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归纳及考点考纲剖析(人教版高中生物)_第1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归纳及考点考纲剖析(人教版高中生物)_第2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归纳及考点考纲剖析(人教版高中生物)_第3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归纳及考点考纲剖析(人教版高中生物)_第4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归纳及考点考纲剖析(人教版高中生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 生物(高中)专题17 种群和群落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5.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6.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7.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纲展示网络构建1定义:在单位_或单位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意义: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基础知识梳理一、种群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生物的_个体。2基本特征:(1)种群密度;(2)_和死亡率;(3)_和迁出率;(4)_组成和性别比例。同种全部出生率迁入率年龄面积体积二、种群密度3调查方法:(1)估算

2、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样方大小:一般以_的正方形为宜。取样方法:_取样法和_取样法。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先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作为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标志重捕法应用范围:活动能力_,活动范围_的动物。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_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_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_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1m2五点等距随机平均值强大随机标记重捕标记个体数三、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1)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数目占该_个体总数的比率。(2)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数目

3、占该_个体总数的比率。2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_高,种群增长快。新产生四、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_或_的个体,占该_个体总数的比率,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种群死亡种群出生率迁入迁出种群五、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_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2)类型类型图示种群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长型幼年个体数_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增大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幼年个体数_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减小多于少于(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_个体数目的比

4、例。(2)意义:对种群落密度有一定的影响。(3)应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破坏_降低害虫_。雌、雄性别比例出生率(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种群迁入_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出现“J”型增长3“S”型曲线(1)形成原因:环境条件有限,使_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数量增加,使种群的_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新种内斗争出生率六种群数量变化1变化内容:增长、波动稳定、下降2“J”型曲线 (1)条件:_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连续增长;(2)公式:_;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NtN0t种群的_下降;(2)特点:不能连续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4

5、影响数量变动的因素(1)决定因素:_和死亡率,_和迁出(2)起因自然因素:_,食物,_,传染病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使_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5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1)合理利用和保护_资源;(2)进行害虫防治增长率K值出生率迁入气候被捕食者人工控制的野生动物种间互助: 。意义:区别 的重要特征衡量依据:物种丰富度群落中 的多少七、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_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_。生物种群全部互利共生微生物不同群落物种数目2特征物种组成物种组成种间斗争捕食竞争寄生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_现象 _分布决

6、定因素植物分层:_ 决定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_、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_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1概念:指群落中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八、群落的空间结构各个生物种群2类型分层镶嵌光照强度食物地形变化光照强度意义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空间中位置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代替的过程。2类型(1)初生演替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_、火山岩、冰川泥等。九、群落的演替另一个群落被植物覆

7、盖沙丘过程:裸岩阶段_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阶段。(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_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和_进行。地衣森林原有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速度方向考点解析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特征2种群特征间的关系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注:“”、“”表示增加、减少;“”、“”表示直接作用、间

8、接作用。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如图:3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调查程序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调查对象标志重捕法样方法注意事项1. 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2.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前提条件是未标志和被标志个体有同样的被捕机会,而且在调查期间,没有个体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3. 关于标志: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4. 样方

9、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增长曲线分析1.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或“S”型曲线模型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种群增长率K值有无无K值有K值曲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2

10、. K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3)K值的另外3种不同表示方法如下图,图中A、B、C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3. K/2值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

11、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3. 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随资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积累,最终K值不断降低,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亡。如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2流程。(1)将10 mL无

12、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 d。(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板小方格内,显微观察计数每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3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

13、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血球计数板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考点四 以曲线为载体,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1几种种间关系的比较地衣,大豆与根瘤菌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互利共生举例特点能量关系图数量坐标图关系名称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竞争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对寄主

14、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寄生举例特点能量关系图数量坐标图关系名称狼与兔,青蛙与昆虫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捕食举例特点能量关系图数量坐标图关系名称(1)资源利用型: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没有直接干涉,只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以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生长的间接影响而使竞争对手消亡或抑制其活动。如高斯用亲缘关系和生活习性上很相近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进行的实验。(2)直接干涉型: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直接相互抑制,如把杂拟谷盗

15、和锯谷盗放入面粉中一起培养,二者既竞争食物,也相互吃卵来控制彼此种群的增长。2竞争的两种类型考点五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1)垂直结构:表现分层现象。影响因素植物:光照强度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人类活动较为关键自然因素影响因素较快缓慢速度经历的时间短经历的时间长时间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起点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类型内容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

16、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预测的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自然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然演替是不可逆的,稳定性越来越高3群落演替的特征1.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3.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

17、要条件。特别提醒考点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人教版 生物(高中)专题十四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生物二轮复习课件考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_为基础的液体。(2)组成:由_(约占2

18、/3)和_构成,后者主要由_、_、_等组成。水2内环境:(1)概念:由_构成的液体环境。(2)作用:是_ _的直接环境,其中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细胞生活血浆组织液(3)组成成分间的关系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浆的渗透压变小,组织液中的水回渗的速率降低,组织液的量会相对增加,造成组织水肿。思考: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组织液的相对含量会发生什么变化?淋巴血浆组织液知识拓展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1.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全身性水肿);2.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3. 淋巴回流受阻;4. 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

19、性水肿;5. 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考点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相同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都相近,都有_(约为90%)、_和_等;从本质上讲,细胞外液就是一种_,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_。2不同点:三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较多,而组织液和淋巴中_含量较少。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红蛋白、有氧呼吸酶等细胞的各种成分存在于细胞内液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盐溶液海洋蛋白质蛋白质思考:血红蛋白、有氧呼吸酶等细胞内的各种成分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考点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渗透

20、压:指溶液中_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_,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_和_等离子有关。3温度: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_左右。思考:正常人体内细胞酶的活性基本与外界无关的原因是?变温动物和离体细胞酶的活性,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而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因此正常人体内细胞酶的活性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溶质微粒溶质微粒的数目7.357.45 无机盐蛋白质371细胞可以直接与_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_。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_ _。如图:考点四、内

21、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代谢产生的废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变化规律:健康人的内环境的_和_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如人的体温,会因_、_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始终接近37。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_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_。考点五、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每一种成分理化性质年龄性别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思考:稳态就是稳定不变的状态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_调节。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

22、环境稳态是在_和_的共同作用下而实现的。3目前普遍认为: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_,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考点六、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神经系统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过于剧烈出现障碍思考:直接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哪些?为什么说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还有免疫系统。因为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源微生物等,否则会引起内环境波动。要点探究1. 体液各成分的相互转化(1)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

23、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2)少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3)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可见,通过相互转化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内涵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调节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及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依赖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能力大小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4、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3、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探究(1)实验原理采用对比实验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2)材料、步骤、结论。特别提醒1. 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 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体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3.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也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4. 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与

25、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5. 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易 错 警 示1、几组易混淆的概念(1)血液和血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固体”成分。(3)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特指多

26、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之为内环境。2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技法提炼内环境与外界物质交换图解物质出入人体细胞的具体途径分析(1)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2)O2进入细胞内被利用:技法提炼人体pH稳态的维持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在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血浆pH调节的过程知识拓展1. 内环境的物质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营养成分: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