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盾牌舞的文化自然及其传承研究_第1页
永新盾牌舞的文化自然及其传承研究_第2页
永新盾牌舞的文化自然及其传承研究_第3页
永新盾牌舞的文化自然及其传承研究_第4页
永新盾牌舞的文化自然及其传承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永新盾牌舞的文化自然及其传承研究永新盾牌舞从产生至今,虽历经风云,却始终魅力四射,表现出非凡的生命力。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渊源亲密相关。但如今,在文化生活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相继谢世的境况下,永新盾牌舞也面临传承瓶颈,讨论保护和传承措施迫在眉睫。关键词永新盾牌舞;文化自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7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22)08-0219-04张承龙(1968),男,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音乐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学。(江西吉安343009)永新盾牌舞虽然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但在后来的开展中逐渐成为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

2、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表演艺术款式。从历史角度看,永新盾牌舞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历史缩影,表现了一种激发民族斗志最原始的凝聚力,团队精神赋予了盾牌舞丰富的内涵。从艺术价值看,永新盾牌舞是一种民间综合性艺术,具有凝聚合力的文化底蕴。永新盾牌舞起于民间,效劳于民间,它用最质朴的民间语言展示出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成为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试从文化自然的角度讨论永新盾牌舞为何能在永新衍传,并在此根底上讨论永新盾牌舞在当代境况下的传承对策。一、永新盾牌舞的起源及开展出名遐迩的盾牌舞(一说“藤牌舞或“滚挡牌),假如要追根溯源,其产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据永新县志记载:“

3、盾牌在明朝以前,是境内流行的一种武术器械,供习武防身用。1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在他所著的?纪效新书?卷十一?藤牌总说篇?中说:“以藤为牌,近出福建,铳子虽不能隔,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颇称极便。2因此,一般认为?藤牌总说篇?所述是这种“武舞盾牌舞的源头。至于盾牌舞详细在何时传衍到江西,又流变至永新,众说纷纭,最远的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传入,也有的说是由三国时期名将黄盖所创作的?团牌武?衍变而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3)由广东传入。但据永新南塘村里的老人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局部士兵成了散兵余

4、勇,无家可归,便流落到永新县定居,当地群众称其为客藉人。这些士兵从原籍广西带来高超的武技,并为师授武,一来自卫防身,二来操练武术,跟从者甚众。永新县城以南的烟阁乡、在中乡、龙源口乡和泮中乡非常盛行习武,尚武的南塘村人尤其突出。他们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对所学技艺不断地进展改良和完善,使其逐渐演变成集武术、杂技、舞蹈和音乐等表演形式于一体,既具欣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艺术奇葩永新盾牌舞。从此,龙源口的南塘村就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盾牌舞其实在江西吉安的安福、吉水、井冈山等县市也有流行,永新盾牌舞是盾牌舞中的出色代表,它以彪悍威武的男子群体性武舞为特点,是古代军中盾牌战术的艺术化。新中国

5、成立后,永新盾牌舞作为民俗文化“活化石,历经辉煌:1953年,永新盾牌舞应邀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周恩来、朱德等中央指导演出;1975年,南塘村的吴王生等十几位民间艺人在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中表演盾牌舞,同年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会演和中南海调演两次演出中获得优秀节目奖和表演奖;同年,盾牌舞在京加工后,随原东北军区歌舞团出国到前苏联、朝鲜等国演出;1984年又被江西电视台选为民族民间舞蹈集锦节目之一,上了荧屏。随后,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两次选录该舞,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都将其搬上银幕,广泛向社会宣传。2022年8月,全新的永新盾牌舞参加了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踩街表演和江

6、西省民间艺术节调演,同年9月作为江西省唯一选送的民间艺术节目,赴广东省汕尾市参加首届泛珠三角“9+2民间艺术表演大赛并获银奖。2022年5月20日,永新盾牌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永新盾牌舞形成及传衍的文化自然盾牌舞自产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永新盾牌舞,祖祖辈辈息息相承,至今仍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在异地盾牌舞纷纷黯然的境况下,永新盾牌舞何以能如此光荣照人?永新盾牌舞的产生及其祖辈相承有其独特的文化逻辑,即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亲密相关。(一)地域(自然)文化对永新人性格的塑造团结豪爽,坚韧不屈自然环境使地球上不同地域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永新地

7、处赣西边陲,南岭山系的分支罗霄山脉中段。山脉磅礴绵延,纵贯西陲,为湘赣两地天然屏障,其中段凹陷成易守难攻之地,举世出名的井冈山便位于此。这里南、西、北三面为崇山峻岭的山区,中、东部多丘陵、岗阜和谷地。可以说,层峦叠嶂、河流纵横是永新地形地貌的显著特点。千百年来,崇山峻岭锻造了永新人性格中的坚韧不屈,而江河纵横又造就了永新人性格中的团结豪爽。由独特地域锻造出的“团结豪爽,坚韧不屈的永新性格,正是孕育永新盾牌舞的文化基矗(二)历史(人文)文化对永新人精神的塑造侠气风骨,尚武精神1.远古的族群及复杂多变的行政归属永新所辖地域,历史颇为悠久。县西文竹有西周时期的渚形村落遗址,这是县内最早的先民遗址。县

8、西沙市与澧田交界地带,有春秋时期的高洲村落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永新地域先后属吴、越、楚,有“吴头楚尾之称。秦朝,属九江郡。公元前206年项羽立英布为九江王,永新地属九江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改九江国为淮南国,领豫章等4郡,永新地属之。其后,增庐陵县,永新地属庐陵,隶淮南国豫章郡。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豫章郡庐陵县属吴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豫章等地直属朝廷。建安四年(199),孙策分扬州像章郡设庐陵郡,并置西昌县,永新地属西昌。建安九年(204),分扬州庐陵郡地置永新县。吴宝鼎二年(267),分长沙郡的安成、萍乡,豫章郡的新喻、宜春,庐陵郡的平都、永新,共6县置安成郡

9、,隶扬州。晋太康元年(280),安成郡划归荆州,永新县属荆州安成郡。元康元年(291),分扬州和荆州10郡置江州,永新县属江州安成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废安成郡置吉州,永新并入吉州太和(今泰和)县。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永新隶属庐陵郡太和县。唐武德五年(622),分太和县地置南平州,永新县属之。显庆二年(657),永新属江南道吉州,县治改设禾川镇。五代十国时,永新县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宋代,吉州永新县始属江南路,后属江南西路。建炎四年(1130)改属鄂州路。绍兴元年(1131)属江南西路吉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永新县属江西行中书省(江西行省)吉州路。元贞元年(1295),

10、吉州路改称吉安路,永新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永新复为县,县治设在禾川镇,隶江西行省吉安府。洪武九年,永新县属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清朝,永新县仍属吉安府。3远古的族群历史,复杂多变的行政归属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尤其是庄堂习武之俗,更是一项浓重又悠久的传统,彼时流间乡里,荟萃江南各方民间武术之精华。在绿林如海的井冈山罗霄山脉,永新先民们生存的最大威胁来自战乱、政权更替、动乱的行政归属,以及周边深不可测的大山和可能出现的来自兽类与山寨好汉的袭击,生存的本能使他们崇尚武术,学会以强迫强,团结侠义,练就了不服输的秉性。2.特别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它

11、对语言区的人们在心理上、性格上的锻造具有重要影响。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绝不是一个实体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人的心灵不断地用声音来表达思想的活动。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其运用手段却极为有限,这些手段并不为个人独有,而是所有语言使用者的“共同本质。4永新地理位置偏僻,地域在古代可以说是与世隔绝(地理位置如前所述),但此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古时的永新成了不少失势的仕人逃避官吏追杀的绝佳避难地,他们逍遥于山野,老死不出江湖,与本地的原著民逐渐铸就了其独特的交流工具,这就是永新自成一体的方言,这种方言最终成就了永新对外独特而近乎神秘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同时也包含

12、了所有这种语言使用者的“共同本质尚武精神与侠气风骨。动乱的时代使“侠气风骨,尚武精神成为永新性格构成中的精神图腾,而盾牌舞正是在这样独特的“精神图腾中得以产生和传承。(三)永新人的情感特质忠诚笃信,率直仗义在永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辈们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虽历经变迁,沧海桑田,但有一种情感祖祖辈辈始终不渝,那就是忠诚笃信、率直仗义。这种情感已深深扎根在永新的土壤里,烙印于永新人的心坎上,成就了永新人处世为人的标尺。三国时期,孙权率领大军在平定山匪之后来到永新,被当地百姓的忠诚仗义和笃实仁慈所折服,最终决定在这里建县。起名的时候,他引用?礼记大学?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永新概括当地黎

13、民百姓的团结协作、除旧布新精神,赞美人们忠诚笃信、率直仗义的品质,同时祝福永新县永远呈现出崭新的相貌。300多年前,清初著名诗人、学者贺贻孙写过一篇?忠义潭记?的文章,文中记述宋末名将文天祥的妹婿彭震龙率部抵抗元军,被困于永新皂旗山下,在弹尽粮绝,后援无继,彭震龙殉职后,所部三千永新子弟,以“不欲以颈血染敌刀的豪迈气概,身绑巨石,自沉入袍陂渡口深潭中,凛然就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刻写出一块“忠义之碑。壮士就义处后也被称为“忠义潭。假如说“团结豪爽,坚韧不屈的永新性格是孕育永新盾牌舞的文化根底,“侠气风骨,尚武精神是永新盾牌舞得以产生的精神图腾,那么“忠诚笃信、率直仗义就是永新盾牌舞代代相传的生命

14、“密码。不仅如此,永新盾牌舞在漫长的历史锤炼过程中,其自身也焕发出极具魅力的生命个性。如其舞蹈内容主要由八个变幻莫测的经典阵式组成,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阵和收式。这八个阵式绝非数量上的累积,它是中国传统构造审美原那么“起、承、转、合的完美表达。永新盾牌舞的舞蹈动作那么以“推、挡、搭、架、逼、闪、跌、滚为风格特点,称八字诀。永新盾牌舞动作粗暴、雄舰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永新盾牌舞的音乐也很别致,不仅打击乐、吹奏乐、丝弦乐俱全,而且常常在打击乐的根底上吸劝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长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国术中的快板锣

15、鼓等,再加上表演过程中铿锵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成为永新盾牌舞独特的音乐气氛。永新盾牌舞的组织形式以“班、“队为特点,具有浓重的宗族意味。如泮中乡南塘村的盾牌舞队,几乎全由同村同姓族人组成。盾牌舞队的规模往往是宗族人口盛衰的标志,参舞的男子更是力量的象征,姑娘们也往往在盾牌舞队中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以上主要从地域、历史和情感等方面阐述了永新人民的性格特点、精神崇尚和生命品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正是永新人民的这种性格特点、精神崇尚和生命品质,才使得盾牌舞可以在永新源远流长,熠熠生辉。三、永新盾牌舞在当代境况下的传承对策永新盾牌舞从产生至今,虽历经风云,却始终表现出非凡的生命力。

16、和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永新盾牌舞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传承才能使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为此,我们提出一些讨论性的传承对策以期抛砖引玉。(一)生态传承保护永新盾牌舞的生长“土壤和生存“空间及传承人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合适它孕育的土壤和生长的空间。这个适宜的“土壤和“空间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民间风俗是非物质文化生存与开展的土壤,人文环境是非物质文化活态生存的生命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风俗、生活群体严密相关,脱离了相关的社会人文条件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孤立存活。只有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才能保持活态传承的延续才能。诚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上来

17、讲一般具有主体性,但活态传承必然要牵涉孕育这种文化的生态整体,假如只是片面地传承主体而忽略整体,那主体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是说,不能把目光只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必须连同与它的生命休戚与共的人文环境一起加以保护、培养和传承。以永新盾牌舞为例,要使其息息相传,除了传承盾牌舞本身的构成要件外,对哺育其生长生存的人文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根本还在于人的活态传承,失去了活态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失去了生命力。就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管它是属于社会生活中的哪一个领域,它总是依托于人而存在,且以技艺、声音、形象、风俗、知识等为载体,以“言传身授的方式进展传

18、承。正是因为这种“活的要素,传承人才显得最为重要。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体传承的关键,保护传承人和传承人的传承生态以及活动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的必要途径。(二)媒介传承视频、音频、网络在信息化、工业化迅猛开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农、牧、渔小农经济秩序被打破,非物质文化生长的“土壤和生存的“空间发生巨变,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生态环境和新文化语境,高科技的媒介要发挥其技术优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体传承的重要辅助手段。音频可以记录语言和声音,如永新盾牌舞音乐“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的“南路散板长音加花;“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加上表演过程中不断响起的铿锵作响的短刀响环声和

19、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都可以通过录音机等音频设备记录下来。视频可以记录动作、体态和表情等,像永新盾牌舞的八个阵式。各阵式布局巧妙严谨,造型神采各异。这些都可以通过摄像机、照相机等拍摄下来。高科技媒介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化、物质化地保存,这既是从事学术研究的资料,又可以将这些音像、图片传播到网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体传承的参照佐证。诚然,媒介的技术手段是有限的,并不能原貌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信息,但受众可以借助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历,以“通感、“移觉、“想象、“联想的方式,来补充媒介信息的遗漏和缺失。(三)转移传承学校、剧团假如说“生态传承是本体传承、“媒介传

20、承是中介传承的话,那么通过各级学校学生的学习传承或通过各类文艺团体演员的表演传承就是一种传承的转移,我们称其为“转移传承。各级学校和各类文艺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体传承的另一重要阵地。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剧团,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体传承转移且可持续开展的根本举措。永新盾牌舞的许多信息可以进入学校课堂,如“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的“南路散板长音加花以及功架不倒,刚柔相济、疾而不乱的舞蹈动作等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2022年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根据结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文化遗产相关主题背景和遗产文本,根据国家文化遗产开展趋势和启动施行的文化遗产工程,以及中国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正式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认为:21世纪全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