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二_第1页
4月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二_第2页
4月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二_第3页
4月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二_第4页
4月自考《教育学》串讲笔记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基督教信仰与宗教思想1第一节 基督教的历史 一、基督教的来源 基督教(Christianty)是指以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它包括天主教、新教或是耶稣教与东正教三大流派,是当代世界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基督教徒的总数已经达到15亿,其中天主教徒为8亿多,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2亿,总人数居世界宗教之首,已接近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世界各大洲无不有高高耸立的基督教堂与十字架。基督教到底分布于世界多少国?可以说无法统计,至少在150多个国家民族中有基督教组织,其余国家民族中大多数也有各种形式的基督教活动。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基督教会、教皇与信徒的影响远超过其他任何

2、宗教,也是一般的政治或经济势力集团所不能比拟的。据统计,圣经是世界上被译成语言最多的书,大约达到古今语言1000余种。 其实基督教并非原本就是欧洲的宗教,它的前身可以说是诞2 生于现在中东巴勒斯坦的犹太教,是由古代希伯来人所创造的。为什么这种古代希伯来人创立的宗教能够有这样的发展?这或许是最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还是从它的历史来看它的今日,从历史主义观念出发,这是理解事物本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1世纪初期,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流传一种相信救世主的宗教,这种宗教先是在社会下层中间形成。当时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位极为低下,受尽苦难,盼望能有救世主出世。这些人相信上帝耶和华将派救世主“弥赛亚”(

3、也就是古希腊语中的“基督”)把人们从苦难中这就出来。这种信仰深入人心,发展迅速,但是尚未形成教会。2世纪到世纪,基督教开始形成教会,并且从下层人民向上层社会发展,其教义也发生了大的改变,以顺从、忍耐为主要宗旨。392年基督教取得罗马帝国国教地位,从此,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中心。从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它的地位继续得到巩固,成为西方各国主要宗教或是主要宗教之一。虽然中世纪的政教合一的局面已经不存在,但基督教仍然是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基督教自身的教义不断变化,教派越来越多,内部思想分化也日益严重。15至16世纪,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基督教被当做殖民者教化野蛮3 民族的精神武

4、器,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使之成为世界最大宗教之一。有人在形容西方殖民主义扩张时说,基督教们一手持剑,一手持圣经来到殖民地,这并非完全夸张。 综观基督教主要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这个起源于中东地区的古老宗教在罗马时代融入西方文化之后,与希腊精神相结合,成为西方的信仰。继而又随着这种文化的发展而向东方与世界扩展。我们必须承认,基督教有它的内在精神法则,唯有这一法则使它能如此。古代犹太教是基督教的前身,要理解古代犹太教,必须先理解犹太人的先民希伯来人的神耶和华。 二、前基督教时代 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首领摩西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来到西奈半岛,开始建立犹太教,到公元前9世纪前后犹太教这是创立,这里人类历史上

5、最早的、具有系统神学理论的一神教。在此之前,古代有宗教与原始宗教中也曾有一神教,但是没有相应的神4 学理论体系。犹太教认为世界是由唯一神创造的,所以世界的万物是有序和谐的,人作为神的创造,也就具有理解这个世界的可能性。人与神之极爱你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人是可以选择的,而不是命定的。在犹太教的教义中,有关于承认法律主权、尊重人格等方面的内容。犹发现摩西太教首先实行一夫一妻制,保护妇女权益,这与其他宗教教义也是不同的。这些思想对基督教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也间接作用于西方文化精神。 公元前334年,犹太人被亚历山大王所征服,当亚历山大所开创的大帝国灭亡后,犹太人被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所统治,5 最后,成

6、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犹太教不但没有灭绝,反而影响越来越大。 公元前4世纪,雅典人实际上已经对传统宗教不再感兴趣,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家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宗教(这里其实是指那些原始宗教,因为在当时现代意义上的宗教还没有产生,或是说没有取得主导地位),取得了人类理性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胜利。这种胜利留给世界文化以丰厚的遗产,包括政治领域里的民主制度,思想领域中的理性精神以及尊重科学的观念等等,时至今日这仍然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成果。但为时不久,到了希腊化时代,即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东征结束(公元前332年)到奥古斯都即位(公元前30年),希腊理性与犹太教相遇,这一次,却是犹太

7、教的宗教战胜了希腊人的人文主义,或像一个希腊化时代的词汇所说,这是一种融合(syncretism)。这种融合不是逾越或是征服,也不是两者之间的对立,冲突或是互相取代,这是双方在思想结构中经过磨合,进而产生互动与互补,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在罗马人的统治下,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发展出基督6 教,从此之后,基督教成为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同时基督教也侵染了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理性精神,使自己更符合西方文化传统与时代的要求。 根据基督教教会记载,上帝耶和华降圣灵于圣母玛利亚,感灵而生耶稣。耶稣又称基督耶稣或是耶稣基督,他在圣经中有许多名字与称呼,如圣子,基督、神的儿子等等,他自己最喜爱的称呼是“人之子”。耶稣是

8、圣灵之子,同时也是亚伯拉罕的第42代孙(另一种计算方法为第21代)。耶稣出生之际,恰逢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也就是罗马第一个皇帝屋大维,公元前27年到公元14年在位)命令所有的犹太人都要报名入册。圣母玛利亚与丈夫约瑟一起来到犹太的伯利恒城登记,耶稣降生于伯利恒的马厩之中。出生8日之后,按犹太人规矩行了割礼,取名耶稣,为“主是拯救”之意。耶稣出生于一个信仰混乱、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犹太人的一神教信仰更是与罗马人的思想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这种历史条件为耶稣创立自己的宗教提供了机会。耶稣本人是一伟大的宗教活动家,虽然他真正传播自己宗教思想的时间可能极7 短,但是已经成功地组织了宗教活动,聚集了众多的

9、信徒。耶稣与犹太公会(Sanhedrin)之间形成对立,罗马总督与犹太上层人士指控耶稣亵渎上帝和自立为“犹太人之王”,于是把他送交给罗马行政官彼拉多(Pilate)。公元前33年4月3日,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据圣经新约所说,耶稣于3日后复活,40天后,升入天堂。耶稣不仅复活,并且要重新降临,对世人进行审判。耶稣死后,由他创立的宗教在艰难困苦中存活了下来,经历了三百年的奋斗,最终成为罗马国教。当然,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基督教遭受过无数的迫害,特别是在284年-305年间,戴克里先对基督教进行了最残酷的迫害,但令人称奇的是,恰是在这一时期,仍然有新人加入这一宗教。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与莱西

10、尼阿在米兰联合发表了“米兰敕令”,使基督徒可以保持信仰,不受干扰,发还了原先被没收的财产。君士坦丁受到基督徒们的拥戴,并且统领所有的教会。君士坦丁于325年召集各地300名主教在尼西亚举行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普世主教会议”,制订了教会的法规,实行主教制,按帝国行省划分教区,但是罗马、8 亚历山大里亚和耶路撒冷主教比其他主教有更大的权力。大会还规定,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为正统的信仰,三者无先后大小之分,圣子与圣父的本体是同一的,而不接受这一信条的阿里乌斯教派则被开除出教。392年,罗马帝国狄奥多西宣布将基督教立为国教,帝国所有居民一律为基督教徒,严禁异教活动,所有参加非基督教崇拜的活动,全部

11、是背叛行为,被视为异教行为。狄奥多西死前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交给他的两个儿子。基督教会也分化为东西两派,东派主要是希腊语区,西派则是拉丁语地区。330年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首都。两派斗争激化。381年教会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二次公会议,规定君士坦丁堡地位仅次于罗马。451年的查尔西顿会议又规定,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具有同等的教务权力,但双方一致不能取得和谐,1054年终于公开分裂。 三、基督教的中兴时代9 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基督教会受到蛮族国家的排斥,曾经处于困难境地。这些日耳曼蛮族最早接触的是基督教的阿里乌斯教派,他们大多数加入了这一教派。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与他的3000名战士在兰斯

12、大教堂接受罗马基督教洗礼,这是蛮族中第一个接受罗马基督教的国王,从此,罗马基督教会开始在法兰克王国各地传教。511年,法兰克王国教会在克洛维的支持下,召开宗教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所有法兰克王国的所有居民,必须就近到罗马基督教教堂做礼拜,不得违反,这样才使得法兰克人成为了正统的基督教徒。查理大帝继续执行基督教化的国策,查理在建成大帝国的时期,大军所到之处,强迫所有居民必须信教,必须缴纳基督教的什一税。所谓什一税是基督教的宗教税收,根据圣经中的有关论述,农牧产品的十分之一是属于上帝的,所以基督徒应当将此收入捐给教会,用于教会和教士的费用。查理大帝从779年全面征收什一税之后,欧洲各国也都纷纷效仿,

13、给人民造成重大负担。宗教改革运动中,反对缴纳什一税 成为重要内容。直到18世纪之后,欧洲各国才逐渐废除这一税制。10 查理大帝时代,教会开始享有特权,如教会可以免除税收、任何官员不得进入教堂内逮捕人等,以后教会的权势越来越大。 英国早在3世纪就传入了基督教,597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派遣教团进入英格兰,在坎特伯雷开始传教。大约在7世纪中期,罗马基督教成为英国的统治性宗教。随后,罗马基督教进入中欧地区,斯拉夫人接受基督教,德国人成为了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力量,他们大批迁移到东欧与北欧地区,大约于10世纪到11世纪期间,中欧与北欧地区也普遍被基督教所控制。在天主教积极传播的同时,东正教也努力扩大势力,

14、9世纪起,君士坦丁堡向北欧与东欧地区传播东正教,为了扩大影响,还将圣经译成斯拉夫文。988年,东正教传播取得重大胜利,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宣布皈依基督教,并且确定东正教为国教。过去东正教的领导权集中于四大牧首,即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这四个牧区的牧首。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后,俄罗斯成为东正教的另一个中心,莫斯科索性脱离了君士坦丁堡,自立为俄罗斯正教。以后,东欧国家的教会群起而效之,11 纷纷脱离君士坦丁堡自立。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灭亡,从此之后,东正教的中心开始移向俄罗斯。 相对来说,西欧的基督教发展更为顺利,从6世纪中期1起,基督教权力不断上升。

15、通过与世俗政权相结合,教会获取大量的土地与财富,这使得罗马教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占有土地的面积几乎达到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8世纪中期,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了报答罗马教廷支持他篡位,向罗马教皇赠送大量土地,罗马教皇国得以成立。罗马教皇国成立后,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教会与王权互相利用。同时,基督教教会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大主教区管辖着相当于行省的广大地区,权力极大。9世纪前后,大小教会、修道院已经遍布各地。修士与教士并列,是基督教的两大类神职人员。教士们的职责是教化信徒,管理宗教事务,而修士们则脱离现世生活,以修行的方式取得灵魂的自救。修道院出现以后,大批的修士们集中于此,集体生

16、活,与佛教的寺庙相似,通过修持来完成宗教使命。意大利人本尼狄克在罗马与那不勒斯的卡西诺山顶上,创立了西欧基督12 教自己的修道院,主持制定了修士守则,建立了本尼狄克修会,(即本笃派修会)。西欧修道院与其他宗教组织有相近的一面,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特点在于,并不一味主张苦行、而以自食其力、参加劳动来纯洁灵魂,达到净化精神的目的。修行者不能结婚,实行禁欲主义,过独身生活。日常生活以农业劳动等为主,其余时间则诵读经典,学习宗教教义。这种修道院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与保存有重要意义,一些文化水平高的修士们对于西方文化经典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们记录了相当多有意义的西方文化史料。 教会的势力极为强大,政教合一

17、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统治方式。12世纪到13世纪,教会建立起了军事武装组织骑士团-十字军进行东征。12世纪与13世纪之交,教皇英诺森三世将教会权力推向顶峰,意大利、英国、瑞典、丹麦和葡萄牙等国全部都臣服于教皇,宗教与世俗社会的一切权力归于教皇,权势之大无以复加,这是教会统治的全盛时代。14世纪之后,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基督教的势力也逐渐衰退。13 四、宗教改革运动 从16世纪开始,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罗马教廷的衰落、基督教神职人员腐败、宗教制度落后、宗教组织的分裂等。但它的产生却有其内在的动力。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封建割据政治加剧,封建领主们各自为政,他们政治腐败

18、,残暴专横,这使得其与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各级教会不仅是宗教中心,同时操纵世俗政治,它们的横征暴敛和贪婪无度,早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愤怒。 欧洲近代工业的兴起使社会结构与各阶层之间的力量发生巨大变化,地理大发现与海外征服,使得资产阶级力量更加壮大。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冲突的中心,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从阿维农迁回罗马,一年以后教皇病故。从此教会就开始不再统一。罗马教廷的新教皇是意大利人乌尔班六世,而法国红衣主教则在阿维农另立教廷,两个教廷同时存在,教会历史上经历了“大分裂”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宗教改革的舆论工作逐渐展开,英国神学家1

19、4 威克里夫激烈反对教皇之上,主张王权不受教权支配,否认教皇有权任免英国神职,反对教廷向英国征税他提出,圣经是唯一的权威,教皇行为腐败,其实是基督的敌人。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捷克布拉格大学校长胡斯,他同样主张只有基督才是真正的教会领导,教皇根本不配作为教会首领,教皇的权力是非正义的,所以教徒们不要顺从这种权力。他揭露教皇的特使到捷克出手所谓“赎罪符”亵渎神圣事业。胡斯最后被康斯坦次宗教会议判处了“异端罪”,并处以火刑。胡斯事件在捷克引起极大反响,并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被称为“胡斯战争”。此外,如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伊拉斯谟等人也对宗教改革兴起有一定作用。 什么是宗教改革运动,改革什么

20、? 简单地说,宗教改革运动是特指1617世纪发生于欧洲基督教的一种改革运动,起因是反对基督教教会的宗教思想专制与贪婪的经济剥夺,目的是改革教会的统治思想、教会体制与宗教生活的方式,它是资本主义的新宗教精神的表现。宗教改革具体目15 标则在于反抗罗马教皇与世俗政治势力的相互勾结和反对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运动严重打击了欧洲中世纪封建教会的“普世主义”,有利于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立。另外,相当多的西方学者认为,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精神,代表了资本主义的勤俭与奋斗意志,对于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行成了西方文化的精神特性。当然,无可讳言,教会制度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督教内部的深刻矛盾

21、,更不能彻底修正它的宗教思想。另外,它也不可能真正改变封建社会的状况,这些都已经被宗教改革的历史所证明。 宗教改革起于德国,这也是由具体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国的王权在16世纪初期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资产阶级力量也相对强大。天主教会在这些国家中已经处于相当狼狈的情况,所以不得不有所收敛。而德国一直无法实行统一,各诸侯国割据一方,教会仍然控制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大权。教会在政治上独断专行,在经济上加紧盘剥,不但实行什一税,而且以出售宗教的“赎罪券”来聚敛财富,激起社会不16 满。1517年10月31日,德国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一份声明,这是反对德国教会销售赎罪券的一份檄

22、文,题目是九十五条论纲,作者就是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负责教会的牧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宗教改革运动从此在欧洲迅速蔓延。文中所提到的“赎罪券”是教会史上的一件丑闻,当年罗马教皇为聚敛财富,曾经向欧洲各国的广大教民出售赎罪券。基督教教义中的赎罪 (atonement) 是从犹太教而来的,即是认为世人是有罪的,这种罪恶与上帝的神圣之间是对立的。因此,世人只有通过赎罪才能得到神的宽恕,得到宽恕才能有神的保佑,而赎罪的行为是按照上帝规定的程序来进行的。基督教宣称耶稣基督就是为了众人赎罪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所以是最大的赎罪。罗马教廷的赎罪券其实是利用宗教教义诈取教徒

23、钱财的一种手段,也是对于宗教神圣教义的一种亵渎。所以马丁路德的论纲一出现后就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赎罪券的身价一落千丈。罗马教廷大为震怒,只是因为德国的上层宗教人士与各地诸侯的抵制,才没有将路德立即传唤到罗马受审。1520年,路德陆续发表了致德意17 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教会被掳于巴比伦、论基督徒的自由等,提倡宗教改革。路德提出政教分开的主张,即教皇是无权干预政治与王权的。其次,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者,而祭司也不是神圣的。人必须信仰上帝,通过宗教生活,人的灵魂可以获救而升入天堂,但是,这并不是教会的功劳。更没有必要的是基督教的那些礼仪,人类赎罪是依赖于真诚的信仰。因此,建立信仰的关键是直接阅读

24、圣经。可以看出,路德的主要观念是反对腐败的教会,反对繁琐的宗教仪式,要求宗教教会的改革。然而,虽有世俗政权与地方宗教机构的保护,路德最终还是不能逃脱教廷的惩罚,1520年,路德被教会宣布为异端,并被开除教藉,以后在萨克森公侯的庇护下,埋头翻译圣经,1546年逝世后被安葬于维登堡教堂内。 当我们回顾路德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作用时,不可忽视的是他的两个重要观念。 其一是路德对于基督教精神的体会。即基督教的“纷争动力”(cause of disturbance and disagreement)。这是一种相当重18 要的观念。从这里可以看出基督教与犹太教、新约与旧约之间的差异与同一。1521年,路德在

25、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发表那篇脍炙人口的讲演(“Before the Diet of Worms”) 中,曾经引用圣经来为自己辩护。他说: 宗教改革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因为正像路德所说,圣经中本身就含有了一种反抗世俗的精神,这种精神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反者道之动”。一种推动事物发展的“恶”的精神,这是黑格尔哲 我不但没有被这些危险所吓倒,而是高兴地目睹,今天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的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经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I came not to send peace onto the earth, but a sword)。Ma

26、rtin Luther, “Before the Diet of Worms”,参见圣经马太福音,第10章,第34节。 19 学中曾经说过的,但还不如路德说得更清楚。这种宣传对于资产阶级反抗教会专制的斗争和改革腐朽的教会制度有鼓舞作用。 这种宗教改革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发挥了关键作用,激励着工商业者与社会各阶层奋发向上。天主教教会长期以来,打着上帝在人间事业的幌子,麻痹人民,镇压异端。宗教改革肯定的这种反抗精神,表达了资产阶级反抗封建宗教的决心,号召人民反对教会的控制,其思想意义十分重要。 其二是路德对宗教改革的具体观点的强调,这就是人人可与上帝直接相通,不必经过教会或是教士

27、。路德说道:“如果找不出圣经的道理或无可辩驳的理由,不能像我刚才所引用的圣经的话来令我满意,不能用福音书或是圣经改变我的判断,那么,我不能够,也不愿收回我说过的任何一句话,因为基督徒是不能说出违心之言的”。可见,他仍然是一个上帝的忠诚子民,是遵守圣经教喻的圣徒,他所反对的只是借神圣的名义来鱼肉百姓的教会。他是教会的逆子,而是上帝的忠仆。他的主张即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沟通,无须通过教会。这种思想在圣经其实早已经存在,从20 根本上说,这是一种西方民主精神在教会中的折射,是一种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现。这种观念必定会引起注意,如果不是路德提出,迟早也会有别人提出的。这种在当时不易为人所接受的精神,在今日任

28、何一个基督教堂礼拜中,已经成为牧师们布道的最基本根据。当我们回顾路德时,也不能不感叹于他的创造精神。 路德这个人物对于德意志民族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他已经成为德意志民族的精神领袖。他历史性地提高了德国文化的地位,为近代德国兴起作好了准备。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后期,牧师托马斯闵采尔领导了农民起义,各地农民以军没收了教会的财产,建立了独立政权。1525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但是宗教改革在德国的影响却更加深入。全国教徒分为两大派,路德派与天主教派全国的教区也划分为两种,天主教区与新教教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新教在德国人心目中已经深深扎下根。 宗教改革中,与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同的是法国人加

29、尔文 21 (John Caivin,1509-1564)的宗教改革主张。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努瓦营,父亲是一位教会律师,这就为他以后在法律与宗教之间的生存、为他一生中在世俗与宗教之间的思考创造了条件。达尔文先在法国马歇学院和蒙太古学院学习神学、哲学和古代文字,以后又到奥尔大学学习法律。1531年他回到巴黎之后,开始信仰新教。在这种信仰的鼓舞下,1534年,他离开巴黎,来到了瑞士的巴塞尔,这里是新教的中心,以后,又迁居日内瓦。在这里他与自己的好朋友,日内瓦宗教改革领袖法雷尔一起,领导了宗教改革运动。 1536年加尔文的基督教原理一书发表,这本书其实并不激进,书中否认了教会的权威,重述了教会不可能救

30、世赎罪,因为上帝早已经预定了一切。人能否得救,并不是由教会决定的,而是由上帝所决定的。这种思想与路德就有所不同了,对于路德来说,因信取义是最终目的,而加尔文却认为不但要因信取义,更为重要的是坚持圣洁的生活。赎救是预定的,这是他的最重要观点。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加尔文的主张与激进的改革者是相22 差很远的,所以在1588年,他与市民改革派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这种冲突导致了加尔文的出走,直到1541年,他才再次回到日内瓦,建立了代表自己思想的归正教会。这是一个由富有的市民和教士们所组成的组织,他们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国政权。要求废除主教制度,成立长老教会。生活上要求节俭、反对浪费与奢侈。他们关注

31、工商业者的利益,认为做官执政、积蓄私有财产、放贷取息、经商得利等与教职一样,都是受命于上帝的。加尔文教派反映了新型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的利益,主张工商业主的正当权利,认为积累财富是为上帝争光。同时,他在生活上提倡清教徒的节制欲望,勤俭节约,提倡努力工作与奋斗,以成就事业。当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时候,它需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宗教道德与伦理观念,资产阶级可以依靠这种观念与传统宗教理论相对抗,巩固自己的社会文化低位。新教的道德与伦理适应; 这一要求。 当我们总结宗教改革运动时,应当客观对待前人评价。最为 常见的是从社会阶层分析角度来看待宗教改革,即认为,路德代23 表了农民的利益,加尔文所代表的是新兴市民

32、阶层的利益,为在封建社会中立足未稳的工商业资本家们提供了精神与伦理上的支持。这种看法基本上反映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状况。但同时也要看到,无论路德还是加尔文的改革,都不能仅从社会阶层分析或是宗教教派内部来研究,宗教改革是一种宗教现象,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是西方文明进化的一种必然阶段。这是基督教精神与西方文明结合之后,从希腊精神吸取营养,从文艺复兴得到机会,从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变革。这种变革的发生是这种古老宗教适应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变化的结果。同时,由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它也必然给予社会以极大影响,西方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相当重

33、要的动力产生于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是近代以来广大人民反抗教会的精神控制与经济剥削的重要斗争,欧洲资产阶级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一定胜利。宗教改革运动不但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新教精神 得到推广,成为资产阶级的宗教思想核心,这对于英国革命与法 24 国大革命起了直接推动作用。新教在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广泛传播,农场主、资本家、市民与农民们信仰新教,其宗教文化和思想与天主教完全不同,它为资产阶级进一步的斗争创造了条件。 五、现代基督教 新教的产生改变了基督教的结构与体制,使教会制度变得更加多样化,并出现了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并存的局面。新思潮不断出现,像现代派、自由主义神学、基要派、新正

34、统派神学、社会福音派等等。在基督教内部,宗教改革最实际的成果是多种多样的新教派的出现。 最早的新教派是德国的路德派(主要是德国与北欧国家的信义会),也称之为信义派或是信义宗,其中又分为两派:路德宗(Lutherans)是流行较广的教派;信义派(Lutherans Church)其实只是其中的一派,但是地位最为重要。路德派以路德所提倡的教义为原则,以奥格斯堡信纲作为教会纲要。主张“因信称25 义”,即人类在上帝面前得以称为“义”,也就是不被定罪,其原因不在于教会的教规,而在于信仰本身。他们提倡所谓“廉价教会”,反对铺张的宗教仪式,要求简化教士等级。这一教派在16世纪宗教改革后成立于德国,后来成为

35、德国与北欧一些国家的国教。18世纪后传入美国,成为美国新教的主要教派之一。 加尔文派(主要是瑞士、法国、德国、苏格兰等地的长老会、归正会等教派)是新教的主要教派之一,是以加尔文所提倡的教义为依据所形成的教派。加尔文派主张:由教徒们推选非职业领袖长老和执事们组成“长执会”来管理教会事务,聘任专职牧师。长老为终身职务,要经过正式任命,一般教堂只有二三名长老,特殊的可以多设。执事的地位次于长老,不一定实行终身制。16世纪宗教改革后,加尔文派产生于瑞士,激进的市民们按照民主共和的思想组织了这个教会。其后不久,加尔文派传遍欧洲,在芬兰与苏格兰还成为统治性教派。17世纪后,英国的国教圣公会派受到加尔文派的

36、思想影响,产生了清教徒。这些清教徒与荷兰人大批移民美国后,成为美国新教的主要教派之一。26 圣公会派是英国国教,即英国的Church of England Protestant,在美国称为Episcopal Church of the United States,这一教会在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都有。这一教派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于英国,当时由于英国王权争取摆脱罗马教廷控制,资产阶级与贵族们也加入反对教会特权的行列,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32年命令英国教会停止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国会通过法案,宣布英国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英国国王为教会最高元首。圣公会的成立与路德派、加尔文派不同,它

37、并不是因教义分歧而直接导致教会分裂而形成的,它更主要是产生于政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然这种冲突也与教义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圣公会成立初期,它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意义,只能受制于天主教。17世纪后,它受到加尔文教派的影响,观念发生很大改变,被恩格斯称为“新的资产阶级化的国教会”。19世纪时,教派内部分裂为两大派:一派是高教派,主张恢复天主教传统,维持教会的权威地位;另一派是低教派,反对恢复天主教传统,并且反对过度强调教会的权威。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后,圣公会向世界各地传播,大27 量教徒进入美国。美国建立后中,美国圣公会也脱离英国独立。 浸会教派(Bahptist Chruch )也是新教中势力较大的教

38、派,分为“浸信会”(Bahptist Chruch from South U.S.A)与“浸礼会”(Bahptist Chruch from North U.S.A)两个大的宗教团体。浸会教派产生于17世纪英国与荷兰生活的英国流亡者中间,产生之初属于清教徒中的一个教派。在施洗时要将受洗者全身浸入清水中,所以称为“浸礼”。浸礼教派重视宗教礼仪的作用,并且主张宗教礼仪改革,反对给儿童施洗礼,认为教徒成年后才可以洗礼。这个教派提倡各个教会独立,反对政府与国教会对各个教会的控制。17世纪浸会教派传入美国之后,由于适应美国文化,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新教的主力之一。 18世纪之后,新教派丛生,如英国的卫

39、斯理派等。在美国等国家中,新教派更是繁多,无法逐一统计。从全球范围来看,基督教新教主要分布于英国、美国、德国、瑞士、北欧各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与东正教和天主教成三足鼎立之势。 宗教改革之后,由于新教与多种教派的产生,天主教相对于过28 去已经显得有此衰落,但是仍然不断有复兴天主教的宗教运动出现,如西班牙罗耀拉于1534年建立的耶稣会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组织,这一组织纪律严密,公开宣布效忠于罗马教廷。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传教活动,耶稣会士们满怀宗教热忱,远涉重洋,到世界各地传播天主教和西方文化。特别是深入到中国、印度、日本与美洲各地。来到东方的早期传教士们几乎全是这一组织成员,如中国人所熟

40、悉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他们献身于传教事业,其中相当多的人客死异乡。 另外,罗马教廷也对宗教改革作出反应,从1540年起,罗马教廷对教会进行自我改革,这就是所谓的“反宗教改革运动”。这种改革进程并不顺利,一方面教会严厉抨击宗教改革运动,对新教教义横加指责;另一方面又得不承认,神职人员腐败渎职,使教会蒙受羞辱,决定建立监察组织,建立新的修道院,整顿教会的纪律和道德。从1545年到1563年,罗马教廷在意大利和德国边境的特兰托召开了多次会议,宣布了“特兰托会议信纲”,目的在于替教会作宣传,以恢复教会的威信。1870年,在罗马举行的第29 一次梵蒂冈公会 (Vitican )上,特意提出了教

41、皇“永无谬误论”(infallibility),认为教皇是从“圣座”也就是他的职位出发,对教义和宗教伦理进行的阐释,应当说都是无错误的。由于现代社会中新的“天主教现代主义”对天主教形成了冲击,所以到1907年,罗马教廷再次通过一个决议,谴责这种现代主义思想,重申教皇无谬误理论。但事实上,目的是阻止新的神学家与哲学家们对圣经与神学原理进行新解释。可惜这种禁令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直到第二次梵蒂冈会议(19621965),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最后的解决。 虽然如此,罗马教会退出欧洲的政治舞台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时刻都存在激烈的斗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每一步,都与宗教直接相关,每

42、一次大的斗争,都是资产阶级和社会各进步阶层与封建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之间不可调和的斗争。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期的尼德兰革命,以维护新教利益的“破坏圣像”开始,以战胜天主教与贵族所代表的封建统治而结束。17世纪英国革命中,英国清教徒是革命的中坚力量,革30 命进程与英国国教会,苏格兰宗教及新教问题都有直接关系,清教徒组成的“圆颅党”以剪短发并且不戴假发为标志,而贵族与国教的高级教士们则以佩长剑、戴假发的骑士打扮为特征。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英国革命是宗教色彩极浓厚的一场革命,有人并因此贬低其历史作用,这当然是不对的。无论如何,基督教退出社会政治统治,政教分离,在西方现代文化中已经成为定局,只是各

43、国随着社会进程的不同有时间的先后而已,时代潮流已经不可阻挡。到1819世纪,欧洲各国除个别国家外,基本上完成了政教分离。 现代社会中,基督教各种教派都十分活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督教的发展呈现出普世化、自主化与开放性等特点。1948年世界基督教协进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成立,掀起了基督教的“普世教会”运动,教会更加民主。亚洲和非洲国家,基督教的本土化推进十分迅速,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成立了自立教会,近年来自立教会运动在各国都有所发展。罗马天主教开始尝试在与各种教派的合作中担任主要角色。1958年教皇庇护十二31 世逝世,新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了第二届梵蒂冈大

44、会,东正教代表受邀参加大会,新教各派代表则作为观察员与会。大会实施了一定的改革措施,大会宣布承认非天主教徒也是真正的基督教徒;弥撒中可以使用地方语言,鼓励更多的教徒参加宗教活动;犹太人不再为耶稣的死负责。这次大会表明了天主教在新时代的基本努力方向,即从宗教思想上适应时代变化,对外关系中扩大与各种教派的联系。从总体看,天主教与新教、东正教等不同教派之间的协作与对话得到加强。欧美国家中,宗教思想理论领域中的争论此起彼伏,新思潮不断产生。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神学思想在英美等国异常活跃,这些自由主义神学家被称为现代派,与20世纪各种新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自由主义视学相对的是基要主义者,他们

45、坚持保守立场,拒绝一切关于圣经研究的新成果,强调圣经一字一句全都是正确的。基要主义的这种立场使得他们终究难敌代表新思潮的自由主义神学,逐渐走向衰败。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新正统派调和了神学理论中相互对立的一些观念,曾经得到相当广泛的支持。32本节思考题1. 结合具体史实,谈谈基督教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发展的。2基督教在6世纪中兴的原因是什么?14世纪之后,它又为何开始衰落?3. 路德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提出了哪几个重要观念?如何客观评价他的宗教改革?33第二节 基督教的理论体系 一、犹太之神耶和华 一个宗教的神就是这个宗教教义的象征。古代宗教的神来自于自然的物象或是神话人物,他们或神或人,或男或

46、女,都有强烈的夸张的自然特性,如希腊的泰坦诸神、印度的湿婆神等,他们一般都有法力神奇、力大无比、生殖力强盛特异功能。成熟的宗教如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都是从普通人升华为神,具有人格化特征,而基督教的主、上帝与耶稣及三位一体的神灵,却表现出一种复杂的神灵构成,这一象征是与众不同的。 犹太教的神一般称为“耶和华”,它与其它神灵之间不太相同,耶和华(Jehovah)这个神名其实是一个误读,其实它的原名是“雅赫畏” (Jahweh) 。古犹太教规定,人不能直呼神名,表示敬畏的意思。而且在书写中也不能写神名的全名,只允许书写辅音字母,而辅音是不发音的,于是神名就写成了。那么,后世的耶和华一词

47、是如何出现的呢?这一神秘原因一直未能为世人34 所知,直到世纪比较语言学发达,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古犹太教不直呼神名,而称其为“主”(Adonai) ,也就是所谓的“阿多奈”。可能对于犹太教的神职人员来说,这种书写与称呼的异名制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犹太人来说,毕竟容易产生混淆。“耶和华”一名的产生,就是由于把与Adonai结合起来了,犹太人把前者的辅音与后者的元音拼在一起,就是耶和华,后世沿用这一名称。由于古代语言与近现代西方语言有所不同,译名不统一之处在所难免,在此不一一说明。其实在旧约中,神就是称为“雅赫畏”的,应当说这是标准的神名。由于约定俗成,教内教外将上帝称为耶和华已经无

48、法更改。 另外要注意的是,犹太教是世界一神教的主要创造者,为世界宗教进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犹太教是第一个一神教信仰,根据学者们研究,很可能在犹太人之间,古代埃及出现的太阳神教就是一种一神教。犹太教的最大贡献在于它首先创造了一种一神理论体系,这也是一神教所没有的。同时,一神教创造的过程并不顺利,我们可以从圣经旧35 约中明显看出古代犹太人的多神崇拜,其中把神同时称为“埃罗欣”(Elohim) ,也译作“厄罗音”,西方学者指出,这个词其实是个复数词,从中可以看出,犹太人的神可能曾经也是多数的。 这个耶和华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在耶和华之后,又出现了耶稣呢? 从旧约可

49、以看出,耶和华的产生主要是两步,第撒莱将夏甲交给亚伯拉罕一是亚伯拉罕认为,在众神之上有更有力的神就是耶和华,是耶和华指使犹太人从两河地区来到迦南。第二是摩西时代才有一神教,其代表文字就是出埃及记第20章和“申命记”第10章中所说的“摩西十诫”,据记载,其神谕是:36 我们略加回顾就可以看出,正是犹太人的两次重要迁移产生了耶和华信仰,第一次是来到迦南地,第二次是走出埃及,重返迦南地。所以这个一神教的神是产生于犹太民族对于自己独立、对自己所热爱的家园的渴望。而这种愿望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是犹太民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曾经领导你们从沦为奴隶的埃及走出。除了我以外,你们不得再有其他的神。不得私自雕刻偶像

50、,也不得作什么形象以仿制天上地下、地中和水中的万物,不得跪拜和事奉它们。因为你们的神耶和华是反对邪路的。凡恨神者我们必征讨其父子直至于三代四代。爱我遵守神的诫训者,我必向其发慈悲,直到千秋万代。不能直呼耶和华的名,否则不能认为其是无罪者。应当记念安息日作为圣日。天劳作做你一切工作,但第天是对耶和华你们的神所赐的安息日。当孝敬父母,使你的生活在你们的神耶和华所赐的土地上长久。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奴仆、牛马等一切所有。37 族的历史苦难,他们长期流离失所,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与奴役,这种历史环境与民族经历,使得这个民族产生了信奉唯一的、最高的神

51、的宗教。他们坚信,只有这个神才可能拯救犹太人,才可能拯救世界。这个民族特殊的命运产生了它的特殊性格,这种特殊的性格才可能产生这种宗教。一神教信仰超越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及其他原始宗教,一神教信仰比起这些宗教来,更为神圣,更具有超越现实的特点。同时,一神教也一定程度上符合罗马统治者们改革旧宗教、创造世界唯一的主宰与统治者的愿望。 二、弥赛亚与基督教 从犹太教到基督教是一次根本性的转折,基督教曾经是犹太教的一个派别,但是,自从它建立以来,就成为一种崭新的宗教。同时,对于基督教诞生初期的历史,一般人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是罗马人支持了基督教。其实并非如此,是基督教产生在先,罗马人将基督教确立为国家在后

52、。一定程度上,是基督教本身的38 强大使罗马不得不如此,4世纪成为国教之前,基督教在罗马曾经受过残酷的迫害。耶稣是基督教的真正创造者,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犹太教的这一分支才从古代宗教脱离,建立新宗教。这一过程也是从旧约到新约的过渡。在耶稣之前犹太教已经存在了近2000年,那么,是什么原因从古老的犹太教中产生出基督教? 我们认为,耶稣与基督教的产生同样取决于犹太教内部的要求与它在罗马社会中的命运,与其说是耶稣创造了基督教,不如说是基督教选择了耶稣。 我们研究这个民族就会发现,宗教可以说是犹太人最重要的创造,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并没有重要的物质创造与发明,特别是在近代科学发展之前。犹太人向迦南人学习农业

53、耕作,较早地发展了纺织业与皮革制造等。但是,对世界文化,犹太人真正的贡献是他们的宗教。也正因为如此,犹太人一直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曾经希望上帝保佑自己兴旺发达。巴比伦流亡之后,他们的信心也曾经遭受挫折,因为异教徒竟然战胜了唯一主39 的臣民,异教的神战胜了主。实际上以色列人的宗教已经成了一种“精神胜利法”,因为一个连国土都没有的民族如何是上帝的宠儿?到了罗马时代特别是公元前200年前后,在罗马人的长期压迫下,自我救助的意识终于发展到了极点,产生了弥赛亚主义,宗教革新到来了。这就是基督教的产生,我们把它看成是犹太宗教在内部要求与外部环境结合中产生的变革。 何为弥赛亚? 弥赛亚 (Messi

54、ah) 来自于希伯来文,其本意是“受膏者”,这是因为在古代犹太教仪式中,祭司与先知们的即位仪式中,都要经过一种在头部膏油的程式,这就意味着上帝以圣膏赐予其人以示委派其人之职。这种仪式的意义过去只是一般的祭礼,但是,经历了巴比伦之囚后,弥赛亚思想开始变得不平凡。犹太人一直坚信唯一的主耶和华必将实现最终的统治,可是亡国与流亡、宗庙被毁的历史事实使得犹太人惶惑:异教屡次战胜,不信耶和华这唯一神的异教徒们趾高气扬,神的选民们却沦为俘虏。不过,失败没有让犹太人放弃信仰,相反,使他们更坚信,神的报复一定40 会出现,一定会有末日的审判,这就是末世论。这种末世论孕育了一种末日与复活并存的思想,这就为耶稣出世

55、与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耶稣的复活不过是犹太复活的延续。同时,原有的救世思想,现在变成了盼望出现赎救犹太人自身的圣人。这个圣人或先知就是弥赛亚。所以,可以说弥赛亚主义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救赎意识,一种盼望救世主的意识,这是犹太宗教所特有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来源是复杂的,其宗旨来自古代犹太教义,没有这种教义不会有以后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有产生的时机,这就是犹太人的长期流亡与苦难经历,由忧患而产生赎救意识,从而产生弥赛亚,并因弥赛亚思想而建立基督教。基督教最后大成于罗马帝国,这有正反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罗马对于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反而激发了这种宗教的兴旺,最后成为国教;另一方面,西方的古希腊罗马的伟

56、大文化与来自东方的犹太教的宗教相结合,最终为基督教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耶稣是犹太人企盼已久的弥赛亚,就是基督,所以称基督耶稣或耶稣基督。但是,耶稣一开始并没有自称基督。这样的一段41 记载是耐人寻味的。耶稣带领他的门徒在北方游历时,彼得对耶稣说:“你就是弥赛亚!”耶稣立即对他们说,不要将这话告诉任何人。如果说出,这将是惊世骇俗之举,因为早在耶稣出生之前,对于弥赛亚的盼望已经不再是一种旧约中的种种预言的猜测,而成为了犹太民族热切的盼望,犹太经学家们中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党派:弥赛亚派。这个党派的名称就是“奋锐“党”(Zealots) 他们以反对罗马人而著称,公元前世纪,他们活动频繁,坚信弥赛亚

57、即将出现。一位神学家这样评论当时犹太教内部的分化: 祭司和先知们将注意力转向内部,他们所面对的是犹太社团内部事务,是以色列的神圣化过程。而弥赛亚一派与他们的先知、导师们则面对外部世界,是世界各国,他们所探讨的是以色列的拯救事业。Jacob Neusner, The Way of Torah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 1993, p.73. 42 耶稣的门徒西门据说就是这个党的成员,不过耶稣似乎与孔子一样,对于过激的行动并不赞同。所以,竟然是彼得来宣布耶稣是弥赛亚,耶稣自己并没有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其实由谁来宣布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弥赛亚的到来既然已经

58、是不可避免,那么由谁来说明是无关紧要的。 我们还记得摩西十诫,记得犹太教重要的历史转折,那是犹太人立教的开端。现在,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犹太教变为基督教并走向世界,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宗教诞生了。2世纪后期,基督教经典新约全书形成,这种新宗教的宗旨在加拉太书第3章中第26至28节说得最为清楚: 所以,你们因信基督教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是受洗归入基督教的,都是拥戴基督了。无论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里都成为一了。43打碎十诫板的摩西这是基督教的世界主义的宣言书,一种世界性宗教的、无民族、无国界的新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与犹太宗教的旧约具有相当大的不同,对于摩西来说,只

59、有犹太人才是神的子民,对耶稣而言,世人都是救赎的对象,所以这是一种神学的思想的新生。这种思想无论是否真的为耶稣所提出,亦或是由保罗所提出,甚至如哲学史家所说,斐洛等人的学说对于它产生过重要作用等等,或是这些条件可能全都存在,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基督教的教旨,标志着一个更加理性化,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的宗教已经在教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也必须指出,正是这一精神被罗马教会所利用,特别是在中世44 纪宗教专制时代,罗马教会推行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把罗马教会说成是上帝在人间唯一的代表,不承认其他宗教,也不承认基督教其他教派的作用。格列高利一世只许自己称为“教皇”,排斥其他主教取得宗教领袖的地位,以后的

60、历代教皇与王权互相勾结,使得教皇君临世俗与宗教两界,权势无比。 基督教教义革新是它以后进一步发展,并且最终成为世界主要宗教的前提,无论它是否被罗马所承认,它的自我新生已经完成,所等待的只是它走向社会的时机了。罗马人经过对于基督教的长期迫害后,终于意识到,排斥基督教不如使它为已所用。这个契机其实在耶稣遇难之时已经来临,门徒们偷出耶稣的尸体,宣告其复活,象征着这个宗教的原始宗旨的现实化。原罪、赎罪和救世,这三大主题如此和谐地交织于这样一句话:“耶稣复活了”。“复活”(Resurrection) 也就是再生,就是生命的延续,是精神信仰不死的标志。这种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精神,无疑含有了欧洲古老宗教与崇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