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原理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合集_第1页
税收学原理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合集_第2页
税收学原理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合集_第3页
税收学原理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合集_第4页
税收学原理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2内容提要税收概念和分类税收概念税收基本要素税收类别中国税收概况 税收结构税收总额及其占政府收入和GDP的比重中国税收管理和征收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3税收概念从汉字的解析角度看,税从禾、从兑,本义是田赋,就是政府征收的农产品,最初是税、租同义,后来赋、税、租稍有差别,敛财曰赋,敛谷曰税,田税曰租。税收天然地与政府相联系,经济活动主体只有对政府所作的贡纳才能被称为税收。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政府还通过价格机制向特定的经济活动主体征集货币或实物,“纳税人”并不知觉,学术界将这种课征方式称为“暗税”。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4税收特征强制性税收的强

2、制性特征体现于依法征税。 无偿性 税收无偿性或称不直接返还性体现于政府征税时不向纳税人支付等价物或报酬。 确定性或固定性 征税机关必须按税法规定行使征税权,不能随意改变征税标准,不得多征、随意减免或改变纳税时间地点。 均一性 税收的均一要求同种产品、同种行为、同种或同类征税对象、同等纳税能力的纳税人纳一样或同量的税。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5税收基本要素按照税收概念,税收涉及征收主体、纳税主体、征收客体、征收程度等内容。相应地其基本要素包括:税收管辖权纳税人税基税率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6税收管辖权(jurisdiction to tax)税收的征收主体是政府,政府独立自主地制定法律、设立机构对

3、特定的经济活动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团体)征收税收的权力就是税收管辖权。政府行使税收管辖权,可以基于两个基本因素:它所管辖的人的范围它所管辖的地域范围(包括领土、领海、领空)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两种管辖权同时并用作为居住国要求本国的居民纳税人就其从世界范围获得的所得或拥有的财产承担纳税义务作为收入来源国要求从境内获得各种所得或在境内拥有财产的非居民纳税人承担纳税责任 仍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只实行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7纳税人(taxpayer)纳税人 又称纳税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个人、企业或团体,是缴纳税款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负税人 最终实际负担税收的人,

4、是经济意义上的税收缴纳者。 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在存在税负转嫁的情况下,纳税人不是负税人;在不存在税负转嫁的情况下,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8税基(tax base)税基 又称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在量上的具体化。它是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反映具体征税范围内征税对象的应计税金额或数量。征税对象 又称课税对象、征税客体,是指对什么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包括应税的项目、事件、交易、行为等,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在质上通过税目(tax item)加以具体化,在量上通过计税依据(税基)加以具体化。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9税率(tax rate)税率 一般情况下是应纳税额

5、与计税依据的比率;但增值税税率是至纳税阶段止,应税货物或劳务全部已纳税额与该阶段计税依据的比率。比例税率:同一性质的计税依据,不论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制度。定额税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的制度。累进税率:税基或计税依据数额由小到大划分若干级距或档次,对不同级距的税基适用从低到高、不同税率的制度。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反映着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政策的趋势,关系着国家财政收入与纳税人负担水平。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10税收类别 分类标准具体分类征税对象的不同 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税基是按货币价值还是按实物单位计量 从量税和从价税 税收负担是否转嫁 直接税和间接税

6、 税收立法的层次 正税和杂税 税收管辖权的层次 中央税和地方税 是否在征收时规定税款的用途 一般税和专门税 税基发生的周期性 事件税和累计税 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11中国税收概况正税结构 人大立法和国务院发布条例征收的财政收入项目归入正税,这除了以税名称征收的税收以外,还包括社会保险费和排污费。以征税对象为依据,可将它们分类列举如下:流转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资源税、城乡维护建设税、烟叶税、车辆购置税。所得税类: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费。财产和行为税类: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船舶吨税、车船税、排污费。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

7、概况12正税结构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13正税结构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142005年正税结构表类别税种金额(亿元)百分比流转税增值税10933.5430.01%消费税1635.224.49%关税1066.172.93%营业税4232.4611.62%城市维护建设税795.682.18%资源税142.20.39%流转税小计18805.2751.62%所得税企业所得税5343.9214.67%个人所得税2094.915.75%社会保险费753120.67%所得税小计14969.8341.09%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152005年正税结构表(续上表)财产税和行为目的税房产税(含城市房地产税)435

8、.961.20%契税735.142.02%农业税59.410.16%耕地占用税141.850.39%城镇土地使用税137.340.38%土地增值税140.310.39%船舶吨税13.810.04%车船税38.90.11%车辆购置税583.261.60%印花税228.770.63%排污费123.20.34%其它税收19.690.05%财产税和行为税目的税小计2657.647.29%正税合计36432.74100.00%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16杂税情况杂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所谓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到2006年列入基金预算管理的项目48项(不包括应列入正税范畴的社会保险费)列入一般预算

9、管理的有7项(如果加列入正税系列的排污费共有8项)其余零星项目仍然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统计表明2005年杂税总额为3658.19亿元列入基金预算管理的为2762.45亿元列入一般预算管理的为536.45亿元列入预算外管理的有359.29亿元 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172005年杂税情况表序号项目数额(亿元)计算依据1政府性基金工业、交通部门基金 1719.49中国会计年鉴2006铁路建设基金4472006年第三期中国铁路建设债券发行公告中国证券报2006年12月18日港口建设费25.15中国交通报2007年7月4日有关数据平均计算商贸部门基金25.36中国会计年鉴2006年文教部门基金108.5

10、62005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农业部门基金收入212.7中国会计年鉴2006年政府住房基金16.072005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其他部门基金76.47同上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131.66同上小计2762.45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182005年杂税情况表(续上表)2教育费附加收入 353.58中国财政年鉴20063水资源费收入39.62同上4矿产资源补偿费22.56同上5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68.18同上6内河航运养护费13.03同上7公路运输管理费34.91同上8水路运输管理费4.57同上9预算外政府性基金359.29同上合计3658.19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19税收总额、政府收入、

11、GDP项目金额(亿元)占政府收入的比重占GDP的比重正税收入36432.7419.81%65.61%杂税收入3658.196.59%6.59%税收总额40090.9372.20%21.80%政府收入55528.89100.00%30.20%国内生产总值(GDP)183867.9100%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20税收总额、政府收入、GDP杂税虽然项目繁多,涉及面很广,负面影响比较大,但征收数额有限,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不到10%,应当逐步取消。在政府收入中,税收以外土地有偿使用收入、预算外其他收入、债务预算收入还占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对债务的依存度比较高这也反映了当前中国政府收入的特点和税收与其他收

12、入形式的对比关系。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21中国税收管理和征收正税的管理征收特点立法和授权立法并存税法渊源的多层次性税法解释、政策厘定和征收管理分离征收管理中两套税务局和海关既分工又重叠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22中国税收管理和征收杂税的管理征收特点税种的开征没有经过人民代表机构立法或授权立法 征收所依据的法律不具备系统性 征收的税款不列入一般预算 征收机构和税款使用机构相同 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23本章小结税收天然地与政府相联系,经济活动主体只有对政府所作的贡纳才能被称为税收。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确定性、均一性4个基本特征。一般称通过正式立法

13、的税收为正税,而未通过正式立法的各种具有税收性质的课征为杂税(或杂项负担)。历史上力役是很重要的一项杂税负担形式,力役又称劳役,就是直接征用劳动力进行道路、水利、楼堂馆所或其他公共工程建设或服务。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24本章小结中国目前的正税税制结构为典型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特征。正税的管理征收特点是:立法和授权立法并存,税法渊源呈多层次性,税法解释、政策厘定和征收管理分离,征收管理中两套税务局和海关既分工又重叠。从主要税种的构成看,增值税收入最多,社会保险费居第二位,企业所得税排行第三,第四位的为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占居第五位,第六位为消费税,第七位位关税。杂税虽然项目繁多,涉及面很广,负

14、面影响比较大,但征收数额有限,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不到10%,应当逐步取消。第二章 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内容提要国家(政府)、财政和税收的起源中国税收的起源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税收发展西方税收的起源与发展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26国家(政府)的起源 国家(政府) 拥有广泛的权威和垄断的权力,通过制定并实施法律或规则,对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公民、企业、社团和其他组织进行管理监督,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团体。国家(政府)不仅包括行政机关,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包括军队、警察,包括对一个领土内起核心领导作用的执政党。国家具有权威的社会性、成员的当然性、暴

15、力的垄断性、权力的合法性、服务的非营利性、统治的阶级性等特性。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27财政的产生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对内、对外职能,为了有效地干预经济,一句话,为了实现其公共权力,必须直接、间接地占有一部分社会财富,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国家(政府)的这种分配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的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称为“财政”。 今天所说的财政,总是包含税收因素,但初始形态的财政发展到完备形态的财政,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税收的产生并不是与财政的产生、国家(政府)的产生同时进行的。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28税收的产生财政产生并不意味着税收也同时产

16、生,最早期的财政中没有税收因素。当国家(政府)具有制定比较稳定的法律并且具有进行按比例或按定额征税的管理能力时,税收才有可能产生。 税收是凭借公共权力而不是凭借财产权进行的分配,这种分配只有在国家(政府)不直接通过财产所有权支配社会产品或国家(政府)通过财产所有权获得的社会产品不足以满足实现其职能需要的场合才有必要。我们主张税收的产生和存在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纳税主体利益的独立性和国家(政府)的存在有关,税收的具体方式还与特定社会的文化状态有关。 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29中国税收的起源税收同其他财政范畴和经济范畴一样,存在从萌芽到定形的发展过程,税收的起源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而不

17、是时点的概念。中国税收在西周至春秋的井田制时期处于萌芽状态,在鲁宣公“初税亩”时期随土地私有制的确定成为成熟的、定型的财政分配形式。奴隶制时期主要通过使用奴隶的无偿劳役、直接占有奴隶劳动满足财政需要,不存在税收征纳关系;各个部落向帝王的贡纳只是帝王与部落间分割由奴隶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关系,也不是税收关系。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30中国税收的起源随着人们的生活从游牧走向定居,形成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实际上是封建领主经济制度下农奴的分地制度。这种财政收入以征取劳役地租形式实现,仍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税收,但可以说已经包含税收的萌芽,为后世力役之征的雏形。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18、31中国税收的发展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的小农经济社会的税收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皇权专制社会(以下简称为中国古代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一部税收历史就是一部人民(主要是农民)被过度榨取的历史。其存在三个规律性的特征正税制度大致沿着人头税、力役为主体人头税和土地税并重土地税为主体轨迹发展,这是从主体税制发展轨迹说的正税负担不轻、杂税繁多,这是从负担情况说的轻徭薄赋迎来治世、苛捐重负导致乱世,这是从税收的后果或效应说的。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32中国税收的发展正税发展轨迹人头税土地税和人头税共存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正税负担不轻,杂税繁多中国历史上正常年代

19、(一般是王朝前期)赋役负担不过10%,看上去低,实际不低。正常年代以后,王朝进入中后期,往往在负担不轻的正税之外课征名目繁多的杂税、杂派。轻徭薄赋王朝兴旺、重税苛派王朝灭亡秦隋两个短命王朝兴亡与税收负担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三大治世”的形成与税收负担的关系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33中国近代社会的税收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税收制度主要特点之一是田赋、工商杂税等旧税与受帝国主义列强控制的关税、为解决财政困难而设的厘金、对鸦片征收的土药税等新税并存,形成一套苛重扰民的半殖民地专制社会的税收制度。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税收仍然是半殖民地专制社会的税收,逐步建立以关税、盐税、

20、直接税、货物税4大类税为中央税,以田赋、营业牌照税、使用牌照税、筵席及娱乐税、屠宰税、房捐、契税等为地方税的两大税收体系。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税收发展城乡有别的二元财政税收制度农民作为消费者只要其购买商品和劳务就要与城里人一样负担工商税收,但一方面还要负担专门针对农民的税收包括农业税、各种杂税、“暗税”;而另一方面却无法享有用工商税收提供的公共产品、用“暗税”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利益。2002年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到2006年废除农业税,至此取消了专门对农民课征的农业税和一切税外收费,中国城乡二元税收制度已经转变为城乡统一的一元税制

21、,但城乡二元的财政格局仍然延续。正税制度的演变正税从农业税和工商税并重,发展到工商税为主,从工商税中流转税为主转变为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35杂税和“暗税”的演变农村杂税和“暗税”的演变第一个时期(1949到1952年),这一时期由于战争、制度沿袭前代、其他税源较少等原因,正税(农业税)负担比较重。第二个时期(1953-1984年),农业税政策从分散到全国统一,并且实行增产不增收的政策,但政府从农民或农业获得物质财富主要通过“暗税”的办法。第三个时期(1985-2001年),剪刀差产生的财富流出渠道发生了变化,从流入政府口袋变为流入企业。第四个时期(2002-

22、2006年),这一时期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农村税费改革本质是“摊丁入亩”,将“三提五统”和其他杂项负担并入农业税;第二阶段,即从2004年开始实施废除农业税的措施,2006年完全彻底废除农业税。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36杂税和“暗税”的演变城市工商业杂税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初期,杂税项目少、负担不重。杂税项目迅速增多的情况始于1980年代,杂税首先以乱罚款形式出现,还以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名称出现。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37西方税收的起源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最早的财政收入形式是liturgy,由富裕个人自愿贡纳,以使其

23、受人尊敬的地位得以保证。后来这种贡纳逐渐失去自愿特点而变为强制的充公和没收。其他财政来源有国家(政府)所有土地的产物、奴隶的劳动成果以及被征服国的贡纳等。土地收入是最主要的途径。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38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税收中世纪初期,税收制度的恢复不成体系而且不同地区发展极端不平衡,税种主要是一些临时税。11世纪到14世纪初,与封建领主庄园制相联系,中世纪初期的国家(政府)以领主政府的形式出现,统治者是一块领地的领主,同时是领地中某些地产的正式地主,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地产收入而不是税收。这一时期税收负担较为沉重,影响并减缓了经济增长。中世纪末期即15世纪前后,西欧及南欧诸

24、民族国家开始开拓新财源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海外殖民并对主要贸易货物实行垄断、借款和税收。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39资本主义时期西方税收的发展制约税负过重的机制 “非经代表同意不得课税”原则确立和实施: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西方国家税制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在17至18世纪,在原有税制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消费税和关税为主体的间接税制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各国均实现了所得税从临时税向经常税、从辅助税向主体税的转变。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40本

25、章小结剩余产品是税收产生的物质基础;国家(政府)是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在国家(政府)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不生产物质财富时,税收的产生就成为必然;而当国家(政府)具有制定法律并进行管理能力时,税收产生就有了现实可能性。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税收形式为战国时期鲁国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初税亩”制度,即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而之前各国实行的“井田制”以征取劳役地租形式出现,包含了税收的萌芽,为后世力役之征的雏形。中国古代正税负担不轻,正税之外还课征名目繁多的杂税、杂派。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41本章小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税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各种新旧苛捐杂税并存

26、,包括田赋、工商杂税、关税、厘金、土药税等,形成一套苛重扰民的税收制度。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税收制度变动频繁,经过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繁的多次改革和调整。但杂税、暗税无法根除,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民负担沉重,出现对农民的非对称财政机制。仍然缺乏使税收负担适度和税款被合理公平分配的有效制约机制。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42本章小结西方国家的税收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中世纪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多种税制模式,但总的说来未有健全的税收制度。英国“光荣革命”后形成的权利法案使1215年大宪章确立的“非经代表同意不得课税”的原则得到永久的贯彻,从而建立了防治税收负担过重这一中、西税收历史顽

27、症的机制,其意义深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各国均实现了所得税从临时税向经常税、从辅助税向主体税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继续推行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制结构外,还大力推行和征收社会保险税和增值税。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4344第三章 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内容提要国家的公共权力与税收税收与剩余产品价值 政府公共权力主体与社会财富拥有者的关系 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45国家的公共权力与税收国家(政府)的两种权力和两种职能社会公共权力与国有资产所有权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经济稳定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相应地,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只有充

28、分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只有不断增强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才能实现保值增值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区别和联系是否创造剩余产品价值 性质、目标、运行方式不同两种权力分由不同主体行使成为一种趋势,国家行使公共权力需要税收为其提供物质基础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46政府职能福利经济学两大定理揭示了政府介入经济过程的三大主要使命:克服市场缺陷:建立公平竞争环境、治理外部效应、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必需品和有益品。提供公共产品:提供某些具有消费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外溢性的消费项目。收入分配调节:通过适当方式(如课税)从富有者获得一部分收入再以适当方式(如扶贫计划、补贴穷人社会保险基金)补贴给较

29、穷的社会成员。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47税收与政府职能政府履行上述职能只能通过非等价方式,因而需要强制性、确定性、无偿性、均一性等特征的税收作为履行公共权力而提供公共产品的经常性成本补偿方式。税收是由国家(政府)公共权力引起的、与之有本质联系的经济范畴,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是税收的主体和依据,为国家(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物质基础是税收的目的。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48税收与剩余产品价值税收不能课及物化劳动转移价值C物化劳动转移价值C是简单再生产的物质起点,属简单再生产补偿范畴。 物化劳动的补偿基金只能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循环周转,把它抽出再生产过程用于非生产

30、的社会公共需要,简单再生产就会遭受破坏,社会物质财富总量就会减少,社会就会陷入困境,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最终也会失去得以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 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49税收与剩余产品价值税收不能课及必要劳动价值V必要产品价值V是维持人的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属于简单再生产补偿范畴。必要产品构成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资料,如果必要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劳动者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再生产就失去目的和动力,社会再生产也就不可能进行。思考:以个人所得为课征对象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是否课及必要劳动价值?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50?税收与剩余产品价值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权力占有剩余产品

31、价值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本质是公共权力主体对剩余产品价值的占有 税收的最大限量是一定时期剩余产品价值的总量从最终归宿和总体趋势看税收应当来源于剩余产品价值 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51政府公共权力主体与社会财富拥有者的关系交纳主体利益的独立性是税收存在的充要条件 社会财富所有者或占有者要成为税收交纳主体,它们与国家(政府)公共权力之间必须存在利益的差别和矛盾。不同时期中国税收征收主体与交纳主体关系的不同特征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的传统社会主义时期传统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52构建政府和纳税人之间和谐关系由纳税人或负税人选举代表,决定

32、税收规模,防止税负过重,保证其不超过剩余产品价值总量;制定税法,将税收合理地分配到社会各阶层承担;安排预算,保证税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即:所有交纳主体在平等地享有国家(政府)保护、秩序及各种一般公共生产条件的利益和权利的同时,履行向国家(政府)贡献一部分社会财富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义务即履行纳税义务。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53本章小结国家(政府)具有公共权力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两种权力,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两种职能。税收是由国家(政府)公共权力引起的、与之有本质联系的经济范畴,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是税收的主体和依据。从总的趋势和一般规律而言,税收不能课及物化劳动转移价值

33、C和必要产品价值V,这两者是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属于简单再生产补偿范畴。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 54第四章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内容提要一、公平原则二、效率原则三、适度原则四、法定原则五、合情原则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56公平原则什么是公平原则? 公众的理解是:富人多纳税,穷人获得补助和优惠,这样才是和谐社会。各阶层人民向政府纳税是否公平?纳税人从政府分享到的利益是否公平?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57必需品资本收入工薪收入农村城市奢侈品中国古代的税收公平思想按土地肥沃程度定赋税轻重 管仲:相地而衰征按纳税人劳动能力作为课税标准 均田制、租庸调 按占有财产数量为课税标准 杨炎:两税法

34、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58西方的税收公平思想受益原则 :其价值观基础是社会契约论霍布斯 :缴纳税款是为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亚当斯密 :按在国家(政府)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缴纳税收,维持政府。马佐拉:公共产品的支付价格(纳税)与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如何决定公共产品价格?维克塞尔方法:议会民主投票 林达尔方法:林达尔份额均衡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59西方的税收公平思想支付能力原则主观支付能力:约翰穆勒的均等牺牲说(效用损失) 边际效用价值论兴起后,逐渐发展成为绝对均等牺牲、比例均等牺牲、边际均等牺牲 。 效用和牺牲如何衡量?其实践意义?客观支付能力:以人丁、财产、消费和产品为标准。

35、 一般认为,按所得征税相对地最能做到按能力支付税收 。 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境况相同(总收入?工资率?)的人应当交纳相同的税收。 费尔德斯坦的序数效用论(1976):征税前后纳税人效用排序没有变化就是横向公平。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60西方税收公平思想社会公平原则 瓦格纳:财政意义上的税收和社会政策意义上的税收。他主张利用税收手段实施社会政策,调节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 什么才是社会公平?如何通过收入再分配来实现社会公平?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61起点公平 过程公平 结果公平 中国的税收公平原则 考虑到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完善,社会结构多元化、收入分配不公平、非代议制民主体

36、制等现实情况。 无差别待遇原则:对消费环节间接征税 1、同样条件纳同样税 2、尽可能普遍课税 3、对企业组织方式无差异 、税种相互配合、避免累进课征 税款交纳与财政利益整体对称原则 1、不同阶层和不同发达程度的区域 2、税款专用有效的收入和财产再分配原则 1、机会平等下的中性政策 2、机会不平等下有效干预政策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62效率原则税收效率指的是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一般通过税收成本与税收收益的比率来衡量。 直接收益:财政收入;税收收益 间接收益:税收的调节,优化了产业结构, 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外部性调节)。 直接成本:征收和管理费用;税收成本 间接成本:税收

37、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而产生的负效应(对经济的扭曲)。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63中国古代税收效率思想 税收与经济 发展经济被看作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以通过税收取得尽可能多的财政收入为中心考虑经济发展问题。税收的确实和便利 减少在征税以外的其他负担 赋有艺而敛有时故财不匮而人不怨 傅玄:至平、积俭而趣公、有常 杨炎:两税法 中国古代税收思想的空白:即如何尽量减少直接的征税费用。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64西方税收效率思想 亚当斯密: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 额外负担理论 :征税过程扭曲了

38、纳税人的决策和行为 在线性需求曲线条件下推导出的额外负担为 (其中,P为价格,Q为数量, 为需求弹性绝对值, 为供给弹性绝对值)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65西方税收效率思想福利经济学的税收效率思想 通过税收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以实现宏观经济均衡为目标的税收效率思想 凯恩斯:运用税收在内的经济杠杆,调节投资和消费,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66中国的税收效率原则 考虑到中国的基本问题:直接征税成本、奉行成本高;税收的额外负担往往被忽视;没有有效的政府控制机制;纳税意识不高等。节约直接征税成本,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原则 中国正税的征收成本估计不低于正税收入5%。而西方国家征税成本均不高于2%

39、,2000年美国征税成本仅0.39%。 控制纳税人奉行费用的途径在于尽可能简化税制 降低税收额外负担,追求额外收益 尽可能降低额外负担 通过外部收益和外部成本内在化尽可能提高额外收益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67三、适度原则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聚财之道” 取之有度,反对横征暴敛、竭泽而渔 管子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丘浚:不能不取之于民,亦不可过取于民。 轻税思想 李翱:轻税比重税更能增加财政收入。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68适度原则西方学者的“聚财思想”瓦格纳:充足和弹性轻税而多收 两个税率:一个较低税率,另一个是较高税率。两种税率带来相同财政收入,但所造成的效用损失差

40、别非常大。 着眼宏观经济均衡 凯恩斯主义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69中国的税收适度原则 考虑到中国税收收入年年高速增长、中央财政财力雄厚、基层财力不足等情况 。足额稳定 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要求税收提供足够的财力保证。 适度合理 在社会总产品价值CVM中,税收只能是M 的一部分,不能触及C和V。 要科学区分国家(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税收形式和非税收形式。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70法定原则中国古代税收治理的主要特点 征税人单方确定税收制度规则和负担水平 明主贤君统治的时期不常有,多数情况是横征暴敛、滥用民力 法律遵行因人而异,正式规则和潜规则并行蒲坚:在中国人看来,法远不是秩序的条件与正义的

41、象征 有法不依,法外征课普遍 施行苛征暴敛和巧立名目法外加征、预征就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在王朝的中晚期 整体而论,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社会崇尚人治而轻视法治。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71西方税收治理的主要特点 亚里士多德:通过法律进行统治是最好的统治 税收法定 英国:非经代表同意不得课税 规则具体、征收普遍 自觉纳税程度高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72中国的税收法定原则 中国现状:机制不健全,杂税、暗税多,税收观念淡薄,税负过重和税款使用不明。逐步提高人民或其代表参与决定税法的程度首先,建立人民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为选民负责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其次,建立党委集中人民智慧和要求的机制。 制订良好

42、的税法 可行性、规范性、统一性、明确性、稳定性。 一般不溯及既往和祖父规则 税法从旧、税法过渡。普遍遵守税法规章 恩格斯:即使是在英国人这个最尊重法律的民族那里,人民遵守法律的首要条件也是其他权力机关不越出法律的范围。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73合情原则一个国家(政府)国情不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各异,因此一国的税制设计还要考虑本国国情,即遵循合情原则。合情原则不仅要求以中国还处在不发达市场经济阶段为基本依据,还要关注中国现实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制度设计和管理办法的选择都要与现实文化兼容。 不发达市场经济阶段的国情是税制设计的基本依据,税制设计和改革不能脱离国情和当代国家战略

43、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74合情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不发达市场经济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税制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还只能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税制模式很难取得既定的成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税收方面要处理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 税收政策安排要与现阶段国家战略和政策体系相一致。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75设计与现实文化相容的税收制度 文化的界定:一个社会实际存在的主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处事规则所组成的道德传统 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宗教信仰普遍性、深入性、统一性方面较高 价值从内在途径获得 追求经济成功的手段以严格的核算为基础而理性化 超越血缘

44、关系的信任普遍化 中国:人民宗教参与度低 讲究面子的传统习惯 人情至上、注重关系的传统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76设计与现实文化相容的税收制度应当采取低税率、低负担、宽税基、严管理、易征收的办法,尽量减少对偷漏税的利益诱惑,使偷漏税意义不大,缴税也不心疼 。要设计出反面子人情和关系的制度,即使这种制度对比西方的制度较不先进。完善税制的方向不是所谓国际接轨,而是着眼于税法规定与实际执行相一致,在最小征收成本条件下完整实行。 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77本章小结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税收制度设计要遵循公平、效率、适度、法定和合情五项原则。 即使经过许多杰出经济学家的创新,

45、税收公平问题还是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说明。中国的税收学要研究阐明可能达到的而不是应该达到的税收公平的思路和途径,即阐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的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效率指的是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税收收益不仅包括直接收益,还包括间接收益。税收成本不仅包括税收的征收和管理费用,还包括间接成本。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78本章小结税收适度原则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足额稳定;第二层次是适度合理。 制度、政策、负担水平等税收事宜必须通过立法程序,由人民或其选出的代表决定,非经代表统一,政府不得对人民课税。这就是税收法定原则或税收民决(即人民决定)原则,这是现代税收的治理模式,是税

46、收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公平、效率、适度和法定构成税制设计的普遍原则,但每一个国家国情不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各异,因此一国的税制设计还要遵循合情原则。税收制度设计的五项原则 79第五章 最优税收理论内容提要最优税收理论:综合考虑税制设计中效率和公平对福利影响的理论。只有以减少税收抑制性效应和福利损失的分析体系才属于最优税收理论体系。 等比例规则和逆弹性规则 最优商品税收理论 科利特黑格规则 最优商品税理论的前沿问题 埃奇沃思超额累进所得税理论 最优所得税理论 斯特恩线性所得税模型 米尔利斯最优所得税理论 最优税收理论 81最优商品税收理论拉姆塞的开创性贡献(1927):拉姆塞规则

47、 等比例减少规则: 1. 要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税率的设置应当使各种商品的生产数量以相同的比例减少。 2. 只要征税造成的消费数量等比例下降,就不会造成额外负担。 逆弹性规则 (inverse elasticity rule): 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征低税,而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征高税 直观意义上,商品需求弹性越低,意味着被税收干扰的可能性小,税收所造成的扭曲性影响就小,从而效率就高。 最优税收理论 82拉姆塞规则的贡献和缺陷 是数学中最优化方法应用于经济问题的结果 ,为寻找使税收额外负担最小化的路径提供了开创性的启示。其假设前提过于严格:消费者同一性完全竞争、不存在外部性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所有消

48、费者都是相同的 没有可行性:在经济状况已经最优时,要做到需求等比例减少或仅对弹性无穷大的商品课税,只能以获得无穷小的税收为前提。如果税收几乎没有了,研究最优税收也就没有意义。最优税收理论 83最优商品税收理论的发展科利特黑格规则:三种商品(包括闲暇)在不能对闲暇直接征税的情况下,可以对与闲暇存在替代关系的商品(如工作服等劳动的互补品)征收较低税率的税收,对与闲暇存在互补关系的商品(如游艇)征收较高税率的税收,同样能让额外负担最小化。 违背了逆弹性规则要使商品税具有再分配功能以实现公平目标,税率必须是差别税率,并且税率的设计常常要违反等比例规则和逆弹性规则 。最优税收理论 84最优商品税理论的前

49、沿问题 商品税只解决效率问题,公平问题通过转移支付,适当的总额补助等其他途径来解决。但是,总额补助难以实行。陶利森(1987):差别税率越多的税制(等比例规则和逆弹性规则均要求根据不同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弹性决定不同的税率),越容易导致通过寻租获利。商品税应当广泛地实行单一比例税率 。最优税收理论 85最优所得税理论 埃奇沃思超额累进所得税理论:高所得者的边际税率应为100。 最优税收理论 86假定:各个人的效用函数完全相同;效用的大小仅仅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效用递减的比例超过收入增加的比例;可获得的收入总额是固定的,税收对产出没有影响。 要使社会福利最大,则应使每个人的

50、收入的边际效用相同,税后收入应该完全平等。 最优所得税理论斯特恩线性所得税模型 将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加以考虑 ,得出T=G + t*Y (G代表政府对个人的总额补助, T为税收收入,t为税率,Y表示个人的全部所得。) T0时,税收为负值,即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 他还推导出:当所得(劳动)与闲暇间的替代弹性为0.6,社会福利函数选择以罗尔斯主义为标准,最优所得税边际税率为19%。 最优税收理论 87米尔利斯的最优所得税理论 三个主要观点 边际税率处在0和1之间。对最高收入的个人的边际税率应为0。如果具有最低工资率的人正在最优状态下工作,那么对他们的边际税率也应为0。 评价:这一观点显然没

51、有多少实际意义 。具有较高技能的人的劳动供给具有较大的弹性,按照拉姆塞逆弹性规则,它们获得的边际收入其边际税率应当为零,从而鼓励他们做出更大的贡献。对天赋或能力比较低的人而言,由于其已经尽力了(即已经处于最优状态),即使降低税率,他们也不能做出更大贡献,其边际税率也要为0。 最优税收理论 88米尔利斯理论的贡献和缺陷 贡献:沿着拉姆塞的思路,试图只对个人天赋(类似于无弹性的商品)课税,而不对个人的努力程度课税,从而使税收的额外负担降到最低。在他所分析的特殊情况下,边际税率随收入的上升而上升这一观点不成立,所得税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项缩小不平等程度的有效工具。最优税收理论 89很难对每一个人的

52、能力或天赋做出准确计量,能够观察到的所得是个人努力程度和技能共同作用的结果。收入与能力和天赋之间是否一定完全正相关也不确定。所得税效率和公平问题仍然无法得到兼顾。 本章小结等比例减少规则说明要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税率的设置应当使各种商品的生产数量以相等的百分比减少。逆弹性规则说明对各种商品征税的税率应与应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科利特和黑格规则指出在不能对闲暇直接征税的情况下,可以对与闲暇存在替代关系的那种商品(如工作服等劳动的互补品)征收较低税率的税收,对与闲暇存在互补关系的那种商品(如游艇)征收较高税率的税收,实现额外负担最小化。最优税收理论 90本章小结所得税并不像我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

53、,是一项缩小不平等程度的有效工具。在天赋或劳动技能高的人收入也高的假定下,由于具有较高技能的人的劳动供给具有较大的弹性,按照拉姆塞逆弹性规则,为了提高效率应当对他们征收较低的所得税。米尔利斯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沿着拉姆塞的思路,试图找出一个办法让个人所得税只对个人的天赋(技能)课税,而不对个人的努力程度课税。不论是最优商品税还是最优所得税,其假定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只是特殊现象,不是普遍现象,因此所得出的结论也仅仅具有特殊性而非普遍性,不能用来指导一国的实际税制改革。最优税收理论 91第六章 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内容提要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基本概念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框架下的

54、税负归宿分析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93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通过种种方式将法律规定由其承担的纳税义务变为他人负担的过程。什么是税负归宿? 税负归宿指税负转嫁的最后结果或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由于存在税负转嫁与归宿,纳税人与负税人就出现不一致。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94税负转嫁的方式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95后转前转混转一般方式特殊方式消转税收资本化税负转嫁的方式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96前转(顺转):纳税人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将其所应交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 ,是税负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 。 A B C D E 原材料生产者 制造商 批发商

55、零售商 消费者后转(逆转 ):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价格的方式,将其应交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者。 A B 汽车制造商 汽车销售商 混转:就是纳税人既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给商,又可以同时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这种转嫁方式比较常见。 A B C 汽车制造商 汽车销售商 消费者税负转嫁的方式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97 消转(税收转化)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将应纳税收的全部或部分消化掉。这既不是提高销售价格的前转,也不是压低购价的后转,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抵消税负。 税收资本化税负转嫁的一种特殊形式 。应税物品(主要是土地和其收益来源

56、较具永久性的政府债券等资本品)交易时,买主将物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物品价格中作一次性扣除,此后虽由买主按期交税,实际上税款由卖主负担。流转税(商品税)的局部均衡分析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98SDSEEFCP”PP价格P数量QOQQtt 局部均衡分析:以单个市场、单个消费者和供给者为分析对象,假设市场主体之间不存在关联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对生产者征收从量税的税负转嫁与归宿分析流转税(商品税)的局部均衡分析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99SDEEP1”P1P1价格数量OtD QQS 对消费者征收从量税的税负转嫁与归宿分析 无关性定律:无论对生产者征税还是对消费者征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分担税收负

57、担的情况是一样的。 需求弹性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00 需求弹性: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也就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通过需求弹性系数Edp来衡量。 (其中,Q为需求量,Q为需求变动量,P为价格,P为价格变动量;Q/Q为需求量变动系数,P/P为价格变动系数。) Edp1 缺乏弹性1 富有弹性1 单位弹性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01EPPDSSOQQ数量价格E 需求弹性高的商品的税负转嫁由于商品需求对价格的弹性高,消费者易于改变消费选择,不购买征税品,而购买税低价低的替代品,从而在遇到加税而价格上升时,可通过少消费或不消费的办法少负担或不负担增加的税收。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

58、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02EPPDSSOQQ数量价格E 需求弹性低的商品的税负转嫁商品需求弹性低情况下,税负容易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增加的税收中只有小部分由厂商负担,大部分由消费者负担。 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03 需求完全无弹性的商品的税负转嫁无论价格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需求量都是一定的,不发生变化。反映征税的商品是必需品且没有替代品的情况 。厂商把流转税全部转嫁给消费者。EPPDSSOQ数量价格E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04 需求完全有弹性的商品的税负转嫁价格稍有上升,消费者完全采用代用品或停止购买该商品。该商品只能采用固定标价,不论需求量多大,价格都不变。税

59、负一点都不能转嫁给消费者。EPDSSOQQ数量价格E供给弹性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05 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反映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通过供给弹性系数Esp衡量。供给弹性系数是供给量Q变动系数对价格P变动系数的比率。 Esp1缺乏弹性1 单位弹性1 富有弹性 Esp = Q/Q P/P税负转嫁与供给弹性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06 供给弹性高的商品的税负转嫁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弹性高,意味着该商品的生产者在与原材料厂商及消费者关系上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易于把税负转嫁出去。 EEPPDSOQQ数量价格D税负转嫁与供给弹性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07EEPPDSOQQ数量价格D 供给弹性低的商

60、品的税负转嫁厂商实际承担的税收要比消费者承担的税收多,供应课税商品的厂商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生产条件较不能适应课税变化,不易把税负转嫁出去。 税负转嫁与供给弹性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08EEPPDSOQ数量价格D 供给完全无弹性的商品的税负转嫁税负完全由厂商负担而不能转嫁出去。它说明厂商的生产条件完全不能适应税收和市场的变化,处于绝对被动的不利地位。税负转嫁与供给弹性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09 供给完全有弹性的商品的税负转嫁价格一有变化则供给随之而变 ,表明厂商在征税后,税负通过涨价形式全部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数量PEEPSSOQQD价格总结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10 税负转嫁的主要途径是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