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1页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2页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3页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4页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参与农事活动是大多数人一生中的主要工作和生活状态。农事活动固然充满了辛勤劳苦,如李绅笔下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居易笔下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但同时也充溢着美好和喜悦,如唐诗里的“把酒话桑麻”、宋诗中的“百里西风禾黍香”。在诗人的笔下,有些农事之美是静观所见,有些则是亲自参与所感。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辙,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体味劳作之美。 教学过程:

2、 一了解作者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走近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

3、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二、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场圃村酤闭廪 3.把握节奏,再次朗读。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标出韵脚。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4诗句理解 (1)首

4、联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陈谷: 大意: (2)颔联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阴霪: 大意: (3)颈联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博: 村酤: 大意: (4)尾联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廪: 大意: 5.翻译诗歌大意。 6.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诗歌,赏析表达技巧 品,与诗人同行 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3.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 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析诗人感情

5、的变化过程。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提示:抓住动词,表达情感。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4.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四、尽管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1)表现手法上 (2)思想主旨上: 五、识记:背诵这首诗。 答案: 二、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场圃p村酤g闭廪ln 3. 【

6、明确】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4诗句理解 (1)首联 陈谷:陈年的稻谷。赖:幸亏。 将要收割的麦子正好接上陈年的稻谷,幸亏有外孙们替代我在农忙时节帮忙收割。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质富足,精神满足。 (2)颔联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一竿:太阳升起的高度。 连续多年的阴雨浸湿了麦场,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写天气

7、状况。先抑后扬,对比中突出了久雨天晴后的激动喜悦之情。“舞”形象地展现了乡邻欢呼雀跃的情景。 (3)颈联 博:讨取,换取;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急忙做好大饼消解外孙们的饥饿和困乏,多多换取农家酒来犒劳他们收割的辛苦。 颈联侧面烘托收麦的繁忙和辛劳。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外孙们收麦的场面,而是通过做饼、沽酒、饷田从侧面反映劳动的繁忙和辛苦,不仅如此,“急炊”“多博”还表现了诗人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4)尾联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廪:粮仓。 关上粮仓回到家里完成了收麦事宜后,可爱的外孙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吟诗作赋中了。 尾联写外孙们完成收麦后的表现。他们把麦子收进粮仓,回到家后马上投入到吟诗

8、作赋之中。“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笔耕不辍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5. 参考: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6.(一定要联系苏辙当时实际) 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 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颖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

9、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视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三、品读诗歌,赏析表达技巧 品,与诗人同行 5.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6、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7、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

10、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

11、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 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首联:欲赖期盼 颔联:败舞焦虑、欢喜 颈联:偿劳欣慰 尾联:闭怜赞赏 6. 明确: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 四、 (1)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文氏外孙入村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