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训练文献综述_第1页
周期训练文献综述_第2页
周期训练文献综述_第3页
周期训练文献综述_第4页
周期训练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_体育_学院_2011_级_运动训练_专业 姓名_张 栋_ 学号_(密)(封)(线)四川师范大学科学硕士(教育硕士)研究生学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 周期训练理论的献综述 所修课程名称: 现代训练理论基础 修课程时间: 2011 年 9 月至 2011 年 12 月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1 年 12 月任课教师打分: 任课教师评阅意见: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周期训练理论的文献综述 (张栋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学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

2、周期训练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阐明,从而更近一步的了解周期训练理论,更好的指导运动实践打下理论依据,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周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刷新创造更好更多的世界纪录,充分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有关周期训练理论的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关键词:周期训练 大周期 小周期 前言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创建了训练周期理论。近40年来这个思想影响了很多国家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 特别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但训练周期理论毕竟受年代、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竞技体育发展的水平、比赛的制度和系统等众多的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

3、响, 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解释不足,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规律缺乏科学的方向指导。在现代竞技体育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对传统训练理论的总结以及新的训练、理念和系统的探索, 对于竞技体育教练员、科研人员的训练思路和观念的更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能容1.周期训练理论定义周期训练理论是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所创建,70年代初提出来,这一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特点所总结出的一种训练规律。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他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

4、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比较典型的有, 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以及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理论。该学说不仅对苏联, 而且对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竞技体育训练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直到目前它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 20世纪70年代初, 不少国外专家和学者就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沃罗比耶(俄,1971,1977)指出,为什么先用大的负荷量和较小的强度打基础,到比赛前再用小运动量和大强度?这种转换是不可信的。Tschiene (1980,1985,l991) 分析了大运动量的训练设想,并认为,从

5、1965 年以来,Matwejew不顾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周期理论,使得这个理论明显地落伍于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 Vemhoshanskij(1985, 1998)对 Matwejew 的周期论进行了全面激烈的抨击,他在“运动训练周期论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的终结”一文中指出,一个训练系统的建立依据不是在逻辑和经验基础上,而是更多地借助于生物学的知识。Matwejew的周期论不适合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特别不适合球类、耐力性项目、体操及在田径中的快速力量性项目等。1988 年原苏联训练学学者博伊科(Boiko)和维尔霍山斯基对“训练

6、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在德国以施纳(Tschiene) 为代表的一些训练学学者不仅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了博伊科等苏联学者的学术论文和观点, 而且也参加了对该理论的“围剿”。他们认为, 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从一开始就忽视了“比赛”这一训练的唯一目标, 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一般性训练以及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基础的做法, 无论从训练的形式上, 还是从强度上均脱离了专项的要求。另外,机体对外来刺激的适应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长期非针对性的训练无法使机体的生理负荷达到或接近机体的专项适应储备能力, 所以机体不仅不会产生符合专项要求的适应, 而且很可能与之背道而驰,其结果必然导致运动成绩的下降。目前, 训

7、练学界对“训练周期”理论的观点主要有: (1)马特维耶夫对这一理论的创建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该理论对运动训练实践曾经起过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否认的; (2)关于马特维耶夫理论的争论焦点仅限定在优秀运动员训练的范围, 该理论对青少年后备力量训练的意义和作用并没有受到冲击; (3)大量理论分析(如适应理论等)和训练实验的结果说明, 传统的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已不适合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一些运动员在进入高水平范围后, 运动成绩长期停滞徘徊, 无法达到世界级水平的原因, 非常可能与该理论对训练的指导有关。2.周期训练原则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以周而复始的方式进行,后一个循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训

8、练的要求,使运动员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创造专项运动优异成绩。比如,在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在安排上要进行调整;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比例也应有所不同。3.训练周期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Matwejew周期理论的主要思想核心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 划分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 3 个训练周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全年的比赛安排呈现出单高峰的特征。4.周期训练理论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4.1阶段性训练分期思想的

9、提出与确立自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后,现代竞技体育比赛开始朝着日趋激烈的方向发展。运动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1913年,莫尔菲首先提出了延长赛前训练时间的主张,强调了比赛前应有810周的训练时间。19161917年芬兰学者布.阿.科托夫在不断发展运动训练时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训练过程不间断性和阶段性”的思想。他在强调莫尔菲提出“延长赛前训练”思想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运动训练的“分期化”和“分阶段化”思想。科托夫进一步认为,赛前训练应达到1416周时间,并认为对这更长时间的“不间断”训练过程,需要进行“分期”训练。至此,按时期安排运动训练过程 ,

10、并分期进行训练的思想得以确立。4.2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芬兰学者拉乌尔.毕卡拉提出全年不间断的训练并按季节分阶段进行训练的思想。他认为, 全年训练可以分为预备训练、春季训练、夏季训练和秋冬季训练四个阶段。然而,毕卡拉的全年分期中 ,在长达34个月的秋冬训练阶段,却使一种“冬眠式”训练,在其中最寒冷的46周时间是完全停止训练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全年训练的连续性与系统性。毕卡拉虽然提出了全年不间断地分期训练的思想,但实际上,这种训练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按季节的变化作为全年训练分期的依据有着很大局限性。但与赛前训练1416周的“阶段性训

11、练分期思想”相比,“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4.3现代分期理论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14届伦敦奥运会至16届墨尔本奥运会期间,美国的台逊以比赛期为核心,把全年训练按时间顺序划分为:“非比赛期”(9月次年3月) 、“比赛前期”(3月)、“比赛早期”(4月)、“比赛中期”(56月)、“主比赛期”(6月中7月中)、“比赛晚期”(7月中8月中)等六个训练期。而前苏联学者克.赫.格兰登则首次提出了全年训练的周期结构,即将全年训练分为准备期、基本期和过渡期。至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另一位著名学者奥卓林提出了运动训练“周循环”、“阶段循环”、“全年循环”和“全年专门化训练”

12、的观点,使全年训练分期进一步具体化。奥卓琳的“周期性循环”和“专门化训练”的观点,为现代训练分期理论的形成和全年单周期训练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4.4现代周期训练理论的确立与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前苏联的许多学者和教练员结合运动训练实践,对训练分期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时期,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并逐渐形成了现代训练分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1964年,列.巴.马特维耶夫发表了运动员训练的分期问题,总结和概括5060年代中有关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成果,批判地吸收了他人的研究观点,科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周期划分的原理,并对训练分期中有关训练的诸因素,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13、。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消失”阶段,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同时,他又针对不同时期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上各异的训练理论。比较典型的有:“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和“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理论。如:在准备期以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进入比赛期后则以突出训练的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到过渡期量和强度同时下降。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使现代训练分期的完整理论体系得以确立,而他也被誉为“现代训练分期理论之创世人”。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思

14、想影响了很多国家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特别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具有指导性意义。周期训练理论使体育训练周期训练的基本原理仍是现代运动训练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但从今天看来,马特维耶夫的传统训练周期理论没有随着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发展,对理论知识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使得这一理论出现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特点解释不足的弊端。5.不同数量大周期安排的特点 年度训练过程所包含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通常有单周期(包括单周期双高峰)、双周期和多周期等不同类型。不同的结构类型有着不同的总体规划、不同的比赛系列和不同的训练安排,分别适用于不同运动专项。5.1单周期全

15、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随着人们训练活动的效率不断提高,在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中,单周期安排已经越来越少采用了。采用全年单周期安排的运动项目不多,主要适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运动项目:需要长达46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充分准备或取得显著训练相应的项目。如马拉松跑、十项全能和现代五项等。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只能在集中的几个月份内参加比赛的项目。如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及速度滑冰等外冬季项目。技能主导类表现唯美性项目,如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由于在单周期年度训练过程中,准备时期和比赛时期延续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过度累积,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下降,所以在训练实践

16、中,人们常常把每个时期又分成几个阶段,并常常在长比赛时期的中间加一个短时间的调整时期,这种安排就被称为单周期双高峰安排。我国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邹振先,1980年为准备参加89月在欧洲举行的重大国际比赛儿制定了单周期双峰的年度训练计划,并获得了理想的训练效果,三级跳远成绩由17.02米提高到17.34米,列1980年世界第二位。5.2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在现代竞技训练中,双周期安排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年度安排模式。许多项目的运动员可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使总体竞技能力或竞技能力的某一个方面发生明显的改变,并在一个

17、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参加一系列的比赛,把所获得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需要的方向上去,逐步从心理、生理,从技能、体能等方面培养最佳的竞技状态,在适宜的主客观条件下,把已具有的竞技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再加上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恢复时期,总共大约57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大周期的训练过程。因此,一年便可安排两个训练大周期。体能主导类的的速度力量性项群及耐力性项群中的大多数项目,以及许多技能主导类项群的单人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都采用双周期安排。世界一流的中国体操、羽毛球项目的选手,以及跻身世界强队之林的中国女篮等运动员的训练实践,都曾经成功的运用了双周期训练安排。我国体操、羽毛球项目的选手都曾经成功地运用了双周期

18、训练安排。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别是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其竞技状态高峰的出现,也与心理准备的程度密切相关。射击、射箭运动员的全年训练也采用双周期或三周期安排。中国射击队1984年的训练,采用双周期安排取得了成功,在第23届奥运会伤获得了3金3铜的好成绩。5.3多周期按3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实施多周期安排的基本条件是,运动员能在3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近年来,部分项目优秀运动员进行了多周期安排的探索与尝试。中国游泳队在1988年参加汉

19、城奥运会的训练年度中,安排了三个训练大周期,在奥运会激烈的争夺中取得了3块银牌1块铜牌的优异成绩。与常规的第一周相比,中国游泳队第二、三个大周期更多地市准备参加比赛的一种专门的安排,这种安排被命名为微缩大周期。常规大周期通常需要不短于14周的时间,儿微缩大周期主要安排于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23个月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几种精力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表现能力。现代运动竞赛制度的发展要求我们将两种大周期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重要比赛的时间,安排好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的合理组合。6.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训练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其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体现目标控制

20、思想的“倒数时”充填式方法,以主要比赛时期,以及完整的训练大周期。这里,我们以总计1432周的常规大周期为例,简述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工作步骤。6.1确定主要比赛日期 这是有竞赛日程予以确定的。重大国际比赛如奥运会常常在比赛前一年就确定了竞赛日程,以便于运动员有计划地组织训练过程。6.2确定主要比赛阶段 围绕着主要比赛日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在常规大周期中,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在主要比赛日后约一周结束。将主要比赛日安排在主要比赛阶段的结尾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训练控制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参加主要比赛时,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已然过去的现象。6.3确定比赛时期 在主要比赛阶段前面加上一个历时46周的热

21、身比赛阶段,两个阶段合起来就组成了比赛时期,总时间为812周,其间要注意安排必要的热身赛。6.4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 在比赛时间前面加上612周的准备时期,后面加24周的恢复时期,即构成了一个总时间为1432周,3.57.5个月的训练大周期。7.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7.1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7.1.1训练任务和时间 与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相对应,准备时期训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准备时期,运动员应着重发展基础性的能力,以便为比赛时期创造优异成绩准备良好条件。A体能方面:增进健康水平发展运动素质发展生理系统的功能。B技能方面:改进基本技术和技术

22、细节.C准备时期的训练任务:提高专项化程度;培养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状态。7.1.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素质训练持续与间歇训练法 特点是负荷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有益于发展耐力类运动素质和有氧代谢的能力。技、战术分解法、分解练习运动员首先着力于改进或完善技术中主要存在问题的部分,然后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向完善技术过渡。7.2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7.2.1训练任务和时间 任 务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和使运动员在比赛 中充分表现自己已具有的竞技能力。 时 间不少于一个半月。 计 划A安排好负荷节奏。 B技、战术练习的掌握达到高度熟练和自动化。 C激发运动员强烈的竞赛欲望。 D采取8.小周期训练的一般

23、概述 在训练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训练的需要组织小周期训练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训练的小周期分为不同类型。这些分类实际上也就是周期训练过程的分类。鲍埃尔斯菲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准备小周期、基础符合小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安东诺夫和阿罗塞耶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调整小周期;马特维耶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补充小周期,然而进一步把前者又分为训练小周期和竞赛小周期,把后者分为竞赛准备小周期和恢复小周期。 9.实施周期训练的基本要求9.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按照一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把其区分为多年训练周期、年度训练周期、大训练周期、中训练周期、小训练周期及日训练周期这

24、几种。了解各种周期的时间够长及其应用范畴,对于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贯彻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全年训练周期的划分要根据重大比赛的任务和运动项目的特点来考虑。一般可以一年安排一个大周期(单周期),或安排两个周期(双周期),甚至可以安排多个周期(多周期)。另外,确定大周期时期长短的一个依据是必须考虑运动项目的特点。一般来讲,体能类耐力性项目,如田径的中长跑等项目大多安排全年单周期;速度力量型项目和多种技能类项目则多安排双周期。9.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实施周期安排时,要考虑到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例如,第一个周的训练应该是加量周、加强度周还是赛前训练周?再如,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

25、,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和恢复周这四种类型。为适宜不同任务而制定的各种相应的周训练计划,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负荷变化特点。9.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9.4科学衔接训练过程的各个周期一个周期中准备、竞赛、过渡时期的长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实践证明,不适合地缩短准备期的训练,不恰当地参加一些非正式的比赛,会导致竞技状态下降,甚至影响运动员日后成绩的提高。因为,在比赛期运动员的比赛负荷是很大的,不适宜地延长比赛期,容

26、易造成集体能量物质的过渡消耗,形成厌赛心理,从而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另外,要注意周期间的衔接工作,协调各个周期之间的关系。在结束每一单元周期和实施下一周期的训练工作前,应针对前一周期在身体、技术、战术训练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各周期的训练工作有机的衔接起来。10.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系统机能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即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适应性.每个运动项目在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制订出发展速度和完善技术的、长期的训练大纲,并在不同的中、小训练周期中确定阶段重点发展目标和训练负荷

27、.以篮球为例来看现代的运动训练理论.周期性安排篮球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之一.它的实质在于系统地重复各个完整的训练单元训练课、小周期、中周期和大周期,从而使篮球运动训练水平波浪式地、阶段地发展,螺旋型地上升.训练周期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运动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系统机能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即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适应性.每个运动项目在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制订出发展速度和完善技术的、长期的训练大纲,并在不同的中、小训练周期中确定阶段重点发展目标和训练负荷. 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的确立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

28、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 5 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 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 3 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 称做“一般训练学”; 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 称做“项群训练学”; 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 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田麦久 1998 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 8 个项群的训练特点

29、, 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总结部分运动训练的实践证明,训练理论是训练过程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基础,是快速提高运动水平的保障。当某个运动项目的整体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时,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那些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上,而更重要的是应该对训练的理念和思路进行反思。本文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审视的目的,就在于探寻中国体能类项目在训练指导思想上的症结所在,以引起教练员对训练中一些理论问题的高度关注。需要指出的,是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问世近40年来,对世界运动训练理论以及实践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当前对这一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并不是对它的全面

30、否定,而是训练科学化发展的必然。 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至今对那些超长距离、长时间耐力性项目和全能多项运动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商业化比赛更多地介入到竞技体育中,训练和比赛强度不断增大,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已不能客观地解释和代表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己不完全适应现代赛制的发展,已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对于旧的过时的理论,应采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积极地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对于不合时宜的要勇于去推翻,要尽可能多地应用其他相关学科所发展的最新成果对运动训练实践进行分析和实验研究,从而找出更合理的运动训练周期.对于训练

31、周期要承认它的存在,它既是客观存在的训练过程的反映,又是一种可以人为控制的训练过程.训练周期按马特维耶夫的观点可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时期,这3个时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竞赛的安排、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运动训练环境等方面人为地进行调整,从而使这3个周期的划分符合运动员的具体需要. 对训练周期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运动训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周期理论”也应不断向前发展,它从产生至今,包括马特维耶夫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后提出的训练个体化的问题,即在周期训练过程中应考虑到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因而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不

32、应该简单地否定,而应对这一理论的科学依据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做出全面的判断. 面对现代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要利用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高科技,密切联系运动训练实践,探索适应新的赛制的现代训练理论,促进体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至今仍对青少年运动训练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现代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 商业化比赛更多地介入到竞技体育中, 训练和比赛强度不断增大的今天, 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已不能客观地解释和代表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训练周期的划分要依据运动员的水平和比赛的日程安排。 周期理论的原则已不适合现代训练和比赛的实际情况。现代体育比赛从上世

33、纪 60 年代开始增加了很多, 例如, 田径的冬季室内赛, 自行车项目赛季长达约 8-8.5 个月,各类比赛的次数和赛程都在增加, 而训练准备期的时间已经缩短。客观上, 随着商品经济大量参与到竞技体育中, 全年赛事频率的增加, 现代运动训练的年周期己经演变成双高峰甚至是三高峰的安排。因此, 对年训练周期的安排与现代体育赛事安排形成密切联系, 特别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上。 现代运动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系。统机能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即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的适应性。每个运动项目在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项目的特点制订出发展速度和完善技术的长期的训练大纲,

34、并在不同的训练周期中确定阶段发展重点目标和训练负荷。传统周期训练理论虽已不适宜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安排, 但在对青少年运动员, 以提高基本体能、运动技能和技术水平为主的训练, 传统训练周期理论还是适合的。因此, 在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周期安排, 还需依照传统训练周期理论来科学训练。 我国学校业余训练的对象主要是 22 岁以下的青少年, 他们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 处在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侧重于打好基础。因此, 训练的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都不能少, 基础性训练应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青少年的运动训练来说贯彻周期性原则是必需的, 只有通过周期性的循环, 逐渐提高训练水平, 才能保

35、证他们的健康茁壮成长, 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周期训练分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安排, 依据重大比赛确定训练周期; 依据项目特点划分训练周期; 依据运动员训练水平选择合适的周期类型。近年来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适应性的生物学观点。而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是有界限的,并且每个运动员的最大运动能力是不一样的。今天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运动训练的理论要从过去主要依靠经验的总结和逻辑的推理逐渐转向自然科学,特别是在生物和医学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升级和发展。因此,在继承传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应对其不断地补充、完善和更新。主要参考文献1 BH普拉托诺夫.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2 过家兴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