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树德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 肖冬梅【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心境;2、通过朗读和背诵,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音律美以及鉴赏蕴含的丰富情感;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背诵,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音律美以及鉴赏蕴含的丰富情感。【教学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图片展示)诗歌鉴赏有“五看”(一)看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2、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以分为四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

3、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

4、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二)看标题咏怀: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 情感关键词:景仰先贤、昔盛今衰、壮志难酬、昏庸腐朽(三)看诗句起: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气势飞动。承:承上概括

5、王昭君悲剧的一生。转:转换角度,讽刺汉元帝的昏庸以及昭君的遗恨。合:收束全文,落点在昭君的怨恨上。(四)看背景作者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五首组诗,以抒情怀。(五)看题干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 D )A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句突兀奇绝,不同凡响。上半联则似电影中的“定格”,点明古迹所在,下半联如高鸟俯瞰,境界宏远。C“一

6、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表明了时间。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E.“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而非诗人“怨恨”。2、这首诗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3、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析其作用。对比、反衬。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

7、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有生与死的对比:生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王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方法】(1)内容情感题: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表现手法题:诗歌的

8、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对比; 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课堂回顾再“升华”重要字音:朔、冢、省、佩、琵琶 咏怀诗的情感 “内容情感题”、“表现手法题”鉴赏课后阅读记“方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一)杜甫

9、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注)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庾信:原为南朝梁时著名诗人,出使西魏被扣留,羁留北方,历仕西魏、北周。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人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

10、绕的山中。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贏得诗名。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对庚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自己人生失意之感。翻译: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

11、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颔联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对庚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自己人生失意之感。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