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_第1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_第2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_第3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_第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L. ) Britt. 的 干燥成熟果实。又名:苏子、任子、铁苏子、黑苏子。原植物紫苏又 名白苏、红苏、赤苏、苏麻、香苏、臭苏、黑苏、白紫苏、皱紫苏,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野生;主产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 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以湖北、河南、四川、山东、 江苏产量大;广东、广西、湖北、河北所产者品质佳,销全国并出口。本品药材性状: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 1.5mm表面灰棕色 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 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

2、皮膜质,子叶 2,类白色,有 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本品味辛,性温;归肺经。功能:降气消痰,平喘,润肠。中医 临床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 子有降血脂,增强学习记忆能力,降血压,抗癌,防腐,抗氧化,抑 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 抗氧化作用;紫苏叶有解热,抗菌,升血糖,镇静,促进肠蠕动,抑 制兴奋传导,止咳,祛痰,平喘,抗辐射,抗氧化,抗癌,抗诱变,止呕,帮助消化,止血,抗炎作用,对血凝、对免疫功能、对酶有影 响;紫苏梗有孕激素样作用及干扰素诱导作用。其它药用部位:(1)紫苏叶:为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药材性状:叶片多

3、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 宽2.59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 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 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 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本品味辛, 性温,归肺、脾经,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 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2)紫苏梗:为紫苏的干燥 茎,药材性状:呈方柱形,四棱钝圆,长短不一,直径 0.51.5cm, 表面紫棕色或暗棕色,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节部稍膨大,有对生的 枝痕和叶痕,体轻,质硬,断面裂片状,

4、切片厚 25mm常呈斜长方 形,木部黄白色,射线细密,呈放射状,髓部白色,疏松或脱落,气 微香,味淡;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止痛, 安胎,中医临床用于胸膈痞闷,胃脱疼痛,暧气呕吐,胎动不安;(3) 紫苏:为紫苏的干燥嫩枝及叶,味辛,性温;功能:解表散寒,行气 和胃;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4) 苏头:为紫苏的根及近根的老茎,又名紫苏兜;干燥的根头上有须根,但末端多已折断,地上茎秆长约35cm自切口的断面可见白色髓心, 有紫苏香气,但不甚浓;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祛风散 寒,祛痰降气,中医临床用于咳逆上气,胸膈痰饮,头晕身痛及鼻塞 流涕

5、,外用洗疮;(5)紫苏苞:为紫苏的宿萼,用于血虚感冒。紫 苏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苏”。谓“主 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本草图经日:“苏,紫苏也。旧不 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其茎并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气方中多用之。实主上气咳逆,研汁煮粥尤佳,长食之,令人肥健。若欲宣通风毒, 则单用茎,去节大良。谨按尔雅谓苏为桂荏。盖以其味辛而形类 荏,乃名之。然而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 类。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鱼苏似茵陈,大叶而 香,吴人以煮鱼者,一名鱼(也舒切)。生山石间者名山鱼苏,主

6、休 息痢,大小漫频数,干末,米饮调服之,效。”又云:“水苏,生九 真池泽,今处处有之。多生水岸傍,苗似旋覆,两叶相当,大香馥, 青、济间呼为水苏,江左名为芹苧,吴会谓之鸡苏。南人多以作菜。 主诸气疾及脚肿。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人谓鸡苏、水苏是 两种。陈藏器谓芹自是一物,非水苏。亦有石上生者,名石芹苧, 紫花细叶,高一、二尺,味辛,温,无毒。主风血冷气,并疮疥,痔 漏下血,并煮汁服,山中人多用之。”紫苏种子化学成分:含蛋白质17%油51.7%,油中富含不饱和 脂肪酸和亚麻酸56.8%亚油酸17.6%。谭亚芳等对紫苏子油进行脂 肪酸组成的分析,共鉴定出6种脂肪酸,分别是软脂酸(5.91%)

7、、 亚油酸(7.03%)、 -亚麻酸(84.50%)、硬脂酸(2.40%)、花生 一烯酸(0.06%)、花生酸(0.10%)。紫苏子油中所富含的 -亚麻 酸为3 -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由于该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不能 自身合成,必须靠食物供给,故称为必须脂肪酸。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明,3-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在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上起着特殊 作用。辉国均等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紫苏子中萃取出脂肪酸,通过GC-M阴析,从中分离鉴定了 12个脂肪酸成分,占总脂肪酸的 99.91%,“亚麻酸为其主要成分,占 73.46%。其中棕榴油酸、十 七酸、十九烯酸、十九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一烯酸、花生酸(

8、二 十碳酸)、二H一碳酸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紫苏子是目前发现最丰含 -亚麻酸的植物资源,CO2-SFE法能 使油中 -亚麻酸含量提高到73.46%,比传统的溶剂法(石醍法)和 压榨法提高3.69 %4.25%。-亚麻酸3 -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 是新近才发现的,并于1990年3月23日在华盛顿召开的关于 3-3 系列脂肪酸国际会议上确定的、对人类健康非常有益的人体必需的 脂肪酸,它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具有抑制癌症的发生和转移作用。而亚油酸等3 -6系列的脂肪酸,最近有许多学者认为,人体没有特 意补充的必要,因为正常饮食中已超出所需量,目前已出现亚油酸系 列过剩的症候群,且本研究中 CO

9、2-SF翦又未提取出亚油酸。加之, 本CO2-SFE&所得到的紫苏子油无任何残留溶剂,这将会给生产更有 益人体健康的、高质量的紫苏子油产品提供参考。紫苏挥发油中的有效成分为紫苏醛, 具有抑菌作用;白苏挥发油 的主要成分为紫苏酮,可导致肺气肿。由此可见,二者挥发油中主要 成分有很大差异,但其脂肪油的成分则甚为接近。紫苏叶含挥发油,其成分主要有紫苏醛、柠檬烯、b-丁香烯、香柑油烯及芳樟醇、紫苏醇-B-D-毗喃葡萄糖甘、紫苏甘B,C及1,2- 亚甲二氧基-4-甲氧基-5-烯丙基-3-苯基-B -D- 口比喃葡萄糖昔。紫苏地上部分含紫苏酮、异白苏烯酮、白苏烯酮、紫苏烯、亚麻酸乙酯、亚麻酸、(3 -谷番

10、醇。潘炯光等从白苏叶、苏梗、苏子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5个化合物, 包括单据、倍半菇、醇、醛、酮、酸、酯等类成分。苏叶、苏梗挥发 油所含成分较多,有不少成分为两者所共有,但苏叶挥发油的主要成 分是紫苏醛、(3 -丁香烯和柠檬烯,而苏梗挥发油则为紫苏醛、十六烷酸和紫苏醇。苏子挥发油所含成分较少,不含紫苏醛,其主要成分 是亚油酸、油酸和十六烷酸。王玉萍等对紫苏类中药的化学、 药理研究作概括性综述。将大量 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结果紫苏类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挥发油、 植物 苗醇、酚酸、黄酮、脂肪酸和甘类;药理有解热、抗微生物、止呕、 中枢抑制、抗肿瘤、止血、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过敏等活性。 紫苏类的化学

11、、药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有效成分和相关药理 活性还待进一步研究。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野生紫苏,又名苏菅、蚊草、尖紫苏、 野紫苏、青叶紫苏;茎方柱形,直立,有分枝,具紫色细毛,叶卵形 或圆卵形,长4.57.5cm,宽2.85cm,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钝圆齿 状牙齿,两面深紫色,均平坦,不皱曲,被疏厚毛,沿叶脉较密,叶 柄紫绿色,花紫红色,2唇形,果萼小,长44.5mm小坚果褐色至 土黄色,直径11.5mm分布于河北、山西、宁夏、江苏、浙江、江 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均为野生, 功效与紫苏相似;(2)青面紫苏,叶平坦,具圆齿状锯齿,下面具 紫色斑纹,花紫色,全

12、草有香气;(3)皱紫苏,又名回回苏,茎紫 色或绿紫色,圆角四棱形,具有紫色关节的长柔毛,叶柄长2.57.5cm ,有紫色或白色节毛,叶卵形或圆卵形,长412cm,宽2.510cm,先 端突尖或长尖,边缘具尖锯齿,基部圆形或广楔形,皱曲,全部深紫 色,有香气,花紫色,小坚果类球形或卵圆形,直径 0.81.2mm,表 面棕色或棕褐色,具网纹皱状隆起,与网间均呈暗褐色,其上均有深 褐色点状物;分布几遍全国,江苏称其为红苏、红紫苏,功效与紫苏 相似;(4)鸡冠紫苏,又名回回苏、花紫苏边皱紫苏;植物体 常被短柔毛,叶皱曲,全部深紫色,其主要特征在于边缘状(流苏 状)或条裂状,形如公鸡冠,故有鸡冠紫苏之称

13、;江苏、四川、云南、 贵州等省均有栽培,功效与紫苏相同;(5)白苏,又名臭苏、山紫 苏、白紫苏、假紫苏;干燥茎称白苏梗,圆角四方形,四面有梢,表 面黄绿色,易折断,断面木部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气香, 味微苦辛;干燥果实称白苏子,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圆锥体状,长径2.53.5mm,短径22.5mm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有隆起的网纹, 果皮质脆,易压碎,种仁黄白色,富油质,气微香,嚼之有油腻感; 南北各地多有栽培,也有野生于村边路旁、山坡者,在江苏、四川等 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并通称为苏梗;干燥果实称白苏子,四川、贵 州等地与紫苏子同等入药;叶称白苏叶入药;(6)据记载,尚有橘 叶紫苏(叶绿色而

14、两面略带紫,并具紫色脉纹,有香气)、斑纹皱紫 苏(贵州)、青面皱紫苏(叶绿色,下面多少带紫色,皱曲)等在一 些地区使用;(7)水棘针(唇形科),分布于华北、西北及吉林、辽宁、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四川、云南;全草止痢,止泻,健脾,消食; 吉林称其为细叶山紫苏;(8)风车草,茎高2080cm被向下的短 硬毛,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 35.5cm,上面被极疏的短硬毛, 轮伞花序多花,半球形,花萼狭筒状,长约 8mm花冠紫红色,长约1.2cm,二唇形;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 苏、河南、四川,全草用于感冒,中暑,痢疾,肝炎,急性胆囊炎, 瘴腮,目赤红肿,疔疮肿毒,皮肤瘙痒,妇

15、女各种出血,尿血,外伤 出血;河北称其为紫苏;(9)毛萼鞘蕊花,分布于台湾、贵州、云 南;全草用于感冒,肺瘠咳嗽,咯血,肺痈,也用于止血,接骨;云 南称其为岩紫苏、白花紫苏;(10)金耳环,又名假紫苏、小彩叶紫 苏,茎肉质,高30cm许,方形,淡红色,有节,密被短毛,叶对生, 三角状卵形,边缘具青色或淡黄色圆齿,基部截形,上面中间暗红色 或淡青黄色,被疏短毛,叶柄长1.54cm,淡红色,密被短毛,总状 花序顶生,花淡蓝紫色或带白色,萼钟状 5裂,花冠唇形,雄蕊4, 2强,小坚果平滑;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全草清热解毒,用于 疮疡;广西称其为小洋紫苏;(11)五彩苏,又名锦紫苏,原产印度 尼西

16、亚爪哇,全国各地园圃普遍栽培;叶消炎,消肿,解毒,用于蛇 伤;广东称其为洋紫苏、彩叶洋紫苏;(12)小五彩苏,分布于福建、 台湾、广东、广西、贵州,野生或栽培;全草用于疮疡,疥疮;广东称其为洋紫苏、假紫苏;(13)紫花香畲,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 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广东称其为假 紫苏;(14)东紫苏,高1025cm全株密被柔毛,茎方形,自基部 分枝,丛生,直立或基部稍顷斜,表面绿色或带有紫色,单叶对生, 叶片线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 1.52.8cm,宽0.40.9cm,先 端钝或稍尖,基部楔形,上半部叶缘具圆齿,叶柄长1.5cm,穗状花序顶生,由数层生长在

17、苞腋的轮伞花丛组成,每轮有花 24朵,花冠 2唇形,浅红紫色,密生白色长毛,上唇 3裂,下唇稍长,小坚果4 枚;分布于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痛,虚 火牙痛,乳蛾,消化不良,目赤红痛,尿闭,肝炎;嫩尖可代茶饮, 清热解毒;(15)香畲,除青海外,全国均有分布,黑龙江、吉林、 河北、山西、福建称其为山苏子;(16)密花香畲,分布于华北及陕 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全草发汗解暑,利水消 肿;四川称其为野紫苏;(17)野苏子,分布于浙江、湖北、四川、 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发表,代紫苏入药;云南称其为野苏;(18)异叶香畲,分布于云南;本品与东紫苏E. bodini

18、eri多混用;(19)耳齿紫苏,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贵州;枝、茎、 叶功效同紫苏P. frutescens ; (20)鼠尾香畲,分布于四川、云南, 全草止咳,解表;云南称其为香紫苏;(21)广防风,又名假紫苏,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全草祛风解表,理气止痛;(22)鼬瓣花,分布于东北、西南及山西、 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湖北;全草发汗解表,袪暑化湿,利尿; 黑龙江称其为野苏子;(23)尾叶香茶菜,分布于东北;全草用于跌 打损伤,瘀血肿痛,骨折,创伤出血,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吉林称 其为野苏子;(24)毛叶香茶菜,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

19、、江苏、 河南、湖北、四川;叶解毒,活血,健胃;河南称其为山苏子;(25)蓝萼香茶菜,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全草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 痛,乳蛾,胃脱痛,乳痈,癌症(食道癌、贲门癌、肝癌、乳腺癌) 初起,经闭,跌打损伤,关节痛,蛇虫咬伤;吉林、辽宁称其为山苏 子、野苏子,东北称倒根野苏;(26)屡花香茶菜,分布于四川、贵 州;全草解表散寒,清热化痰,消痈肿;四川称其为野苏、(白)野 紫苏;(27)黄花香茶菜,分布于陕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云南峨山以其为土苏子或野苏子;(28)香畲状香简草,分布于安徽、 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全草用于风湿痹痛; 广西称其为山紫苏,湖北

20、个别地区误作苏梗及苏子药用;(29)华西龙头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风寒感冒;贵州称其为 红紫苏;(30)走茎龙头草,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 贵州、云南;全草用于风寒感冒,外用于蛇咬伤,疮将,湿疹;贵州称其为红紫苏;(31)峨眉冠唇花,分布于四川,称其为大叶紫苏, 为其特有药用植物,全草芳香,化浊,理气;(32)小花芹芭,干燥 果实直径0.50.77 (-1.18) mm表面黄褐色或褐色,果皮薄,外覆 波状角质层纹;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云南,一些地区以其干燥果实充紫苏子;(33)石香畲,干燥成熟果实近球形,直径1.21.25mm,表面棕色

21、,有粗网纹和深穴状雕纹, 果皮厚,果柄明显,略呈扇形,顶端有 5齿,每齿中央有凹穴,果柄 痕上有白色晶状物;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贵州,一些地 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34)小鱼仙草,干燥果实呈类圆形,较紫苏 子小,直径0.851.05mm,表面黄褐色或褐色,具细网纹,果皮薄, 角质层纹隐现,果柄脐扇形,其上有少量白色晶状物(解剖镜下), 气无;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一些地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35)杭州芹芭,干燥果实卵圆形,长1.752mm 表面具粗网纹和深穴状雕纹;分布于浙江,全草解表,清暑,和中, 解毒;一些地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36)石芹芭,干燥成熟果

22、实呈 卵圆形或类球形,较小,直径约1mm表面灰褐色,具细网纹,无深穴状雕纹,网间隙浅凹,果皮薄而脆,易压碎,果柄脐扇形,褐色, 其上有白色晶状物(解剖镜下),微香;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吉林、辽宁、北京、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一些地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37)苏州芹芭,干燥成熟果实充紫苏子,直径 11.2mm表面黑褐色,有细网纹,果皮薄;分布于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38) 多苞糙苏,分布于云南,昆明称其为野苏子或香苏;全草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风痰壅盛,痿痹不仁,白瘢风,眉发脱落;(39)丽 江糙苏,分布于云南,称其为香苏、野苏子,为其特有药用植物;全 草用于口眼歪斜,风痰壅盛,痿痹

23、不仁,白瘢风,眉发脱落,带下病;(40)大叶糙苏,又名野苏子,茎高 80700cm疏被向下的短硬毛,叶宽卵形,下部茎生叶长 915cm具长57cm的柄,向上渐变小而 成苞叶状,苞叶心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片薄纸质,上面被极疏 短硬毛,轮伞花序多花,彼此分离,花萼筒状,长 870mm花冠粉 红色,长约2cm,小坚果顶端被短柔毛;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根用于无名肿毒,疮将;辽宁称其为山苏子;(41)糙苏,分布于华 北及辽宁、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称其为山苏子;(42)荔枝草,又名土荆芥、沟香 畲、雪见草,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普遍分布,地上部

24、分 清热,解毒,凉血,利尿;江苏称其为黑紫苏;(43)荫生鼠尾草,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安徽、四川,全草凉血、止 血、活血,种子调经活血;河北称其为山苏子;(44)毛水苏,茎直 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 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 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 形,5齿裂,花冠淡紫红色,筒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 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 2强,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全草疏风理气,止血 消炎;云南称其为野香苏,湖南称野紫苏;(45)安龙香科科,分布 于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脱腹胀痛;云南称其为野苏 子;(46)血见愁,又名假紫苏,草本,高 3070cm茎四棱,下部 卧地生根,上部直立,有分枝,秃净或嫩枝被疏毛,单叶对生,叶片 卵形或矩圆形,长36cm宽1.53cm,纸质,先端短尖,边缘有不 规则的粗锯齿,基部楔形,叶柄长 1.73cm,腋生及顶生的疏散分枝 总状花序长2.55cm,萼钟形,宿存,5裂,花冠淡红色,雄蕊4, 突出,花药2室,雌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