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短篇小说_第1页
泰戈尔短篇小说_第2页
泰戈尔短篇小说_第3页
泰戈尔短篇小说_第4页
泰戈尔短篇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泰戈尔短篇小说赏析1泰戈尔短篇小说创作概述1877年7月创作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女乞丐;1941年6月,创作最后一篇短篇穆斯林故事。从创作量来说,分为两个高潮:第一高潮(1891-1895),在实践杂志上连续发表四十多部。第二高潮(1914-1917),在绿叶杂志上连发十余部短篇。从创作题材和风格的变化来说,以1901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品有河边的台阶、邮政局长等;第二阶段主要反映中产阶级生活,提出妇女解放、平等权利等社会问题,代表一个女人的信等。2河边的台阶(1884)内容概要:小说通过“河边台阶”这一拟人化的叙述者讲述主人公古苏姆的悲剧而短暂的一生。文中通过

2、主人公的出嫁、守寡、重逢、自杀四部分进行描述。古苏姆是一个恒河边附近村庄的女孩,在“台阶”的眼中她从小就恬静,不喜欢嬉闹,但身边有许多伙伴,她总是喜欢静静地坐在恒河边,酷爱河水。很长一段时间,古苏姆再也没有出现在河边,她出嫁了。八岁的她成了寡妇,一年后再次回到恒河岸边的故乡。十年后,帕德拉月的最后一天,恒河边来了一个外表俊美的年轻苦行者,他和古苏姆的丈夫长得很像,至此他就住在湿婆庙里,开始修行,待人彬彬有礼,人们都敬重他。几个月后的一天,他和她相逢了,“在这一瞬间,两个人的目光相遇了。他们仿佛是在互相辨认,好像他们前身彼此相识”, 之后几个月的一天古苏姆告诉他,她喜欢他,可是苦行者让古苏姆忘了

3、他,他将离开。他走后,古苏姆走进恒河里自杀。 3河边的台阶思想主题:通过这个悲剧,作者尖锐地批判了印度的童婚制度和苦行主义。古苏姆是童婚制和苦行主义的双重牺牲品,这使得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印度的苦行禁欲主义是维护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之一,它使库苏姆八岁就成了“寡妇”,糟蹋了她的美丽、青春和应得的幸福,最后当苦行者知道库苏姆热爱着他时,又再一次地毁灭了库苏姆爱情和幸福的愿望。他对库苏姆说:“我今天就要离开这里,我们不应当再见面了。你应当把我忘记。”,而古苏姆用死来抗争苦行,她宁愿死,也不愿忘记这段爱情。苦行主义冷酷地吞噬了她的生命。4喀布尔人(1892)主要人物:喀布尔人(勒赫默特)、“

4、我”(富裕的孟加拉作家)、“我”五岁的小女儿敏妮(活泼可爱,叽里呱啦地有着说不完的话)5喀布尔人内容简介: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孟加拉作家5岁的女儿敏妮。他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倾注在敏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忘年交好朋友,这种真挚之爱也感动了“我”。至道一天,喀布尔人由于讨取欠款而误伤人被判处多年监禁。在他从监狱里出来后,带着葡萄和干果来看望敏妮时,正是女儿出嫁的日子,女儿已经淡忘了这位朋友,“我”知道了喀布尔人喜欢关心敏妮的原因,被他的那份深深的父爱打动,我决定紧缩敏妮的婚礼开支,资助喀布尔人回家,尽力使这久出不归的父亲能与自己亲生女儿重逢。6喀

5、布尔人文章主题:通过喀布尔人对敏妮的爱以及“我”对他态度的转变,表达了超越阶层的深沉而伟大的父爱。 在这篇作品里, 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 刻。爱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迢遥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 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爱着自己女儿的父亲! 7喀布尔人艺术特色: 1、细节描写:不仅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并使文章的主题得以突显。 如“他用手掏进自己宽松的胸衣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 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 他自己的小女儿的印迹总 在他心上” 。 这一细节使人们终于认识了喀布尔人,任何疑虑和担心

6、都会云消雾散, 而且会对喀布尔人肃然起敬。泰戈尔对“小小的手印”这一细节的渲染,使喀布尔小贩这一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逼真的印象使人终生难忘。 2、诗化风格:把抒情诗和短篇小说结合了起来,从而抒发出激荡肺腑的情感。 8素芭(1893)内容简介:素芭是个哑巴,她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城的一户人家。与其说是嫁,不如说是骗了一户人家。新郎家事先完全不知道新娘

7、是哑巴,而自私的素芭父母,为了保住自己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竟狠心的将素芭留在了外乡。 9素芭章节情节脉络一素芭身世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二生活环境优美的村庄,估计的素芭三亲密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感情四帕勒达帕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五父母之命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六被迫远嫁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10素芭人物形象:素芭1.美丽的姑娘: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写素芭那双“会说话”眼睛,突出心灵美。2.感情丰富的姑娘 :大量的心理描写。3.善良的姑娘:与动物和谐相处。4.命运悲惨的姑娘 :是亲人的负担、被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11素芭主题思想: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她“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这大

8、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 远方,最终被丈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不幸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对素芭的同情,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的冷漠和陪嫁制度。12素芭结尾探究:悲剧还是喜剧?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谛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分析:1.小说的创作基调暗示这是个悲剧。 2.结合印度当时的社会现实,种姓制度、童婚制、陪嫁制等婚姻制度让女性的命运尤其悲惨,以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对女性的歧视。13饥饿的石头(1895)内容概要:一座繁华的宫苑在颓败之后,那些经历过荒淫奢侈,见惯醉生梦死,糜烂疯狂的石头建筑不甘心就此衰败,它的每一根石柱都变得无比的饥饿、贪婪,汲取每一个偶尔在建筑内过夜的人的意识来变幻出过去那盛大的景况,任何人在里面住上不到三天,思想都会无一例外地被这些饕餮的恶魔所吞噬。 14饥饿的石头中心主题:小说通过对收棉花税监务官在荒废旧宫殿中的奇幻经历,以及疯子曼哈尔阿利一次次的叫喊,表达了人生在世,在欲望迫使下所追求的物质、享乐都是虚无的,对人而言精神的解脱才最重要。15饥饿的石头对疯子曼哈尔阿利叫喊的理解:“滚开”“滚开”“一切都是虚假的”(四次)1.疯子告诉人们以及提醒自己宫殿中听到的,似乎看到的都是一些幻境,根本不存在。2.疯子这句话更深层含义: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