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_第1页
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_第2页
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_第3页
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_第4页
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同步训练信息 】一. 本周教案内容 1.与朱元思书(自读)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读)二. 学习过程 与朱元思书(一)重点、难点1. 熟读成诵,品尝意境,加强语言积存;2. 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培育联想和想像才能;3. 明白骈体文的一些特点;(二)文学常识1.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 俊才;他的诗文“ 清拔有骨气” ,曾得到当时文坛领导沈约的称赏;当时有人效仿他这种 文体,称“ 吴均体” ;著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齐春秋、庙记等,不少后来失传了;2. 文体:骈文;又称“ 骈体文” ,和散文相

2、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文注意形式整体,藻饰华美,是南北朝文人众所乐用的文学体裁,所以成为这个时 期的代表文学;初期的骈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 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进展成“ 四六文” ,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变得严格起 来;3. 背景: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纷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 士人便遁入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伴侣的书 信,它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显露出作者怡情山水,憧憬大自然的志 趣,同时也抒发了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妄想寄情山水的思想;(三)生

3、字、词 缥碧 pio急湍 tun泠泠作响 l ng 嘤嘤成韵yn g yn 鸢飞戾天 yun l 窥谷忘返 ku 轩邈mio经纶l n 横柯上蔽 k(四)整体感知、理清层次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伴侣朱元思的一封信,述说了自己行旅中的所见所闻所 感;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动身,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画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 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期望寄情山水的思想心情;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 赏;本文的原文是不分段的,课文选编时依据文章内在结构分为三段,先总后分;总写:从富阳到桐庐水行所见的沿江山水之美,用“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八字统领 全篇;1 / 6 分写:第一写“ 异水” ;这

4、里的水,第一个奇妙之处就是极其清亮:“ 千丈见底” ,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晰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 个比如,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 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其次写“ 奇山” ;这是本文中详写的部分;山之“ 奇” ,第一奇在它的整体形象上,其次是奇在它的乐趣上;作者以奇妙的想像力,给予悄悄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 座座生龙活虎;(五)写作特点 清爽流畅,精于铸炼的语言风格;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不少作家文风浮艳,以典故辞藻争胜,注意形式,内容空 虚;这篇文章虽用

5、骈文写成,却无一般骈文的弊病;第一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如用“ 奇” 和“ 异” 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 箭” 和“ 奔” 来比如水流之迅急;用“ 竞” 和“ 争” 来形容山峰相互依恃,急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外形,字字动人,颇见功力;其次,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作者并不死守四六骈句,也用散句,既有整齐美,又有错落 美,使得文章节奏更为和谐,读来更有韵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重点、难点1. 熟读成诵,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2. 背诵赏析名句,加强词语积存;(二)文学常识1. 作者:岑参( 714 770)唐代闻名边塞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和轮台

6、之间;晚年为嘉州刺史;由于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 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概豪迈,颜色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 齐名;并称“ 高岑” ;有岑嘉州集;2. 解题:“ 白雪歌” 是歌行体名,“ 送武判官归京” 是题目;3. 背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武 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积,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产生了这首咏 雪之作;诗以咏雪起,在咏雪中暗寓别情;以送人结,呈现了雪中送人的奇景和深情;4. 出处:岑嘉州集(三)整体感知 诗中既着力描画边地特有的奇妙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伴侣离去而无限惆怅之情;全诗可分为

7、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美景象;这部分紧扣诗题中“ 白雪歌” 三 字,为送别作铺垫,绽开了一幅宽阔的飞雪图,以透露诗人的豪爽情怀;与此同时,诗人 又借“ 愁云惨淡” 来寄托自己的离情别绪,以便自然过渡到下文对送别场面的描写;这部分又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大雪纷飞,遍地银妆的图景;其次层()写雪天的奇寒;第三层(、)写沙漠冰封,阴云重重的图景;其次部分()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这部分紧扣诗题中“ 送武判官归京” 来2 / 6 写,一边叙事,一边抒情,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送别宴会 其次层()写轮台东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四)赏析 第、句,“ 卷” 、“ 折” 富有表现力,言风势

8、之猛;“ 飞” 言雪之大,与前文的 风猛相照料;第、句比如新颖,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妙精妙,比如新颖,贴切动人;带给人 的感受非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妙风光,又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 襟;第、句,“ 狐裘” 、“ 锦衾” 挡不住奇寒,何况其他衣被呢?“ 将 军” 、“ 都护” 尚忍耐不了奇寒,何况下层士兵呢?细节描写非常传神;第、句,夸张、对偶,“ 愁” 、“ 惨” 感情颜色剧烈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第句,细节描写,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暖色调更衬冷色调;第句,依依惜别之情,雪上“ 空” 而情不空,言有尽而意无穷;【模拟试卷】一. 基础学问 1. 以下加点字注音有误的哪一项()A

9、. 水皆缥碧(pio)急湍甚箭( tun)B.嘤嘤成韵(yng)泠泠作响( l ng)C.鸢飞戾天(yun)横柯上蔽( k)D.窥谷忘反(ku)相互轩邈( xun)2. 以下加点词说明有误的哪一项()A. 从流漂浮(随着)负势竞上(凭依)B.缥碧(缥纱)C.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D. 好鸟相鸣(相向和鸣)嘤嘤成韵(和谐的声音)泠泠作响(形容水声的清越)急湍甚箭(湍急的水流)3. 以下说法有误的哪一项()A.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的文学家,善写小品书札一类 的文章;B.与朱元思书描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 见之感;同时,本文也表现了作者沉湎于山水

10、鄙弃名利的生活乐趣;C.与朱元思书的结构是总分式,先总写“ 奇山异水” ,再分写“ 奇山” 和“ 异 水” ;D.与朱元思书为加深读者的感受,使读者有犹如亲临其境的感受,突出运用了从 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结合写景的方法;4. 以下运用比如修辞方法是()B. 千丈见底,千百成峰A. 急湍甚箭,猛浪如奔C. 夹岸高树,皆生寒树,负势竞上D. 横柯上蔽,疏条交映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为代诗人的作品,他的作品集叫,其作品题材空前 开阔,雄奇漂亮的颜色,充分表达诗的特色;3 / 6 6. 默写 横柯上蔽,;,有时见日;,愁云惨淡万里凝; 表现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诗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

11、的诗句是,;7. 张明同学说话喜爱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哪一项()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小华,你A. 同学小华到外地读书,张明送行时说:“ 在外要多多珍重啊!”B. 同学刘亮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张明立刻说:“ 就用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嘛!”C. 张明与同学春游,见满园梨花,情不自禁地说:“ 真可谓万树梨花开,太美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D. 张明在作文我的老师中写道:“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是对您最好的赞扬吗?”二. 阅读懂得(一)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浮,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

12、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如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就千转不穷,猿就百叫无绝;,;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 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2. 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 3. 以下句子翻译有误的哪一项()A. 从流漂浮,任意东西;译:(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B. 负势竞上,相互轩邈;译:山峰在上面,相互舒展到高处和远处;C. 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译: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美丽的山谷,就会留恋 忘返;D.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

13、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挡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 阴暗;4. 下面对第一段的懂得有误的是()A. “ 风烟” 是两个词,指“ 风” 和“ 烟” 与“ 天山” 相对,写“ 风烟” 之有无,旨在 描写“ 天山” 之景色;B.“ 从流漂浮,任意东西” 意思是“ 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自己的心愿由东向西溯 江而上” ;C.“ 奇” 、“ 异” 概括此处山水的特点,“ 独绝” 说明此处的奇山异水是世界上独一 无二的;“ 天下” 在这里指整个世界;D. 这一段是总写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秀丽的水光山色;5. 下面是对第三段内容的懂得,正确的哪一项()A.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既写出了两岸高山之多,又写出了

14、高大的能使人产生冰冷4 / 6 感觉的树木之多;B.“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是说交叉的树枝在上面遮挡着,即使在白天,也跟晚上一 样看不见;C.“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用的是比如修辞,旨在写山之多;D.“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意思是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掩映,有时仍能见到透射出来 的阳光;6. 找出文中的两个对偶句并分析它们的妙处;(1)(2)(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后面问题;(课文略)1. 说明句中加点的词; 将军角弓不得控 瀚海阑千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2. 对这首诗的鉴赏分析,有误的哪一项()A. 这首诗特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妙风光,抒发了诗人在伴侣返京时载歌

15、载舞送别的 欢乐之情;B. 这首诗情形交融,先以雪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画雪景;C.“ 忽如一夜春风来” 中“ 忽如” 一词写出了“ 胡天” 的大雪来得急,也表现了诗人 惊喜奇怪的表情;D.“ 瀚海阑于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呈现了边塞冰雪天地,阴云重重的景象;3. 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画了哪四幅雪景图;答:4. 评一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的妙处;(三)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 对诗句停顿划分正确的哪一项()A. 荷叶 / 罗裙 / 一色 / 裁 B. 芙蓉 / 向脸 / 两/ 边开 C. 乱入 /

16、 池中 / 看/ 不见 D. 闻歌 / 始觉 / 有/ 人来 2. 对以下诗句加点词说明有误的哪一项()A. 荷叶罗裙一色裁(剪裁) B. 芙蓉向脸两边开(像)C.乱入池中看不见(杂入,混入)3. 以下说法有误的哪一项() D. 闻歌始觉有人来(才)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被誉为“ 七绝圣手” 的王昌龄;B. 开头两句,令人拍手叫绝,那罗裙与荷花一色,粉脸与芙蓉并艳,颜色的相配相5 / 6 谐,人荷的交相辉映都给人以怡然悦目的美感;C. 第三句写“ 入” 而不见,将前面所描写的花人合一的浑然境域,就在这似花似人的 诧异怅惘之际不见的,“ 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句使荷塘愤怒勃勃,悦耳甜蜜的菱歌飘溢出 画面之外;D. 诗歌写的是荷花的漂亮形象,作者用采莲少女来衬托荷花的美;将荷花的美与人的 美融为一体,引人遐思,让人神往;【试卷答案】一. 基础学问1. A 2. B 3. C 4. A 5. 唐;岑参;岑嘉州集;边塞 6.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瀚海阑千百丈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 D 句中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比如、双关手法,形象地表述了 心中的思恋之情;现在不仅用来表示坚贞不渝的爱情,而且扩大到来表示无私贡献的精 神;二. 阅读懂得(一)1. 鸢飞戾天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