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4页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建立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生态文明建立的美妙学说,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开展,其内容主要指天道与人道、天为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形成了具有天人同源、天人同气、天人合化、天人同心、天人合同、天人和合、天人同乐等一系列天人合一关系的理想和愿望,从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的心理趋向上表达了追求生态文明和生态自然的美妙目的,对于树立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观念;生态文明天人合一思想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它所讨论的内容,普及自然、政治与道德诸多方面,各家各派,各时各代,都有关于天人合一的议论被提出来。1先秦唯物

2、主义的天人关系论,以荀况坚持“天人相分、“天道可知、“天命可制而到达最高的理论成就。但这一成就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和缺点,过分强调“天人相分,主张“不求知天。2“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渊源于春秋时代。春秋末期,郑国子太叔称述子产的言论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那么之。把天地之经与民之行统一起来。3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互相敌对的观点,讲求天与人的统一。人与天的关系重心从天移到人,?荀子?天论?:“明于天人之分,那么可谓至人矣。?汉书?司马迁传?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易传?、?中庸?和?五行?的共同趋向是把人与天的关系重心从天

3、移到人,但似乎并没有把天、人绝对别离。4“从自然界到人,朱熹把它打通了。天人共理,天人一贯,天人相通,他比秦汉的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前进了。5道教那么继承并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关系思想的精华,并将其开展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天人观,形成、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观点和学说。一、“天人同源“天人同气的生态文明机理“天人同源。天人合一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宇宙生成与演化论根底之上的天人观,这种天人观表达了天与人同源同根之思想,其本质是天与人在宇宙生成与演化过程中具有其一样生成之根源,这个根源乃为天人共同来自于宇宙生成与演化之源。唐五代时期的?太上化道度世仙经?认为:“天地与人元同一

4、根,天地万物皆禀其一气而成形,以五行为主,用之本也。6“一根“一气是天地人具有同源性的重要表达,其“元所表达了乃为天地人之“源,宇宙生成与演化之始。这种“元代表了天人在宇宙生成与演化开场所具有的同根同源之性,天人由同根而生,同气成形,其“根代表了天人起源之同生,其“气代表了天人演化之同形。五代时期强名子注解?真气还元銘?认为:“三才者,天地人为三才也,同源是三才,同居混沌之源。7“天人同气。天人合一思想从宇宙起源上做了系统及全面的阐述,并表现为“天人同气的特殊形态。道教认为:“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动者禀乎天,静者法乎地。天地之间最灵者人,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神者,妙万

5、物而为言;气者,借冲虚以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气;至人之用,莫妙乎神。我先生得至人之道,见生死之机,常味于无味,用于无用,为于无为,事于无事。知神气可以留形,故守虚无以养神气。8?上清黄庭内景经?中对于“天人同气同构合一之思想做了如下阐述:“二十四真出自然。天有二十四真气,人身亦有之。又三丹田之所,三八二十四真人,皆自然之道气也。9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确定的一年内二十四节气,称之为“二十四气,即“天有二十四真气;人身也有之,称“二十四真,为人体二十四部位的总和。二、“天人合化“天人同心的生态文明理念“天人合化。在天人关系的运动和演化过程中,天人关系表现了生态系统变化的运动特征。表现为天人关

6、系的重要形式和开展的内在动力,是宇宙演化运动在天人关系上的反映。“人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宇宙永久的大化之中,从有限中表到达无限,到达身心和宇宙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原那么。10这种“天人合化11的运动形式,既表现了宇宙“生化运动对天人关系的影响,也表达了道教在天人和谐关系开展动力上新的认识与见解。?黄帝阴符经解?中对于天人关系的这种合化的内在机制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天地育万物也,或生或杀,万物又盗天地而不生不杀,人盗万物而生而杀,人又盗万物以资养,是天地人递相交取而成三才者,轮转和合也,故天地万物与人而成其变化。故曰三盗既宜,三才乃安。12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三者关系由于

7、“递相交缺“轮转和合等宇宙运动而“成其变化,这种变化详细表现为“三盗既宜三才乃安;天地人“成其变化详细表现为天地人互相之间的“育“生“资“养“盗“杀等生命运动变化形式,其内容是其天人合化的重要运动表现;天地人互相之间存在着“递相交缺“三盗既宜“三才乃安之关系,使天人合化运动成其为循环持续运动,从而形成了“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13之循环持续运动生态之关系。“天人同心。天地人与道具有“实同之属性,其根源在“人心,人乃天意味着人就是天,按照天理和天命修行,人心和天心就会联成一体。?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认为:“道者,天地与人实同,其根在人曰心。14道教将天人同心

8、思想最终归结到“道德标准,认为只有天人同心才能“成德,德之标准表达在天与人心之合,即天人同心观,并将这种“三合同心认定为天地人所具有的“德之属性。“天地人备,天地人三合同心,乃成德也。一事有不和,辄不成道德也。15?伊川击壤集?天人吟?中对于如何发挥“心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作用时认为:“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见天人,天之与人相去不远,不知者多,知之者鲜。身,主于人心,主于天心,既不乐身,何由安。16这里表达“心具有的作用,即“身安心乐“乃见天人,要实现天人同心之目的,就必须使人之“心乐,因为人身具有“主于人心“主于天心之特点,只有“心乐“乐身才可以实现天人之“同心,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同

9、心之目的。?西升经集注?中曰:“体与道合是身之虚也,心与天同是心之无也,身虚而万物自至,心无而和气自归,故虚无者,无为之至妙也。17这里“体与道合“心与天同是天人合一、天人同心思想的详细表达。天人合一、天人同心之关系,其本质乃为宇宙万物之根本属性。金代刘处玄在?黄帝阴符经注?曰:“天人者,人性通于天也。合发那么心尽于物也。18说明天人同心乃为“人性与“天性之通,其根本之属性乃为“心尽于物,人之心能动地反映了天人关系中宇宙万物所具有的根本之属性,天人同心不过是这种天性与人性之“合发而已。“天人和合的生态文明途径“天人合同。天人合同既是道教天人合顺的目的和追求,又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然环节,是道教天

10、人合一生态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表达。“天人合同是宇宙运动而天人合化之结果,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或“预合。从“天人同源开场,经过“天人同化“天人同气“天人同命到实现“天人合一需要通过“天人同心“天人合顺“天人合同来完成。其本质思想反映了具有生态自然意义上的天与人关系的“和合而“为一,使人与天为一“和同天人,天人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无间。战国时期?鶡冠子?认为:“万物无以成类,百业俱绝,万生皆困,济济混混,孰知其故,天人同文,地人同理,天文地理与人同焉。19就是这种天人合同生态思想的重要表达。“天人和合。天人和合思想将天与人放在同等相合为一的根底之上,认为天与人具有和合为一之属性,这种和合为一是天人合一

11、关系的前提与条件,其详细表如今:“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其得于天也,既生此人,那么天亦在人矣。20“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天人本来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天人关系论中之所谓天人合一,乃谓天人本来合一。21“人与天一也。22要实现天人和合之目的,还必须做到天人之平等:“天人齐等,无有高低。23天与人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并无有高低的前提下实现天人关系的和合为一。?金丹真一论?认为天人和合还必须做到:“天人共爱24这种“共爱是天人和合的又一重要条件,其内容表达了天人之间应当具有的和谐、尊重、责任与互相奉献。?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认为:“天人一惯之妙,天与人无二理,吾之心即天地

12、之心,吾之气即天地之气,既乘一诚,此感那么彼应。25四、“天人同乐“天人合德的生态文明目的“天人同乐。天人合一的美妙愿望与目的是“天人同乐,天人同乐既是天人同愿之归宿,又是天人和谐生态观的理想追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美妙代表,表达了天人合一“诚融通关系的最正确境界。“逮天人之乐,自然之妙也。26天人同乐既是天人关系的完美结果,又是新一轮天人关系的开场,标志着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天人关系循环持续安康的开展。道教天人同乐思想对于促进天人关系和谐的开展,实现天人之间各个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发挥人在天人关系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宋人林希逸在?南华真经口义?曰:“天地之德那么可以与天为徒,

13、故曰与天和合者也。和合也,大本大宗,即是赞美自然之德,与自本自根意同,均调天下,那么与人合,亦犹尧曰: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既曰天和人和,又曰人乐天乐。27“时行那么行,时止那么止,自然为物所尊奉,故美配天者,唯朴素也。与天和者,天地以无为为德。故明其宗本那么与天地无逆也。与人和者,顺天所以应人。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天乐适那么人乐足矣。28“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那么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那么成有常,五行乐那么不相伤,四时乐那么所生王,王者乐那么天下无病,蚑行乐那么不相害伤,万物乐那么守其常,人乐那么不愁易心肠,鬼神乐即利帝王。29天人同乐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建立生态文明的美妙表

14、达,要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开展就必须实现天人同乐。只有在天人同乐中才可以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最终使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完善。道教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演化既是对天人关系形成与演化等宇宙起源生成规律的独特的认识;又表达了道教中对于生态文明建立的美妙愿望与现实要求。其指向应当是多维度或多层面的,开展道教天人合一生态文明研究、对于施行生态文明标准约束机制建立和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实现真正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有理论和理论意义。天人合德强调天与人关系和谐共生的生态本质,天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和互相理解,以及天人共同具有的生态道德,是道教生态文明建立的根本思想和伦理要求。天人合德的本质

15、内涵强调天与人所具有的共同的“道之本质属性,强调天与人及其互相关系的自然而然。“道与德本来为一,只因化始和生成万物的不同状态,或生、或息,从而呈现出即二常一和即一乃二的不同表现形式。30天人合德之属性乃为天人所具有的“道性,只要合“道乃为合德。其内容详细表如今天人合德所具有的持续性、运动性、生态性和可连续开展性等方面。道教天人合德的自然本质与生态属性不但强调以“天为中心,即“天德者,自然之道。而且特别强调以“人为原那么,即“道与德同,天与人一。强调天人合德对进步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建立生态文明,把道德关心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才能为生态文

16、明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矗天人合德是道教天人和谐观的重要组成局部,是道教“天人合德“万变定基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系统的天人关系之一。天人合德强调并规定了人与天之和谐共融的生态伦理原那么,是道教“天与“人互相交融的最正确选择。?周易参同契注?认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乎?31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其“德、明、序、吉凶等是道教天人关系的最正确选择。表现了天人所具有的“和谐生态伦理关系。金末元初?黄帝阴符经心法?曰:“天地有自然之道,人有自然之性,物有自然之用,皆不可离。是故设教制礼立法,垂之万

17、世,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不失其序,万物不失其用,各正性命保太和。和非故为之,皆因其自然而然也。至静之道即自然之道也,无声无臭,视之不得见,听之不得闻,惟诚明默识者解乎此,岂律历之所能契哉?32南宋禇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认为:“天地均于不为而自化,万物一以自得而为治,天下异心无心者,为之主也。以德为原,无物不得,得而不,所以成天,无为那么任自然之运动,自然而为君,非邪也。33?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又认为:“天德者,无为之化;出宁者,为而无为。日月照、四时行,皆自然运动无为之者。故昼夜有常而无差忒,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君天下者,所以体之以立德,而民莫不归;弘之以化物,而物莫不从也。34?

18、道德真经集义?认为:“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谓之圣人也。35天人合德所表达的是“与四时合其序,道教认为时空运动具有本然之“序,其在天人关系方面表现为“合德,即合宇宙运动之“序。这种“序即是指天人要符合宇宙运动所具有的规律,又表示人天合和生态运动之序。张岱年认为:“天为人之所本,人为天之所至。强调人对于“天之本然本性的尊重和友好。为此我们在生态文明建立中:一要树立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二要唤起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三要坚持节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

19、生态文明建立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浸透到消费、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实现“天人合德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伦理要求。“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开展的文化。从“天人和谐与生态文明建立方面认识道教天人关系,注重生态道德,是道教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必然选择。道教的天人和谐思想具有生态文化特征,它摒弃了“反自然性质,抛弃人统治征服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同构、“天人合德与“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文化思想。并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要求赋予道教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