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学》烟气抬升高度课件_第1页
《大气环境学》烟气抬升高度课件_第2页
《大气环境学》烟气抬升高度课件_第3页
《大气环境学》烟气抬升高度课件_第4页
《大气环境学》烟气抬升高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 烟气抬升高度 Hs烟囱高度,m; H抬升高度,m.该处理方法对于近距离的扩散计算不太合理。计算范围距烟囱较远时,可忽略烟流高度随距离的变化。 一、烟气抬升理论动力抬升:烟气具有喷出速度;热力抬升:烟气温度高于周围气温。 烟源的有效高度:第1页,共20页。二、烟气抬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烟气抬升过程HsH变平阶段喷出阶段浮升阶段瓦解阶段HsHe烟云轴线图4-9 烟气的抬升过程 (1)喷出阶段烟气初始动量;(2)浮升阶段温差引起,是热烟流抬升的主要阶段;(3)瓦解阶段环境湍流作用增强,外界湍涡侵入烟体;(4)变平阶段抬升完全停止,烟流变平。第2页,共20页。2、烟流抬升影响因子(1)排放

2、源及烟气本身的性质烟气初始动量 烟囱出口直径D;烟气喷出速度Vs;浮力 (烟气温度Ts空气温度Ta);(2)周围大气的性质平均风速,环境湍流强度,混合越快,H;稳定层结,H;不稳定层结,H;(3)下垫面性质 地面粗糙度 地面粗糙度,湍流强度,H; 复杂地形 局部热力状况;建筑物、地形障碍物等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第3页,共20页。三、烟气抬升公式1、Holland公式(1953)式中:Qh烟气的热释放率,kJ/s; Vs烟气出口速度,m/s; 烟囱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D烟囱出口内直径,m; Ta环境空气温度,K; Ts烟气温度,K。适用:中性大气条件下,中小排放源和以动力抬升为主的烟流。修

3、正:不稳定时,H增加1020;稳定时,减少1020。第4页,共20页。2、Briggs公式 适用:大热源排放的浮升烟流。 中性和不稳定大气条件下: 当Qh21000kW时: 当Qh21000kW时: 第5页,共20页。3、国家标准中的烟气抬升公式 (1)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 强热源(Qh2100kJ/s 且 T35K)表4-8 系数n0、n1和n2的取值Qh/(kJ/s)地表状况(平原)n0n1n2Qh21000农村或城市远郊区1.4271/32/3城市及近郊区1.3031/32/32100Qh21000且T35K农村或城市远郊区0.3323/52/5城市及近郊区0.2923/52/5烟气

4、的热释放率,kW实际烟气温度下的排烟率,m3/s第6页,共20页。 中热源(1700Qh2100kJ/s) H2强热源公式计算结果。 弱热源(Qh1700kJ/s 或 T35K)第7页,共20页。(2)有风时,稳定条件 排气筒几何高度以上的环境温度垂直变化率;(3)小风、静风( 1.5m/s) 取值宜小于0.01K/m。第8页,共20页。四、最高地面浓度Cm,abs与临界风速 对Cm有双重影响,在某一风速下会出现最高的地面最大浓度,此时的风速称为临界风速 ,亦称危险风速。临界风速定义:H = B/u (B为与风速无关的常数)第9页,共20页。第五章 特殊条件下的大气扩散 第10页,共20页。一

5、、颗粒物扩散模式粒径d15m Gauss模式d15m 倾斜烟羽模式(考虑重力沉降、地面反射)1、重力沉降经修正后的有效源高: VsHeHH图5-1 倾斜烟羽模式处理示意图 第11页,共20页。2、下垫面沉积d(m)1515303147487576100平均粒径(m)/2238608510.80.50.30表5-1 地面反射系数粒径越大,沉降越明显,反射系数越小。综合修正模式:地面浓度:第12页,共20页。二、封闭型扩散 封闭型扩散:低层为中性或不稳定大气,高空存在上部逆温层,污染物被限制在地面和逆温层底之间扩散。 模式处理:像源法,将地面和逆温层底均视为全反射镜面,污染物浓度即为一个实源和无穷

6、多个像源的浓度贡献之和。o式中:D逆温层底高度,即混合层高度,m; n烟流反射次数,一般取n=35。地面浓度:地面轴线浓度: 将所有实、虚源的作用相加,在垂直方向上有:第13页,共20页。598411076302DH图5-2 封闭型扩散示意图编号(源)源的处理Z0Z-Z00实源HZ-H10经地反射(虚源)-HZ+H20经顶反(D-H)+D=2D-H-2D+(Z+H)31经顶反2D+H-2D+(Z-H)42经地反(同-2)-2D+H2D+(Z-H)53经地反(同-3)-2D-H2D+(Z+H)64经顶反4D-H-4D+(Z+H)75经顶反4D+H-4D+(Z-H)86经地反-4D+H4D+(Z-

7、H)97经地反-4D-H4D+(Z+H)108经顶反6D-H-6D+(Z+H)表5-2 多次反射过程中的实源及虚源处理表5-3 实源及虚源的归纳处理0 0D+(Z-H)1 0D+(Z+H)3 -2D+(Z-H)4 2D+(Z-H)2 -2D+(Z+H)5 2D+(Z+H)7 -4D+(Z-H)8 4D+(Z-H)6 -4D+(Z+H)9 4D+(Z+H)10 -6D+(Z+H)13 6D+(Z+H)2nD+(Z-H) n=-+2nD+(Z+H) n=-+上部逆温层中性/不稳定层第14页,共20页。实际计算中,用简化的经验法计算。 近距离(XXD) 烟流的垂直扩散尚未达到逆温层底,无需考虑反射。

8、 XD烟流上边缘延伸至逆温层底高度时的下风向水平距离。 中距离 XDX2XD 取x=xD和x=2xD两者浓度内插值。注意:不稳定时,Xu2XD合理,中性和稳定时,Xu应当更远些。 远距离(XXu) Xu铅直方向浓度分布转变为均匀分布的水平距离。一般取Xu2XD。第15页,共20页。三、熏烟型扩散(漫烟型) 晴夜微风条件下,形成贴地逆温层,太阳升起后,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原先在夜间排入稳定气层中的污染物迅速向下扩散,造成地面高浓度。此现象称为熏烟型扩散。 熏烟属常见的不利气象条件之一。一般发生在清晨和上午,持续时间为0.52hr。建立模式时需考虑的因素:1、混合层内垂直向均匀混合 设逐渐增厚

9、的混合层高度为hi,烟流层顶高度hf。 当逆温消失到烟流上边缘处时,此时,地面熏烟浓度达到极大值,所有污染物均向地面扩散混合。第16页,共20页。2、污染源强需作修正 当混合层消散到hi时,进入混合层部分的比例为:为正态分布函数,表示参与混合的烟气所占的成数。地面浓度 当混合层消散到有效源高处,hiH时,地面浓度注意: 为稳定气层中的扩散参数, 为熏烟条件下的扩散参数。第17页,共20页。3、yf的修正 熏烟条件下的yf 比稳定条件下向外扩展得更多,一般以H处的烟流边缘向外扩展15来近似。式中:y为原稳定条件下(E、F类)的扩散参数。不稳定层15H2.15y+ Htg15Hf=H+2.15z稳

10、定层2.15y2.15z图5-4 熏烟扩散模式中yf的修正(横截面图)第18页,共20页。四、封闭山谷中的扩散模式1、山谷一侧为陡峭山壁 假定峭壁对烟流起全反射作用,若取y轴指向侧壁,则:2、山谷两侧均为陡峭山壁 横风向经峭壁多次反射,在距离污染源一段距离后,可认为浓度在横风向接近均匀分布,而垂直向仍为正态分布。式中:W山谷的平均宽度,m。这一距离可根据 求取,如何求?此即为扩散开始受到狭谷两壁影响的距离。L高架源离开峭壁的垂直距离,m。 第19页,共20页。2、修正的山地大气扩散模式 (1)NOAA模式(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 中性和不稳定时 假定烟流中心线与地面始终平行,相当于有效源高不变,地面浓度公式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