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_第1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_第2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_第3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_第4页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PAGE PAGE 13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学科生物学段: 初中年级初一相关领域综合实践,植物分类与保护,生物进化教材书 名: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6 月是否已实施是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实施者指导者课件制作者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三个课程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Gagne,R.M.)的“教学事

2、件”理论为依据,参照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的“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型,安排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置悬疑激发兴趣”、“表达交流知识建构”等六个教学环节,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2001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教材的文字表述亲切、优美、生动,字里行间满溢着对绿色植物的爱。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

3、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等方面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注意渗透对绿色植物的爱,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绿色植物的行动。学生情况:绿色植物中的种子植物是每位学生所熟悉的,但大家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知识却知之甚少。另外,七年级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生物学知识作为依托,因而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教学方式: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引导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直观教学。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知识目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比较综合、科学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领悟各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对三种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环境的了解,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置悬疑激发兴趣表达交流知识建构归纳总结情感渗透拓展创新规律探究监测

5、反馈引导发展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时间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设置悬疑激发兴趣 三、表达交流知识建构表达交流知识建构表达交流知识建构表达交流知识建构表达交流知识建构 四、归纳总结情感渗透 五、拓展创新规律探究 六、监测反馈引导发展利用幻灯片,展示一段名言:大家从屏幕上看到的,是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肯定学生的朗读并提问: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谈一谈你是如何来理解这段话的。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从大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之所以这位学者给予绿色植物如此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它们在生物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

6、有了绿色植物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需要去更多地认识绿色植物,从而更好地保护他们。绿色植物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知的约有30多万种。根据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等特点,科学家们把绿色植物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这节课我们一起先来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板书: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展示图片卡并提问:在同学们手中的彩色图片卡上,印有六种不同的植物,请大家仔细观察,给它们分分类,并说出理由。教师走近学生,观察指导。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看来大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都认为这六类植物分属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但是也有分歧,比如对5号植物的判断就不一致。另外,大家在分类时基本都是

7、凭着感觉走,还没有找到一个分类的依据。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对这三类植物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看看能不能顺利地进行分类。现在,我们就一起先来认识排在最前面的藻类植物。板书: 藻类植物出示实验材料并提问:在大家面前托盘里的左侧,放有一种常见的藻类植物水绵。大家注意观察,说说它和我们日常见到的绿色植物有什么不同? 教师走近学生,观察指导。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提问:没有了根茎叶,那么藻类植物该如何生活呢?它怎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又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呢?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提问:如果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它们一般会选择生活在哪里?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大多数藻类植物和水绵一样,生活

8、在水里,只有少数生活在陆地阴湿的地方。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是藻类植物所共有的特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藻类植物形态结构 无根、茎、叶的分化生活环境 大多生活在水中出示幻灯片讲解并提问:常见的藻类植物有水绵、空球藻等淡水藻类,还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等海洋藻类。哪些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变换幻灯片讲解并提问:大家见过这样的海带吗?还有旁边的这两种海藻,看到它们,你们有疑问吗?肯定学生的认真观察并讲解:实际上,这并不是海带真的有了根、茎、叶。类似跟的部位,实际上是帮助海带固定在海底岩石上的结构,叫固着器;类似茎的部位,只是一个柄状结构,和所谓的叶片一样,都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起到运输养料的功能。

9、引申:刚才大家被海带的外表迷惑了,这告诉我们,观察不能够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由表及里,通过结构去认识功能,这样的结论才有可能站得住脚。讲解: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些多细胞的藻类植物,其实藻类植物中有很多仅有一个细胞构成的,被称作单细胞藻类。比如淡水中的衣藻,海洋中的金藻。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生活在水中的藻类植物,现在请大家把视线从水中转向陆地,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类看似不起眼,却也非常重要的植物,它们就是苔藓植物。板书: 苔藓植物出示实验材料讲解并提问:常见的苔藓植物有葫芦藓、泥炭藓、地钱、真藓等。在大家面前托盘里的右侧,就放有一些苔藓植物。大家注意观察,它们和刚才看到的藻类植物有什么不同?教师走近

10、学生,观察指导。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提问:为什么有了根、茎、叶的苔藓,比起藻类植物来反而长得更加矮小呢?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要想找到真正原因,我们还得看得更仔细些,再和常见的植物对比一下。出示幻灯片讲解并提问:可以看到,苔藓已经有了“根”,左侧是我们常见的青草的根,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苔藓的“根”非常简单,没有输导组织,这样的根被称作假根,不能有效地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起到支持的作用。出示幻灯片讲解并提问:右侧图片是苔藓的茎,左侧是大叶黄杨,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冬青的茎,大家比较一下。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大叶黄杨的茎中存在输导组织,而苔藓的茎没有,后

11、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非常弱。出示幻灯片讲解并提问:右侧是苔藓的叶片,左侧是我们常见的树叶。大家比较一下。提出问题:看到苔藓的叶片,我们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最贴切啊?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这是因为苔藓的叶片仅由一层细胞构成,这么单薄的叶片,也就决定了苔藓很容易散失掉宝贵的水分。提出问题:现在,大家能说出苔藓之所以长得矮小的原因了吗?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提问:如果要你去寻找苔藓标本,你会去什么样的地方?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提问:如果某个地区污染比较严重,还能见到大片的苔藓植物吗,说说理由?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提问:大家想一想,我们能够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性做什么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12、总结板书: 苔藓植物形态结构 有假根,有茎和叶,无输导组织生活环境 大多在陆地阴湿环境过渡:现在登场的是这三类植物中的“姚明”,个子最高的蕨类植物。板书: 蕨类植物出示实验材料讲解并提问: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肾蕨、铁线蕨、巢蕨、卷柏、贯众、桫椤等。老师这里有四盆铁线蕨和巢蕨,大家传着看一看。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苔藓植物长得矮的原因,大家能猜到为什么蕨类植物长得高吗?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蕨类植物之所以长得高大,就是因为它们不仅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而且根、茎、叶中都具有输导组织。教师需说明并非所有蕨类植物都很高大,且大型海藻可达数百米长。出示幻灯片并讲解:虽然蕨类植物有了输导组织,但是与左图中

13、高等植物比较,仍显得比较简单。这说明,它们的吸收和运输系统仍然不够完善。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蕨类植物适宜生存在什么环境中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蕨类植物形态结构 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输导组织生活环境 潮湿环境中出示实验材料讲解并提问:在大家面前托盘的上、下方,分别放有蕨类植物“贯众”和种子植物“大叶黄杨”的叶片,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有何不同。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贯众的叶片背面有许多褐色的斑块突起,这叫做孢子囊,里面存有许多孢子。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大多不结种子,而是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为了与种子植物区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孢子植物。提出问题:无论哪一类植物,它们

14、都在生物圈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说一说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我们人类的关系。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引申:这三大类植物的作用,还有很多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有赖于同学们今后去更多地开发和保护这些绿色植物,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出示幻灯片并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左向右,比较这三大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大家有什么发现?对比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大家又发现了什么?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并讲解: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经过漫长的年

15、代,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出示幻灯片并提问:通过前面的讲解,大家再来看图片卡,能够顺利地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了吗?课后练习提供学生课外探究参考课题:课后设计一个“调查某社区(单位)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活动方案,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提交过程材料。一位同学看屏幕朗读:绿色植物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其他同学观察、倾听回答:普罗米修斯是神话中的英雄,他利用曼陀罗花偷取了天火。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放出氧气。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为

16、消费者提供食物,而且推动生物圈中的物质、能量循环。绿色植物为诗人提供营养、O2、能量。倾听互相讨论,观察归类回答:1、4为一类,可能是藻类;2、5为一类,可能是苔藓植物;3、6为一类,应该是蕨类植物吧。没理由,凭感觉。同意前一位同学的说法,也是凭感觉判断的。不同意前两位同学。1、4、5为一类,是藻类;2单独为一类,是苔藓;3、6为一类,觉得比较像蕨类。利用镊子、放大镜观察回答:细丝状的结构。没有根、茎、叶。猜想: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无机盐。它整个儿都是绿色的,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回答:在水里。倾听联系生活实际,识记倾听回答:经常吃的海带、紫菜。多数学生回答:没有。有学生开始嘟囔:藻类这不

17、也都有根、茎、叶啊。倾听倾听,感悟观察幻灯片的图片倾听倾听利用镊子、放大镜观察回答:有了根、茎、叶。个儿小。猜想:营养不良。根、茎、叶原始低等。有的学生急于知道答案,开始翻书;还有的在互相讨论回答:青草的根很多、很乱,苔藓的根也很乱,比较少。苔藓的根半透明的样子,显得很弱。苔藓根里没有输导组织。回答:苔藓的茎和根一样,显得很弱。大叶黄杨茎中空,有管道,苔藓没有。回答:苔藓的叶片非常薄,都能透过光去。树叶很绿,苔藓叶片就差很多。回答:薄如蝉翼。回答:根、茎没有输导组织,不能快速、有效地吸收和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叶片单薄,容易失去水分。回答:阴湿的地方回答:不能。因为苔藓叶片仅有一层细胞,有害物质能

18、够从两面侵入,造成严重危害,使苔藓死亡。回答:用来监测环境质量。识记倾听,很多同学笑了观察、讨论猜测:有真正的根、茎、叶。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与前两类植物比较识记倾听、观察比较回答:潮湿的环境。识记利用放大镜观察回答:大叶黄杨叶片厚,贯众叶片比较薄。贯众叶片背面有“小疙瘩”,大叶黄杨没有。观察、倾听倾听回答:某些种类可以吃。2亿年前的蕨类植物形成了现在的煤炭。 由学生说出。倾听,感悟回答: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倾听、感悟学生踊跃回答共同完成填空认真完成自主活动以研究小组形式参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分析表达能力在起始作简单综述交代本节主要内容明确本节学习重点初步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观察比较能力激发求知欲望激发兴趣为检测埋下伏笔培养观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环环相扣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兴趣利用矛盾引发思考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观察表达能力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培养观察表达能力培养观察表达能力培养观察表达能力发挥想象适时强化联系实际环环相扣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强化解决新问题为下一节铺垫联系实际培养观察表达能力对分类作一般了解强化重点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初步引出进化理论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前后呼应及时反馈重过程重结果重将来4分36秒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