极2期:由Ca2负载的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的外向离子流所致。复极3期:K外向离子流进一步增强所致。4期:又称静息期,此期膜的离子主动转运作用增强,排出Na和Ca2,摄回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其中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属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收缩性则属机械特性。

31、3.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是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从而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4.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其中,有效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5.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冲动按一定顺序传播,引起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和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兴奋,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因此,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较低,通常处于窦房结的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出来,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故称为潜在起搏点。6.健康成人安静时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32、:收缩压为12.018.6 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012.0 kPa(6090mmHg);脉搏压为4.05.3 kPa(3040mmHg);平均动脉压为9.313.7 kPa(70102mmHg)。7.微循环的通路有:直捷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心脏。迂回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是指滤过力量与回流力量之差。它与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有关。9.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391.18 kPa(412cmH2O)。其高低取决

33、于心脏射血能力;静脉回流速度。10.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11.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12.一个心动周期中有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一心音发生于心缩初期,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是由于心室肌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及随后射血入动脉等引起的振动而形成。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由于动脉瓣迅速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13.当机体血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增高和H浓度升高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多,以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到延髓,兴奋交感缩

34、血管中枢,经缩血管神经使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血压升高,此反射只能使血压升高,故称加压反射。14.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体液因素有:激肽类物质,包括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组胺;组织代谢产物,如腺苷、CO2、H、乳酸等。另外O2分压降低时,也能引起血管舒张。15.冠脉循环特点有:冠脉血流丰富,流速快,血流量大。冠脉血流随心肌节律性舒缩呈现相应波动,冠脉血流量主要取决于主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16.在暂时停止心脏射血时血流中断,心血管腔内压力迅速处于平衡状态,被扩张的血管壁对血液所施加的压力为平均充盈压。它反映了血液量对血管腔的充盈程度,为血管内的基础压力(约为7 mmHg)。17

35、.是指通过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强度和速度的改变以增加心肌收缩能力,从而增加每搏输出量的调节方式与心肌初长的改变无关,故称为等长自身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血中儿茶酚胺及Ca2浓度增加,某些强心药物等都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18.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称为异长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回流血量使心舒末期容积加大(前负荷加大),心肌初长增大,每搏输出量增加。19.肢体静脉有静脉瓣,使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反向流动。当骨骼肌收缩时,挤压肌肉内或肌肉间的静脉,使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加速。肌肉舒张时,能抽吸外周血液回流。这种骨骼肌与静脉瓣一起发挥了推动静脉血流向

36、心脏流动的泵作用,称为肌肉泵或肌肉静脉泵。20.胸膜腔内压力通常为负压,在负压作用下,胸腔的大静脉呈充盈扩张状态。呼气使胸内负压增大,大静脉进一步扩张,促使静脉回流增加;呼气时则相反。由于呼吸动作影响静脉回流,故称为呼吸泵。 六、论述题1.心脏泵血包括射血和充盈过程。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之前,处于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使心室充盈。心房收缩,使心室得到进一步充盈,充盈血量增多。(2)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期:此期特点是心室肌强烈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开放。在等容收缩期两瓣膜均处关闭状

37、态,心室容积不变。快速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后,心室肌继续收缩,室内压进一步升高,超过主动脉内压,半月瓣打开,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此期特点是心室容积迅速减小,此期末室内压升至最高,射血速度很快,主动脉内压也随之升高。减慢射血期:在快速射血期后,由于大量血液从心室射入主动脉,心室内血液减少,心室肌收缩减弱,心室容积的缩小相应变得缓慢,射血速度逐渐减慢,射血量减少。在其后段,心室内压已低于主动脉压,但由于受到心室肌收缩的挤压作用,血液仍具有较大的动能和惯性,使心室内血液还在继续射入主动脉。(3)心室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当其低于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关闭。随着心室的进一步舒

38、张,室内压进一步下降,当其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此期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下降。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下降,一旦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血液由心房迅速进入心室,即靠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使心室充盈。减慢充盈期:心室快速充盈后,随着心房内血液不断流入心室,使房室和大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逐渐减少,血液继续以较慢的速度充盈心室,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多。心脏泵血过程概括如下: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升高大于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超过主(肺)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室内容积减小。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降低小于主(肺)

39、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降低小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室内容积增大。随后心房收缩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多。2.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膜电位将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其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期: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60 mV。这段时间里,无论再给它一个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再次兴奋。在有效不应期的前一时期,即从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膜电位复极到55 mV,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膜的任何去极化,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在膜电位由55 mV恢复到60 mV这段时间里,足够强的刺激可引起很小局部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全面去极化产生动

40、作电位,此期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为零。局部反应期时细胞兴奋性较绝对不应期稍有提高。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60 mV复极到80 mV这段时间内,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高于阈值的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此期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低于正常。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80 mV 恢复到90 mV这段时间里,一个低于阈值刺激就可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可见,这一时期内心肌的兴奋性超过正常,故称为超常期。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3.心输出量

41、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所以能影响两者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主要有心肌初长(前负荷)、动脉血压(后负荷)及心肌收缩能力。心肌初长异长自身调节:正常引起心肌初长改变主要是静脉回心血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搏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受心室充盈持续时间及回流速度的影响。动脉血压后负荷影响: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负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由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由于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进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

42、与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而增加收缩力的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增加;而乙酰胆碱、缺O2、酸中毒等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2)心率: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若搏出量不变,则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多。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心舒期过短,心室充盈量不足,搏出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在40次/min以下时,由于心室充盈近于极限,延长心舒期也不能提高充盈量,也使心输出量减少。4.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多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升高。由于收缩压升高,使血流加速,使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

43、量增加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加大。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由于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阻力增大时,主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因在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速度主要决定于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向外周流速减慢,心舒期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外周阻力主要与小动脉口径和血液粘度有关。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当大动脉弹性减弱时,其可扩张性减小,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

44、系: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由于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5.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33 kPa(10mmHg),生成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约为1.00 kPa(7.5mmHg),故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此外,有部分组织液可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影响因素有:毛细血管血压:

45、微动脉扩张时,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丧失过多的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导致水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如果其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中,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故组织液生成增多。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在受阻部位远端的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致水肿。6.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1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增多,引起窦房结自律性增高;房室传导加速;心肌不应期缩短;心肌收缩力增强等,表现为正性变时、

46、变力和变传导作用,最终使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与心肌细胞膜上M胆碱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加,K外流增多,引起窦房结自律降低;房室传导延缓;心肌收缩力减弱,表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最终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上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维持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使血管收缩。7.肾上腺素能与、1和2受体结合,特别是对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因此,对心脏兴奋1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表现在小剂量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2受体,

47、使血管舒张(常以此效应为主)。作用于皮肤及内脏血管受体,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收缩、舒张血管的作用,使总外周阻力增加不明显。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受体,对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还表现心率变慢,这是由于血压升高激发压力感受器反射而致。8.当肾脏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缺血;致密斑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时,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肾素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变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经血浆中转换酶的作用转变成血管紧张素,它再分解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有很强的缩血管作用。血管紧张素和,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48、。醛固酮可促使肾脏保钠、保水、排钾,循环血量增多。故当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后,使血管收缩,循环血量恢复,升高血压。9.试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当动脉血压在8.024.0 kPa(60180 mmHg)范围内波动时,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和主动脉壁被进一步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增强,经窦神经(吞咽神经)及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

49、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降低,故称为减压反射(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通过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回升。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10.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有:(1)解剖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是决定传导性的主要解剖因素,直径小的细胞电阻大,传导速度慢;反之,则传导速度快。(2)生理因素: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0期去极速度愈快、幅

50、度愈大,局部电位形成速度快、局部电流大,电流扩布的距离也愈大,兴奋传导快。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下移,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变小,从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的时间缩短,邻近部位易发生兴奋,则兴奋传导快;阈电位水平上移,则兴奋传导慢。第四章 呼吸生理一、名词解释1.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本质是吸入O2排出CO2。呼吸全过程由外呼吸、内呼吸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三个环节组成。2.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因其比大气压低,故叫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所形成。3.指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正常为0.84。4.指尽力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51、通常男性为3500 ml,女性为2500 ml左右,是反映呼吸功能贮备的重要指标之一。5.在一次最大吸气后,用力以最快速度呼气,在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人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99。既反映肺活量又反映肺通气速度。6.以肋间外肌活动为主要动力而致胸廓运动明显,腹壁运动不明显的呼吸称胸式呼吸。7.解剖无效腔加上肺泡无效腔则为生理无效腔。由于正常肺泡无效腔容积不大,故生理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几乎相等。8.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9.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叫做血红蛋白氧饱和度。通常叫做血氧饱和度。10.存在

52、于延髓腹外侧表浅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它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二、填空题1.肺通气肺换气2.组织细胞血液3.迷走神经乙酰胆碱M型胆碱受体4.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2型肾上腺素受体5.肺泡型上皮细胞二软脂酰卵磷酯(DPPC)降低肺泡表面张力6.呼吸运动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7.收缩增加8.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9.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物理溶解10.小11.S PO212.抑制 兴奋13.肺扩张 肺缩小14.神经调节15.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16.延髓腹外侧 H17.延髓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3、12. 13. 14.15. 16.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A 2.A 3.A 4.B 5.D 6.B 7.B8.D 9.C 10.C 11.A 12.A 13.B 14.C15.D 16.D 17.C 18.B 19.A 20.B 21.C22.A 23.A(二)多项选择1.ABCDE 2.BC 3.AB 4.BC5.AE 6.AB 7.AC 8.ABCDE9.ABDE 10.ABCDE 11.CDE 12.ABCD13.CD 14.CD 15.ABCDE 16.ABCDE五、简答题1.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全过程包括:外呼吸: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54、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泡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气体交换是O2和CO2按照各自的分压差持续的扩散过程,可用以下简图表示。 肺泡气体交换过程(数字单位为kPa) PO2 13.6 O2 5.3 变成 13.3 肺泡 肺毛细血管静脉血 动脉血PCO2 5.3 CO2 6.1 5.3 组织气体交换过程PO2 4.0 O2 13.3 变成 5.3 组织液 体毛细血管动脉血 静脉血PCO2 6.6 CO2 5.3 6.1 3.形成原理:胸内负压是指胸膜腔内压比大气压低而呈负值。由于腔内只有少量浆液而无气体,故其内压并不是由气体分子运动而来,而是由大

55、气经膜传导而成。人出生后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快,而胸膜脏、壁两层紧贴在一起,肺就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肺泡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使肺回缩,胸廓因其弹性而弹回其原位,这时两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其与大气压力的方向相反,抵消了一部分大气压力,使胸内压低于大气压。习惯上以大气压为标准,设为零,其公式为: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肺回缩力。生理意义:a.保持肺泡及小气道扩张,为肺通气和肺换气提供有利条件;b.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c.维持气管及纵隔的正常位置。4.左移表示:在同样PO2下,血氧饱和度增加,即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不易放出O2。右移表示:在相同PO2下,血氧饱和度比正常

56、低,即能放出较多O2。5.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可了解呼吸功能贮备量的大小。时间肺活量反映呼吸肌力度及所遇阻力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肺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换气功能的基本条件。6.又称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量,由下式表示: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7.吸气开始及吸气过程中肺内压小于大气压;呼气开始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压大于大气压。吸气末及呼气末则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8.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始终为负压(低于大气压)。吸气时负压值增大,吸气末可达0.671.33 kPa(510 mm

57、Hg);呼气时负压值减小,呼气末可达0.400.67 kPa(35 mmHg)。用力呼吸较平静呼吸时负值变化大。9.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而产生呼气的反射。其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中,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到达延髓,抑制呼气中枢的活动,发生呼气。该反射可使吸气不致过深过长,防止肺过度扩张,同时也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参与节律呼吸的形成。10.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感受器,它们对血液中PO2、PCO2和H+变化敏感,当主动脉中PO2降低,PCO2升高或H升高时,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对脑脊液和局部细胞

58、外液H+敏感,CO2也可刺激它,但不感受低O2刺激。11.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当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并小于7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7时,会引起CO2在体内堆积,呼吸受到抑制。CO2是调节呼吸的重要化学因素,可使呼吸运动与代谢相适应,在一定范围内,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是必要的。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一、名词解释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3.通过消化道肌肉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4.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

59、质的过程。5.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6.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胃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松弛。7.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8.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的过程。9.指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的消化管壁内神经分布。它由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组成。10.是胃粘液与HCO3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屏障。二、填空题1.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2.较低缓慢3.交感副交感4.迷走加强收缩舒张增多5.肌间粘膜下6.胃肠激素7.分泌收缩生长释放8.蛋白质消化产物乙酰胆碱9.胆汁胰液10.盐酸11.胆囊胰液(酶)12.蛋白质消化产物13.壁糖蛋

60、白维生素B1214.胃酸(HCl)胃蛋白酶15.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16.水HCO3-消化酶17.水HCO3-酶18.促胰液素缩胆囊素促胃液素19.胆盐乳化脂肪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0.分节运动紧张性收缩蠕动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15. 16.四、各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D 2.C 3.D 4.B 5.C 6.D 7.B8.A 9.C 10.C 11.D 12.B 13.C 14.B15.B 16.C 17.A 18.A 19.D 20.A 21.A22.D 23.B(二)多项选择1.BD 2.A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